(2)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 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现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卜算子 刘克庄t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 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权者的排 挤、压制和迫害 (1)海棠的“百种千般巧”在上阕中是如何体现的?请进行简要赏析 答 (2)下阕通过“朝”与“暮”,“繁”与“少”的对比,强调了什么?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①沙丘,在山东汶水流域。②高卧:这里指闲居。③日夕:朝暮,从早 到晚。④鲁酒两句:《庄子·肤箧》,“鲁酒薄而邯郸围。”此谓鲁酒之薄,不 能醉人;齐歌之艳,听之无绪。皆因无共赏之人 (1)“借景抒情”乃诗歌创作中的主要手法,请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 这种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 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现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卜算子 刘克庄【注】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 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 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权者的排 挤、压制和迫害。 (1)海棠的“百种千般巧”在上阕中是如何体现的?请进行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下阕通过“朝”与“暮”,“繁”与“少”的对比,强调了什么?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沙丘①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②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③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④。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 ①沙丘,在山东汶水流域。②高卧:这里指闲居。③日夕:朝暮,从早 到晚。④鲁酒两句:《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此谓鲁酒之薄,不 能醉人;齐歌之艳,听之无绪。皆因无共赏之人。 (1)“借景抒情”乃诗歌创作中的主要手法,请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 这种手法的
(2)“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杜甫的深深怀念之 情的? 答: 【名师点睛,易错起源】 易错起源1、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技巧、特色及情及景之间的关系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 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 【名师点睛】 答诗歌鉴赏题,首先要明白情与景的关系 先分辨出哪些是情,哪些是景,二者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一般说来主要有直接抒情 和间接抒情两种,也可以细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 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许多类。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 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 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 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 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 情方式。写景之中包含着对自然景观的某种情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虽然不能直接看出作者情感的倾向,但字里行 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 写法。《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平淡。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 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杜甫的深深怀念之 情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名师点睛,易错起源】 易错起源 1、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技巧、特色及情及景之间的关系 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 端。”请从“景”和“情” 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 【名师点睛】 一、答诗歌鉴赏题,首先要明白情与景的关系。 先分辨出哪些是情,哪些是景,二者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一般说来主要有直接抒情 和间接抒情两种,也可以细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 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许多类。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 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 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 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 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 情方式。写景之中包含着对自然景观的某种情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虽然不能直接看出作者情感的倾向,但字里行 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 写法。《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平淡。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 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
二、关于对诗中所运用的语言的鉴赏。我们应该运用尽量专业的说法:理由有二 是答题语言可以以少胜多,做到言简意赅。二是准确到位,别人总结出来的是 非常贴切的,非常准确的,也是大家都认可的表达方式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 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王维的《山居 秋瞑》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平淡。平谈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昧,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 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 3.绚丽。用词华丽,色彩丰富。 4.明快。就是不绕弯子,用语简洁明了,我们有时也说简洁、洗炼。就是一语 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三.作者在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特色。 1.雄浑:雄浑指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具巨大的力量;浑厚磅礴的气势。其特点 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势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 瀚,气魄雄伟。 2.豪放:即豪迈奔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 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作者情感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 张出格:志向高远。就客观物象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 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李白的诗多半是 这种风格。 3.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 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杜甫的沉郁 是最具代表性的。 4.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 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 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陈子昂的悲壮是很典型的 5.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 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 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 7.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髙洁独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 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 易错起源2、鉴赏诗歌细节和作者情感的表达芬奇。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态 度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 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易错起源3、对比阅读 例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二、关于对诗中所运用的语言的鉴赏。我们应该运用尽量专业的说法:理由有二, 一是答题语言可以以少胜多,做到言简意赅。二是准确到位,别人总结出来的是 非常贴切的,非常准确的,也是大家都认可的表达方式。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 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王维的《山居 秋瞑》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平淡。平谈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昧,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 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 3.绚丽。用词华丽,色彩丰富。 4.明快。就是不绕弯子,用语简洁明了,我们有时也说简洁、洗炼。就是一语 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三.作者在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特色。 1.雄浑:雄浑指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具巨大的力量;浑厚磅礴的气势。其特点 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势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 瀚,气魄雄伟。 2.豪放:即豪迈奔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 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作者情感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 张出格;志向高远。就客观物象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 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李白的诗多半是 这种风格。 3.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 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杜甫的沉郁 是最具代表性的。 4.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 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 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陈子昂的悲壮是很典型的。 5.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 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 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 7.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独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 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 易错起源 2、鉴赏诗歌细节和作者情感的表达芬奇。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态 度 例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 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易错起源 3、对比阅读 例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刺史,留任宰相 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 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_ (2)两诗中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当不能 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 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名师点睛】 给出两首或更多诗,可能是相同风格、相同题目,或者风格迥异、甚至表达形式 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要求根据某一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鉴定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对比阅读应该注意这几点 1.找出其共同点,或题目或内容或表达形式,还有体裁样式,比如五言还是七 言,绝句还是律诗,甚至作者经历处境等都要进行比较鉴别。 2.分析不同点。应该说无论怎么相同,不同的地方应该还是很明显的,我们应 该根据命题人的意图来回答,不能盲目地认为自己找出了不相同的地方就当作答 题要点。 3.一般说来,可以成为比较阅读的设题内容大至有: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 同体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主题、选用的语言、所写景物、风格 流派等,甚至对于某一细节都有可能涉及。 【易错练兵,虎口脱险】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村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净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 原野 (1)此诗第二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刺史,留任宰相 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 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2)两诗中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当不能 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 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名师点睛】 给出两首或更多诗,可能是相同风格、相同题目,或者风格迥异、甚至表达形式 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要求根据某一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鉴定。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对比阅读应该注意这几点: 1.找出其共同点,或题目或内容或表达形式,还有体裁样式,比如五言还是七 言,绝句还是律诗,甚至作者经历处境等都要进行比较鉴别。 2.分析不同点。应该说无论怎么相同,不同的地方应该还是很明显的,我们应 该根据命题人的意图来回答,不能盲目地认为自己找出了不相同的地方就当作答 题要点。 3.一般说来,可以成为比较阅读的设题内容大至有: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 同体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主题、选用的语言、所写景物、风格 流派等,甚至对于某一细节都有可能涉及。 【易错练兵,虎口脱险】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村 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 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净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 原野。 (1)此诗第二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 2.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金城临河驿楼 岑参 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 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 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 【注】①岑参: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人。金城,在今甘肃兰 州西北。②五凉:指晋和南朝宋时北方十六国中的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 凉,其地均在甘肃境内 (1)诗中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重险”的? 答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绍圣二年(1905)因被污修《神宗实录》不实谪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移 戎州安置,在贬五年余。此词当是作于戎州 (1)菊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菊花”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金城临河驿楼 岑参① 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②。 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 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 【注】 ①岑参: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人。金城,在今甘肃兰 州西北。②五凉:指晋和南朝宋时北方十六国中的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 凉,其地均在甘肃境内。 (1)诗中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重险”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 绍圣二年(1905)因被污修《神宗实录》不实谪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移 戎州安置,在贬五年余。此词当是作于戎州。 (1)菊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菊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