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诗歌鉴赏分析题目、答案及解析 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 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 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 不同点: [解析]:①D[“漏声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②C[“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 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 事物,放在秋生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 ③[解析]: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一生的理想是“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诗和 词中均体现出他的这种理想,同时因志向在现实面前得不到实现,故而伤感。注意“万 里封侯”和“塞上长城”的典故 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 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
2005 年诗歌鉴赏分析题目、 答案及解析 一、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 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 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 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 分) 相同点: 不同点: [解析]:①D[“漏声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②C[“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 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 事物,放在秋生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 来。] ③[解析]: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一生的理想是“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诗和 词中均体现出他的这种理想,同时因志向在现实面前得不到实现,故而伤感。注意“万 里封侯”和“塞上长城”的典故。 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 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二.广东卷 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 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1)本题考査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颈联”就是第三联,这是阅读古代诗歌 应该掌握的常识。什么是对仗?构成对仗的词语,必须是词性相同和相对的词,或结构相同 的短语,处于上下联的位置 答案:“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2)本题考査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 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 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 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野 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强调的是无人渡河,孤舟横江的寂寥。“一船夫睡船尾,横一孤笛” 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 答案: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 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 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 江苏卷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二. 广东卷 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 980 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 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颈联”就是第三联,这是阅读古代诗歌 应该掌握的常识。什么是对仗?构成对仗的词语,必须是词性相同和相对的词,或结构相同 的短语,处于上下联的位置。 答案:“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 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 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 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野 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强调的是无人渡河,孤舟横江的寂寥。“一船夫睡船尾,横一孤笛” 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 答案: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 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 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 三. 江苏卷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解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 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 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 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 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清冷、幽静 解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 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音”故事? 答:“拂绿琴埃” 解析]: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 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 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 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 啊!“当”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 思的主题 四.辽宁卷 1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 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解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 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 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 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 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清冷、幽静 [解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 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音”故事? 答:“拂绿琴埃” [解析]: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 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 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 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 啊!“当”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 思的主题。 四. 辽宁卷 1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 · 王 安 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 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 分) 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
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2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解析]古人写诗讲究练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 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应放在句中、全诗中,并结合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来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 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 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 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 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五.山东卷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 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 理,在写法上别处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 报、国土不轨的极度悲愤之情 【解析】此题考査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该诗前两句写作者触景生情 由眼前奔流的长江引出“万里愁”。“愁”什么,为什么“愁”,到了第四句才交代。而第 句正是前后连接的纽带,交代了是国家民族之仇,“最苦”二字翻出一层,写出了常人少有 的一种心理,将自己的愁痛表现得无以复加,因而在全诗中最具表现力。 六.湖南卷 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 2 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 分) 答:[解析] 古人写诗讲究练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 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应放在句中、全诗中,并结合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来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 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 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 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 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五. 山东卷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 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 理,在写法上别处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 报、国土不轨的极度悲愤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该诗前两句写作者触景生情, 由眼前奔流的长江引出“万里愁”。“愁”什么,为什么“愁”,到了第四句才交代。而第三 句正是前后连接的纽带,交代了是国家民族之仇,“最苦”二字翻出一层,写出了常人少有 的一种心理,将自己的愁痛表现得无以复加,因而在全诗中最具表现力。 六. 湖南卷 16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 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 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6.[解析]赏析规范,暗示性强。诗歌鉴赏若是以问答题或简析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岀 现来检测考生,那么,考生答题时必须准确、全面地审题,因为题干往往有明示信息, 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答几问,要分析就分析,分值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答 案的要点的多少……这种题型的题干表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给人以清晰、明确的 感觉。今年湖南卷诗歌鉴赏试题采用的是“随文就境、补全赏析”的形式,即每个小 题给定一半赏析文字,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根据对给定赏析文字的把握 来补全另一半赏析文字。这种题型表述暗示性较强,指向也很明确,考生必须弄清给 定文字的内容要点,表达思路,赏析重点,在此基础上,再一一对应补全赏析。第 小题,考查“炼”字,先分析李诗“望”字之妙,包含四个要点:“望”字出现的位 置(首句)、写法(实写登楼)、结构上的作用(引领全篇)和包含的思想感情(两个 方面)。第二小题考査“意象”,先分析李诗“青山留人”之好处,包含三个要点:情 感内涵(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表现手法(拟人、象征)、情感的表达形式(看似… 实则…)。明确了这种示范赏析的要点、思路和表述形式,那么,后一半的赏析也要 “依样画葫芦”,全面作答,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思路淸晰,不颠三倒四:表述简 明准确,重点突出,而不胡乱推砌,模湖不清,不着边际 答案:(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柳诗日“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 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进而岀的强烈感情。(第 问作答时重点理解“壮年”和“垂暮之年”的用意。第二问作答时重点理解喻体为“剑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 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6.[解析] 赏析规范,暗示性强。诗歌鉴赏若是以问答题或简析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 现来检测考生,那么,考生答题时必须准确、全面地审题,因为题干往往有明示信息, 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答几问,要分析就分析,分值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答 案的要点的多少……这种题型的题干表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给人以清晰、明确的 感觉。今年湖南卷诗歌鉴赏试题采用的是“随文就境、补全赏析”的形式,即每个小 题给定一半赏析文字,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根据对给定赏析文字的把握 来补全另一半赏析文字。这种题型表述暗示性较强,指向也很明确,考生必须弄清给 定文字的内容要点,表达思路,赏析重点,在此基础上,再一一对应补全赏析。第一 小题,考查“炼”字,先分析李诗“望”字之妙,包含四个要点:“望”字出现的位 置(首句)、写法(实写登楼)、结构上的作用(引领全篇)和包含的思想感情(两个 方面)。第二小题考查“意象”,先分析李诗“青山留人”之好处,包含三个要点:情 感内涵(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表现手法(拟人、象征)、情感的表达形式(看似…… 实则……)。明确了这种示范赏析的要点、思路和表述形式,那么,后一半的赏析也要 “依样画葫芦”,全面作答,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思路清晰,不颠三倒四;表述简 明准确,重点突出,而不胡乱推砌,模湖不清,不着边际。 答案:(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柳诗日“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 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第一 问作答时重点理解“壮年”和“垂暮之年”的用意。第二问作答时重点理解喻体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