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弘扬中学19届高三(上)开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2018年9月 扬州市弘扬中学20182019年高三(上)摸底测试 语文试题|卷 基础知识部分(共15分) 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埃博拉病毒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等非洲国家流行。该病毒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有人对此 认 为中国目前尚无一例出现。 ②云南省鲁甸地震发生在山高路陡的国家级贫困区,地质条件复杂,救援难度很大。人民解放军战士 为抗震 救灾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中国的目标是打造一支蓝水海军。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也希望能得到外国技术上的 A、不以为意不孚众望鼎力想肋B、不以为然不负众望全力相救 C、不以为意不负众望鼎力相助 D、不以为然不孚众望全力相救 0(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不孚众望:不符合众人的希望;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 的期望。鼎力相助:敬辞,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全力相救:拿出全部力量来救助。)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造成自然灾害或非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这是地 理学界与气象界的共识。 摘自葛剑雄、田松《关于人的尊严和尊重自然的对话》有删改 ①而解放后最高只有其三分之 ②人类活动往往起了加剧或延缓的作用 ③又如地震,明朝陕西华县地震死亡数是唐山地震的4倍 ④黄河中游最大洪水流量发生在清朝 ⑤即使气温,几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也比今天高得多⑥并不是人类活动 A、②⑥④①③⑤B、⑥②④①⑤③C、②④①③⑤⑥D、⑥②④①③⑤ D【前句点出本节的观点:自然守灾害的原因,可根据选项可知:⑥②一排A、G(不是人类,但人类起加剧或延级作 用。然后举三方面例子说明,注意有关关联词:又如,即使等④①③⑤排B) 3、下列诗句加点的古地名,与现代地名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③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④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A、①苏州,②北京,③镇江,④南京B、①苏州,②西安,③镇江,④武汉 C、①吴县,②西安,③洛阳,④南京 D、①吴县,②北京,③洛阳,④武汉 B【A、②④错;C、①③④错;D、①②③错 4、阅读下面的讽刺小品,选出结尾中最符合情节的一句(3分)()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咪咪地提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秀劲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中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好字,好字!请再写几个!” A、高局长兴奋地抬起头来,“好吧,那就再抄录一首唐诗吧。” B、高局长拱拱手,谦逊地说:“可不能反客为主呀,还是各位大展身手吧。” C、高局长一扬手,“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几个字龙飞凤舞,大家赞叹之余,高局长抱抱拳,“共勉共勉!” D、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说:“不写了吧一一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D(A、没有讽刺意味了;B、写其谦虚,无讽刺意味;0、谦虚,无讽刺意味;D、讽刺某些领导干部是假书法家,只 会看文件,批阅文件,置权利 5、理解下面漫画的主旨,选出概括恰当的一项(3分)() A、做人要有畏惧心,时时掂量自己的言行,否则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 B、经营没有底线,无论什么人,必将受到严惩 C、教育讲究公平,不公平的教育制度,一定会遭到谴责 第1页共8页
扬州市弘扬中学 19 届高三(上)开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2018 年 9 月 第1页 共8页 扬州市弘扬中学 2018—2019 年高三(上)摸底测试 语文试题Ⅰ卷 一、基础知识部分(共 15 分) 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①埃博拉病毒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等非洲国家流行。该病毒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有人对此 ,认 为中国目前尚无一例出现。 ②云南省鲁甸地震发生在山高路陡的国家级贫困区,地质条件复杂,救援难度很大。人民解放军战士 ,为抗震 救灾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中国的目标是打造一支蓝水海军。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也希望能得到外国技术上的 。 A、不以为意 不孚众望 鼎力想肋 B、不以为然 不负众望 全力相救 C、不以为意 不负众望 鼎力相助 D、不以为然 不孚众望 全力相救 C(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不孚众望:不符合众人的希望;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 的期望。鼎力相助:敬辞,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全力相救:拿出全部力量来救助。)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造成自然灾害或非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 。 , ; ; 。这是地 理学界与气象界的共识。 ——摘自葛剑雄、田松《关于人的尊严和尊重自然的对话》有删改 ①而解放后最高只有其三分之一 ②人类活动往往起了加剧或延缓的作用 ③又如地震,明朝陕西华县地震死亡数是唐山地震的 4 倍 ④黄河中游最大洪水流量发生在清朝 ⑤即使气温,几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也比今天高得多 ⑥并不是人类活动 A、②⑥④①③⑤ B、⑥②④①⑤③ C、②④①③⑤⑥ D、⑥②④①③⑤ D【前句点出本节的观点:自然守灾害的原因,可根据选项可知:⑥②—排 A、C(不是人类,但人类起加剧或延缓作 用。然后举三方面例子说明,注意有关关联词:又如,即使等④①③⑤—排 B) 3、下列诗句加点的古地名,与现代地名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③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④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A、①苏州,②北京,③镇江,④南京 B、①苏州,②西安,③镇江,④武汉; C、①吴县,②西安,③洛阳,④南京 D、①吴县,②北京,③洛阳,④武汉 B 【A、②④错;C、①③④错;D、①②③错 4、阅读下面的讽刺小品,选出结尾中最符合情节的一句(3 分)( )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咪咪地提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秀劲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中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好字,好字!请再写几个!” 。 A、高局长兴奋地抬起头来,“好吧,那就再抄录一首唐诗吧。” B、高局长拱拱手,谦逊地说:“可不能反客为主呀,还是各位大展身手吧。” C、高局长一扬手,“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几个字龙飞凤舞,大家赞叹之余,高局长抱抱拳,“共勉共勉!” D、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D(A、没有讽刺意味了;B、写其谦虚,无讽刺意味;C、谦虚,无讽刺意味;D、讽刺某些领导干部是假书法家,只 会看文件,批阅文件,重权利。 5、理解下面漫画的主旨,选出概括恰当的一项(3 分)( ) A、做人要有畏惧心,时时掂量自己的言行,否则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 B、经营没有底线,无论什么人,必将受到严惩。 C、教育讲究公平,不公平的教育制度,一定会遭到谴责
扬州市弘扬中学19届高三(上)开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2018年9月 D、人为地将人分成等级,这样的制度将最终被唾弃 B【天平代表“平衡”,即做人办事与法律之间要平衡;鸡毛掸代表“惩罚”;蒙上眼睛,指不看人,不讲情面。三点 缺一不可。A、0、D、与“蒙眼睛”无关,缺不讲情面。) 、古诗文阅读记忆部分(共37分) ()古文阅读,按要求作答(18分) (1)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 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y)元瑜 汝南应瑒〔 chang)德琏(jian)、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lu)于千里, 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2)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zhi)、圆扇、 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 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chou)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 背实,又患閤(αn)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li)尚实,诗赋欲丽。此 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3)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 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4)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 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 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 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 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6、下列实词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能:擅长 B、于辞无所假假:借用(别人的文辞) C、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胜:尽,表达D、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引:运用 G(胜过,超过)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丕认为,自古以来,文人之间说相互轻视。比如傅毅就瞧不起班固 B、孔融、陈琳等“七子”,学问全面,文辞各有特点,但要互相钦服,也是困难了 C、文章是以“气”为主导,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必定花大力气才能获得的 D、所以说,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就是惧怕时间流逝罢了。 C【A、见文章开始;B、见第2节;C、见第3节,文气“不可强力而致”;D、见第4节3行】 8、翻译文中划线句子(8分) (1)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4分) 君子审察自己,来度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度、斯、累、通顺各1分) (2)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4分) 这四种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人有所偏好,只有全才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科、偏、体、通顺各1分) 9、曹丕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4分) 要求君子审已以度人,免于相互轻视 白诗歌阅读,按要求答题(11分) 公子行 第2页共8页
扬州市弘扬中学 19 届高三(上)开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2018 年 9 月 第2页 共8页 D、人为地将人分成等级,这样的制度将最终被唾弃。 B【天平代表“平衡”,即做人办事与法律之间要平衡;鸡毛掸代表 “惩罚”;蒙上眼睛,指不看人,不讲情面。三点 缺一不可。A、C、D、与“蒙眼睛”无关,缺不讲情面。) 二、古诗文阅读记忆部分(共 37 分) ㈠古文阅读,按要求作答(18 分) 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 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yǔ)元瑜、 汝南应瑒(chàng)德琏(jiǎn)、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lù)于千里, 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⑵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zhi)、圆扇、 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 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chóu)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 背实,又患闇(àn)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lěi)尚实,诗赋欲丽。此 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⑶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 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 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 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 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 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6、下列实词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 分)( ) A、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 能:擅长 B、于辞无所假. 假:借用(别人的文辞) C、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胜:尽,表达 D、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 引:运用 C(胜过,超过)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A、曹丕认为,自古以来,文人之间说相互轻视。比如傅毅就瞧不起班固。 B、孔融、陈琳等 “七子”,学问全面,文辞各有特点,但要互相钦服,也是困难了 C、文章是以“气”为主导,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必定花大力气才能获得的。 D、所以说,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就是惧怕时间流逝罢了。 C 【A、见文章开始;B、见第 2 节;C、见第 3 节,文气“不可强力而致”;D、见第 4 节 3 行】 8、翻译文中划线句子(8 分) ⑴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4 分) 君子审察自己,来度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度、斯、累、通顺各1分) ⑵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4 分) 这四种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人有所偏好,只有全才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科、偏、体、通顺各1分) 9、曹丕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4 分) 要求君子审己以度人,免于相互轻视 ㈡诗歌阅读,按要求答题(11 分) 公子行
扬州市弘扬中学19届高三(上)开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2018年9月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农家 颜仁郁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10、《公子行》一诗首联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公子的,请加以说明。(3分 ①运用反衬手法。②春天的清晨,彩满天;一群公子身穿比景更美的锦衣,结伴去郊外游玩。讽刺高贵的公子不事 稼(①点1分,②点2分) 11、简析两首诗中贵家公子的形象。(6分) ①“不识”写出公子不懂庄稼生长、稼穑辛苦的最;②“骄骧表面写马,实际写公子的娇横。③“锦衣”写出公 子生活奢华淫逸。(一点2分,) 12、《农家》一诗重点写农民什么特点?(2分) ①起早贪黑,②辛苦劳累。(一点1分) 白名句记忆(8分) 13、名篇名句默写 (1)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3)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节选))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大直若屈, ,大辩若讷。(《老子》) (8)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 (1)善假于物也(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而御六气之辩(4日月忽其不淹兮 (5)无为在歧路(6)拄杖无时夜叩门(7大巧著拙(8任盒而道远 三、现代文文阅读部分〔共37分) )文学类文章阅读,根据要求答题(20分) 不可冻结的负疚 刘小枫 (1)伊利莎白是犹太波兰人。 (2)1939年纳粹占领华沙,犹太波兰人统统被送往集中营。伊利莎白只有六岁,父母已被送去集中营。一个好心的 非犹太波兰人把伊利莎白藏起来。他单身一人,是个裁缝。 (3)圣诞节快到了。盖世太保开始大搜捕,裁缝需要为伊利莎白搞一张出生证明书,才能躲过搜捕。时间很紧迫 戒严的时限只有几个小时。裁缝找到一对年轻的信仰天主教的夫妇,请他们为伊利莎白出具一张假的出生证明书 对天主教徒夫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4)在约定好的时间,裁缝牵着伊利莎白来到法律事务所,那对年轻的天主教夫妇已经赶到了。他们看见裁缝和伊 利莎白进来,那个男的站着一动不动,一双疲倦不堪的眼睛紧盯着裁缝的脸。那个女的脸上显出模糊不清的犹豫。她 走过来,伸手摸着伊利莎白的头,仔细地看着她,想说什么又没有说出来。 ⑤5过了好一会儿,她对裁缝说,他们很遗憾,不能为伊利莎白提供假的出生证明,因为天主教徒不能说谎、不能 作假见证。 6)裁缝牵着伊利莎白的手离开法律事务所,伊利莎白觉得走在通往地狱的路上。“不能作伪证”的道德戒律使伊利 莎白唯一的一线生命的希望破灭了,她浑身发抖,紧紧拉着裁缝的手。在“不能作伪证”的道德教条与这只温暖的手 之间,是伊利莎白六岁生命的生或死。 (7)在一个幼小生命生死存亡的时刻,“不能作伪证”的理由道德吗?一个幼小的生命与一个道德信条,哪一个更重 第3页共8页
扬州市弘扬中学 19 届高三(上)开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2018 年 9 月 第3页 共8页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农家 颜仁郁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1 0、《公子行》一诗首联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公子的,请加以说明。(3 分) ①运用反衬手法。②春天的清晨,彩霞满天;一群公子身穿比景更美的锦衣,结伴去郊外游玩。讽刺高贵的公子不事 稼(①点 1 分,②点 2 分) 1 1、简析两首诗中贵家公子的形象。(6 分) ①“不识”写出公子不懂庄稼生长、稼穑辛苦的愚蠢;②“骄骢”表面写马,实际写公子的娇横。③“锦衣”写出公 子生活奢华淫逸。(一点 2 分,) 12、《农家》一诗重点写农民什么特点?(2 分) ①起早贪黑,②辛苦劳累。(一点 1 分) ㈢名句记忆(8 分) 1 3、名篇名句默写 ⑴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⑶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⑷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节选)) ⑸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⑹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⑺大直若屈, ,大辩若讷。(《老子》) ⑻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 ⑴善假于物也 ⑵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⑶而御六气之辩 ⑷日月忽其不淹兮 ⑸无为在歧路 ⑹拄杖无时夜叩门 ⑺大巧若拙 ⑻任重而道远 三、现代文文阅读部分(共 37 分) ㈠文学类文章阅读,根据要求答题(20 分) 不可冻结的负疚 刘小枫 ⑴伊利莎白是犹太波兰人。 ⑵1939 年纳粹占领华沙,犹太波兰人统统被送往集中营。伊利莎白只有六岁,父母已被送去集中营。一个好心的 非犹太波兰人把伊利莎白藏起来。他单身一人,是个裁缝。 ⑶圣诞节快到了。盖世太保开始大搜捕,裁缝需要为伊利莎白搞一张出生证明书,才能躲过搜捕。时间很紧迫, 戒严的时限只有几个小时。裁缝找到一对年轻的信仰天主教的夫妇,请他们为伊利莎白出具一张假的出生证明书。这 对天主教徒夫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⑷在约定好的时间,裁缝牵着伊利莎白来到法律事务所,那对年轻的天主教夫妇已经赶到了。他们看见裁缝和伊 利莎白进来,那个男的站着一动不动,一双疲倦不堪的眼睛紧盯着裁缝的脸。那个女的脸上显出模糊不清的犹豫。她 走过来,伸手摸着伊利莎白的头,仔细地看着她,想说什么又没有说出来。 ⑸过了好一会儿,她对裁缝说,他们很遗憾,不能为伊利莎白提供假的出生证明,因为天主教徒不能说谎、不能 作假见证。 ⑹裁缝牵着伊利莎白的手离开法律事务所,伊利莎白觉得走在通往地狱的路上。“不能作伪证”的道德戒律使伊利 莎白唯一的一线生命的希望破灭了,她浑身发抖,紧紧拉着裁缝的手。在“不能作伪证”的道德教条与这只温暖的手 之间,是伊利莎白六岁生命的生或死。 ⑺在一个幼小生命生死存亡的时刻,“不能作伪证”的理由道德吗?一个幼小的生命与一个道德信条,哪一个更重
扬州市弘扬中学19届高三(上)开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2018年9月 要? (8)裁缝让伊利莎白在浴池里躲藏了两个星期,终于找到一位逃亡者带她逃离波兰去美国。裁缝牵着伊利莎白的手, 穿过好多小巷,去找那个逃亡者。裁缝的手——令伊利莎白难忘的手,牵着她走过好多黑暗的小巷。 (9)伊利莎白的生命得救了,心灵像清水染上混浊的颜色,一直被笼罩在不可说谎的道德教条对她幼小生命的欠负 和一只温暖的手对她幼小生命的恩情之中。 ⑩她的生活沉重不堪,童年生死经历带来的恩与欠压在心头二十几年,像一道若明若暗的光晕,室息了她的生命 感觉。她觉得,生活在欠负和恩情之中是一种伦理上的不平等。伊利莎白心灵的受伤不仅因为被拋弃,也因为自己被 人救护。他人的恩典是一种债务,伊利莎白感到欠债的重负。从念中学时起,伊利莎白就想找寻裁缝和那个自称天主 教徒不能作伪证的女士 ①D那位年轻的天主教徒叫索菲娅。一天,伊利莎白在书店看到索菲娅写的伦理学著作,知道她如今是华沙大学哲 学系的伦理学教授。伊利莎白决定马上去华沙找她。 ⑩索菲娅老了,不是自然的衰老,是生活摧残的老。她面相祥和,看起来还葆有温爱天性,沉毅的面色中透出隐 隐的慈情 3索菲娅请伊利莎白到家里做客,让她住在一直为自己的儿子准备的空房中。她儿子在战争中死去了,索菲娅每 天要在这间空房中放上一束补赎过去的鲜花。索菲娅对伊利莎白讲了过去的事。 0“二十多年来,我当时的拒绝一直折磨着我,夜里时常因梦见你而惊醒。我的一生都为那次说谎不安。这倒不 是因为说谎本身,而是说谎的后果。就在我们去法律事务所之前接到消息说,收养你的裁缝是盖世太保的线民。当时 我和丈夫参加了一个秘密组织,专门营救受纳粹迫害的人。知道这个消息后,我们就不敢为你出具证明书了。我当时 以天主教徒不能作伪证为理由拒绝出具证明书,本身就是说谎。说谎都是有意的,生活的偶然事件让人一生要做到不 说谎很难。为了我们的秘密组织不被盖世太保破坏,我说了谎。我们当时清楚地知道这样做对你的后果 5“我们后来搞清楚了,说裁缝是盖世太保的线民的消息搞错了。就算这消息是真的,我的一生也被这有理由的 说谎伤害了,令我负疚终身,一生都带着它的伤痕。一个生命的受伤,经常是出于一场偶然的误会。但我并不觉得自 己当时有理由的选择是心安理得的。我一直在期待着你的出现,说明真相,虽然这并不能释解自己的负疚。但谁应该 为我的身体不该承负的伤痕负责呢?” 06伊利莎白找到裁缝,他也老了 ω伊利莎白其实已经记不淸他的模样。伊利莎白告诉他,自己就是他当年救过的女孩子,想对他说一句感激的话 裁缝避而不谈过去的事,只愿谈做服装,他不觉得自己有让人欠恩的权利。 08恩是一种义,对于基督徒来说,义在上帝手中,不在人手中。自己拥有的恩不过是另一个人生命中偶在的裂伤 老裁缝不接受伊利莎白的恩情, 选自《晚报文摘》2006年第10期,有删改 14、简析文章开头三段的作用(6分) ①简介主人公,为引出故事情节作铺垫;②以波兰普通百姓与德寇对比,突出百姓的良知与德寇的残忍;③通过天主 教徒的“毫不犹豫地答应”与下文的“婉拒”作对比,写出战争使人与人之间加深猜忌。(一点2分) 15、裁缝不接受伊利莎白的感恩,为什么?(4分) ①裁也是基督徒,认为人生命中偶然的裂伤是很多的,很平常的事情;②任何人都应该去帮助,所以他不接受感恩。 (一点2分) 16、阅读第Q0两段,谈谈如何看待索菲娅的“说谎”?(4分 ①索菲娅的“说谎”的后果是严重的,关乎一个人的生命;又是无奈的,为保护一个组织中许多人的生命。②她的“说 谎”是特定环境中的产物,只能归咎于侵略者和侵略战争。(一点2分) 17、文章为什么以“不可冻结的负疚”为题?(6分) ①从被救护角度:“他人的恩典是一种债务,伊利莎白感到欠债的重负。”所以必须要找到裁,对他说一句感激的话; ②从被抛弃角度:伊利莎白心灵的受伤很蠶要的是被抛弃,所以她要找到索菲娅问明为何说谎,拒绝施救 ③从索菲娅角度:战争使她不得已说谎,负疚终生。(一点2分) 白议论性文章阅读,根据要求答题(共18分) 请向我征税 第4页共8页
扬州市弘扬中学 19 届高三(上)开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2018 年 9 月 第4页 共8页 要? ⑻裁缝让伊利莎白在浴池里躲藏了两个星期,终于找到一位逃亡者带她逃离波兰去美国。裁缝牵着伊利莎白的手, 穿过好多小巷,去找那个逃亡者。裁缝的手——令伊利莎白难忘的手,牵着她走过好多黑暗的小巷。 ⑼伊利莎白的生命得救了,心灵像清水染上混浊的颜色,一直被笼罩在不可说谎的道德教条对她幼小生命的欠负 和一只温暖的手对她幼小生命的恩情之中。 ⑽她的生活沉重不堪,童年生死经历带来的恩与欠压在心头二十几年,像一道若明若暗的光晕,窒息了她的生命 感觉。她觉得,生活在欠负和恩情之中是一种伦理上的不平等。伊利莎白心灵的受伤不仅因为被拋弃,也因为自己被 人救护。他人的恩典是一种债务,伊利莎白感到欠债的重负。从念中学时起,伊利莎白就想找寻裁缝和那个自称天主 教徒不能作伪证的女士。 ⑾那位年轻的天主教徒叫索菲娅。一天,伊利莎白在书店看到索菲娅写的伦理学著作,知道她如今是华沙大学哲 学系的伦理学教授。伊利莎白决定马上去华沙找她。 ⑿索菲娅老了,不是自然的衰老,是生活摧残的老。她面相祥和,看起来还葆有温爱天性,沉毅的面色中透出隐 隐的慈情。 ⒀索菲娅请伊利莎白到家里做客,让她住在一直为自己的儿子准备的空房中。她儿子在战争中死去了,索菲娅每 天要在这间空房中放上一束补赎过去的鲜花。索菲娅对伊利莎白讲了过去的事。 ⒁“二十多年来,我当时的拒绝一直折磨着我,夜里时常因梦见你而惊醒。我的一生都为那次说谎不安。这倒不 是因为说谎本身,而是说谎的后果。就在我们去法律事务所之前接到消息说,收养你的裁缝是盖世太保的线民。当时 我和丈夫参加了一个秘密组织,专门营救受纳粹迫害的人。知道这个消息后,我们就不敢为你出具证明书了。我当时 以天主教徒不能作伪证为理由拒绝出具证明书,本身就是说谎。说谎都是有意的,生活的偶然事件让人一生要做到不 说谎很难。为了我们的秘密组织不被盖世太保破坏,我说了谎。我们当时清楚地知道这样做对你的后果。 ⒂“我们后来搞清楚了,说裁缝是盖世太保的线民的消息搞错了。就算这消息是真的,我的一生也被这有理由的 说谎伤害了,令我负疚终身,一生都带着它的伤痕。一个生命的受伤,经常是出于一场偶然的误会。但我并不觉得自 己当时有理由的选择是心安理得的。我一直在期待着你的出现,说明真相,虽然这并不能释解自己的负疚。但谁应该 为我的身体不该承负的伤痕负责呢?” ⒃伊利莎白找到裁缝,他也老了。 ⒄伊利莎白其实已经记不清他的模样。伊利莎白告诉他,自己就是他当年救过的女孩子,想对他说一句感激的话。 裁缝避而不谈过去的事,只愿谈做服装,他不觉得自己有让人欠恩的权利。 ⒅恩是一种义,对于基督徒来说,义在上帝手中,不在人手中。自己拥有的恩不过是另一个人生命中偶在的裂伤, 老裁缝不接受伊利莎白的恩情。 选自《晚报文摘》2006 年第 10 期,有删改 14、简析文章开头三段的作用(6 分) ①简介主人公,为引出故事情节作铺垫;②以波兰普通百姓与德寇对比,突出百姓的良知与德寇的残忍;③通过天主 教徒的“毫不犹豫地答应”与下文的“婉拒”作对比,写出战争使人与人之间加深猜忌。(一点2分) 15、裁缝不接受伊利莎白的感恩,为什么?(4 分) ①裁缝也是基督徒,认为人生命中偶然的裂伤是很多的,很平常的事情;②任何人都应该去帮助,所以他不接受感恩。 (一点2分) 16、阅读第⒁⒂两段,谈谈如何看待索菲娅的“说谎”?(4 分) ①索菲娅的“说谎”的后果是严重的,关乎一个人的生命;又是无奈的,为保护一个组织中许多人的生命。②她的“说 谎”是特定环境中的产物,只能归咎于侵略者和侵略战争。(一点2分) 17、文章为什么以“不可冻结的负疚”为题?(6 分) ①从被救护角度:“他人的恩典是一种债务,伊利莎白感到欠债的重负。”所以必须要找到裁缝,对他说一句感激的话; ②从被抛弃角度:伊利莎白心灵的受伤很重要的是被拋弃,所以她要找到索菲娅问明为何说谎,拒绝施救。 ③从索菲娅角度:战争使她不得已说谎,负疚终生。(一点2分) ㈡议论性文章阅读,根据要求答题(共 18 分) 请向我征税
扬州市弘扬中学19届高三(上)开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2018年9月 刘洪文 (1)前些时,美国总统和参众两院议长收到一封联名信。作者是美国的200位顶级富豪,目的就是主动要求国家对 他们多征税 (2)这封公开信中这样写道:“我们现在写信,是敦促你们将国家利益置于政治考量前。为了我们国家的财政健康 和民众的福利,我请求你们对年收入100万美元以上的人加税……我们作为忠实的公民提出这样的请求。” (3)“我们的国家面临着选择一要么我们偿还债务,为未来做好储备,要么我们逃避金融责任,损害国家的潜力 我们的国家有恩于我们,它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基础。现在,我们希望能保持这样的稳固基础,以便其他人也能和我 们一样成功。请为我们国家做正确的事情吧,提高对我们的征税吧,谢谢!” (4)这些美国富豪到底是心血来潮出风头,还是真真切切希望多缴纳税收? (5)答案是后者。富豪们强烈反对的是200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签署的废除遗产税决定。而且,反对该法令的 也并非只有这200名富豪。当年小布什签署完这一法令后,最大“受益者”的美国亿万富豪们一律嗤之以鼻。包括盖 茨父亲老威廉、巴菲特、索罗斯等在内的120名美国大富豪联名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广告,核心广告语就一句:“ Please tax us”(“请对我们征税”) ⑥6)富豪们的理由是:取消遗产税将使美国百万富翁、亿万富翁的孩子不劳而获,使富人永远富有,穷人永远贫穷, 这将伤害穷人家庭和社会的平衡 (7)10年后,美国富人依然持这样的看法。为废除这个法令,数十名美国富豪还专门制作了一个视频请愿书,在这 致总统和国会领导人的视频中,富豪们齐声说:10年前,你们给了我们不希望和不需要的减税,要改正这样的错误, 就需要对我(一个富豪说),对我(另一个富豪接着说),对我(又一个富豪说),征税! (8)向我征税,说得理直气壮! (9)美国这些富豪的高觉悟、有担当,其实也正是美国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在美国社会,富人多纳税,穷人少纳税 被认为是天经地义。按照美国财政部2006年的数据,比例为5%的美国富人,纳税额占联邦政府个人所得税收入的 57.1%;而占全部纳税人50%的穷人,纳税额仅占所有个人所得税的3.3%。 ⑩0美国富豪们有此义举,其实同美国文化、传统和相关制度息息相关。主观上讲,对美国富人而言,“富”且“仁” 已成为许多人的精神追求。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比如比尔·盖茨就说过,巨额财富对他来说,“不仅是巨大的权利 也是巨大的义务”。盖茨过去数度来中国,都是只谈慈善,不言生意 ①D同时,美国人更崇尚自我奋斗的精神。对许多美国人来说,他们更喜欢自我打拼、白手起家,经历成功和失败 即使是亿万富翁的子女,许多人并不看重家族的财富,他们年轻时仍喜欢靠自己打工挣钱来赚取生活费。在慈善事业 上一直走在前头的巴菲特就说过,对于他捐赠大笔财产,他的子女们没有人持反对意见 ①2客观上讲,美国富人的觉悟,也同国家制度的潜移默化有莫大关系。在美国,对于富豪捐助慈善事业,有相应 的税收减免政策作为奖励:扶助慈善事业所带来的美誉度,也鼓励更多富豪慷慨解囊:另外,相对透明和高效的基金 会运作,也免除了富豪们对善款被腐败浪费的后顾之忧 ω3当然,就像任何一个群体一样,有很多要求多纳税、多做慈善的富人,自然也不少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的富人 但至少在巨富级的美国富人中,前者占了多数。美国慈善的标志性人物卡内基曾说过一句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 种耻辱”,这得到了许多美国富人的认同。对他们来说,用好财富,积极回馈社会,既是义务,也是责任,更是对 自己的道德要求。而他们的这种境界,反过来也有助于化解底层社会的仇富心态,促进社会的和谐 选自《年轻人》2011年第27期,有删改 18、为什么美国富人要向总统奥巴马和参众两院议长提出“请向我征税”?(6分) ①增强国家实力,为未来做好储备;②希望能保持过去成功的基础,以便其他人也能成功;③改正过去错误的减税政 策。(一点2分) 19、说说文中划线句“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的含义。(6分) ①前句谈的是:巨富对自己的财富有决定权、处置权;②后句谈的是如何用好财富,回报社会,慈善是最好的方法。 (一点3分) 20、简析美国富人“请向我征税”的这种觉悟的源泉。(6分) ①源自美国文化:美国富人在精神上追求“仁”;②源自美国人的奋斗精神:喜欢拼搏,轻视财富;③源自国家制度: 慈善有奖励,有美誉度,相对透明的基金会运作。(一点2分) 第5页共8页
扬州市弘扬中学 19 届高三(上)开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2018 年 9 月 第5页 共8页 刘洪文 ⑴前些时,美国总统和参众两院议长收到一封联名信。作者是美国的 200 位顶级富豪,目的就是主动要求国家对 他们多征税。 ⑵这封公开信中这样写道:“我们现在写信,是敦促你们将国家利益置于政治考量前。为了我们国家的财政健康 和民众的福利,我请求你们对年收入 100 万美元以上的人加税……我们作为忠实的公民提出这样的请求。” ⑶“我们的国家面临着选择—要么我们偿还债务,为未来做好储备,要么我们逃避金融责任,损害国家的潜力。 我们的国家有恩于我们,它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基础。现在,我们希望能保持这样的稳固基础,以便其他人也能和我 们一样成功。请为我们国家做正确的事情吧,提高对我们的征税吧,谢谢!” ⑷这些美国富豪到底是心血来潮出风头,还是真真切切希望多缴纳税收? ⑸答案是后者。富豪们强烈反对的是 2001 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签署的废除遗产税决定。而且,反对该法令的, 也并非只有这 200 名富豪。当年小布什签署完这一法令后,最大“受益者”的美国亿万富豪们一律嗤之以鼻。包括盖 茨父亲老威廉、巴菲特、索罗斯等在内的 120 名美国大富豪联名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广告,核心广告语就一句:“Please tax us”(“请对我们征税”)。 ⑹富豪们的理由是:取消遗产税将使美国百万富翁、亿万富翁的孩子不劳而获,使富人永远富有,穷人永远贫穷, 这将伤害穷人家庭和社会的平衡…… ⑺10 年后,美国富人依然持这样的看法。为废除这个法令,数十名美国富豪还专门制作了一个视频请愿书,在这 个致总统和国会领导人的视频中,富豪们齐声说:10 年前,你们给了我们不希望和不需要的减税,要改正这样的错误, 就需要对我(一个富豪说),对我(另一个富豪接着说),对我(又一个富豪说),征税! ⑻向我征税,说得理直气壮! ⑼美国这些富豪的高觉悟、有担当,其实也正是美国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在美国社会,富人多纳税,穷人少纳税, 被认为是天经地义。按照美国财政部 2006 年的数据,比例为 5%的美国富人,纳税额占联邦政府个人所得税收入的 57.1%;而占全部纳税人 50%的穷人,纳税额仅占所有个人所得税的 3.3%。 ⑽美国富豪们有此义举,其实同美国文化、传统和相关制度息息相关。主观上讲,对美国富人而言,“富”且“仁”, 已成为许多人的精神追求。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比如比尔·盖茨就说过,巨额财富对他来说,“不仅是巨大的权利, 也是巨大的义务”。盖茨过去数度来中国,都是只谈慈善,不言生意。 ⑾同时,美国人更崇尚自我奋斗的精神。对许多美国人来说,他们更喜欢自我打拼、白手起家,经历成功和失败。 即使是亿万富翁的子女,许多人并不看重家族的财富,他们年轻时仍喜欢靠自己打工挣钱来赚取生活费。在慈善事业 上一直走在前头的巴菲特就说过,对于他捐赠大笔财产,他的子女们没有人持反对意见。 ⑿客观上讲,美国富人的觉悟,也同国家制度的潜移默化有莫大关系。在美国,对于富豪捐助慈善事业,有相应 的税收减免政策作为奖励;扶助慈善事业所带来的美誉度,也鼓励更多富豪慷慨解囊;另外,相对透明和高效的基金 会运作,也免除了富豪们对善款被腐败浪费的后顾之忧。 ⒀当然,就像任何一个群体一样,有很多要求多纳税、多做慈善的富人,自然也不少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的富人。 但至少在巨富级的美国富人中,前者占了多数。美国慈善的标志性人物卡内基曾说过一句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 一种耻辱”,这得到了许多美国富人的认同。对他们来说,用好财富,积极回馈社会,既是义务,也是责任,更是对 自己的道德要求。而他们的这种境界,反过来也有助于化解底层社会的仇富心态,促进社会的和谐。 选自《年轻人》2011 年第 27 期,有删改 1 8、为什么美国富人要向总统奥巴马和参众两院议长提出“请向我征税”?(6 分) ①增强国家实力,为未来做好储备;②希望能保持过去成功的基础,以便其他人也能成功;③改正过去错误的减税政 策。(一点2分) 1 9、说说文中划线句“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的含义。(6 分) ①前句谈的是:巨富对自己的财富有决定权、处置权;②后句谈的是如何用好财富,回报社会,慈善是最好的方法。 (一点3分) 2 0、简析美国富人“请向我征税”的这种觉悟的源泉。(6 分) ①源自美国文化:美国富人在精神上追求“仁”;②源自美国人的奋斗精神:喜欢拼搏,轻视财富;③源自国家制度: 慈善有奖励,有美誉度,相对透明的基金会运作。(一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