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纟研究2018年第9期 推行这个战略,政府只能实行扭曲各种价格信号、资源计划配置、剥夺企业自主权甚至实行国有 化的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1988年秋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林毅夫对上述思路进行了系统阐释。其后,林毅夫根据 上述思路,与蔡昉、李周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合作研究,其中最终的成果之一就是1994年由上海 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该著作是林毅夫教授 学术生涯中一部具有开山立派意义的里程碑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林毅夫教授与蔡昉、李周两位 合作者建立了从要素禀赋结构作为切入点来分析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影响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分 析框架,核心就是后来林毅夫教授研究经济问题所遵循和坚持的“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的概念及其分析逻辑。该著作首次系统地对其长期思考的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 发展战略选择进行诠释,从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和发展战略的矛盾出发,详细剖析了中国传统经 济体制中“三位一体”模式形成的内在机理(见图2),指出一个国家所选择的发展战略是否与该 国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相一致是决定这个国家经济体制模式以及经济绩效的关键。这部著作试 图回答如下几个重要问题:赶超战略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之间的内在机制何为?为何改革 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开放之后则得以迅速发展?经济绩效与发展战略的关系 表现在哪些方面?何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为什么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会出现“治乱 循环?解决“治乱”循环的改革路径是什么?中国经济转型、改革与发展的道路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外生的发晨战略和经济赢 内生的经济体制 ]业工业时担的女观不是[时地复城上业她大 低利事政策 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 落后挨打的历史 低汇率政策 收入分足 高度统制的外汇外贸管理 政府干预能力 低投入品价格政策 高度集中物资管理体系 集体主义文化 低工资率 需求结物失衡 国家大小 低生活必需品价格政策 微观经害机制 技术效率低 本聊的农业济寡腻结构 国有工业企业与人民公社劳动微励不 图2“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 围绕上述问题,这本著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理论贡献:第一,第一次对“中国奇迹”做出 研判。在此之前,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亚洲“四小龙”的¨东亚奇迹”,而林毅夫等(1994)在认真研 究1978年以来的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97%的增长实绩以及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指出 ①引自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5页。其中,“三位一体”是指,在资本 稀缺的农业经济中,一旦选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会形成相应的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以计划为基本手段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没有 自主权的微观经营制度。这三者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 ②1988年,中国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高层和经济学家纷纷讨论通货膨胀的起因、形成机理和治理对 策。林毅夫和蘩昉、李周一起参加“中国经济如何走出困境”的课題硏究中,试图解释中国传统计划体制的形成逻辑、改革中岀现的“治乱循 环和旷日持久的难点问题,提出解决难题的改革路径和战略 ③1994年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出版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此书出版后,在学界获得了一定的肯定,张 曙光教授写了一篇高度评价的书评。除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外,日、俄、法、韩越、阿拉伯地区的出版社也翻译出版了相应语 言的版本,并且成了许多海外大学中国经济课程的教科书 ④从经济学角度探讨经济体制的内生性这在经济学界尚属首次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推行这个战略,政府只能实行扭曲各种价格信号、资源计划配置、剥夺企业自主权甚至实行国有 化的‘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① 在 1988 年秋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林毅夫对上述思路进行了系统阐释。②其后,林毅夫根据 上述思路,与蔡昉、李周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合作研究,其中最终的成果之一就是 1994 年由上海 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该著作是林毅夫教授 学术生涯中一部具有开山立派意义的里程碑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林毅夫教授与蔡昉、李周两位 合作者建立了从要素禀赋结构作为切入点来分析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影响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分 析框架,核心就是后来林毅夫教授研究经济问题所遵循和坚持的“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的概念及其分析逻辑。该著作首次系统地对其长期思考的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 发展战略选择进行诠释,③从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和发展战略的矛盾出发,详细剖析了中国传统经 济体制中“三位一体”模式形成的内在机理(见图 2),④指出一个国家所选择的发展战略是否与该 国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相一致是决定这个国家经济体制模式以及经济绩效的关键。这部著作试 图回答如下几个重要问题:赶超战略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之间的内在机制何为?为何改革 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开放之后则得以迅速发展?经济绩效与发展战略的关系 表现在哪些方面?何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为什么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会出现“治乱” 循环?解决“治乱”循环的改革路径是什么?中国经济转型、改革与发展的道路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围绕上述问题,这本著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理论贡献:第一,第一次对“中国奇迹”做出 研判。在此之前,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亚洲“四小龙”的“东亚奇迹”,而林毅夫等(1994)在认真研 究 1978 年以来的 20 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 9.7% 的增长实绩以及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指出,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资本稀缺的农业经济 扭曲的宏观环境 低利率政策 低汇率政策 低投入品价格政策 低工资率政策 低生活必需品价格政策 资源计划配置制度 微观经营机制 国有工业企业与人民公社 产业结构失衡 技术效率低下 劳动激励不足 收入分配 结构失衡 需求结构失衡 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 高度统制的外汇外贸管理 高度集中物资管理体系 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建立 外生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禀赋 内生的经济体制 经济后果 国 际 政 治 经 济 环 境 工 业 化 积 累 方 式 国 际 竞 政府干预能力 争 落后挨打的历史 国家大小 集体主义文化 社会思潮 禀赋结构 的供给 禀赋结构 的需求 图 2 “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 2018 年第 9 期 ① 引自林毅夫、蔡昉、 李周:《中国的奇迹: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55 页。其中, “三位一体”是指,在资本 稀缺的农业经济中,一旦选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会形成相应的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以计划为基本手段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没有 自主权的微观经营制度。这三者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 ② 1988 年,中国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高层和经济学家纷纷讨论通货膨胀的起因、形成机理和治理对 策。林毅夫和蔡昉、李周一起参加“中国经济如何走出困境”的课题研究中,试图解释中国传统计划体制的形成逻辑、改革中出现的“治乱”循 环和旷日持久的难点问题,提出解决难题的改革路径和战略。 ③ 1994 年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出版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此书出版后,在学界获得了一定的肯定,张 曙光教授写了一篇高度评价的书评。除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外,日、俄、法、韩、越、阿拉伯地区的出版社也翻译出版了相应语 言的版本,并且成了许多海外大学中国经济课程的教科书。 ④ 从经济学角度探讨经济体制的内生性,这在经济学界尚属首次。 • 14 •
赵秋运、王勇: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进展 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处于转型和发展期的国家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这在人类经济史上实属 罕见,堪称“中国奇迹”。第二,该著作准确地预测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速度、潜力以及可能达 到的规模。该书预测,如果按2005年购买力平价( Purchasing Power Parit,简称PPP)计算,中国 的经济规模会在2015年赶上美国,按当时的汇率计算,中国则会在2030年超过美国。这些预测 后来都被事实所证明:2015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曾公布统计数据,结果显示,中 国的经济规模2014年(按PPP计算)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第三,基于比较优势 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与发展战略选择之间的矛盾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计划 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并将这种分析方法及其结论扩展至其他转型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研究 发现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跟要素禀赋及其结构的比较优势是否一致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并进 步决定经济发展绩效的根本原因。第四,阐释了比较优势战略与赶超战略之间的成本差异。 该著作对中国改革开放之前30年实行赶超战略时的经济政策给出一个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的 理性”诠释,让西方主流经济学界耳目一新。第五,该著作对中国和苏东两种转型路径进行了 科学系统的比较,并指出“渐进双轨制”的改革与“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相比,前者能够有利 于避免持续性的社会动荡,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市场经济作用范围扩大和经济绩效 的改善。第六,按照中国经济改革自身所表现出的逻辑顺序总结了改革的历程、阶段以及各个阶 段的内容,切实地提出了未来改革的选择路径与主要任务。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改革的实 际进程与该著作当时提出的改革任务基本吻合。 现在,我们回顾这部二十多年前出版的专著,其中的逻辑框架、理论观点、分析思路以及经 济预测几乎都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但是,在该著作1994年出版时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里,林毅夫教授及其合作者在书中所展现的逻辑、分析与预测皆曾遭到学术界和舆论界的多方 质疑,被批评为过度乐观。正如林毅夫教授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的再版序言 中所说:“不仅许多人认为说中国奇迹为时过早,而且,多数学者看到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存 在许多体制的扭曲,中国的转型并未按当时占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主张的最优转型路 径,也即华盛顿共识( Washington Consensus)所倡导的休克疗法,一次性地消除各种扭曲,而是采 取了从主流经济理论来看最糟的渐进双轨的方式来进行转型。因此,主流经济学界认为中国即 使能一时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必然要为这种体制的扭曲付出代价,中国经济的崩溃必然不 可避免 在这个阶段,林毅夫教授非常重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探索和传习。首先,他在北京大学开设 中国经济专题”这一课程。这是面向本科生的一门课程。课程始设于1994年,原为研究生课 程,19%6年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设立本科生双学位课程以后,转为本科生课程。到2008年林毅夫 ①引自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不过,当年(1994 这部著作刚出版时,在学界引起的反响更多的是质疑,不仅认为提“中国奇迹”为时过早,经济预测过于乐观:而且更多的是对中国“渐进双轨 式”改革路径的否定,认为扭曲的体制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这在当年为这部著作举办的为期两天的出版座谈会上经济学家的争论中 可见一斑。不过,令林毅夫教授自豪的是,中国经济在此书出版后的20年里却基本沿着该书所预测的增长轨迹前进。日后,林毅夫教授谈到, 我们的预测之所以准确是因为这是根据经济的竞争力和增长的本质以及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的后来者优势所作的分析而得 出的。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基本按照这本书所分析的路径进行,增长的绩效也正如该书预期 ②在每个星期五晚上的课程上,500多个座位的教室总是座无虛席,甚至连教室的过道和阳台上都坐满了听课的学生,可见林毅夫教授 的“中国经济专题”深受学生喜欢 ③《中国经济专题》一书是林毅夫教授在北京大学教学课程的一个小结,就像其在前言中所说的:“盼望此书的出版能和已上过这门课的 同学们重温当时上课的情景,也盼望能通过《中国经济专题》和未能上这门课的同学们进行理论的交流。“虽然事务繁忙,林毅夫教授却从不 吝惜自己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姚洋教授说过:“林老师特别喜欢讲课,他可以连续讲4个小时,不停顿的,如果不是学生饿了的话,他可以从 下午一直讲到晚上。“林毅夫教授言传身教的不仅仅是他的学识,还有他的理想。林毅夫教投希望学生有高远的抱负,有胸怀天下的志向。林 毅夫教授说,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到国家民族复兴的希望。所以,其在书中有这样的感叹:“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陶陶!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处于转型和发展期的国家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这在人类经济史上实属 罕见,堪称“中国奇迹”。第二,该著作准确地预测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速度、潜力以及可能达 到的规模。该书预测,如果按 2005 年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 PPP)计算,中国 的经济规模会在 2015 年赶上美国,按当时的汇率计算,中国则会在 2030 年超过美国。这些预测 后来都被事实所证明:2015 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曾公布统计数据,结果显示,中 国的经济规模 2014 年(按 PPP 计算)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第三,基于比较优势 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与发展战略选择之间的矛盾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计划 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并将这种分析方法及其结论扩展至其他转型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研究 发现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跟要素禀赋及其结构的比较优势是否一致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并进 一步决定经济发展绩效的根本原因。第四,阐释了比较优势战略与赶超战略之间的成本差异。 该著作对中国改革开放之前 30 年实行赶超战略时的经济政策给出一个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的 “理性”诠释,让西方主流经济学界耳目一新。第五,该著作对中国和苏东两种转型路径进行了 科学系统的比较,并指出“渐进双轨制”的改革与“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相比,前者能够有利 于避免持续性的社会动荡,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市场经济作用范围扩大和经济绩效 的改善。第六,按照中国经济改革自身所表现出的逻辑顺序总结了改革的历程、阶段以及各个阶 段的内容,切实地提出了未来改革的选择路径与主要任务。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改革的实 际进程与该著作当时提出的改革任务基本吻合。 现在,我们回顾这部二十多年前出版的专著,其中的逻辑框架、理论观点、分析思路以及经 济预测几乎都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但是,在该著作 1994 年出版时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里,林毅夫教授及其合作者在书中所展现的逻辑、分析与预测皆曾遭到学术界和舆论界的多方 质疑,被批评为过度乐观。正如林毅夫教授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的再版序言 中所说:“不仅许多人认为说中国奇迹为时过早,而且,多数学者看到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存 在许多体制的扭曲,中国的转型并未按当时占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主张的最优转型路 径,也即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所倡导的‘休克疗法’,一次性地消除各种扭曲,而是采 取了从主流经济理论来看最糟的渐进双轨的方式来进行转型。因此,主流经济学界认为中国即 使能一时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必然要为这种体制的扭曲付出代价,中国经济的崩溃必然不 可避免。” ① 在这个阶段,林毅夫教授非常重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探索和传习。首先,他在北京大学开设 “中国经济专题”这一课程。②这是面向本科生的一门课程。课程始设于 1994 年,原为研究生课 程,1996 年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设立本科生双学位课程以后,转为本科生课程。③到 2008 年林毅夫 赵秋运、王 勇: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进展 ① 引自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不过,当年(1994 年) 这部著作刚出版时,在学界引起的反响更多的是质疑,不仅认为提“中国奇迹”为时过早,经济预测过于乐观;而且更多的是对中国“渐进双轨 式”改革路径的否定,认为扭曲的体制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这在当年为这部著作举办的为期两天的出版座谈会上经济学家的争论中 可见一斑。不过,令林毅夫教授自豪的是,中国经济在此书出版后的 20 年里却基本沿着该书所预测的增长轨迹前进。日后,林毅夫教授谈到, 我们的预测之所以准确是因为这是根据经济的竞争力和增长的本质以及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的后来者优势所作的分析而得 出的。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过去 30 年的改革基本按照这本书所分析的路径进行,增长的绩效也正如该书预期。 ② 在每个星期五晚上的课程上,500 多个座位的教室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连教室的过道和阳台上都坐满了听课的学生,可见林毅夫教授 的“中国经济专题”深受学生喜欢。 ③ 《中国经济专题》一书是林毅夫教授在北京大学教学课程的一个小结,就像其在前言中所说的:“盼望此书的出版能和已上过这门课的 同学们重温当时上课的情景,也盼望能通过《中国经济专题》和未能上这门课的同学们进行理论的交流。”虽然事务繁忙,林毅夫教授却从不 吝惜自己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姚洋教授说过:“林老师特别喜欢讲课,他可以连续讲 4 个小时,不停顿的,如果不是学生饿了的话,他可以从 下午一直讲到晚上。”林毅夫教授言传身教的不仅仅是他的学识,还有他的理想。林毅夫教授希望学生有高远的抱负,有胸怀天下的志向。林 毅夫教授说,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到国家民族复兴的希望。所以,其在书中有这样的感叹:“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陶陶!” • 15 •
财纟研究2018年第9期 教授去世界银行任职前,该课程累计听课学生已达上万,以其本土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完美结 合而深受广大听课者好评。“中国经济专题”表面上看似专题,本质则为对中国过去、现在与未 来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的一个较为系统的阐释与解读。该课程系统总结了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 家或地区改革发展或转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出了一个系统分析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 化的理论框架,并基于此探讨分析了中国改革、转型与发展中的成就及其所面临的经济社会问 题,深刻剖析了背后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2008年,林毅夫教授将“中国经济专题”课程的讲稿 整理成书,题为《中国经济专题》,并获得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高度赞扬与推荐。 其次,林毅夫教授将自己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归纳为“常无”与“本体”,强调理论的 内部逻辑严谨性以及理论推论和外部现象之间的一致性,并以此作为评判理论好坏的依据,鼓 励学生们勇于提出不同于学术界通行理论的新观点。针对学生们经常不自觉地套用现有理论来 看待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这种现象,林毅夫教授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所以特别重视经济学方法论的传授,不厌其烦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反复与学生们分享。林 毅夫教授对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最早见于1995年应《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而写的祝贺文 章。他在文中提出,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源于对新的经济现象的观察、思考与总结。经济学理论的 重要性取决于其所解释现象的重要性。发生在最重要的国家的现象就是最重要的现象,而中国 有可能在21世纪再度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经济体,所以出现在中国的经济学现象与问题 就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学现象与问题。而中国经济学家在观察与理解中国经济现象时有“近水 楼台先得月”之便。因此,林毅夫教授倡导以国际经济学界通用的规范方法来研究中国本土问 题,对国内学术界提出“规范化、本土化、国际化”的倡议,并大胆预测21世纪有可能迎来世界级 的经济学大师在中国辈出的时代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邀请林毅夫教授前去做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讲座。在 该讲座上,林毅夫教授提出了用“本质特性分析法、当代横向归纳法、历史纵向归纳法、多现象综 合归纳法”来观察、分析和总结经济学现象,进行理论创新(林毅夫,2001)。这个讲座的文稿后来 被整理成文章,以“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为题发表于《经济研究》。林毅夫 教授对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最集中的论述是2003年在课堂上以对话的形式和学生进行的, 2005年这些对话被整理成书稿《与林老师对话:论经济学方法》,并于2012年改名为《本体与常 无:经济学方法论对话》(分别由 Cengage出版社与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增订版)出版)。在该著 作中,林毅夫教授始终强调任何理论都是刻舟求剑,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和解释一个经济现象 时,不要从既有理论出发,而应该直接去观察现象、了解现象、分析现象,以此来发现现象背后的 2012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该著作的英文版,并改名为“ Demystifying Chinese Economy"(《解读中国经济》),在国外获得 了很好的评价 ②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称:“此书在很多层面都取得了成功。它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展示了中国经济实力的两千多年来的跌 宕起伏和戏剧性复兴。它以具有分析性的资讯,解读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头以及未来增长的前景。林毅夫教授以他富有见地的比较优势战略 观点将中国注重实效的经济发展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本书向很多传统的新古典理论的信条提出了挑战,并解释了在现实中照搬这些原理是 何对转型国家造成灾难性后果的。”罗杰迈尔森( Roger E. Myerson)称:“这本书探讨了中国从一个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向一个现代经济增 的全球领导者进行巨大转变时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属于我们这一时代最为关键的问题。林毅夫教授是最有资格帮助我们理解这些 问題的人。在书中他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以及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前景的全部而重要的视角。”埃德蒙·菲尔普斯( Edmund s. Phelps) 称:“这本书对中国过去的落后根源以及后来的超凡成功进行了清晰而富有见地的研究,对任何想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来说,这都 必读的著作,一部早就应该出现的重要著作 ③参见林毅夫:《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庆祝(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 ④参见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该文系统阐释了林毅夫教授对于如何用规范的现 代经济学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进而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的看法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教授去世界银行任职前,该课程累计听课学生已达上万,以其本土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完美结 合而深受广大听课者好评。“中国经济专题”表面上看似专题,本质则为对中国过去、现在与未 来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的一个较为系统的阐释与解读。该课程系统总结了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 家或地区改革发展或转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出了一个系统分析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 化的理论框架,并基于此探讨分析了中国改革、转型与发展中的成就及其所面临的经济社会问 题,深刻剖析了背后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2008 年,林毅夫教授将“中国经济专题”课程的讲稿 整理成书,题为《中国经济专题》,①并获得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高度赞扬与推荐。② 其次,林毅夫教授将自己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归纳为“常无”与“本体”,强调理论的 内部逻辑严谨性以及理论推论和外部现象之间的一致性,并以此作为评判理论好坏的依据,鼓 励学生们勇于提出不同于学术界通行理论的新观点。针对学生们经常不自觉地套用现有理论来 看待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这种现象,林毅夫教授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所以特别重视经济学方法论的传授,不厌其烦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反复与学生们分享。林 毅夫教授对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最早见于 1995 年应《经济研究》创刊 40 周年而写的祝贺文 章。他在文中提出,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源于对新的经济现象的观察、思考与总结。经济学理论的 重要性取决于其所解释现象的重要性。发生在最重要的国家的现象就是最重要的现象,而中国 有可能在 21 世纪再度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经济体,所以出现在中国的经济学现象与问题 就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学现象与问题。而中国经济学家在观察与理解中国经济现象时有“近水 楼台先得月”之便。因此,林毅夫教授倡导以国际经济学界通用的规范方法来研究中国本土问 题,对国内学术界提出“规范化、本土化、国际化”的倡议,并大胆预测 21 世纪有可能迎来世界级 的经济学大师在中国辈出的时代。③ 2000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邀请林毅夫教授前去做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讲座。在 该讲座上,林毅夫教授提出了用“本质特性分析法、当代横向归纳法、历史纵向归纳法、多现象综 合归纳法”来观察、分析和总结经济学现象,进行理论创新(林毅夫,2001)。这个讲座的文稿后来 被整理成文章,以 “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为题发表于《经济研究》。④林毅夫 教授对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最集中的论述是 2003 年在课堂上以对话的形式和学生进行的, 2005 年这些对话被整理成书稿《与林老师对话:论经济学方法》,并于 2012 年改名为《本体与常 无:经济学方法论对话》(分别由 Cengage 出版社与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增订版)出版)。在该著 作中,林毅夫教授始终强调任何理论都是刻舟求剑,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和解释一个经济现象 时,不要从既有理论出发,而应该直接去观察现象、了解现象、分析现象,以此来发现现象背后的 2018 年第 9 期 ① 2012 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该著作的英文版,并改名为“Demystifying Chinese Economy”(《解读中国经济》),在国外获得 了很好的评价。 ② 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 Heckman)称:“此书在很多层面都取得了成功。它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展示了中国经济实力的两千多年来的跌 宕起伏和戏剧性复兴。它以具有分析性的资讯,解读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头以及未来增长的前景。林毅夫教授以他富有见地的比较优势战略 观点将中国注重实效的经济发展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本书向很多传统的新古典理论的信条提出了挑战,并解释了在现实中照搬这些原理是 如何对转型国家造成灾难性后果的。”罗杰•迈尔森(Roger B. Myerson)称:“这本书探讨了中国从一个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向一个现代经济增长 的全球领导者进行巨大转变时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属于我们这一时代最为关键的问题。林毅夫教授是最有资格帮助我们理解这些 问题的人。在书中他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以及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前景的全部而重要的视角。”埃德蒙•菲尔普斯(Edmund S. Phelps) 称:“这本书对中国过去的落后根源以及后来的超凡成功进行了清晰而富有见地的研究,对任何想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部 必读的著作,一部早就应该出现的重要著作。” ③ 参见林毅夫:《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庆祝〈经济研究〉创刊 40 周年》,《经济研究》,1995 年第 10 期。 ④ 参见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经济研究》,2001 年第 4 期。该文系统阐释了林毅夫教授对于如何用规范的现 代经济学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进而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的看法。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