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龚自珍 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7.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1.本诗开头两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或天涯衬托离愁,这种表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 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 痴情 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二.望岳杜甫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喜悦相互交织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1 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B) 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 阔。 3、“落红”在这里比喻自己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 儿从山中飞出。 4、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D)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以落花自比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 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 休”的创作追求 6,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5.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
1 一.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开头两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或天涯衬托离愁,这种表 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D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 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 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 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 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3、“落红”在这里比喻自己 4、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以落花自比 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5、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 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 6.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 和 (个人志向) 融为 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7.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 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 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 痴情。 二.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B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 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 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D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 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 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 休”的创作追求。 5.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
加以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 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 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6.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钟、劊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 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 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7.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 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画面 、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 8、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9、“会当凌绝,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 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 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慘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 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阴阳割昏晓”一句写 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送别 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愛之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2 加以赏析。 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 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 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 钟、割 7.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 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 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 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 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 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8、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 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 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会当凌绝,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 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 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 泰山的高大 ,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 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 情 。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 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 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 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 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 画面。 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 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 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 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 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 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送别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岀现的画面。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 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早春的轮廓。 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 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 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 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7.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1)诗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 (2)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3)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山回路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 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8.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 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画线句子是流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萌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 绘了怎样的画面? 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雪花给树木坡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万树的梨花。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9.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上一段赏析的话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这句话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景象极为神似,颇有浪漫色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 彩 和渲染 10.结尾两句较出色,说说你的看法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最后两句写出行人身影己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目送,凝视雪地上的马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蹄印,惜别之情跃然纸上,极为动人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钱塘湖春行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 白居易 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 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 7.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 (1)诗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2)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3)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山回路 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8.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 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画线句子是流 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 绘了怎样的画面? 雪花给树木坡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 万树的梨花。 9. 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上一段赏析的话。 这句话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景象极为神似,颇有浪漫色 彩。 10. 结尾两句较出色,说说你的看法。 最后两句写出行人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目送,凝视雪地上的马 蹄印,惜别之情跃然纸上,极为动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 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 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 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 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 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 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 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 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 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 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 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 5.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贾亭西”终,以“春”台中了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是爱的体现,同时 也照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 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 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 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心N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答: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 沙场,为君王献身。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么? 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3、“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 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人物?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4、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 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5.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贾亭西”终,以“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是爱的体现,同时 也照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 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 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 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 的心境。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 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 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 人物?周瑜 。诗人杜牧和 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 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 台中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 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 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 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 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 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 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 沙场,为君王献身。 2、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 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 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4、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蘑的心情。(60字以内) 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 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 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蜩,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 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黃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6、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倆,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 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 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7、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 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5)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 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 感情? 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答:“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 十分忧愤 在燕然前线 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 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 (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暖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 (3)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 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燕然 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答:(4)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
5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 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 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 什么看法?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 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6、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 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 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7、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 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 感情? 答:“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 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 十分忧愤。 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 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 暖。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燕然 答: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 时的心情。(60 字以内) 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 “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 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 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 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 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 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 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 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 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 在燕然前线。 (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 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⑹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 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 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