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卷第9期 财经研究 Vol 44 No 9 2018年9月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ep.2018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进展 —庆祝林毅夫教授回国从教30周年 赵秋运,王勇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北京100781) 摘要:改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 长,这是中国发展中了不起的成就和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未曾有过的奇迹。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 升,这些现象的重要性越发凸显。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 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并强调应该以理论创新繁荣哲学社会 科学。作为囯际上笫三波发展经济学思潮,由林毅夫首倡的新结构经济学即为这种自主理论创新的 尝试。文章旨在对新结构经济学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追溯,并对新结构经济学当前理论与实践的主 要进展作基本介绍。首先,文章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孕育与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进行详细解 读与理论溯源,系统阐述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其次,文章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作为 发展经济学的笫三波思潮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前两波思潮的区别,以及数次相关的学术争论。再次, 文章重点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是基于中国本土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 的自主理论创新,而且与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具有不同的分析视角与观点。 最后,文章讨论了新结构经济学“知成一体,以成证知”的理念,介绍其在政策实践上具体的新框架 与新主张。总之,文章能够帮助理论界加深对新结构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关于新结构经济 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背景,也为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比较优势;自生能力;新结构经济学;知成一体 中图分类号:F0163F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52(2018)090004-37 DO:10.16538/ cnki jfe,2018.09.001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作出了应该以理 论创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示。在这个座谈会上,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作为代表发 言。他重点以经济学为例,提出中国的学者应该逐渐从单纯的“西天取经”式的研究转换到理论 自主创新的建议,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由林毅夫教授首倡的新结构经济学即为这种 自主理论创新的尝试。新结构经济学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 现代研究方法,在全面总结中国本土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更加全 面系统地突出“经济结构”的重要性。具体而言,新结构经济学重点研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 收稿日期:2018-03-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8BL12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3批面上资助(2018M630001) 作者简介:赵秋运(1981-),男,山东济宁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 王勇(1978-)(通讯作者),男,上海崇明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学术副院长、创始成员,芝加大学经济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进展 —庆祝林毅夫教授回国从教 30 周年 赵秋运,王 勇 (北京大学 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北京 100781) 摘 要: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了年均近 10% 的高速增 长,这是中国发展中了不起的成就和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未曾有过的奇迹。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 升,这些现象的重要性越发凸显。2016 年 5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 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并强调应该以理论创新繁荣哲学社会 科学。作为国际上第三波发展经济学思潮,由林毅夫首倡的新结构经济学即为这种自主理论创新的 尝试。文章旨在对新结构经济学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追溯,并对新结构经济学当前理论与实践的主 要进展作基本介绍。首先,文章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孕育与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进行详细解 读与理论溯源,系统阐述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其次,文章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作为 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前两波思潮的区别,以及数次相关的学术争论。再次, 文章重点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是基于中国本土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 的自主理论创新,而且与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具有不同的分析视角与观点。 最后,文章讨论了新结构经济学“知成一体,以成证知”的理念,介绍其在政策实践上具体的新框架 与新主张。总之,文章能够帮助理论界加深对新结构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关于新结构经济 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背景,也为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比较优势;自生能力;新结构经济学;知成一体 中图分类号:F016.3; 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18)09−0004−37 DOI: 10.16538/j.cnki.jfe.2018.09.001 一、引 言 2016 年 5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作出了应该以理 论创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示。在这个座谈会上,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作为代表发 言。他重点以经济学为例,提出中国的学者应该逐渐从单纯的“西天取经”式的研究转换到理论 自主创新的建议,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由林毅夫教授首倡的新结构经济学即为这种 自主理论创新的尝试。新结构经济学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 现代研究方法,在全面总结中国本土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更加全 面系统地突出“经济结构”的重要性。具体而言,新结构经济学重点研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 收稿日期 :2018-03-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8BJL12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 63 批面上资助(2018M630001) 作者简介 :赵秋运(1981−),男,山东济宁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 王 勇(1978−)(通讯作者),男,上海崇明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学术副院长、创始成员,芝加大学经济 学博士。 第 44 卷 第 9 期 财经研究 Vol. 44 No. 9 2018 年 9 月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ep. 2018 • 4 •
赵秋运、王勇: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进展 济体经济结构的内生性、差异性与动态性,总结与弥补现有经济学理论基于主要发达国家经验 所形成的缺陷与不足,旨在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经济学。日前,新结构经济学已经逐渐成为引 领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国际学术思潮。 新结构经济学由现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首创。林毅夫1952年 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1982年获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 士学位。随后,在耶鲁大学完成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并于1987年毅然回国,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 一位从欧美名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便立即返回祖国大陆工作的经济学家。1994年,林毅夫 教授与几位志同道合者正式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简称CCER),并担任创始主任。2008年,林毅夫教授受聘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 首席经济学家,成为世界银行历史上第一位担任此要职的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2008年 10月,在CCER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at Peking Universit,简称NSD)成立,林毅夫教授担任名誉院长。2012年林毅夫教授从世界银行卸任,重返 北京大学,致力于总结来自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倡导和推动发展经济学 第三波思潮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创新。2015年12月,作为创始主任,林毅夫教授创立了北京 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 Center, or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at Peking Universit,简称CNSE), 并于2017年12月升格为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 Institut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at Peking Univeristy,简称ISE),以深化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运用与推广,倡导“唯成乃真知”的 知成一体”的学风。2016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直接关怀下,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简 称南南学院)成立,林毅夫教授担任院长,致力于培养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方向的专业人才 2017年是林毅夫教授回国从教30周年。从教30年来,林毅夫教授以“一以贯之”的学术理论和 知成一体”的治学理念进行经济学研究,同时也一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言献策。近年来,林 毅夫教授更是频繁地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关于经济发展的国际政策咨询 值此林毅夫教授回国从教30周年之际,作为林先生的弟子与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者,我们 希望重点结合林先生的学术发展经历,对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学术主张的形成过程进行一次比 较全面的整理,同时对新结构经济学的当前进展也做一个整体性的介绍 为了完整地闸释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孕育与发展的全过程,我们根据林毅夫教授个人在不 同时期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以及实践活动,将其分为五个阶段:早期萌芽阶段(1979-1982年) 初步成型阶段(1983-1993年)、系统阐述阶段(1994-2007年)、深化提升阶段(2008-2012年)以 及拓展运用阶段(2013年至今)。详见表1和图1。 林毅夫于1979年9月起在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论 文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的表现形式》。在这一阶段,林毅 ①回国后,林毅夫教授一方面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担任副所长,继续从事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发展与 改革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担任副教授,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培养经济学人才 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第一个所有教职人员全部毕业于海外名校的现代经济学教学、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机构 ③同时,林毅夫教授在国内外的主要社会兼职达18项之多(包括国务院参事,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及第 十、第十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世界银行顾问等) ④林毅夫教授被法国奥佛涅大学( Universite d'auvergne)、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福坦莫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比 利时魯汶大学以及加拿大不列顛哥伦比亚大学等⑩0所高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膺选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发展中世界研究院院士(原第三 世界科学院院士)。 ⑤本文最早成文于2017年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济体经济结构的内生性、差异性与动态性,总结与弥补现有经济学理论基于主要发达国家经验 所形成的缺陷与不足,旨在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经济学。目前,新结构经济学已经逐渐成为引 领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国际学术思潮。 新结构经济学由现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首创。林毅夫 1952 年 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1982 年获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 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 士学位。随后,在耶鲁大学完成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并于 1987 年毅然回国,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 一位从欧美名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便立即返回祖国大陆工作的经济学家。① 1994 年,林毅夫 教授与几位志同道合者正式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简称 CCER),②并担任创始主任。2008 年,林毅夫教授受聘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 首席经济学家,成为世界银行历史上第一位担任此要职的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2008 年 10 月,在 CCER 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at Peking University,简称 NSD)成立,林毅夫教授担任名誉院长。2012 年林毅夫教授从世界银行卸任,重返 北京大学,致力于总结来自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倡导和推动发展经济学 第三波思潮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创新。2015 年 12 月,作为创始主任,林毅夫教授创立了北京 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at Peking University,简称 CNSE), 并于 2017 年 12 月升格为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at Peking Univeristy,简称 INSE),以深化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运用与推广,倡导“唯成乃真知”的 “知成一体”的学风。2016 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直接关怀下,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简 称南南学院)成立,林毅夫教授担任院长,致力于培养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方向的专业人才。③ 2017 年是林毅夫教授回国从教 30 周年。从教 30 年来,林毅夫教授以“一以贯之”的学术理论和 “知成一体”的治学理念进行经济学研究,同时也一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言献策。近年来,林 毅夫教授更是频繁地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关于经济发展的国际政策咨询。④ 值此林毅夫教授回国从教 30 周年之际,作为林先生的弟子与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者,我们 希望重点结合林先生的学术发展经历,对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学术主张的形成过程进行一次比 较全面的整理,同时对新结构经济学的当前进展也做一个整体性的介绍。⑤ 为了完整地阐释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孕育与发展的全过程,我们根据林毅夫教授个人在不 同时期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以及实践活动,将其分为五个阶段:早期萌芽阶段(1979−1982 年)、 初步成型阶段(1983−1993 年)、系统阐述阶段(1994−2007 年)、深化提升阶段(2008−2012 年)以 及拓展运用阶段(2013 年至今)。详见表 1 和图 1。 林毅夫于 1979 年 9 月起在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论 文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的表现形式》。在这一阶段,林毅 赵秋运、王 勇: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进展 ① 回国后,林毅夫教授一方面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担任副所长,继续从事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发展与 改革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担任副教授,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培养经济学人才。 ②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第一个所有教职人员全部毕业于海外名校的现代经济学教学、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机构。 ③ 同时,林毅夫教授在国内外的主要社会兼职达 18 项之多(包括国务院参事,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及第 十、第十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世界银行顾问等)。 ④ 林毅夫教授被法国奥佛涅大学(Université d’Auvergne)、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福坦莫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比 利时鲁汶大学以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 10 所高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膺选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发展中世界研究院院士(原第三 世界科学院院士)。 ⑤ 本文最早成文于 2017 年。 • 5 •
财纟研究2018年第9期 表1林毅夫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 阶段 时间 时期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成果 早期萌 1979-1982年 北京大学攻读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的 芋阶段 士研究生期间济学、历史唯物主义表现形式》1982)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hina's agricultural change(1986);《论制度与制度变迁》1988);《论中国通货膨胀 及出路》1989); 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从赴美留学到在 农业经济问题、制度/ 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99 Collectivization and 初步成193-19年4国务院发展研/变迁、重新解释“李|(C9-1901909hbmy 约瑟之谜”、反思经 H s Factor market exchanges and technological choice in Chinese 中心工作期间 济发展战略 agriculture(1991); 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e growth in htma(1992);《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1992);2The needham puzzle: 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id not originate in china(1995);《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1996);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household income 1999 对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194:°《充分信息与国 独创性研究、自生能有企业改革》(1997):°《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 创建中国经济研力潮涌现象、最优(D盖尔约翰逊年度讲座(2001):《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 系统闸199-2009究中心并担任主金融结构理论、反思古典经济学的反思》20):《与林老师对话:论经济学方法 发展中国家宏观经(修订版:本体与常无)202012:《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 济理论、经济学研究战略与自生能力X马歇尔讲座(2002009:《潮涌现象与发 方法的创新 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2007) 新结构经济学:反思发展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库兹涅茨讲 深化提 担任世界银行副提出并系统论述颗(2012)《从西湖到东风:我在世行四年对世界重大经济问题 座)(2011);《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 升阶段2002012年行长兼首席经济 结构经济学理论 学家期间 的思考和见解》(2012);:《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 (2013) 《超越发展援助:在一个多极世界中重构发展合作新理念》 重返北大,筹建GFF模型框架、产(2016); Endowment structures, industrial dynamics,and 用段203年至今新结构经济学研业政策别有效市|0m205(新结构经济学新在何处X016 structural change (2017)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所得。 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即早期萌芽阶段)。1980年11月巧遇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 Theodore w. Schultz),并应其邀请 在1982年3月提前于北京大学毕业,后赴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1982年4月至 1986年6月),博士论文为“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hina' s agricultural reform: a study of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an institutional change”(中文译为:《中国农村改革中的家庭联产 ①2000年获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S颁发的经典引文奖,并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度最佳政策论文 奖(每年一位);也成为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之一,从而获得出版SC和SSC/的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的“经典论文奖 ②获1992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③获1996年北京市第五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 ④获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并获澳大利亚农 业与资源经济学会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全球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授奖) ⑤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奖科研著作奖一等奖。 ⑥获1998年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著作二等奖 ⑦2012年获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4年获国家出版图书奖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即早期萌芽阶段)。1980 年 11 月巧遇 197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并应其邀请 在 1982 年 3 月提前于北京大学毕业,后赴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1982 年 4 月至 1986 年 6 月),博士论文为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hina’s agricultural reform: A study of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an institutional change”(中文译为:《中国农村改革中的家庭联产 表 1 林毅夫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 阶段 时间 时期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成果 早期萌 芽阶段 1979−1982 年 北京大学攻读硕 士研究生期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的 表现形式》(1982) 初步成 型阶段 1983−1993 年 从赴美留学到在 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工作期间 农业经济问题、制度 变迁、重新解释“李 约瑟之谜”、反思经 济发展战略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hina’s agricultural reform:A study of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an institutional change(1986);《论制度与制度变迁》(1988);《论中国通货膨胀 及出路》(1989);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1989);C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crisis in 1959−1961(1990);Prohibition of factor market exchanges and technological choice in Chinese agriculture(1991);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e growth in China(1992);①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1992);② The needham puzzle: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id not originate in China ( 1995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 1996 ) ; ③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household income distribution: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1999) ④ 系统阐 述阶段 1994−2007 年 创建中国经济研 究中心并担任主 任期间 对经济发展战略的 独创性研究、自生能 力、潮涌现象、最优 金融结构理论、反思 发展中国家宏观经 济理论、经济学研究 方法的创新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1994);⑤ 《充分信息与国 有企业改革》(1997);⑥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 (D·盖尔·约翰逊年度讲座)(2001);《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 古典经济学的反思》 (2002);《与林老师对话:论经济学方法 (修订版:本体与常无)》(2005,2012);《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 战略与自生能力》(马歇尔讲座)(2007,2009);《潮涌现象与发 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2007) 深化提 升阶段 2008−2012 年 担任世界银行副 行长兼首席经济 学家期间 提出并系统论述新 结构经济学理论 《新结构经济学:反思发展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库兹涅茨讲 座)(2011);《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 (2012);⑦ 《从西潮到东风:我在世行四年对世界重大经济问题 的思考和见解》(2012);《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 (2013) 拓展运 用阶段 2013 年至今 重返北大,筹建 新结构经济学研 究院(中心)至今 GIFF模型框架、产 业政策甄别、有效市 场与有为政府 《超越发展援助:在一个多极世界中重构发展合作新理念》 (2016);Endowment structures,industrial dynamics,and economic growth(2015);《新结构经济学新在何处》(2016);《战 胜命运:跨越贫困陷阱,创造经济奇迹》(2017); Remodeling structural change(2017)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所得。 2018 年第 9 期 ① 2000 年获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ISI 颁发的经典引文奖,并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1993 年度最佳政策论文 奖(每年一位);也成为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之一,从而获得出版 SCI 和 SSCI 的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的“经典论文奖”。 ② 获 1992 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③ 获 1996 年北京市第五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 ④ 获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1999 年度最佳论文奖,并获澳大利亚农 业与资源经济学会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全球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授奖)。 ⑤ 获 1996 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奖科研著作奖一等奖。 ⑥ 获 1998 年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著作二等奖。 ⑦ 2012 年获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 ,2014 年获国家出版图书奖。 • 6 •
赵秋运、王勇: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进展 知成体地构构经济学大 发展助在一个多极世界中盒 构发展合作新念 真结构产业动态与经济端长 新站拘经济学新在何处 经济闻;度变迁;黛新诠啊李约之谜;反思经 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和实 制度与制度该变迁论中国還货屡及出 2013年一至今 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请敢性与强能性 李的之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D尔着逼 集体化与中国1959至1961年的农业危机 西臭多尔茨 中国农业在要素市场受到棘止下的技术逸舞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张友仁 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闻的分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舞200-2012年 1983-199年 19942007年 新站构经济学反愿发展 1979-1982年 中国的奇迹发晨战略与经济改革 构经济学反经济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做 从西潮到东风我在世行 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战与自生能力 四年对世界大经济问愿 潮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经济理论的新构建的思考和 金劳动按比例分配 与林师对话(体与常无) 算的求宝发展中经济 对经济发展略独创 马克思主义攻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 最优金 经济提出并系论述构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研光方法的创新 图1林毅夫教授经济理论发展脉络图 承包责任制:一个制度变迁原因与效应的研究》)。1986年9月至1987年6月,林毅夫在美国耶 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7年9月至1993年9月,林毅夫先后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农村部副部长,兼北京大学经济系副教授。从林毅夫赴美学成归国到在北 京大学创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段时间,为新结构经济学主要思路的前身——比较优势战略的 初步成型阶段。在这一阶段,林毅夫主要关注中国的农业问题,形成对农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制度变迁)的基本观点,重新阐释“李约瑟之谜”,并逐步形成关于要素禀赋结构、发展战略和经 济体制研究的雏形。这一阶段的学术成果主要有:“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hinas agricultural reform: a study of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an institutional change"(1986)." ie 制度与制度变迁”(1988)、“ 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 (1989,中文译为:《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C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 s agricultural crisis in1959-1961”(1990,中文译为:《集体化与中国1959至1961年 的农业危机》)、“ Prohibition of factor market exchanges and technological choice in Chinese agriculture (1991,中文译为:《中国农业在要素市场受到禁止下的技术选择》)、“ 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1992,中文译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 (1992)、“ The needham puzzle: 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id not originate in China”(1995,中文译 为:《李约瑟之谜: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1996)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household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 (1999,中文译为:《技术变迁和农业家庭收入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这些学术成果系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承包责任制:一个制度变迁原因与效应的研究》)。1986 年 9 月至 1987 年 6 月,林毅夫在美国耶 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7 年 9 月至 1993 年 9 月,林毅夫先后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农村部副部长,兼北京大学经济系副教授。从林毅夫赴美学成归国到在北 京大学创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段时间,为新结构经济学主要思路的前身−比较优势战略的 初步成型阶段。在这一阶段,林毅夫主要关注中国的农业问题,形成对农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制度变迁)的基本观点,重新阐释“李约瑟之谜”,并逐步形成关于要素禀赋结构、发展战略和经 济体制研究的雏形。这一阶段的学术成果主要有:“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hina’s agricultural reform:A study of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an institutional change”(1986)、“论 制度与制度变迁”(1988)、“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 ( 1989,中文译为:《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C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crisis in 1959−1961” (1990,中文译为:《集体化与中国 1959 至 1961 年 的农业危机》)、“Prohibition of factor market exchanges and technological choice in Chinese agriculture” (1991,中文译为:《中国农业在要素市场受到禁止下的技术选择》)、“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1992,中文译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 (1992)、“The needham puzzle: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id not originate in China”(1995,中文译 为:《李约瑟之谜: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 1996) 、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household income distribution: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 (1999,中文译为:《技术变迁和农业家庭收入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这些学术成果系 1979—1982年 早 期 萌 芽 阶 段 初 步 成 型 阶 段 1983—1993年 1994—2007年 系 统 阐 释 阶 段 深 化 提 升 阶 段 拓 展 运 用 阶 段 对经济发展战略独创性的研究 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反思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 理论(自生能力、潮涌现象) 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提出并系统阐论述结构经济学理论 “知成一体”地构建新结构经济学大厦 D•盖尔•约翰逊 西奥多•舒尔茨 张友仁 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和实践 论制度与制度变迁;论中国通货膨胀及出路 集体化与中国1959至1961年的农业危机 中国农业在要素市场受到禁止下的技术选择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 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 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 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 与林老师对话(本体与常无) 新结构经济学:反思发展 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 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 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 从西潮到东风:我在世行 四年对世界重大经济问题 的思考和见解 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 如何崛起 超越发展援助:在一个多极世界中重 构发展合作新理念 禀赋结构、产业动态与经济增长 新结构经济学新在何处 战胜命运:跨越贫困陷阱,创造经 济奇迹 Remodeling Structural Change 农业经济问题;制度变迁;重新诠释李约瑟之谜;反思经 济发展战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 济中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 规律的表现形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3年—至今 李约瑟之谜: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2008—2012年 图 1 林毅夫教授经济理论发展脉络图 赵秋运、王 勇: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进展 • 7 •
财纟研究2018年第9期 统地研究了农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同时,林毅夫(1989)通过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思考,开始反 思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适用性问题,这主要体现于其论著《论中国通货膨胀及出路》之中。 从1994年8月创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到2008年5月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高级副行 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段时间,林毅夫教授主要提出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新结构经济学核心思 路的前身),并进行系统阐释,这一阶段也是新结构经济学雏形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林毅夫 教授进一步反思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理论,并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独创性研究,提出了“自生 能力”( ability)、“潮涌现象”( Wave phenomena)、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等重要概念与学术主张。主 要研究成果包括《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1994)、《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 (1997)、《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2001)、《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 思》(2002)、《与林老师对话:论经济学方法(修订版:本体与常无)》(2005,2012)、《经济发展与转 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2007,2009),以及《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 建》(2007)等。其中,《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形成了新结构经济学的雏形,而 2001年D盖尔·约翰逊讲座是林毅夫教授对其多年经济理论的阶段总结。尤其是2007年的马 歇尔讲座,林毅夫教授将其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进一步加以国际化拓展,进行了更加系统的 整理和总结。 从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林毅夫教授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 一阶段是其经济理论的深化提升阶段。正是在这一阶段,林毅夫教授首次明确提出新结构经济 学,标志性事件是2011年林毅夫教授在耶鲁大学所做的“库兹涅茨( Simon kuznets)讲座”。该讲 座的主要内容后来以《新结构经济学:反思发展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为题发表于2012年的《世 界银行观察》杂志。林毅夫教授在该阶段的其他学术成果还包括《从西潮到东风:我在世行四年 对世界重大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见解》(2012)和《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2013)等 从2013年至今,这一时期为林毅夫教授经济理论的拓展运用阶段。在这一阶段,林毅夫教 授建构了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2015年)、南南 合作与发展学院(2016年)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2017年),全面深化新结构经济学研究,“知成 体”与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展深化和阐释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并且致力于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运用在国内外的政策实践中,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超越发展援助:在一个多极世界中重构发展合 作新理念》(2016)、“ Endowment structures, industrial dynamics, and economic growth”(2015)、《新结 构经济学新在何处》(2016)、“ Remodeling structural change"(2017)以及《战胜命运:跨越贫困陷阱, 创造经济奇迹》(2017)等(见表1和图1)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将林毅夫教授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的孕育与 发展过程划分为早期萌芽、初步成型、系统阐释、深化提升以及拓展运用五个不同阶段,并对相 关的研究成果及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概述;第二部分按照这五个阶段的顺序对新结构经济 学做详细的理论溯源,以期阐述清楚新结构经济学的来龙去脉;第三部分阐述新结构经济学作 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前两波主要发展思潮的区别,以及相关的学术 争论;第四部分着重介绍新结构经济学作为一种基于中国本土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和总结其他 发展中国家经验的自主理论创新,与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一些具体重要问题上的不同分 该文是作者2001年5月14日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所做的“D盖尔约翰逊年度讲座”的讲稿 ②2007年10月31日和11月1日.林毅夫教授应邀在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上做了2007-2008年度讲演,该文是在此次讲演的 讲稿基础上形成的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统地研究了农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同时,林毅夫(1989)通过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思考,开始反 思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适用性问题,这主要体现于其论著《论中国通货膨胀及出路》之中。 从 1994 年 8 月创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到 2008 年 5 月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高级副行 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段时间,林毅夫教授主要提出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新结构经济学核心思 路的前身),并进行系统阐释,这一阶段也是新结构经济学雏形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林毅夫 教授进一步反思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理论,并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独创性研究,提出了“自生 能力”(Viability)、“潮涌现象”(Wave Phenomena)、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等重要概念与学术主张。主 要研究成果包括《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1994)、《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 (1997)、《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2001)、① 《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 思》(2002)、《与林老师对话:论经济学方法(修订版:本体与常无)》(2005,2012)、《经济发展与转 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2007,2009),②以及《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 建》( 2007)等。其中,《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形成了新结构经济学的雏形,而 2001 年 D•盖尔•约翰逊讲座是林毅夫教授对其多年经济理论的阶段总结。尤其是 2007 年的马 歇尔讲座,林毅夫教授将其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进一步加以国际化拓展,进行了更加系统的 整理和总结。 从 2008 年 5 月至 2012 年 12 月,林毅夫教授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 一阶段是其经济理论的深化提升阶段。正是在这一阶段,林毅夫教授首次明确提出新结构经济 学,标志性事件是 2011 年林毅夫教授在耶鲁大学所做的“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讲座”。该讲 座的主要内容后来以《新结构经济学:反思发展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为题发表于 2012 年的《世 界银行观察》杂志。林毅夫教授在该阶段的其他学术成果还包括《从西潮到东风:我在世行四年 对世界重大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见解》(2012)和《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2013)等。 从 2013 年至今,这一时期为林毅夫教授经济理论的拓展运用阶段。在这一阶段,林毅夫教 授建构了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2015 年)、南南 合作与发展学院(2016 年)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2017 年),全面深化新结构经济学研究,“知成 一体”与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展深化和阐释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并且致力于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运用在国内外的政策实践中,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超越发展援助:在一个多极世界中重构发展合 作新理念》(2016)、“Endowment structures,industrial dynamics,and economic growth”(2015)、《新结 构经济学新在何处》(2016)、“Remodeling structural change”(2017)以及《战胜命运:跨越贫困陷阱, 创造经济奇迹》(2017)等(见表 1 和图 1)。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将林毅夫教授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的孕育与 发展过程划分为早期萌芽、初步成型、系统阐释、深化提升以及拓展运用五个不同阶段,并对相 关的研究成果及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概述;第二部分按照这五个阶段的顺序对新结构经济 学做详细的理论溯源,以期阐述清楚新结构经济学的来龙去脉;第三部分阐述新结构经济学作 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前两波主要发展思潮的区别,以及相关的学术 争论;第四部分着重介绍新结构经济学作为一种基于中国本土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和总结其他 发展中国家经验的自主理论创新,与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一些具体重要问题上的不同分 2018 年第 9 期 ① 该文是作者 2001 年 5 月 14 日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所做的“D•盖尔•约翰逊年度讲座”的讲稿。 ② 2007 年 10 月 31 日和 11 月 1 日,林毅夫教授应邀在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上做了 2007−2008 年度讲演,该文是在此次讲演的 讲稿基础上形成的。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