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难以协作,不过存在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空间和余地。① 目前,中国的劳动关系学科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科。按照多数人的说法,管 理学科是一种交叉学科。 当然,对管理学科是交叉学科、交叉理论还是元学科、元理论,存在争议。 然而,不论哪一种见解,都没有否认管理学科作为一种理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援例考察劳动关系学科,也同样存在着其作为理论而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主张管理学科应重视元理论研究的学者认为,管理学的跨学科研究长期以来 一直停滞在低水平的重复移植阶段而难于跃升到改造和互动的高级层次阶段的 根本原因,是对管理学本身的元研究不足,而这种元研究是管理学跨学科研究从 移植向改造、互动跃升的基础、前提和必由之路 而另外更多的学者认为,管理学科开展跨学科研究更有前景。他们说,一些 人认为管理学是一门科学,他们因此也一直在苦苦追寻着严格的和规范化的管理 科学理论。然而,管理学通过科学化的努力可能会越来越像科学,但却永远不会 成为真正的科学。因为管理学中的一些问题,光靠科学是无法解释的,它涉及到 了“人”,涉及到了人文。同时,如同管理学不是真正的科学一样,管理学也不 会成为真正的人文学科。如果单纯强调管理学的人文性,抛弃了科学的手段和研 究方法,管理学如何能够认清事物的本质,架构起令人信服的理论体系?所以管 理学必定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管理学必定是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混合体。正 是由于“人”这一要素在管理学中的独特地位,使得管理学既无法成为真正的社 会科学,也无法成为真正的人文学科。从这样的学科属性出发,管理学的发展也 必然要兼顾科学与人文的根本特质,既探求人类管理活动的一般运动规律,又重 视对“人”这一要素的关注。惟有如此,管理学才能逐渐建立起其独特的理论体 系 就劳动关系学科而言,有力图创造元理论的,更多的在从事交叉理论的努力 其实,都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如果两个方面能够互相碰撞、砥砺、交汇,则更有 利于学科的发展 三、跨学科交叉研究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意义 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劳动关系理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而言,认识跨学科交叉研 究对理论发展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跨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很多。比如,教育学。有学者认为,跨学科交 叉研究对教育学的拓展才是“正路”。他们论述说,作为一个“领域”的教育学 它的疆界就不那么固定,所有有关教育的言说都可以纳入它的范围。随着众多学 科的加入,教育学的问题不是简化了,而是更加复杂了,因为教育学要处理各学 科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要综合出一门总体的学问来,这种综合对各学科而言更 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这样教育学发展才有了动力。因此,多学科的加入是教育学 的再生的起点,而不是教育学的终结。此时教育学没必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追求 一种孤独的方法,或依赖于某一门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它可以自由地驰骋,架设 起多学科交流的平台;它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法,从而表 ①美]乔治·施特劳斯,[英]基思·怀特菲尔德基本问题:产业关系研究方法见:[英基思·怀特菲尔德,[美] 乔治·施特劳斯,[澳]罗纳·凯勒斯编产业关系研究方法.程延园等译.易定红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 出版社,2005.15-17 ②韵江,林忠.管理学合法性的反思:基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3 ③林曦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科学定位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3 11
11 显,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难以协作,不过存在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空间和余地。① 目前,中国的劳动关系学科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科。按照多数人的说法,管 理学科是一种交叉学科。 当然,对管理学科是交叉学科、交叉理论还是元学科、元理论,存在争议。 然而,不论哪一种见解,都没有否认管理学科作为一种理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援例考察劳动关系学科,也同样存在着其作为理论而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主张管理学科应重视元理论研究的学者认为,管理学的跨学科研究长期以来 一直停滞在低水平的重复移植阶段而难于跃升到改造和互动的高级层次阶段的 根本原因,是对管理学本身的元研究不足,而这种元研究是管理学跨学科研究从 移植向改造、互动跃升的基础、前提和必由之路。② 而另外更多的学者认为,管理学科开展跨学科研究更有前景。他们说,一些 人认为管理学是一门科学,他们因此也一直在苦苦追寻着严格的和规范化的管理 科学理论。然而,管理学通过科学化的努力可能会越来越像科学,但却永远不会 成为真正的科学。因为管理学中的一些问题,光靠科学是无法解释的,它涉及到 了“人”,涉及到了人文。同时,如同管理学不是真正的科学一样,管理学也不 会成为真正的人文学科。如果单纯强调管理学的人文性,抛弃了科学的手段和研 究方法,管理学如何能够认清事物的本质,架构起令人信服的理论体系?所以管 理学必定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管理学必定是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混合体。正 是由于“人”这一要素在管理学中的独特地位,使得管理学既无法成为真正的社 会科学,也无法成为真正的人文学科。从这样的学科属性出发,管理学的发展也 必然要兼顾科学与人文的根本特质,既探求人类管理活动的一般运动规律,又重 视对“人”这一要素的关注。惟有如此,管理学才能逐渐建立起其独特的理论体 系。③ 就劳动关系学科而言,有力图创造元理论的,更多的在从事交叉理论的努力。 其实,都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如果两个方面能够互相碰撞、砥砺、交汇,则更有 利于学科的发展。 三、跨学科交叉研究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意义 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劳动关系理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而言,认识跨学科交叉研 究对理论发展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跨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很多。比如,教育学。有学者认为,跨学科交 叉研究对教育学的拓展才是“正路”。他们论述说,作为一个“领域”的教育学, 它的疆界就不那么固定,所有有关教育的言说都可以纳入它的范围。随着众多学 科的加入,教育学的问题不是简化了,而是更加复杂了,因为教育学要处理各学 科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要综合出一门总体的学问来,这种综合对各学科而言更 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这样教育学发展才有了动力。因此,多学科的加入是教育学 的再生的起点,而不是教育学的终结。此时教育学没必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追求 一种孤独的方法,或依赖于某一门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它可以自由地驰骋,架设 起多学科交流的平台;它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法,从而表 ①[美]乔治·施特劳斯,[英]基思·怀特菲尔德.基本问题:产业关系研究方法.见:[英]基思·怀特菲尔德,[美] 乔治·施特劳斯,[澳]罗纳·凯勒斯编.产业关系研究方法.程延园等译.易定红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 出版社,2005.15~17 ②韵江,林忠.管理学合法性的反思:基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3 ③林曦.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科学定位.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3
现出一种智慧学问的本性来。而传统教育学的弊端就在于试图把教育学变成一种 孤立的知识,这不是教育学的最终目的。教育学的最终目的是成为智慧之学,只 有容百家学问,才能成就其“启迪人的智慧”的伟业。 有学者从更为宽广的方法论的视角论述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意义。他们说,在 学科的边缘甚至内部地带存在着单一学科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 识和研究能力需要借助相邻的学科,这是由科学本身自生出的动力促进了学科的 交叉。对于当代一些重大而复杂的问题,单学科的研究常常是解决不了的,必然 得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沿着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下去,它们必然显示出更旺盛 的生命力。他们认为,新时期所出现、形成的新问题,是很难完全纳入既成的 知识和概念框架以原有的理论体系来认识和解决的。不能局限于某个纯粹的学 科,而应该有跨越学科的眼光,在学科/非学科的两极张力中求得某种平衡 四、不同派分的交叉研究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意义 实际上,不仅有跨学科的交叉,还可以有学术流派乃至不同论说的交叉。我 们称之为“派分”的交叉研究。本著述从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到历史演进再到当 代现状,介绍了众多的理论,其存在形态就是不同的派分,即不同的学术流派或 不同的学术论说。正是这些学术流派或学术论说,在异同共存中一起搭建起了不 同时代的堪称丰富的劳动关系理论。 不同的学术流派,只要不堕入无谓的争辩,其互动往往能够成就学术理论的 发展。有学者指出,以派分看学术,若处理得当,则可以从各派关系的比较中获 得理解各自学术的钥匙并把握其利弊得失。深入门户的目的,在于打破门户之见, 进得去,出得来,站在高处,把握学术发展的大势。 还有派分的交叉研究促进学术进步的生动事例。比如,涉及劳动问题的一些 经济学研究,其中行为经济学对正统经济学进行有益的矫正。有介绍说,对出租 车司机工作时间的研究中发现,正统经济学关于工作时间和薪酬的替代性假设是 存在问题的。研究发现,司机们一般根据租车费等设定每天的工作目标,一旦达 到目标,就停止工作,这直接导致他们在生意好的日子里工作时间短,而在生 意不好的日子工作时间长。这违背了正统经济学关于工作时间和薪酬关系的标准 解释:薪酬越髙,工作时间越长,人们愿意放弃更多的闲暇。从行为经济学的思 维会计的角度来看,出租车司机每日确定目标的工作方式,实际上是一天进行一 次思维会计账户的评估。行为经济学的思维会计实际上是多元的结构化过程。多 元结构化效应对正统经济学分析是破坏性的,一向被视为中性的、可以相互替代 的货币或时间等经济资源的可替代性被取消了。行为经济学放弃了找到永恒普遍 的心理法则框架—完全理性的自我——作为选择行为终极依据的规范性理想, 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放弃规范性理想,他们追寻的仍然是某个具备描述性功能的心 理法则框架—有限理性的自我。只是在描述性转向后,行为经济学放弃了完全 理性,而转向了有限理性。经济学理论在向现实世界开放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 现实世界,更加深远的经济学理论范式变革——关系论转向已经非常清晰地展现 出来。③ ①王洪才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厦门大学学报2006,1 ②郑晓瑛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北京大学学报2007,3 ③刘大椿文科研究应突出问题意识光明日报,2004-03-1 4桑兵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中国社会科学2006 冯燮刚,李子奈.正统经济学微观理论基础的解构.财经问题研究,2006.4
12 现出一种智慧学问的本性来。而传统教育学的弊端就在于试图把教育学变成一种 孤立的知识,这不是教育学的最终目的。教育学的最终目的是成为智慧之学,只 有容百家学问,才能成就其“启迪人的智慧”的伟业。① 有学者从更为宽广的方法论的视角论述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意义。他们说,在 学科的边缘甚至内部地带存在着单一学科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 识和研究能力需要借助相邻的学科,这是由科学本身自生出的动力促进了学科的 交叉。对于当代一些重大而复杂的问题,单学科的研究常常是解决不了的,必然 得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沿着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下去,它们必然显示出更旺盛 的生命力。②他们认为,新时期所出现、形成的新问题,是很难完全纳入既成的 知识和概念框架以原有的理论体系来认识和解决的。不能局限于某个纯粹的学 科,而应该有跨越学科的眼光,在学科/非学科的两极张力中求得某种平衡。③ 四、不同派分的交叉研究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意义 实际上,不仅有跨学科的交叉,还可以有学术流派乃至不同论说的交叉。我 们称之为“派分”的交叉研究。本著述从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到历史演进再到当 代现状,介绍了众多的理论,其存在形态就是不同的派分,即不同的学术流派或 不同的学术论说。正是这些学术流派或学术论说,在异同共存中一起搭建起了不 同时代的堪称丰富的劳动关系理论。 不同的学术流派,只要不堕入无谓的争辩,其互动往往能够成就学术理论的 发展。有学者指出,以派分看学术,若处理得当,则可以从各派关系的比较中获 得理解各自学术的钥匙并把握其利弊得失。深入门户的目的,在于打破门户之见, 进得去,出得来,站在高处,把握学术发展的大势。④ 还有派分的交叉研究促进学术进步的生动事例。比如,涉及劳动问题的一些 经济学研究,其中行为经济学对正统经济学进行有益的矫正。有介绍说,对出租 车司机工作时间的研究中发现,正统经济学关于工作时间和薪酬的替代性假设是 存在问题的。研究发现,司机们一般根据租车费等设定每天的工作目标,一旦达 到目标, 就停止工作,这直接导致他们在生意好的日子里工作时间短,而在生 意不好的日子工作时间长。这违背了正统经济学关于工作时间和薪酬关系的标准 解释:薪酬越高,工作时间越长,人们愿意放弃更多的闲暇。从行为经济学的思 维会计的角度来看,出租车司机每日确定目标的工作方式,实际上是一天进行一 次思维会计账户的评估。行为经济学的思维会计实际上是多元的结构化过程。多 元结构化效应对正统经济学分析是破坏性的,一向被视为中性的、可以相互替代 的货币或时间等经济资源的可替代性被取消了。行为经济学放弃了找到永恒普遍 的心理法则框架——完全理性的自我——作为选择行为终极依据的规范性理想, 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放弃规范性理想,他们追寻的仍然是某个具备描述性功能的心 理法则框架——有限理性的自我。只是在描述性转向后,行为经济学放弃了完全 理性,而转向了有限理性。经济学理论在向现实世界开放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 现实世界,更加深远的经济学理论范式变革——关系论转向已经非常清晰地展现 出来。⑤ ①王洪才.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厦门大学学报.2006,1 ②郑晓瑛.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北京大学学报.2007,3 ③刘大椿.文科研究应突出问题意识.光明日报,2004-03-1 ④桑兵.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中国社会科学.2006,3 ⑤冯燮刚,李子奈.正统经济学微观理论基础的解构.财经问题研究,2006.4
所有这些交叉研究的经验,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都是有启示意 义的。 五、理论对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特殊意义 由于中国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原因,应该特别注意理论的意义 从历史看,中国现代性启蒙中存在着理性和学术缺失。 有学者分析说,现代性是一种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是一种思维方式与行为 方式。中国与西方的现代性观念都是由各自的启蒙运动所提供的,并且在共同的 意义上,启蒙都是要使民众的思想摆脱愚昧的状态。西方的启蒙针对的是宗教迷 信所造成的蒙昧,而五四的启蒙针对的则是世俗的儒家封建文化,特别地,五四 的启蒙面对的是一个处于危亡中的中国,它首先是一个爱国救亡的群众运动,负 有救亡的使命。西方的启蒙不仅是现实的、政治的,而且也是学术与学理的,是 个持续的学术文化建设过程。五四启蒙的口号则是“科学”与“民主”,它主 要是救亡的,经世致用的,从根本上说并非是学术的、学理的。当然,中西启蒙 的这种差别是由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决定的。中国的启蒙为什么没有进入理性与自 由的深层,乃是由于国家危亡、局势紧急所迫。不同的启蒙观念产生不同的结果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观念所造就的积极结果,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形成重视科学 与教育的意识与习惯。从消极的方面看,启蒙上的“理性”观念的缺失,表现为 缺乏理性的思考而容易产生非理性的行为与后果,容易产生无规范、无秩序的激 进主义的政治行为等等。① 就劳动观念而言,也是这样。比如,有学者介绍说,在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中 对劳动的重视,直接启发了五四时期“劳工神圣”口号的提出,并进一步影响了 五四“劳工文学”思潮的涌现。而这种劳动观是直接受惠于他们的西方导师。巴 枯宁、蒲鲁东、克鲁泡特金等对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重视,直接启发了那时的 劳动观。对劳动的宣传,开启了近现代“泛劳动主义”的潮流。应当说,这些对 劳动问题的解释还是很模糊的,只是从无政府主义理论祖师爷那里借来了一些概 念,虽然表达的是对劳动的赞美,同时也是为无政府主义理想张目 在现实中,对借鉴西方的理论成果存在着简单化的不足。 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女权主义研究的时候认为,借鉴西方的理论成果,构成了 种“影响的焦虑”’,或者是成为需要追赶和超越的障碍。其实,发现我们与西 方理论的差异的目的并不在于趋同,需要的是把握差异背后本国发展的独特道 路,以自己相对独立的声音加入到大合唱中去。否则的话,很容易将西方的理论 简单化为一种现实解决方案,取代了自己的思考。近20年来,中国的学术界相 当程度上,原创力为话语游戏所取代或遮蔽,处在对本土经验近乎失语的境地。 ③女权主义研究与劳动者权益研究是相通的。早在1983年,讨论中国工会工作方 针的时候,对于为什么要突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中央书记处同意胡乔木 同志的意见。胡乔木同志在讨论妇联报告时说妇女运动是女权运动,妇联的工作 方针应该是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工会也应该如此。这样,中国工会的十大 就在工作方针里突出了维护职能。可以说,女权主义研究存在的问题,同样是 劳动关系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学术理论上的情况,对劳动关系协调的实 陈嘉明.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解释框架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张全之.从《新世纪》到《新青年》: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文学革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5 董丽敏女性主义:本土化及其维度南开学报2005,2 4陈骥改革中的工会和工会的改革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9123
13 所有这些交叉研究的经验,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都是有启示意 义的。 五、理论对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特殊意义 由于中国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原因,应该特别注意理论的意义。 从历史看,中国现代性启蒙中存在着理性和学术缺失。 有学者分析说,现代性是一种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是一种思维方式与行为 方式。中国与西方的现代性观念都是由各自的启蒙运动所提供的,并且在共同的 意义上,启蒙都是要使民众的思想摆脱愚昧的状态。西方的启蒙针对的是宗教迷 信所造成的蒙昧,而五四的启蒙针对的则是世俗的儒家封建文化,特别地,五四 的启蒙面对的是一个处于危亡中的中国,它首先是一个爱国救亡的群众运动,负 有救亡的使命。西方的启蒙不仅是现实的、政治的,而且也是学术与学理的,是 一个持续的学术文化建设过程。五四启蒙的口号则是“科学”与“民主”,它主 要是救亡的,经世致用的,从根本上说并非是学术的、学理的。当然,中西启蒙 的这种差别是由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决定的。中国的启蒙为什么没有进入理性与自 由的深层,乃是由于国家危亡、局势紧急所迫。不同的启蒙观念产生不同的结果。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观念所造就的积极结果,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形成重视科学 与教育的意识与习惯。从消极的方面看,启蒙上的“理性”观念的缺失,表现为 缺乏理性的思考而容易产生非理性的行为与后果,容易产生无规范、无秩序的激 进主义的政治行为等等。① 就劳动观念而言,也是这样。比如,有学者介绍说,在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中, 对劳动的重视,直接启发了五四时期“劳工神圣”口号的提出,并进一步影响了 五四“劳工文学”思潮的涌现。而这种劳动观是直接受惠于他们的西方导师。巴 枯宁、蒲鲁东、克鲁泡特金等对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重视,直接启发了那时的 劳动观。对劳动的宣传,开启了近现代“泛劳动主义”的潮流。应当说,这些对 劳动问题的解释还是很模糊的,只是从无政府主义理论祖师爷那里借来了一些概 念,虽然表达的是对劳动的赞美,同时也是为无政府主义理想张目。② 在现实中,对借鉴西方的理论成果存在着简单化的不足。 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女权主义研究的时候认为,借鉴西方的理论成果,构成了 一种“影响的焦虑”,或者是成为需要追赶和超越的障碍。其实,发现我们与西 方理论的差异的目的并不在于趋同,需要的是把握差异背后本国发展的独特道 路,以自己相对独立的声音加入到大合唱中去。否则的话,很容易将西方的理论 简单化为一种现实解决方案,取代了自己的思考。近 20 年来,中国的学术界相 当程度上,原创力为话语游戏所取代或遮蔽,处在对本土经验近乎失语的境地。 ③女权主义研究与劳动者权益研究是相通的。早在 1983 年,讨论中国工会工作方 针的时候,对于为什么要突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中央书记处同意胡乔木 同志的意见。胡乔木同志在讨论妇联报告时说妇女运动是女权运动,妇联的工作 方针应该是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工会也应该如此。这样,中国工会的十大 就在工作方针里突出了维护职能。④可以说,女权主义研究存在的问题,同样是 劳动关系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学术理论上的情况,对劳动关系协调的实 ①陈嘉明.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解释框架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 ②张全之.从《新世纪》到《新青年》: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文学革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5 ③董丽敏.女性主义:本土化及其维度.南开学报.2005,2 ④陈骥.改革中的工会和工会的改革.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9.123
际工作的影响后果是,要么简单地模仿西方,要么因循守旧而一仍旧章,符合本 土实际的具有原创力的推进十分不足 在现实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存在着是否具有主动的自觉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对西方或者外来的思想全盘地接受是绝对拿不来的,对自身的 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有没有深刻的理解,反映了是否具有相应的主动自觉。你对 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粗暴的,你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也一定是肤浅的。拿西方最突出 的价值,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拷问,认为后者没有价值。没有想到一个重大的 精神文明,它会有很多其他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自由的价值,却有公益的价值 没有理性的价值,却有同情的价值;没有法的价值,却有理的价值;没有人权的 价值,却有责任的价值:没有个人主义的价值,却有社群伦理的价值。这中间的 关系非常复杂。在对传统进行了非常严密的批判之后,它还是有生命力的。这是 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对传统进行研究和讨论的。① 劳动关系理论研究需要克服存在的上述问题,正确认识理论的意义,正确认 识借鉴西方理论的意义。 借用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话,要有学术理论的自省、自信和理想。他 回顾、评价和展望中国学术理论时说,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的大师,有的是土 生土长的不大接受西方的影响,因而成就有限。最著名的几位大师,都是中西兼 通的。这些大师之所以有成就,因为他们肯于和善于吸收西方文化。新的学到, 旧的没丢,达到了水平相当高的和谐。但是,也并不是一好百好,一了百了。现 在有许多中国学者慨叹,国际学坛上没有中国的声音。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除了个别学科外,我们真正能处在世界学术前列的确实没有。但是,我仍想说 点预言。西方文化发展到了今天,为世界人类造就了巨大的福利,但是却显露出 来了严重的弊端。克服这些弊端,西方文化本身是做不到的,必须济之以中国文 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人类才能顺利生存下去。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将重现辉 煌,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 第四节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内容、渊源、流派、方法诸问题 、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问题 本研究涉及的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是通过系统地检索、阅读、梳理西方和 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的劳动关系文献,比较全面地把握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 流派,探讨劳动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建构方法、结构体系等。考虑到劳动关系 理论强烈的社会性和价值特征,研究的体系既参照国际上一般劳动关系理论体 系,又侧重中国的理论和实际需要展开评述。确切地说,这部研究著述的体系, 不是纯理论的叙述体系,而是劳动关系理论的引荐、介绍、阐释、批判和评价体 系 二、劳动关系理论的内容问题 劳动关系理论的引荐、介绍,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内容、渊源、流派、方 法诸问题阐释、批判和评价,是本研究著述的主要目的,也是本研究著述的基本 内容。因此,我们注重理论阐述,内容既包括对主要西方传统经典理论和新兴理 论的批判性介绍,也包括对中国目前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不断振荡变化的劳 ①杜维明现当代儒学的转化与创新社会科学,20048 ②季羡林.《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序.出版史料,2005.3
14 际工作的影响后果是,要么简单地模仿西方,要么因循守旧而一仍旧章,符合本 土实际的具有原创力的推进十分不足。 在现实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存在着是否具有主动的自觉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对西方或者外来的思想全盘地接受是绝对拿不来的,对自身的 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有没有深刻的理解,反映了是否具有相应的主动自觉。你对 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粗暴的,你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也一定是肤浅的。拿西方最突出 的价值,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拷问,认为后者没有价值。没有想到一个重大的 精神文明,它会有很多其他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自由的价值,却有公益的价值; 没有理性的价值,却有同情的价值;没有法的价值,却有理的价值;没有人权的 价值,却有责任的价值;没有个人主义的价值,却有社群伦理的价值。这中间的 关系非常复杂。在对传统进行了非常严密的批判之后,它还是有生命力的。这是 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对传统进行研究和讨论的。① 劳动关系理论研究需要克服存在的上述问题,正确认识理论的意义,正确认 识借鉴西方理论的意义。 借用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话,要有学术理论的自省、自信和理想。他 回顾、评价和展望中国学术理论时说,20 世纪初中国学术界的大师,有的是土 生土长的不大接受西方的影响,因而成就有限。最著名的几位大师,都是中西兼 通的。这些大师之所以有成就,因为他们肯于和善于吸收西方文化。新的学到, 旧的没丢,达到了水平相当高的和谐。但是,也并不是一好百好,一了百了。现 在有许多中国学者慨叹,国际学坛上没有中国的声音。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除了个别学科外,我们真正能处在世界学术前列的确实没有。但是,我仍想说一 点预言。西方文化发展到了今天,为世界人类造就了巨大的福利,但是却显露出 来了严重的弊端。克服这些弊端,西方文化本身是做不到的,必须济之以中国文 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人类才能顺利生存下去。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将重现辉 煌,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② 第四节 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内容、渊源、流派、方法诸问题 一、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问题 本研究涉及的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是通过系统地检索、阅读、梳理西方和 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的劳动关系文献,比较全面地把握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 流派,探讨劳动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建构方法、结构体系等。考虑到劳动关系 理论强烈的社会性和价值特征,研究的体系既参照国际上一般劳动关系理论体 系,又侧重中国的理论和实际需要展开评述。确切地说,这部研究著述的体系, 不是纯理论的叙述体系,而是劳动关系理论的引荐、介绍、阐释、批判和评价体 系。 二、劳动关系理论的内容问题 劳动关系理论的引荐、介绍,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内容、渊源、流派、方 法诸问题阐释、批判和评价,是本研究著述的主要目的,也是本研究著述的基本 内容。因此,我们注重理论阐述,内容既包括对主要西方传统经典理论和新兴理 论的批判性介绍,也包括对中国目前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不断振荡变化的劳 ①杜维明.现当代儒学的转化与创新.社会科学,2004.8 ②季羡林.《20 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序.出版史料,2005.3
动关系的理论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重视理论的“历史性”和“全面性” 既重点论述劳动关系理论各主要流派,也注意追溯这些理论流派的历史和理论背 景。同时,作为一本全面介绍劳动关系理论的研究性著作,我们力求不存偏见, 尽可能完整地全方位地反映中外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让各种流派“百家争 鸣”,“狭义论”与“广义论”皆有论争,国外的流派与国内的流派互相对话。同 时,我们在引荐和介绍之后也将明确表明自己对各家之言的评价观点 三、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问题 本研究著述将介绍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从历史上,追溯产生西方劳动关系 理论各个流派的主要理论基础。同时,联系中国的当代特征,坚持马克思理论的 指导地位,用发展的马克思理论对诸流派进行评述。从理论的源头上,为尔后正 确把握整个劳动关系理论的内容和方法提供科学的学理基础 介绍的理论流派包括,古典经济学派劳工理论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和约翰·密尔的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韦伯夫妇(西德 尼·韦伯和比亚特里斯·韦伯)的产业民主理论,劳工运动中的“美国例外论” 的理查·伊利、约翰·康芒斯和罗伯特·霍克斯的制度主义和工会理论,古典管 理理论和工业主义理论中弗雷德里克·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理 性官僚制”、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以及埃米尔·迪尔凯姆的工业主义 理论。 四、劳动关系理论的流派问题 本研究著述将集中介绍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的经典流派。在内容上包括,多元 主义、冲突理论、一元主义、广义的劳动关系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劳动 关系理论。此外,本著述还介绍中国的劳动关系理论,包括中国改革开放前和中 国改革开放后的劳动关系理论 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经典流派出现的背景,是史称的三次产业革命(蒸汽机, 电力及内燃机技术,信息、生物、能源和纳米材料等一组技术),现在有学者甚 至提出是六次产业革命(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石油和重化工及电力工业、汽车 工业、IT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生物产业和基因产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劳动 与资本之间经历了旷日持久的摩擦、冲突、斗争乃至革命。不同国家、不同时段 的关系形式是不同的,而总的趋势是由对抗逐步地走向制度化调节。内在的矛盾 从来就没有消失,调节矛盾的办法却不断变换或出新。这成为劳动关系理论流派 繁多的基本根据。劳动关系理论流派生生不息而不断繁衍的另外一个基本根据 是,流派本身会延伸或衍生出新的流派的。这是流派本身内在的求生和谋变的动 因使然。包括不同流派之间的摩擦、冲突、斗争乃至灭杀,也人为地刺激新流派 的发育和生成。同时,不同流派之间的相补、互济、融通、促进,更推动整个理 论的整合和更新。这是思想流派演进的一种基本现象甚至可以说是规律。 我们对这些流派的阐述,包括如下内容: 多元主义理论中,介绍克拉克·克尔把多元主义引入劳动关系领域,牛津学 派的三位学者休·克里格( Huge Clegg)、阿兰·弗兰德斯( Allan flanders)和 福克斯( Alan fox)在他们的研究中体现的多元主义思想,还有邓洛普(John Thomas Dunlop)的系统论,以及达福梯( Norman r. Dufty)、桑德沃( Marcus H. Sander)、安德森对系统论的发展。 冲突理论中卡尔·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哈里·布雷弗曼的从工匠
15 动关系的理论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重视理论的“历史性”和“全面性”, 既重点论述劳动关系理论各主要流派,也注意追溯这些理论流派的历史和理论背 景。同时,作为一本全面介绍劳动关系理论的研究性著作,我们力求不存偏见, 尽可能完整地全方位地反映中外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让各种流派“百家争 鸣”,“狭义论”与“广义论”皆有论争,国外的流派与国内的流派互相对话。同 时,我们在引荐和介绍之后也将明确表明自己对各家之言的评价观点。 三、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问题 本研究著述将介绍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从历史上,追溯产生西方劳动关系 理论各个流派的主要理论基础。同时,联系中国的当代特征,坚持马克思理论的 指导地位,用发展的马克思理论对诸流派进行评述。从理论的源头上,为尔后正 确把握整个劳动关系理论的内容和方法提供科学的学理基础。 介绍的理论流派包括,古典经济学派劳工理论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和约翰·密尔的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韦伯夫妇(西德 尼·韦伯和比亚特里斯·韦伯)的产业民主理论,劳工运动中的“美国例外论” 的理查·伊利、约翰·康芒斯和罗伯特·霍克斯的制度主义和工会理论,古典管 理理论和工业主义理论中弗雷德里克·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理 性官僚制”、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以及埃米尔·迪尔凯姆的工业主义 理论。 四、劳动关系理论的流派问题 本研究著述将集中介绍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的经典流派。在内容上包括,多元 主义、冲突理论、一元主义、广义的劳动关系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劳动 关系理论。此外,本著述还介绍中国的劳动关系理论,包括中国改革开放前和中 国改革开放后的劳动关系理论。 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经典流派出现的背景,是史称的三次产业革命(蒸汽机, 电力及内燃机技术,信息、生物、能源和纳米材料等一组技术),现在有学者甚 至提出是六次产业革命(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石油和重化工及电力工业、汽车 工业、IT 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生物产业和基因产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劳动 与资本之间经历了旷日持久的摩擦、冲突、斗争乃至革命。不同国家、不同时段 的关系形式是不同的,而总的趋势是由对抗逐步地走向制度化调节。内在的矛盾 从来就没有消失,调节矛盾的办法却不断变换或出新。这成为劳动关系理论流派 繁多的基本根据。劳动关系理论流派生生不息而不断繁衍的另外一个基本根据 是,流派本身会延伸或衍生出新的流派的。这是流派本身内在的求生和谋变的动 因使然。包括不同流派之间的摩擦、冲突、斗争乃至灭杀,也人为地刺激新流派 的发育和生成。同时,不同流派之间的相补、互济、融通、促进,更推动整个理 论的整合和更新。这是思想流派演进的一种基本现象甚至可以说是规律。 我们对这些流派的阐述,包括如下内容: 多元主义理论中,介绍克拉克·克尔把多元主义引入劳动关系领域,牛津学 派的三位学者休•克里格(Huge Clegg)、阿兰•弗兰德斯(Allan Flanders)和 福克斯(Alan Fox)在他们的研究中体现的多元主义思想,还有邓洛普(John Thomas Dunlop)的系统论,以及达福梯(Norman F.Dufty)、桑德沃(Marcus H.Sandver)、安德森对系统论的发展。 冲突理论中卡尔•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哈里•布雷弗曼的从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