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类需要,这种普遍性渗透到了所有文化的和物质的商品之中。它成为了消费的普遍 性”,①虽然鲍德里亚强调当今社会是消费主导的社会,消费是普遍性的,但是他强 调的消费不是作为经济流通环节的消费,其衍生意义大于它的字面意义,它表达的 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衍生含义,一种社会政治的含义 首先,消费的主体不是具有自我选择能力的理性的普通个体,“消费的主体,是 符号的秩序。”②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不仅要在结构的意义上被界定为交换体系和 符号体系,同时还要在策略的意义上被界定为一种权力机制。现在,消费问题并不 能在需要的概念中得到说明,同样,需要在性质上的转变,或者需要在数量上的增 长也都不能阐明消费问题”,③因此尽管消费表面上曾经是一种普适的价值体系,但 实际上,消费“不过是一种制度、一种道德而已。在这一意义上,它在过去和未来 都曾经是或者将会是任何社会中权力策略的一个要素”。④ 其次,消费是对享受的否认。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是一个系统,它维持着符号 秩序和组织完整,因而作为一种道德(一种理想价值体系)、一种沟通体系和一种交 换结构,消费既与需求满足无关,也与享受无关,在实质上,“消费被规定为排斥享 受的,作为社会逻辑,消费建立在否认享受的基础上”,⑤一方面,在消费社会, 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所有的活动都以相同的组合方式束缚, 满足的脉络被提前一小时一小时地勾画了出来”,⑥但是,另一方面,作为消费之上 乘之境的享受的自为性、自主性和终极性的性质却被消费系统过滤和删除。这是因 为,在消费社会,人们的消费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也不再是纯粹私人空间 的活动,人们“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编码价值生产交换系统中,在那里,所有的消费 者都不由自主地互相牵连”,“在此意义上,消费和语言一样,或和原始社会的亲缘 体系一样,是一种含义秩序。”⑦因此,消费在本质上是趋向于作为消费者的人与人 之间的关联机制或某种含义秩序的建构,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享受 第三,消费是实现社会一体化的政治控制和整合机制。鲍德里亚认为,揭露消 费的真相在于它并非在于一种享受功能,而是“一种生产功能—并且因此,它和 物质生产一样并非一种个体功能,而是即时且全面的集体功能”。⑧所谓“即时且全 ①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第37页。 ②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198页 ③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70页 ④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41页。 ⑤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60页 ⑥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5页。 ⑦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60页。 ⑧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60页。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类需要,这种普遍性渗透到了所有文化的和物质的商品之中。它成为了消费的普遍 性”,① 虽然鲍德里亚强调当今社会是消费主导的社会,消费是普遍性的,但是他强 调的消费不是作为经济流通环节的消费,其衍生意义大于它的字面意义,它表达的 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衍生含义,一种社会政治的含义。 首先,消费的主体不是具有自我选择能力的理性的普通个体,“消费的主体,是 符号的秩序。”②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不仅要在结构的意义上被界定为交换体系和 符号体系,同时还要在策略的意义上被界定为一种权力机制。现在,消费问题并不 能在需要的概念中得到说明,同样,需要在性质上的转变,或者需要在数量上的增 长也都不能阐明消费问题”,③ 因此尽管消费表面上曾经是一种普适的价值体系,但 实际上,消费 “不过是一种制度、一种道德而已。在这一意义上,它在过去和未来 都曾经是或者将会是任何社会中权力策略的一个要素”。④ 其次,消费是对享受的否认。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是一个系统,它维持着符号 秩序和组织完整,因而作为一种道德 (一种理想价值体系)、一种沟通体系和一种交 换结构,消费既与需求满足无关,也与享受无关,在实质上,“消费被规定为排斥享 受的,作 为 社 会 逻 辑,消费建立在否认享受的基础上”,⑤ 一 方 面,在 消 费 社 会, “我们处在 ‘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所有的活动都以相同的组合方式束缚, 满足的脉络被提前一小时一小时地勾画了出来”,⑥ 但是,另一方面,作为消费之上 乘之境的享受的自为性、自主性和终极性的性质却被消费系统过滤和删除。这是因 为,在消费社会,人们的消费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也不再是纯粹私人空间 的活动,人们 “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编码价值生产交换系统中,在那里,所有的消费 者都不由自主地互相牵连”,“在此意义上,消费和语言一样,或和原始社会的亲缘 体系一样,是一种含义秩序。”⑦因此,消费在本质上是趋向于作为消费者的人与人 之间的关联机制或某种含义秩序的建构,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享受。 第三,消费是实现社会一体化的政治控制和整合机制。鲍德里亚认为,揭露消 费的真相在于它并非在于一种享受功能,而是 “一种生产功能 獉獉獉獉———并且因此,它和 物质生产一样并非一种个体功能,而是即时且全面的集体功能”。⑧ 所谓 “即时且全 · 62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年第5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让·鲍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南京大 学 出 版 社,2009年, 第37页。 让·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 京: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2008年, 第198页。 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70页。 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41页。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60页。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5页。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60页。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60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其启示 面的集体功能”,即是说,消费是作为社会控制和整合机制发挥其功效的,它服从于 当代资本主义解决自身基本矛盾的政治需要,具有政治性。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 主导的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问题不再是“获得最大的利润”与“生产的理性化”之 间的矛盾(在企业的主层次上),而是“在潜在的无限生产力(在技术结构的层次 上)与销售产品的必要性之间的矛盾”。①资本主义出于解决自身矛盾的需要而进行 的多样化的控制,使得消费承担某种政治的责任,作为社会整合机制显现它对社会 体系化的符码规控。 综上所述,鲍德里亚强调消费的政治意蕴,实质是要说明政治经济化和经济政 治化的交融所产生的张力性的景观,这种景观展陈丰盛的同时也遮蔽普遍的匮乏; 在彰显社会进步的同时,却藏匿着它不可摆脱的退步;张扬自由、民主、平等,却 使不自由、不民主、不平等结构化 (三)从科学技术经济效能的分析跃迁到对科技政治的评判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赫伯特·马尔库塞和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关注并 具体诠释科学技术政治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也是把社会批判理论从社会日常生 活层面、一般文化层面和人文层面转向政治层面,分析政治统治及意识形态统治新 变化、揭示及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统治机制的更新造成新的压抑及不自由的重要 思想家。 在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看来,20世纪的科学技术既有经济的功效,也有政治的 功效。一方面,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应用显示出,它从生产过程的操作领域以及 它对整个经济层面逐渐转变成改变人们意识状态和思想观念的无形力量,推动人们 对既定的生活方式的认同,对已有社会的认同,对已有的幸福和自由的处境的认同 这是科学技术由生产领域向观念领域、由经济层面向意识层面侵蚀扩张的过程,这 种从经济的基础层面到人们的乃至整个社会的观念层面的上升运动,以从“下”到 “上”的方式达到的心理认同,为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社会统 治,以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显示和推动其统治的合理性奠定了现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当一种社会的政治及其意识形态具有追求自身的合理性统治的需要的时候,科学技 术有可能变成新的统治形式,变成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现象。马尔库塞指出,在发达 工业社会中,“技术‘中立性’的传统概念不再能够得以维持。技术本身不能独立于 对它的使用;这种技术社会是一个统治系统,这个系统在技术的概念和结构中已经 起着作用。”②这就是说,科学技术的中立性离不开对科学技术的非中立性的运用。 个社会的政治统治的需要和意识形态的社会支配性的需要,决定着科学技术运作 ①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52页。 ②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7页。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面的集体功能”,即是说,消费是作为社会控制和整合机制发挥其功效的,它服从于 当代资本主义解决自身基本矛盾的政治需要,具有政治性。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 主导的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问题不再是 “获得最大的利润”与 “生产的理性化”之 间的矛盾 (在企业的主层次 上),而 是 “在潜在的无限生产力 (在技术结构的层次 上)与销售产品的必要性之间的矛盾”。①资本主义出于解决自身矛盾的需要而进行 的多样化的控制,使得消费承担某种政治的责任,作为社会整合机制显现它对社会 体系化的符码规控。 综上所述,鲍德里亚强调消费的政治意蕴,实质是要说明政治经济化和经济政 治化的交融所产生的张力性的景观,这种景观展陈丰盛的同时也遮蔽普遍的匮乏; 在彰显社会进步的同时,却藏匿着它不可摆脱的退步;张扬自由、民主、平等,却 使不自由、不民主、不平等结构化。 (三)从科学技术经济效能的分析跃迁到对科技政治的评判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赫伯特·马尔库塞和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关注并 具体诠释科学技术政治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也是把社会批判理论从社会日常生 活层面、一般文化层面和人文层面转向政治层面,分析政治统治及意识形态统治新 变化、揭示及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统治机制的更新造成新的压抑及不自由的重要 思想家。 在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看来,20世纪的科学技术既有经济的功效,也有政治的 功效。一方面,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应用显示出,它从生产过程的操作领域以及 它对整个经济层面逐渐转变成改变人们意识状态和思想观念的无形力量,推动人们 对既定的生活方式的认同,对已有社会的认同,对已有的幸福和自由的处境的认同。 这是科学技术由生产领域向观念领域、由经济层面向意识层面侵蚀扩张的过程,这 种从经济的基础层面到人们的乃至整个社会的观念层面的上升运动,以从 “下”到 “上”的方式达到的心理认同,为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社会统 治,以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显示和推动其统治的合理性奠定了现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当一种社会的政治及其意识形态具有追求自身的合理性统治的需要的时候,科学技 术有可能变成新的统治形式,变成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现象。马尔库塞指出,在发达 工业社会中,“技术 ‘中立性’的传统概念不再能够得以维持。技术本身不能独立于 对它的使用;这种技术社会是一个统治系统,这个系统在技术的概念和结构中已经 起着作用。”② 这就是说,科学技术的中立性离不开对科学技术的非中立性的运用。 一个社会的政治统治的需要和意识形态的社会支配性的需要,决定着科学技术运作 · 72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其启示 ① ②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52页。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7页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的主体偏向性,当科学技术在20世纪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阶级偏向性和制度偏向性的 时候,当科学技术表达出发达工业社会政治统治的偏向和意识形态的偏好,并直接 作为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统治方式发挥其对全社会的控制和支配的时候,科学技术 就变成了一种既不中立,也不纯净的社会力量,变成了高耸于生活世界之上的政治 现象,变成了发达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国家组织、管理社会活动过程的控制力量, 科学技术由对生产的运用和经济的主导,变成了社会的新的统治形式,变成由上到 下整合社会的意识形态,不仅“技术的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的合理性”,①而且“技 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就是方法的、科学的、筹划好了的和正在筹划 着的统治”。②科学技术的统治作为政治统治,具有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而传 统政治统治不曾具有的巨大效能,这是因为,科学技术不仅有利于“使一切真正的 对立一体化,使一切不同的抉择同化”,③而且,科学技术“比之旧式的意识形态更 加难以抗拒,范围更为广泛,因为它在掩盖实践问题的同时,不仅为既定阶级的局 部统治利益作辩解,并且站在另一个阶级一边,压制局部的解放的需求,而且损害 人类要求解放的利益本身”。④ 二、纵向面的解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路径的历时跨越 般认为,17-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 重要的精神奠基,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和知识分子日渐被推崇为规划资本主义未来道 路的领袖,他们“倡导宽容,反对偏见;倡导革新,反对陈腐;认为少数派的权利 高于多数派的热情,个人的道德自治高于宗教权威关于上帝启示的主张”。⑤启蒙运 动最鲜明的政治理论是提出了束缚独裁力量、扩大社会中个人经验的可能性,其激 进性在于它对于特权和偏见的普遍攻击。“启蒙运动素来是一场针对一切独裁权力 传统力量、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掩饰社会苦难的行为的抵抗运动”。⑥其普遍主义的价 值观在于倡导并奉行互惠性、公开对话以及保护个人免遭独裁权力的伤害,在促成 制度的责任感、法律规定的互惠和进行社会改革试验的承诺等原则的形成中贯彻启 蒙运动的政治精神和理性精神,防止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对启蒙运动普遍主义价值 ①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8页 ②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 林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③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18页。 ④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第69页。 ⑤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重申启蒙——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殷杲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⑥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重申启蒙—一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第7页。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的主体偏向性,当科学技术在20世纪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阶级偏向性和制度偏向性的 时候,当科学技术表达出发达工业社会政治统治的偏向和意识形态的偏好,并直接 作为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统治方式发挥其对全社会的控制和支配的时候,科学技术 就变成了一种既不中立,也不纯净的社会力量,变成了高耸于生活世界之上的政治 现象,变成了发达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国家组织、管理社会活动过程的控制力量, 科学技术由对生产的运用和经济的主导,变成了社会的新的统治形式,变成由上到 下整合社会的意识形态,不仅 “技术的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的合理性”,① 而且 “技 术本身就是 (对自然和人的)统治,就是方法的、科学的、筹划好了的和正在筹划 着的统治”。②科学技术的统治作为政治统治,具有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而传 统政治统治不曾具有的巨大效能,这是因为,科学技术不仅有利于 “使一切真正的 对立一体化,使一切不同的抉择同化”,③ 而且,科学技术 “比之旧式的意识形态更 加难以抗拒,范围更为广泛,因为它在掩盖实践问题的同时,不仅为既定阶级 獉獉獉獉的局 部统治利益作辩解,并且站在另一个阶级 獉獉獉獉獉一边,压制局部的解放的需求,而且损害 人类要求解放的利益本身”。④ 二、纵向面的解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路径的历时跨越 一般认为,17—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 重要的精神奠基,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和知识分子日渐被推崇为规划资本主义未来道 路的领袖,他们 “倡导宽容,反对偏见;倡导革新,反对陈腐;认为少数派的权利 高于多数派的热情,个人的道德自治高于宗教权威关于上帝启示的主张”。⑤ 启蒙运 动最鲜明的政治理论是提出了束缚独裁力量、扩大社会中个人经验的可能性,其激 进性在于它对于特权和偏见的普遍攻击。“启蒙运动素来是一场针对一切独裁权力、 传统力量、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掩饰社会苦难的行为的抵抗运动”。⑥ 其普遍主义的价 值观在于倡导并奉行互惠性、公开对话以及保护个人免遭独裁权力的伤害,在促成 制度的责任感、法律规定的互惠和进行社会改革试验的承诺等原则的形成中贯彻启 蒙运动的政治精神和理性精神,防止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对启蒙运动普遍主义价值 · 82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年第5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8页。 尤尔根·哈贝马斯: 《作为 “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 林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18页。 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 “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第69页。 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 《重申启蒙———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殷杲 译,南 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 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重申启蒙———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