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吲哚和氯化铵就可将丙酮酸转化为L-Irp(14g/L)。由于限制L-Trp浓度进一步提高的原 因是 Enterobacter aerogenes的丙酮酸产量不高,为了获得更高的LTrp产量, Kawasaki将 Enterobacter aerogenes'中编码色氨酸酶的基因克隆至质粒pKT90IEA上,然后转入丙酮酸生 产菌E.colW1485lip2中。在葡萄糖浓度为50gL的培养基中,最终L-Irp的产量提高到23.7 (三)休止细胞法生产丙酮酸 表5-1-4中给出的采用休止细胞法生产丙酮酸的微生物,有一些也可以用于直接发酵 法。如 Acinetobacter sp(表5-1-3)和 Debaryomyces coudert(表5-1-2)。对这两株菌来说,休 止细胞法的丙酮酸产量虽然略低于直接发酵法,但培养时间显著缩短,如 Acinetobacter sp. 由96h缩短到24h, Debaryomyces couderti则由48h缩短到10h。其缺点是操作比较繁琐 需要先培养细胞,再分离细胞,洗涤,最后才用于合成丙酮酸。也有不需要进行细胞分离 操作的报道。一个例子是,细胞先以甘油为碳源生长,待氮源(NaNO3)耗尽后加入葡萄糖 细胞由于缺氮而不能生长,自然转向积累丙酮酸。遗憾的是丙酮酸产量不高。另一个例子 是待细胞在pH45~5.5的条件下生长90h后将pH降至3.5~45,实验结果表明,这种p 控制策略可有效地抑制α-酮戊二酸的形成。其缺点是反应器结构比较复杂,培养时间也太 长。严格地说,这两个例子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休止细胞法,但由于其有别于典型的发酵 法,因此将其放至表5-1-4中进行讨论。 表5-1-4采用休止细胞法生产丙酮酸的研究情况一览 菌株 氮源温度时间丙酮酸生长因子产率反应器 acinetobacter先培养细胞,12-丙二醇282410硫胺素050摇瓶 再转化底物 p.pH4.5~55下葡萄糖NHNO330180406生长需硫0.41l 胺素,产酸 Debaryomyces先培养细胞,柑桔皮 01079添加ATP0 coudert再转化底物水解物 Enterobacter先培养细胞,葡萄糖 10361A,添加0.8 aerogenes 再转化底物 亚砷酸钠 xanthomonas氮源耗尽后加甘油烟酸30 3010.3 酵母膏 摇瓶 campestris入葡萄糖,产酸葡萄糖NO3 (四)完整细胞酶法生产丙酮酸 近年来关于酶法生产丙酮酸的研究也很热门。如利用 Acetobacter将D(-)乳酸氧化为 丙酮酸,转化率虽然较高,但由于D-(-)乳酸比L-(+)乳酸价格高得多,所以在实现工业化 方面有困难。由 Hansenula polymorpha中的乙醇酸氧化酶催化的L-乳酸氧化反应具有高底 物转化率的优点,但由于L乳酸氧化为丙酮酸的过程中会产生H2O2,如果不及时去除,丙 酮酸会被进一步氧化为乙酸。L-乳酸在价格方面是非常有优势的,目前的关键是如何解决 丙酮酸被HO进一步氧化的问题。已经开发出一些方法,如,利用 Pichia pastoris中的过 氧化氢酶来分解乳酸氧化过程中产生的H2O2。在这一方面,美国杜邦公司开展了大量的研 究工作,但迄今为止,还未见到工业化成功的消息
5 加入吲哚和氯化铵就可将丙酮酸转化为L-Trp(14 g/L)。由于限制L-Trp浓度进一步提高的原 因是Enterobacter aerogenes的丙酮酸产量不高,为了获得更高的L-Trp产量,Kawasaki 将 Enterobacter aerogenes中编码色氨酸酶的基因克隆至质粒pKT901EA上,然后转入丙酮酸生 产菌E. coli W1485lip2中。在葡萄糖浓度为50 g/L的培养基中,最终L-Trp的产量提高到23.7 g/L。 (三)休止细胞法生产丙酮酸 表 5-1-4 中给出的采用休止细胞法生产丙酮酸的微生物,有一些也可以用于直接发酵 法。如 Acinetobacter sp.(表 5-1-3)和 Debaryomyces coudertii(表 5-1-2)。对这两株菌来说,休 止细胞法的丙酮酸产量虽然略低于直接发酵法,但培养时间显著缩短,如 Acinetobacter sp. 由 96 h 缩短到 24 h,Debaryomyces coudertii 则由 48 h 缩短到 10 h。其缺点是操作比较繁琐∶ 需要先培养细胞,再分离细胞,洗涤,最后才用于合成丙酮酸。也有不需要进行细胞分离 操作的报道。一个例子是,细胞先以甘油为碳源生长,待氮源(NaNO3)耗尽后加入葡萄糖。 细胞由于缺氮而不能生长,自然转向积累丙酮酸。遗憾的是丙酮酸产量不高。另一个例子 是待细胞在 pH 4.5~5.5 的条件下生长 90 h 后将 pH 降至 3.5~4.5,实验结果表明,这种 pH 控制策略可有效地抑制-酮戊二酸的形成。其缺点是反应器结构比较复杂,培养时间也太 长。严格地说,这两个例子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休止细胞法,但由于其有别于典型的发酵 法,因此将其放至表 5-1-4 中进行讨论。 表5-1-4 采用休止细胞法生产丙酮酸的研究情况一览 菌株 方 法 碳源 氮源 温度 / ℃ 时间 / h 丙酮酸 / gL -1 生长因子 产率 / gg -1 反应器 Acinetobacter sp. 先培养细胞, 再转化底物 1,2-丙二醇 28 24 10 硫胺素 0.50 摇瓶 Candida sp. pH 4.5 ~5.5 下 生长,pH 3.5~ 4.5下产酸 葡萄糖 NH4NO3 30 180 40.6 生长需硫 胺素,产酸 不需要 0.41 5 L 发酵罐 Debaryomyces coudertii 先培养细胞, 再转化底物 柑桔皮 水解物 30 10 7.9 添加ATP 和NAD + 0 摇瓶 Enterobacter aerogenes 先培养细胞, 再转化底物 葡萄糖 30 10 3.6 LA-,添加 亚砷酸钠 0.8 摇瓶 Xanthomonas campestris 氮 源 耗 尽 后 加 入葡萄糖,产酸 甘油 葡萄糖 烟酸 NO3 30 30 10.3 酵母膏 0.29 摇瓶 (四)完整细胞/酶法生产丙酮酸 近年来关于酶法生产丙酮酸的研究也很热门。如利用 Acetobacter 将 D-(-)-乳酸氧化为 丙酮酸,转化率虽然较高,但由于 D-(-)-乳酸比 L-(+)-乳酸价格高得多,所以在实现工业化 方面有困难。由 Hansenula polymorpha 中的乙醇酸氧化酶催化的 L-乳酸氧化反应具有高底 物转化率的优点,但由于 L-乳酸氧化为丙酮酸的过程中会产生 H2O2,如果不及时去除,丙 酮酸会被进一步氧化为乙酸。L-乳酸在价格方面是非常有优势的,目前的关键是如何解决 丙酮酸被 H2O2 进一步氧化的问题。已经开发出一些方法,如,利用 Pichia pastoris 中的过 氧化氢酶来分解乳酸氧化过程中产生的 H2O2。在这一方面,美国杜邦公司开展了大量的研 究工作,但迄今为止,还未见到工业化成功的消息
表5-1-5完整细胞或酶法合成丙酮酸的研究情况一览 反应原理温度时间丙酮酸产率 /℃ Acetobacter D-(-)-乳 酸 甲醛脱氢酶丙酮醛丙酮醛氧化3010 3.6 丙酮酸合酶乙酰磷酸还原性羧化 乙醇酸氧化酶L乳酸乳酸氧化 Pichia pastoris 过氧化氢酶 Rhodotorula D-氨基酸氧化酶 0.23 g/dU 过氧化氢酶 三、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发酵法生产丙酮酸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丙酮酸高产率、高产量和高生产强度的统 也就是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耗尽可能少的底物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一般情况 下,这种完美的统一是无法实现的,只能退而求其次,以获得丙酮酸高产率、高产量和高 生产强度的相对统一为研究目标。从代谢控制的观点考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两 方面入手:(1)在保证细胞正常代谢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丙酮酸的降解或转化,这是获得 丙酮酸高产量和高产率的必要条件;(2)加快从葡萄糖到丙酮酸的代谢速度,以确保获得丙 酮酸的高生产强度 前已述及,日本东丽化学公司米原辙和宫田令子选育了具有多种遗传标记的 Torulopsis glabrata菌株,且每增加一个遗传标记,丙酮酸产量就有新的提高(在摇瓶培养中丙酮酸产 量和产率已分别达到568gL和0.58gg),但要获得丙酮酸高产量与高产率的统一却并非 易事。如,在3L发酵罐中通过流加培养,丙酮酸产量可达67.8gL,其代价是丙酮酸产率 仅为0.49gg。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原因在于T. glabrata不是发酵工业上的 常用菌株,学术界对该菌株在过量合成有用物质的生理生化特性上还缺乏明确的认识。 对于任何一种发酵产品,要获得高产率、高产量和高生产强度的相对统一,首先要找 出影响该物质高效生产的最重要因素,然后考察这些因素对发酵过程的影响,从生理学 角度出发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控制方法或策略 用这一思路去分析米原辙和宫田令子的研究结果,就会发现,他们的侧重点在于选育丙酮 酸的高产菌株,对于采用什么方法来保证这些菌株发挥出高产丙酮酸的潜力,研究得还很 不够,因而会产生这样一些问题 1.见诸文献报道的所有T.glab菌株均以聚蛋白胨或蛋白胨为氮源。一般来说,质 量好的聚蛋白胨中应当没有维生素,但T. glabrata IFO0005在只有聚蛋白胨而没有维生素 的种子培养基中照样生长良好,表明聚蛋白胨中的维生素含量已足以满足多重维生素营养 缺陷型菌株的生长。在这种情况下硏究该菌株所不能合成的维生素在代谢途径中的作用 显然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也不可能使丙酮酸产率达到很高的水平。 2.T. glabrata所不能合成的维生素有四种∶烟酸、硫胺素、吡哆醇和生物素。虽然宫 田令子和米原辙曾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考察了这四种维生素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响,但实 际上,由于培养基中四种维生素的水平直接影响PDC、PDH、PC和PT的活性,仅仅依 单因素试验,很难分析出烟酸、硫胺素、吡哆醇和生物素各自在丙酮酸过量合成中的作用
6 表5-1-5 完整细胞或酶法合成丙酮酸的研究情况一览 菌 株 酶 底 物 反应原理 温度 / ℃ 时间 / h 丙酮酸 / gL -1 产率 / gg -1 Acetobacter D-(-)-乳 酸 Bacteria 甲醛脱氢酶 丙酮醛 丙酮醛氧化 30 10 3.6 Clostridium sporogenes 丙酮酸合酶 乙酰磷酸 还原性羧化 Hansenula polymorpha Pichia pastoris 乙醇酸氧化酶 过氧化氢酶 L-乳酸 乳酸氧化 Pediococcus homari 甘油 30 24 15 0.3 Rhodotorula gracilis D-氨基酸氧化酶 过氧化氢酶 0.23 g/dU 三、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发酵法生产丙酮酸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丙酮酸高产率、高产量和高生产强度的统一。 也就是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耗尽可能少的底物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一般情况 下,这种完美的统一是无法实现的,只能退而求其次,以获得丙酮酸高产率、高产量和高 生产强度的相对统一为研究目标。从代谢控制的观点考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两 方面入手∶(1)在保证细胞正常代谢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丙酮酸的降解或转化,这是获得 丙酮酸高产量和高产率的必要条件;(2)加快从葡萄糖到丙酮酸的代谢速度,以确保获得丙 酮酸的高生产强度。 前已述及,日本东丽化学公司米原辙和宫田令子选育了具有多种遗传标记的 Torulopsis glabrata 菌株,且每增加一个遗传标记,丙酮酸产量就有新的提高(在摇瓶培养中丙酮酸产 量和产率已分别达到 56.8 g/L 和 0.58 g/g),但要获得丙酮酸高产量与高产率的统一却并非 易事。如,在 3 L 发酵罐中通过流加培养,丙酮酸产量可达 67.8 g/L,其代价是丙酮酸产率 仅为 0.49 g/g。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原因在于 T. glabrata 不是发酵工业上的 常用菌株,学术界对该菌株在过量合成有用物质的生理生化特性上还缺乏明确的认识。 对于任何一种发酵产品,要获得高产率、高产量和高生产强度的相对统一,首先要找 出影响该物质高效生产的最重要因素,然后考察这些因素对发酵过程的影响,从生理学的 角度出发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控制方法或策略。 用这一思路去分析米原辙和宫田令子的研究结果,就会发现,他们的侧重点在于选育丙酮 酸的高产菌株,对于采用什么方法来保证这些菌株发挥出高产丙酮酸的潜力,研究得还很 不够,因而会产生这样一些问题∶ 1.见诸文献报道的所有 T. glabrata 菌株均以聚蛋白胨或蛋白胨为氮源。一般来说,质 量好的聚蛋白胨中应当没有维生素,但 T. glabrata IFO 0005 在只有聚蛋白胨而没有维生素 的种子培养基中照样生长良好,表明聚蛋白胨中的维生素含量已足以满足多重维生素营养 缺陷型菌株的生长。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该菌株所不能合成的维生素在代谢途径中的作用, 显然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也不可能使丙酮酸产率达到很高的水平。 2.T. glabrata 所不能合成的维生素有四种∶烟酸、硫胺素、吡哆醇和生物素。虽然宫 田令子和米原辙曾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考察了这四种维生素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响,但实 际上,由于培养基中四种维生素的水平直接影响 PDC、PDH、PC 和 PT 的活性,仅仅依靠 单因素试验,很难分析出烟酸、硫胺素、吡哆醇和生物素各自在丙酮酸过量合成中的作用
也就谈不上确定合理的优化策略 3.已有报道认为较高的溶氧有利于丙酮酸的积累,但对溶氧高到什么程度,应当怎样 控制等具体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结论。此外,如果把维生素作为影响T. glabrata生产丙酮酸 最重要的因素,溶氧作为次重要因素,这两种因素组合起来会对丙酮酸发酵过程产生什 影响,至今未有研究者涉足 4.培养基优化是实现T. glabrata高产丙酮酸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然而,迄今为止,关 于营养条件对丙酮酸发酵过程的影响、特别是三种最主要的营养元素(碳、氮、磷)的影响 未有详细报道。如,葡萄糖对菌体生长和产酸是否存在抑制?是否有可能先培养细胞,待 氮源耗尽后,细胞再转向大量积累丙酮酸?无机磷是EM途径的必需元素,在丙酮酸生产 中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理解T. glabrata发酵生产丙酮酸的生理学本质,进而确定一系列 以实现丙酮酸发酵高产率、高产量和高生产强度的相对统一为目标的控制策略,都是非常 必要的。 四、本章主要内容 为了尽快填补我国在发酵法生产丙酮酸方面的空白,江苏省科委设立了“九五”工业 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发酵法生产丙酮酸中试”(BG98015-3)。我们研究室作为项目的承担单 位,从实验室规模到中试规模对丙酮酸发酵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硏究。从过程优化 的观点出发,对丙酮酸这样一个特殊的代谢中间体,其优化方法应当是在透彻分析球拟酵 母发酵生产丙酮酸的生理学本质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控制策略实现丙酮酸的过量合成。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节将着重介绍以下四部分内容 1.在摇瓶和小型发酵罐中,硏究各种营养条件对多重维生素营养缺陷型菌株T. glaberαa wSH-P12发酵生产丙酮酸的影响。 2.为了避免蛋白胨中不定量维生素的影响,以T. glabrata WSH-IP12为出发菌株,选 育能以无机氮源为唯一氮源生长和产酸的突变株。然后,透彻分析T. glabrata所不能合成 的四种维生素在丙酮酸过量合成中的重要作用 3.在培养基中维生素含量处于亚适量水平时,研究不同供氧方式下T. glabrata发酵生 产丙酮酸的代谢特征,提出供氧方式的优化策略。在此基础上,利用代谢通量分析方法, 得到不同硫胺素浓度和不同溶氧下发酵过程的全部代谢通量分布,探讨丙酮酸发酵过程的 本质。 4.对T. glabrata在发酵生产丙酮酸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代谢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将 丙酮酸发酵逐级放大到5m3规模
7 也就谈不上确定合理的优化策略。 3.已有报道认为较高的溶氧有利于丙酮酸的积累,但对溶氧高到什么程度,应当怎样 控制等具体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结论。此外,如果把维生素作为影响 T. glabrata 生产丙酮酸 最重要的因素,溶氧作为次重要因素,这两种因素组合起来会对丙酮酸发酵过程产生什么 影响,至今未有研究者涉足。 4.培养基优化是实现 T. glabrata 高产丙酮酸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然而,迄今为止,关 于营养条件对丙酮酸发酵过程的影响、特别是三种最主要的营养元素(碳、氮、磷)的影响 未有详细报道。如,葡萄糖对菌体生长和产酸是否存在抑制? 是否有可能先培养细胞,待 氮源耗尽后,细胞再转向大量积累丙酮酸? 无机磷是 EMP 途径的必需元素,在丙酮酸生产 中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理解 T. glabrata 发酵生产丙酮酸的生理学本质,进而确定一系列 以实现丙酮酸发酵高产率、高产量和高生产强度的相对统一为目标的控制策略,都是非常 必要的。 四、本章主要内容 为了尽快填补我国在发酵法生产丙酮酸方面的空白,江苏省科委设立了“九五”工业 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发酵法生产丙酮酸中试”(BG98015-3)。我们研究室作为项目的承担单 位,从实验室规模到中试规模对丙酮酸发酵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过程优化 的观点出发,对丙酮酸这样一个特殊的代谢中间体,其优化方法应当是在透彻分析球拟酵 母发酵生产丙酮酸的生理学本质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控制策略实现丙酮酸的过量合成。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节将着重介绍以下四部分内容。 1.在摇瓶和小型发酵罐中,研究各种营养条件对多重维生素营养缺陷型菌株T. glabrata WSH-IP12 发酵生产丙酮酸的影响。 2.为了避免蛋白胨中不定量维生素的影响,以 T. glabrata WSH-IP12 为出发菌株,选 育能以无机氮源为唯一氮源生长和产酸的突变株。然后,透彻分析 T. glabrata 所不能合成 的四种维生素在丙酮酸过量合成中的重要作用。 3.在培养基中维生素含量处于亚适量水平时,研究不同供氧方式下 T. glabrata 发酵生 产丙酮酸的代谢特征,提出供氧方式的优化策略。在此基础上,利用代谢通量分析方法, 得到不同硫胺素浓度和不同溶氧下发酵过程的全部代谢通量分布,探讨丙酮酸发酵过程的 本质。 4.对 T. glabrata 在发酵生产丙酮酸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代谢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将 丙酮酸发酵逐级放大到 5 m3 规模
第二节营养条件对光滑球拟酵母WSH-IP12生产丙酮酸的影响 、引言 由于丙酮酸是代谢途径中的重要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很难在胞外大量积累,因此, 尽管研究者在丙酮酸高产菌的选育上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效果均不太理想。1990年以 前,除了 Uchi等人的专利外,几乎没有丙酮酸产量超过20g/L的报道。进入20世纪90 年代后,发酵法生产丙酮酸才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丙酮酸高产菌株有两种, 种是携带多种遗传标记的 Torulopsis glabrata,另一种则是能量代谢被削弱的 Escherichia col。在本节中,我们主要讨论和分析营养条件对丙酮酸积累株T. glabrata WSH-IP2发 酵生产丙酮酸的影响 二、酵母粉浓度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响 酵母粉是一种常用的氮源和生长因子的来源,但并不适合菌株WSHP12发酵生产丙 酮酸。如图5-2-1所示,随着发酵培养基中酵母粉浓度的增大,细胞干重不断增加而丙酮 酸产量(浓度)却迅速下降。当酵母粉浓度达到10gL时,发酵液中丙酮酸产量几乎降低到 15 t/h t/h t/h 图5-2-1酵母粉浓度对wSH-P12菌株发酵生产丙酮酸的影响 酵母粉浓度(g): O zero( control.,口1;△3;●5,■8;▲10 三、蛋白胨浓度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响 当初始葡萄糖浓度为80g/L时,由图52-2可知,培养基中的蛋白胨浓度选择在15g/L 较为适宜,此时,丙酮酸产量为23.4gL。蛋白胨浓度低于15gL时,葡萄糖消耗速度较 慢,细胞干重和丙酮酸产量也较低;而若高于此值,则丙酮酸产量明显下降。可以认为, 在蛋白胨浓度较高的情况下,细胞干重的增加是以丙酮酸产量的下降为代价的。此外,由 图5-2-2还可知,若要使细胞在48h内消耗80g/L的葡萄糖,培养基中至少应添加大于10 gL的蛋白胨(氮浓度约为1.0g/L)
8 第二节 营养条件对光滑球拟酵母 WSH-IP12 生产丙酮酸的影响 一、引言 由于丙酮酸是代谢途径中的重要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很难在胞外大量积累,因此, 尽管研究者在丙酮酸高产菌的选育上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效果均不太理想。1990 年以 前,除了 Uchio 等人的专利外,几乎没有丙酮酸产量超过 20 g/L 的报道。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发酵法生产丙酮酸才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丙酮酸高产菌株有两种, 一种是携带多种遗传标记的 Torulopsis glabrata ,另一种则是能量代谢被削弱的 Escherichia coli 。在本节中,我们主要讨论和分析营养条件对丙酮酸积累株 T. glabrata WSH-IP12 发 酵生产丙酮酸的影响。 二、酵母粉浓度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响 酵母粉是一种常用的氮源和生长因子的来源,但并不适合菌株 WSH-IP12 发酵生产丙 酮酸。如图 5-2-1 所示,随着发酵培养基中酵母粉浓度的增大,细胞干重不断增加而丙酮 酸产量(浓度)却迅速下降。当酵母粉浓度达到 10 g/L 时,发酵液中丙酮酸产量几乎降低到 零。 0 5 10 15 20 25 0 12 24 36 t / h 细胞干重 / gL-1 0 5 10 15 20 25 0 12 24 36 t / h 丙酮酸浓度 / gL-1 0 20 40 60 80 100 0 12 24 36 t / h 葡萄糖浓度 / gL-1 图 5-2-1 酵母粉浓度对 WSH-IP12 菌株发酵生产丙酮酸的影响 酵母粉浓度(g/L): ○ zero (control); □ 1; △ 3; ● 5; ■ 8; ▲ 10. 三、蛋白胨浓度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响 当初始葡萄糖浓度为 80 g/L 时,由图 5-2-2 可知,培养基中的蛋白胨浓度选择在 15 g/L 较为适宜,此时,丙酮酸产量为 23.4 g/L。蛋白胨浓度低于 15 g/L 时,葡萄糖消耗速度较 慢,细胞干重和丙酮酸产量也较低;而若高于此值,则丙酮酸产量明显下降。可以认为, 在蛋白胨浓度较高的情况下,细胞干重的增加是以丙酮酸产量的下降为代价的。此外,由 图 5-2-2 还可知,若要使细胞在 48 h 内消耗 80 g/L 的葡萄糖,培养基中至少应添加大于 10 g/L 的蛋白胨(氮浓度约为 1.0 g/L)
0 蛋白胨浓度/gL1 图5-2-2蛋白胨浓度对菌株WSHP12发酵生产丙酮酸的影响 ●丙酮酸,口乙醇;O细胞干重;■葡萄糖 四、豆饼水解液和无机氮源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响 (一)豆饼水解液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响 如图52-3所示。豆饼水解液浓度为5gL时,发酵液中丙酮酸产量达到18g/L。这 水平虽然不及以蛋白胨为氮源的结果,但由于豆饼水解液来源广、价格低,故而对丙酮 酸发酵而言,豆饼水解液仍是一种有潜力的氮源 豆饼水解液/gL 图5-2-3豆饼水解液质量浓度对菌株WSH-IP12发酵生产丙酮酸的影响 O细胞干重;口丙酮酸 (二)无机氮源及其质量浓度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唾 如表52-1所示,尽管T. glabrata WSH-IPl2可以利用(NH4)2SO,NH4C,(NH4)HPO4 和尿素为唯一氮源生长,但丙酮酸产量均不及以蛋白胨和豆饼水解液为氮源的情况
9 0 10 20 30 0 10 20 30 40 50 60 蛋白胨浓度 / gL -1 丙酮酸、乙醇浓度 细胞干重 / gL-1 0 10 20 30 40 50 葡萄糖浓度 / gL-1 图 5-2-2 蛋白胨浓度对菌株 WSH-IP12 发酵生产丙酮酸的影响 ● 丙酮酸; □ 乙醇; ○ 细胞干重; ■ 葡萄糖 四、豆饼水解液和无机氮源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响 (一)豆饼水解液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响 如图 5-2-3 所示。 豆饼水解液浓度为 5 g/L 时,发酵液中丙酮酸产量达到 18 g/L。这 一水平虽然不及以蛋白胨为氮源的结果,但由于豆饼水解液来源广、价格低,故而对丙酮 酸发酵而言,豆饼水解液仍是一种有潜力的氮源。 0 6 12 18 24 30 0 2 4 6 8 10 豆饼水解液 / gL -1 丙酮酸 / gL-1 0 5 10 15 20 细胞干重 / gL-1 图 5-2-3 豆饼水解液质量浓度对菌株 WSH-IP12 发酵生产丙酮酸的影响 ○ 细胞干重; □ 丙酮酸 (二)无机氮源及其质量浓度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响 如表 5-2-1 所示,尽管 T. glabrata WSH-IP12 可以利用(NH4)2SO4, NH4Cl, (NH4)2HPO4 和尿素为唯一氮源生长,但丙酮酸产量均不及以蛋白胨和豆饼水解液为氮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