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到管理控制理论、安德鲁··弗来德曼的直接控制与责任自治理论、理査德· 埃德沃兹的从简单控制到结构控制理论和米歇尔·洛维的从市场专制体制到霸 权体制理论,以及安德鲁G·华尔德的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 要主义理论中乔治埃尔顿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 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双 因素激励理论、卡特·勒温的群体行为的硏究、罗伯特·坦南鲍姆和沃伦·施密 特等的领导行为研究、哈罗德·孔茨和詹姆斯·穆尼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切斯 特·欧文·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弗雷德·卢桑斯的权变理论学派、威 廉·大内的Z理论、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卡尔·霍曼的经济秩序伦理 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劳动关系理论,包括相关研究历史沿革的回顾、考夫 曼对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理论及劳动关系两种范式的分析、约翰·凯利的对动员 理论的发展、阿克斯的新多元理论、皮里奥和萨福德的新的控制制度理论、工会 振兴理论、互惠社区工会的理论研究、霍沃思和休斯的跨国劳动关系制度理论、 贾尔斯的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方式的理论 我们用两个章的篇幅,阐述中国的劳动关系理论。 中国的劳资关系正式建立于1840年以后,随近代工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 展,劳资关系逐渐形成然而也逐渐紧张,从而构成近代社会动荡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重要动因。由于中国社会未能形成公正而有效地处理劳资关系、促进劳资和谐 的机制,受压迫和剥削的工人阶级既是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时期的主要力量, 也是40年代推动蒋介石政府下台的重要因素。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消灭了劳 资关系,而以新型的社会主义的劳动关系相代替。然而,随着80年代以后的改 革开放、市场化和产权多元化进程,劳资关系再次出现。并且,随着雇主数量和 雇员数量的迅速增加,劳资关系成为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和阶层关系。 我们对中国劳动关系理论的阐述,包括中国劳动关系理论的历史、对中国改 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等。涉及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新民主主义劳 资两利理论和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涉及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研究的 注重劳权-劳动者的理论演绎说、注重产权-公民劳动者的实证归纳说、注重国别 特色的境外理论-实证说、多学科视角的国内劳动关系的多种论说。 在这部分,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既反映不同流派的学 术观点,又体现说理充分的学术批评;把握世界学术的发展趋势,又切合中国的 发展特色。 五、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问题 本研究著述对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没有安排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而是在 劳动关系理论的展开上,涉及了诸多的方法。这些方法,与一些专家的概括相同 包括学科研究方法、策略方法、比较分析方法等。学科硏究方法包括,综合不同 领域和不同学科的方法、多学科和多种方法交叉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法 律方法、社会学方法等。策略方法包括,演绎硏究方法、归纳硏究方法、定性硏 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案例硏究方法、人类学和人种学硏究方 法、参与行动研究方法、大型统计硏究方法、心理调査方法等。比较分析方法包 ①本段的论述援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石秀印研究员相关讨论的观点
16 控制到管理控制理论、安德鲁•L•弗来德曼的直接控制与责任自治理论、理查德• 埃德沃兹的从简单控制到结构控制理论和米歇尔·布洛维的从市场专制体制到霸 权体制理论,以及安德鲁•G•华尔德的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 一元主义理论中乔治•埃尔顿•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 要层次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 X 理论-Y 理论、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双 因素激励理论、卡特•勒温的群体行为的研究、罗伯特·坦南鲍姆和沃伦·施密 特等的领导行为研究、哈罗德•孔茨和詹姆斯•穆尼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切斯 特•欧文•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弗雷德•卢桑斯的权变理论学派、威 廉·大内的 Z 理论、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卡尔·霍曼的经济秩序伦理 学。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劳动关系理论,包括相关研究历史沿革的回顾、考夫 曼对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理论及劳动关系两种范式的分析、约翰·凯利的对动员 理论的发展、阿克斯的新多元理论、皮里奥和萨福德的新的控制制度理论、工会 振兴理论、互惠社区工会的理论研究、霍沃思和休斯的跨国劳动关系制度理论、 贾尔斯的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方式的理论。 我们用两个章的篇幅,阐述中国的劳动关系理论。 中国的劳资关系正式建立于 1840 年以后,随近代工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 展,劳资关系逐渐形成然而也逐渐紧张,从而构成近代社会动荡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重要动因。由于中国社会未能形成公正而有效地处理劳资关系、促进劳资和谐 的机制,受压迫和剥削的工人阶级既是 20 世纪 20 年代大革命时期的主要力量, 也是 40 年代推动蒋介石政府下台的重要因素。中国于 20 世纪 50 年代消灭了劳 资关系,而以新型的社会主义的劳动关系相代替。然而,随着 80 年代以后的改 革开放、市场化和产权多元化进程,劳资关系再次出现。并且,随着雇主数量和 雇员数量的迅速增加,劳资关系成为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和阶层关系。 ① 我们对中国劳动关系理论的阐述,包括中国劳动关系理论的历史、对中国改 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等。涉及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新民主主义劳 资两利理论和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涉及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研究的 注重劳权-劳动者的理论演绎说、注重产权-公民劳动者的实证归纳说、注重国别 特色的境外理论-实证说、多学科视角的国内劳动关系的多种论说。 在这部分,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既反映不同流派的学 术观点,又体现说理充分的学术批评;把握世界学术的发展趋势,又切合中国的 发展特色。 五、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问题 本研究著述对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没有安排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而是在 劳动关系理论的展开上,涉及了诸多的方法。这些方法,与一些专家的概括相同, 包括学科研究方法、策略方法、比较分析方法等。学科研究方法包括,综合不同 领域和不同学科的方法、多学科和多种方法交叉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法 律方法、社会学方法等。策略方法包括,演绎研究方法、归纳研究方法、定性研 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人类学和人种学研究方 法、参与行动研究方法、大型统计研究方法、心理调查方法等。比较分析方法包 ① 本段的论述援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石秀印研究员相关讨论的观点
括,不同国家产业关系比较研究方法、不同工作场所调查研究方法等。① 不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在方法上进行了专门的探 讨。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关系”概念的引入和理论的阐述,使不同学科 的相关研究有了共同的话语、统一的规范、共通的平台,沟通了不同研究之间的 交流。以往的研究大体有侧重演绎的方法和侧重归纳的方法。侧重演绎的方法 有助于理论表述的明晰、理论普及的推行、理论本身的进步。侧重归纳的方法, 有助于从中国劳动关系实际的演进中提炼结论,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认为两种方 法的结合可以寻求人们对当代中国劳动关系更有力、更完整的理解。认为从今后 的发展看,还需要经过相当的努力才可能从“演绎和归纳”阶段跃升至“分析和 综合”的阶段。在现在的基础上,比较现实的选择是,注重演绎与归纳的关联, 深化实证经验硏究,在多种学科的边缘提出、验证和比较理论假设,进而进行构 建理论的尝试。其中,需要考虑一般的方法和具体的方法。认为就一般方法而言, 要考虑传统批判性与现代建设性结合、在尊重学术积累的基础上谋求进步、明了 学科特点而承担学术责任、把社会历史的基础及其发展趋势作为研究的最重要的 取向等。并且,依据这些一般方法对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征,从劳动关系的源 起、劳动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运行、劳动关系的规范、劳 动关系的走向及其劳动关系特征的总体概括诸方面,进行了具体方法的研究和讨 论 本研究著述在方法上有一种特别的考虑,即以诸种理论的“文献介绍”开题, 不以历史背景开题;也不以理论的社会意义结题,用对理论或理论方法的评述结 题。整个研究著述,都坚持“理论的相对独立的意义”。这并不意味着把理论绝 对地孤立出来,因为理论不仅确有其相对独立的意义,而且对理论相对独立意义 系统和深入的把握才有助于更好地“反转过来”认识和对待相关的制度、政策 实际状况等。 上述特别的考虑带来了一个有益的特点。我们在注重理论相对独立的意义的 时候,不仅凸显了理论流派、学说、论说,还附带反映了理论背后的人一一相关 的学者。联系相关学者来介绍和评价学术理论成果,是十分有益的。诚如做学术 史研究的一些学者所言,从具体的学者入手一一类似中国以前传统的学案,这样 的撰述,表面上不够高屋建瓴,但不无可取之处。这对于读者之“亲近学问”甚 至“走进学术”,起很好的作用。以“学人”而不是“学问”来展开论述,好处 是让我们很容易体悟到,学问中有人生、有情怀、有趣味、有境界,而不仅仅是 纯粹的技术操作。②希望这样能够自然地起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 用。特别是主张劳资协调的学者中,很多都是知行统一论者,并不让理论束之高 阁,而是努力实践这些理论。密尔与他同时代的很多学者一样,努力去建构心中 的理想政治社会体制,在事实上建立了形形色色的合作社来实验。韦伯夫人则从 事大量的社会活动,调査工人阶级状况和合作社问题。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尽管 遭遇过一些人的抵制,但是仍然被一些企业所采用,那个时期劳工与资方的力量 是相对均衡的时期。韦伯也对当时的社会政策产生兴趣,还调查和解决当时日趋 严重的移民劳工问题。迪尔凯姆一生的理论研究,就是要帮助社会维系整合和达 到安定。多元主义的代表人物邓洛普,做过很多实际工作,还主持过联邦劳资关 系委员会的事务。一元主义代表人物梅奥,在美国的霍桑工厂做过延续9年之久 参见[英]基思·怀特菲尔德,[美]乔治·施特劳斯,[澳]罗纳·凯勒斯编,产业关系研究方法.程延园等译. 易定红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陈平原“当代学术”如何成“史”,云梦学刊,20054
17 括,不同国家产业关系比较研究方法、不同工作场所调查研究方法等。① 不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在方法上进行了专门的探 讨。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关系”概念的引入和理论的阐述,使不同学科 的相关研究有了共同的话语、统一的规范、共通的平台,沟通了不同研究之间的 交流。以往的研究大体有侧重演绎的方法和侧重归纳的方法。侧重演绎的方法, 有助于理论表述的明晰、理论普及的推行、理论本身的进步。侧重归纳的方法, 有助于从中国劳动关系实际的演进中提炼结论,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认为两种方 法的结合可以寻求人们对当代中国劳动关系更有力、更完整的理解。认为从今后 的发展看,还需要经过相当的努力才可能从“演绎和归纳”阶段跃升至“分析和 综合”的阶段。在现在的基础上,比较现实的选择是,注重演绎与归纳的关联, 深化实证经验研究,在多种学科的边缘提出、验证和比较理论假设,进而进行构 建理论的尝试。其中,需要考虑一般的方法和具体的方法。认为就一般方法而言, 要考虑传统批判性与现代建设性结合、在尊重学术积累的基础上谋求进步、明了 学科特点而承担学术责任、把社会历史的基础及其发展趋势作为研究的最重要的 取向等。并且,依据这些一般方法对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征,从劳动关系的源 起、劳动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运行、劳动关系的规范、劳 动关系的走向及其劳动关系特征的总体概括诸方面,进行了具体方法的研究和讨 论。 本研究著述在方法上有一种特别的考虑,即以诸种理论的“文献介绍”开题, 不以历史背景开题;也不以理论的社会意义结题,用对理论或理论方法的评述结 题。整个研究著述,都坚持“理论的相对独立的意义”。这并不意味着把理论绝 对地孤立出来,因为理论不仅确有其相对独立的意义,而且对理论相对独立意义 系统和深入的把握才有助于更好地“反转过来”认识和对待相关的制度、政策、 实际状况等。 上述特别的考虑带来了一个有益的特点。我们在注重理论相对独立的意义的 时候,不仅凸显了理论流派、学说、论说,还附带反映了理论背后的人——相关 的学者。联系相关学者来介绍和评价学术理论成果,是十分有益的。诚如做学术 史研究的一些学者所言,从具体的学者入手——类似中国以前传统的学案,这样 的撰述,表面上不够高屋建瓴,但不无可取之处。这对于读者之“亲近学问”甚 至“走进学术”,起很好的作用。以“学人”而不是“学问”来展开论述,好处 是让我们很容易体悟到,学问中有人生、有情怀、有趣味、有境界,而不仅仅是 纯粹的技术操作。②希望这样能够自然地起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 用。特别是主张劳资协调的学者中,很多都是知行统一论者,并不让理论束之高 阁,而是努力实践这些理论。密尔与他同时代的很多学者一样,努力去建构心中 的理想政治社会体制,在事实上建立了形形色色的合作社来实验。韦伯夫人则从 事大量的社会活动,调查工人阶级状况和合作社问题。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尽管 遭遇过一些人的抵制,但是仍然被一些企业所采用,那个时期劳工与资方的力量 是相对均衡的时期。韦伯也对当时的社会政策产生兴趣,还调查和解决当时日趋 严重的移民劳工问题。迪尔凯姆一生的理论研究,就是要帮助社会维系整合和达 到安定。多元主义的代表人物邓洛普,做过很多实际工作,还主持过联邦劳资关 系委员会的事务。一元主义代表人物梅奥,在美国的霍桑工厂做过延续 9 年之久 ① 参见[英]基思·怀特菲尔德,[美]乔治·施特劳斯,[澳]罗纳·凯勒斯编.产业关系研究方法.程延园等译. 易定红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②陈平原.“当代学术”如何成“史”.云梦学刊,2005.4
的“霍桑实验”。这些劳资关系协调论的先驱,不但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理论遗 产,而且留下了延续不竭的知行统一的风范 其实,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除上述研究方法外,还包括劳动关系理论的特 征、劳动关系理论内容变化的概括、劳动关系理论发展预测等方面的方法。遗憾 的是,就我们目前的研究积累和功力,还难以把握和表达。按照我们的估计(国 外专家也有这样的估计),在世界范围内,劳动关系理论面临根本性的变革,实 现这种变革特别有赖于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发展速度极快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的 经验。我们有责任,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包括在相关方法的研究中,能够追随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又能够兼容国际上的重要经验,使整个研究既能够反映时 代的特征又能够具有中国的特色
18 的“霍桑实验”。这些劳资关系协调论的先驱,不但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理论遗 产,而且留下了延续不竭的知行统一的风范。 其实,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除上述研究方法外,还包括劳动关系理论的特 征、劳动关系理论内容变化的概括、劳动关系理论发展预测等方面的方法。遗憾 的是,就我们目前的研究积累和功力,还难以把握和表达。按照我们的估计(国 外专家也有这样的估计),在世界范围内,劳动关系理论面临根本性的变革,实 现这种变革特别有赖于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发展速度极快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的 经验。我们有责任,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包括在相关方法的研究中,能够追随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又能够兼容国际上的重要经验,使整个研究既能够反映时 代的特征又能够具有中国的特色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的研究 第一节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理论流变 早期工业社会的雇佣关系及其特点 劳动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可以溯及到工业革命发轫,时代跨度从18世纪 中叶至20世纪初叶。从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历经自由资本主 义时期,到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从17世纪开始,英国开始出现“重商主义”( merchant capitalism)的家 庭手工业。一些工匠变得非常富有,他们不再从事体力工作,而是雇用较多的工 人建立起以劳动分工为特点的工场手工业,自己成了资本家,原来的帮工和学徒 变成了工人,从而产生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萌芽。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工业革 命的前夕 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兴的资本家为了扩大国内外市场,大量兴办了手工 业工场。这就需要大批有人身自由但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以及开设企业所必 需的货币财富。新兴资本家为了适应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世界市场对商品的巨大 需求,他们不惜采用野蛮的暴力手段,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把他们转 化为雇佣劳动者,并把生产资料和财富迅速集中在自己手里。这个资本原始积累 过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 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最初被迫进入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是那些城市中的 破产手工业者和帮工、学徒,以后主要是丧失了土地的大批农民。这种用暴力对 农民土地的剥夺,在许多国家都曾出现过,而以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 英国从14世纪起,随着毛纺织业的发展,地主就开始强行用篱笆、濠沟圈占农 民的土地,把农民赶走,变耕地为牧场,以提供羊毛,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羊 吃人”的凄惨景象。这个用暴力掠夺土地的运动长达300年之久,大约到1750 年,英国的自耕农被消灭了。 此外,加尔文( Calvin)、路德( Luther)等基督教改革家也影响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观察到,基督教新教的崛起促进了资本 主义的发展①。他的解释是,基督教徒的某些观念鼓励着资本主义的活动。宗教 改革家教导说,人死后会受到个别审判,审判的基础是看人生前做了多少工作, 尤其是依照神的召唤所做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赚的钱不应花在自己的 身上。这些教义导致人们辛勤工作、自我戒律、禁欲以及追求成就;同时也导致 金钱的累积并未用于奢侈的消费,而是进一步投入事业发展当中 第一波工业革命出现在1759-1850年间的英国,蒸汽动力及纺织工业中的 各项技术发明是主要的成就。在英国,第一项重要的技术改变出现在棉花产业 例如,阿克莱特( Arkwright)公司在1769年推出的多轴纺织机,使棉花的地位 领先羊毛。同年间,瓦特(Watt)申请其第一部蒸汽引擎的专利;这些引擎很快 就成为动力的来源,特别是在纺织业及矿业。随着其他产业需要铁制的机械用品, 炼铁业便发展起来。而为了工业发展的需要,运河与铁路也动工兴建。大量的雇 工开始聚集在同一地点生产,一方面是昂贵的资本设备的投资要求,另一方面是 为了追求规模经济,并且也便于监督与管理。这便是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兴起。 ①[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19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的研究 第一节 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理论流变 一、早期工业社会的雇佣关系及其特点 劳动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可以溯及到工业革命发轫,时代跨度从 18 世纪 中叶至 20 世纪初叶。从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历经自由资本主 义时期,到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从 17 世纪开始,英国开始出现“重商主义”(merchant capitalism)的家 庭手工业。一些工匠变得非常富有,他们不再从事体力工作,而是雇用较多的工 人建立起以劳动分工为特点的工场手工业,自己成了资本家,原来的帮工和学徒 变成了工人,从而产生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萌芽。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工业革 命的前夕。 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兴的资本家为了扩大国内外市场,大量兴办了手工 业工场。这就需要大批有人身自由但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以及开设企业所必 需的货币财富。新兴资本家为了适应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世界市场对商品的巨大 需求,他们不惜采用野蛮的暴力手段,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把他们转 化为雇佣劳动者,并把生产资料和财富迅速集中在自己手里。这个资本原始积累 过程一直延续到 18 世纪末。 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最初被迫进入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是那些城市中的 破产手工业者和帮工、学徒,以后主要是丧失了土地的大批农民。这种用暴力对 农民土地的剥夺,在许多国家都曾出现过,而以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 英国从 14 世纪起,随着毛纺织业的发展,地主就开始强行用篱笆、濠沟圈占农 民的土地,把农民赶走,变耕地为牧场,以提供羊毛,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羊 吃人”的凄惨景象。这个用暴力掠夺土地的运动长达 300 年之久,大约到 1750 年,英国的自耕农被消灭了。 此外,加尔文(Calvin)、路德(Luther)等基督教改革家也影响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观察到,基督教新教的崛起促进了资本 主义的发展①。他的解释是,基督教徒的某些观念鼓励着资本主义的活动。宗教 改革家教导说,人死后会受到个别审判,审判的基础是看人生前做了多少工作, 尤其是依照神的召唤所做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赚的钱不应花在自己的 身上。这些教义导致人们辛勤工作、自我戒律、禁欲以及追求成就;同时也导致 金钱的累积并未用于奢侈的消费,而是进一步投入事业发展当中。 第一波工业革命出现在 1759-1850 年间的英国,蒸汽动力及纺织工业中的 各项技术发明是主要的成就。在英国,第一项重要的技术改变出现在棉花产业。 例如,阿克莱特(Arkwright)公司在 1769 年推出的多轴纺织机,使棉花的地位 领先羊毛。同年间,瓦特(Watt)申请其第一部蒸汽引擎的专利;这些引擎很快 就成为动力的来源,特别是在纺织业及矿业。随着其他产业需要铁制的机械用品, 炼铁业便发展起来。而为了工业发展的需要,运河与铁路也动工兴建。大量的雇 工开始聚集在同一地点生产,一方面是昂贵的资本设备的投资要求,另一方面是 为了追求规模经济,并且也便于监督与管理。这便是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兴起。 ①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
在工业革命中,资本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英国早期的企业家大多是有些 资本的中产阶级商人,少部分则是过去的工匠。他们未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热衷 技术发明,并熟悉自己的行业。他们是新崛起的暴发户,被拥有土地的贵族所轻 视。在生活方面,他们大多简单朴素,赚来的利润往往进一步投资而不是自己挥 霍掉。但有些人只问结果,不择手段,且多数人形成了独裁主义或家长制的管理 风格。 当时的英国王朝为了帮助资本家强化对工厂的管理,使被迫从事雇佣劳动的 工人接受资本主义的劳动纪律和残酷剥削,制定了许多关于劳动条件的法律规 范,其中有些是允许资本家延长工作时间的,有些是禁止工人要求提髙工资的, 有些是不准工人集会结社的,并且对工人反抗资本家的行动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占据统治地位,这时的资 本主义劳动关系也随之确立。这种劳动关系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之上, 有产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但不再占有劳动者;工人有了人身自由,但却失去 了生产资料。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润必须雇用工人,而工人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受 雇于资本家。 在早期工业社会,对雇佣工人来说,他们承受着极其严重的消极社会后果 特别是大工业的发展,机器在资本家手中已成为奴役工人的工具。随着机器的广 泛采用,千百万手工业劳动者被排挤出生产过程,成为失业者,形成庞大的产业 后备军。这时资本家已经不再为缺少劳动力而担忧,他们利用劳动力市场上取之 不尽的过剩劳动力,大幅度地降低工人的工资,尽可能地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劳 动强度。当时英国工厂的工作时间每天延长到16小时,甚至18小时。除了睡觉、 吃饭外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工人的工资不足以维持起码的生活,还经常被罚款和 克扣。加上工厂的劳动条件恶劣,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得不到任何保障。与此同时, 机器简化了劳动操作过程和降低了劳动强度,使女工和童工也加入了产业大军, 雇主所建立的工作组织是科层结构( hierarchical structure),它有着最 大程度的内部分工,雇主凭借金钱与解雇的威胁来控制工人。雇主对员工有相当 大的权力,因为雇工们的联合行动是法律所禁止的,而且失业可能带来的生活动 荡使他们有着极度的不安全感 总之,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社会结构,创造出大型的都市以及都市化的工人 阶级,这些人既无权力,也对于工厂工作感到疏离与不满。可以说,工业化的早 期进程使劳工问题成为了一个颇为棘手的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社会问 题。这一社会问题迫使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以及实践工作者和社会运动 的参与者从不同学科、不同价值和社会立场以及不同的方法论给予诠释、解析、 理论构建和政策回应,这些理论构成了以后各种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 早期工业社会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工理论 1.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工理论 最早在理论上回应劳工问题的是亚当·斯密( Adam Smith)为代表的古典经 济学派,他们主要围绕着政府为了追求国家利益能够做些什么和应当怎样去做进 行研究。这批经济学家为了推动财富的积累,开始鼓吹一种“自由放任”( laissez faire)的经济思想。认为政府在经济事务中,最好不去干预经济,整个社会经
20 在工业革命中,资本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英国早期的企业家大多是有些 资本的中产阶级商人,少部分则是过去的工匠。他们未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热衷 技术发明,并熟悉自己的行业。他们是新崛起的暴发户,被拥有土地的贵族所轻 视。在生活方面,他们大多简单朴素,赚来的利润往往进一步投资而不是自己挥 霍掉。但有些人只问结果,不择手段,且多数人形成了独裁主义或家长制的管理 风格。 当时的英国王朝为了帮助资本家强化对工厂的管理,使被迫从事雇佣劳动的 工人接受资本主义的劳动纪律和残酷剥削,制定了许多关于劳动条件的法律规 范,其中有些是允许资本家延长工作时间的,有些是禁止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的, 有些是不准工人集会结社的,并且对工人反抗资本家的行动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 法。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占据统治地位,这时的资 本主义劳动关系也随之确立。这种劳动关系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之上, 有产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但不再占有劳动者;工人有了人身自由,但却失去 了生产资料。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润必须雇用工人,而工人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受 雇于资本家。 在早期工业社会,对雇佣工人来说,他们承受着极其严重的消极社会后果。 特别是大工业的发展,机器在资本家手中已成为奴役工人的工具。随着机器的广 泛采用,千百万手工业劳动者被排挤出生产过程,成为失业者,形成庞大的产业 后备军。这时资本家已经不再为缺少劳动力而担忧,他们利用劳动力市场上取之 不尽的过剩劳动力,大幅度地降低工人的工资,尽可能地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劳 动强度。当时英国工厂的工作时间每天延长到 16 小时,甚至 18 小时。除了睡觉、 吃饭外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工人的工资不足以维持起码的生活,还经常被罚款和 克扣。加上工厂的劳动条件恶劣,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得不到任何保障。与此同时, 机器简化了劳动操作过程和降低了劳动强度,使女工和童工也加入了产业大军。 雇主所建立的工作组织是科层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它有着最 大程度的内部分工,雇主凭借金钱与解雇的威胁来控制工人。雇主对员工有相当 大的权力,因为雇工们的联合行动是法律所禁止的,而且失业可能带来的生活动 荡使他们有着极度的不安全感。 总之,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社会结构,创造出大型的都市以及都市化的工人 阶级,这些人既无权力,也对于工厂工作感到疏离与不满。可以说,工业化的早 期进程使劳工问题成为了一个颇为棘手的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社会问 题。这一社会问题迫使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以及实践工作者和社会运动 的参与者从不同学科、不同价值和社会立场以及不同的方法论给予诠释、解析、 理论构建和政策回应,这些理论构成了以后各种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 二、早期工业社会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工理论 1.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工理论 最早在理论上回应劳工问题的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为代表的古典经 济学派,他们主要围绕着政府为了追求国家利益能够做些什么和应当怎样去做进 行研究。这批经济学家为了推动财富的积累,开始鼓吹一种“自由放任”(laissez faire)的经济思想。认为政府在经济事务中,最好不去干预经济,整个社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