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语文中考复习专题三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海浒学校李忠 明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2、代第一人称的。我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3、指示代词,表近 这(这件事) 邁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l、结构助词:定语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前置的标志。用在可译为“的”,有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定语和中心语(名的可不译。 词)之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2、结构助 主谓之间,取消句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子的独立性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助3.结构助词;宾语|不译 「何陋之有?(《爱莲说》 词|提前的标志 4、结构助词:定话不译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用在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形容词、副词或某 阴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些动词的末尾,或 用在三个字之间, 无义,译时应省数月之后。(《忌讽齐王纳谏》) 使之凑成四个字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 恨久之。(《陈涉世家》 用。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词 到、往、到……去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 楼记》) 1、第三人称代词。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可代人、代事物,他的、它的(包括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 用在名词之前,作 复数) 领属性定语。 而置之其座。(《古代寓言二则》)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其 代「2、第三人称代词。 词一般代人,用在动 词或形容词之前 他、它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不能加“的”)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 主语(整个主谓短 语,在句中作主语 或宾语修饰语)。 3、活用为第一人 称。可用作定语或我的、我(自己)于土墙四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幼时记趣》) 小主语 4、指示代词:表远那、那个、那些、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那里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 2007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理解—11
2007 年语文中考复习专题三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海浒学校 李忠 明 2007 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理解——11 人称。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2、代第一人称的。 我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3、指示代词,表近 指。 这(这件事)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助 词 1、结构助词:定语 前置的标志。用在 定语和中心语(名 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 的可不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用在 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 不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3、结构助词:宾语 提前的标志。 不译 何陋之.有?(《爱莲说》) 4、结构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 不译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5、音节助词:用在 形容词、副词或某 些动词的末尾,或 用在三个字之间, 使之凑成四个字,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 用。 无 义 ,译 时 应 省 去。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动词 到、往、到……去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其 代 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 用在名词之前,作 领属性定语。 他的、它的(包括 复数)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 楼记》)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 而置之其.座。(《古代寓言二则》)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 词或形容词之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 主语(整个主谓短 语,在句中作主语 或宾语修饰语)。 他、它 (不能加“的”)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 3 、 活用 为 第一 人 称。可用作定语或 小主语。 我的、我(自己)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幼时记趣》) 4、指示代词:表远 指。 那、那个、那些、 那里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
2007年语文中考复习专题三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海浒学校李忠 明 5、指示代词 这种 有蒋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示代词,表示“其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中的”,后面多为数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狼》) 改在句首或句中 表示测度、反诘 其如地石何?(《愚公移山》) 词常和放在句术的语|可要等,或省去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马说)前一个译作“难 助词配合 道”,后一个译作“恐怕”] 连通常放在句首,或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以不若余之专 词表假设:或表选择。如果、还是 尔。(《送东阳马生序》 将军向宠……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 所、时间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于|个|表示动作的对象,/+、同、先帝在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词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用在被动句中,介 受制于人 绍行为主动者 被 用在形容词之后,比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表示比较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表原因 由于、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译为又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要/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转折关系 但是、可是、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递进关系 而且、并且或不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修饰关系 地、着或不译 吾恂恂而起……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呼尔而与之。(《(孟子)二章》) 则连表示承接关系一、便、原来是其船背稍则题名其上(核舟记) 2007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理解——12
2007 年语文中考复习专题三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海浒学校 李忠 明 2007 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理解——12 5、指示代词 这种 有蒋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示代词,表示“其 中的”,后面多为数 词。 其中的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其.一犬坐于前。(《狼》) 副 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 表示测度、反诘、 婉商、期望等语气, 常和放在句末的语 气助词配合。 大概、难道、还是、 可要等,或省去 其.如地石何?(《愚公移山》)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马说》)[前一个译作“难 道”,后一个译作“恐怕”] 连 词 通常放在句首,或 表假设;或表选择。 如果、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以不若余之专 尔。(《送东阳马生序》) 于 介 词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 所、时间。 在、从 将军向宠……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 表示动作的对象。 向、对、同、给、 到等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先帝在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用在被动句中,介 绍行为主动者 被 受制于.人 用在形容词之后, 表示比较 比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表原因 由于、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而 连 词 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 译为又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 转折关系 但是、可是、却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递进关系 而且、并且或不译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修饰关系 地、着或不译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吾恂恂而.起……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呼尔而.与之。(《〈孟子〉二章》) 则 连 表示承接关系。一 就、便、原来是、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核舟记》)
2007年语文中考复习专题三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海浒学校李忠 明 词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已经是 句或紧缩复句中的 前后两层意思,表 示两件事情在时间 上、事理上的紧密 联系 表示假设关系。有 的用在前一分句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优 有的用于后面的分那么《架 引出假设的情况:假使、如 患,死于安乐》) 句,表示假设或推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断的结果 表示转折、让步关 系。表示意思有转可是、却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 表示选择。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副用在判断句中,起是、就是、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 乃悟前假寐,盖以故。(《狼》)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副|的承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表示出人意料。 竟、竟然,却 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竹溪记》) 判断句中,表判断。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 于是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因为、由于 表目的。)(《出师表》) 的原因 夫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届(《出师表》)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介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以||介绍动作行为所/用、拿、凭借、依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借的条件。 据、按照、用(凭) 什么身份 之利(《《孟子)二章》) 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小大之狱,虽不 必以情。(《曹刿论战》) 屠惧,投以骨(《狼》)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把、拿、用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 连表示目的。 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2007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理解——13
2007 年语文中考复习专题三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海浒学校 李忠 明 2007 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理解——13 词 般用来连接两个分 句或紧缩复句中的 前后两层意思,表 示两件事情在时间 上、事理上的紧密 联系。 已经是 表示假设关系。有 的用在前一分句, 引出假设的情况; 有的用于后面的分 句,表示假设或推 断的结果。 假使、如果; 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表示转折、让步关 系。表示意思有转 折时。 可是、却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 (《捕蛇者说》) 表示选择。 就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副 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 强调和确认作用。 是、就是、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乃 副 词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 的承接。 才 乃.悟前假寐,盖以故。(《狼》)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 的承接。 就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表示出人意料。 竟、竟然,却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竹溪记》) 判断句中,表判断。 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连 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 转折。 于是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代 词 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以 介 词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 的原因。 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 表目的。)(《出师表》)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介绍动作行为所凭 借的条件。 用、拿、凭借、依 据、按照、用(凭) 什么身份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孟子〉二章》) 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 式。 把、拿、用 屠惧,投以.骨(《狼》)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 连 表示目的。 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2007年语文中考复习专题三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海浒学校李忠 明 词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表示结果 以至、因而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有时相当于连词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而”,只是不能用 于转折关系。 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表示承接关系 以”前的动作行 为,往往是后一动可译为而或省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作行为的手段或方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词 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表示判断语气。 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表示肯定语气。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语 表示疑问语气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八则》) 助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表示感叹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马生序》)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表疑问语气 吗、呢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语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 助表测度语气 词 楼记》) 用于感叹句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在……上而在·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疑问代词 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 相当于“之” 所写的这篇文章。)(《捕蛇者说》) 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用于动词、形容词 兼|之后:即兼有介词从这里、在那里 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当于“于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八则) 助句末疑问语气助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2007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理解—14
2007 年语文中考复习专题三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海浒学校 李忠 明 2007 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理解——14 词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表示结果。 以至、因而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有时相当于连词 “而”,只是不能用 于转折关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表示承接关系, “以”前的动作行 为,往往是后一动 作行为的手段或方 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动词 认为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 语 气 助 词 表示判断语气。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表示肯定语气。 了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表示疑问语气。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八则》) 表示感叹语气。 呀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 马生序》) 乎 语 气 助 词 表疑问语气。 吗、呢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表测度语气 吧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 楼记》) 用于感叹句 啊、呀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介词 对 ( 于 ), 在 , 在……上面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焉 代 词 疑问代词 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相当于“之” 它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 所写的这篇文章。)(《捕蛇者说》) 兼 词 用于动词、形容词 之后,即兼有介词 和代词的作用。相 当于“于之”。 从这里、在那里 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八则) 助 词 句末疑问语气助 词。 了、呢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2007年语文中考复习专题三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海浒学校李忠 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连|表示假设。 即使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表示转折 虽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人、……的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显壤(《愚公移山》) 结构助词 物 的情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 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代|起指示作用 这样、如此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词|表转折关系。 然而、但是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用在形容词之后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作为词尾 语用于词尾 气 的样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助|用于句尾,常与 词“如”“若”连用 构成“如……然”像……似的 的样子、好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动[表判断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词表动作行为 可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向、对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表示被动 被 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介表示动作、行为的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送董邵南 词|替代。 替、给 游河北序》 表示动作、行为的为着、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 目的 表动作、行为的时 当、等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经常放在动词前, 助 同动词结合,组成所 词“所”字结构。“所”所……的事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字结构是名词性短所…的情况 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 所表原因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以 表手段和目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三)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牢记“八法”,跨越障碍 考试说明 1、了解文言的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 2007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理解——15
2007 年语文中考复习专题三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海浒学校 李忠 明 2007 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理解——15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虽 连 词 表示假设。 即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表示转折。 虽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者 助 词 结构助词。 … … 的、 … … 的 人 、 … … 的 事 物 、 … … 的 情 况、……的原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 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 用。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然 代 词 起指示作用。 这样、如此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连 词 表转折关系。 然而、但是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语 气 助 词 用在形容词之后, 作为词尾。 ……地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用于词尾。 ……的样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用于句尾,常与 “如”“若”连用, 构成“如…… 然” “若……然”格式 … … 的样 子 、 好 像……似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为 动 词 表判断。 是 中轩敞者为舱 (《核舟记》) 表动作行为。 做 向吾不为斯役 (《捕蛇者说》) 介 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 象。 向、对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表示被动。 被 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表示动作、行为的 替代。 替、给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送董邵南 游河北序》) 表示动作、行为的 目的。 为着、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 也》) 表动作、行为的时 间。 当、等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所 助 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 同动词结合,组成 “所”字结构。“所” 字结构是名词性短 语。 所 … … 的 人 、 所 … …的 事 物 、 所……的情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 以 表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表手段和目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三)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牢记“八法”,跨越障碍 考试说明 1、了解文言的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