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作者与患病冋学是挚友,说的是“心里话”,所以话语亲切,娓娓而谈 第三篇的对象是患者的父母,重心在于让他们安心,所以叙述重心有二:募捐的情况, 治疗医院的条件和治疗前景的展望。前者会让患者家属感觉有许多人和他,们一起为孩子牵 肠挂肚,感觉到温暖。后者虽然着墨不多,但切中根本,“全国第一流的大医院”治愈率很 高”等话语,是他们最希望知道的。除去围绕中心选裁外,语言通俗易懂,称谓得体,效果 显著。 (2)对象决定措辞 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尊重读者”的原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与 读者的关系来确定措辞,二是语体问题,它们共同的衡量标准是得体。我们下面就着重谈谈 语言的得体问题。 在运用语言时,根据与读者的关系选取相应的语言至关重要,包括语气、称谓、谦辞, 看似无关紧要,但却又是实现交流与沟通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怎样做到语言得体呢? 语言表达的得体指能够根据交际的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言 表达的得体就是要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 语句来表情达意。有人通俗地说,所谓得体就是根据需要说相应的话。这是很有道理的 得体,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较高要求。它牵涉的问题很多,这里从学生的实际 出发,作简要说明。所谓话语得体,就是要说符合场合、对象、时间等方面的话。注意交际 时语言环境的诸多因素,合理地选择、运用语言,使信息传送的渠道畅通,使之成为“有效” 沟通 所说话的内容与当时的场合要一致 场合,即交际的环境。交际的场合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氛围等。这里主要说氛围。 交际的场合各种各样,有喜庆、哀伤之分,有庄重、轻松之别,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语言 表达要与环境气氛相协调。在喜庆的场合谈令人伤感的话,在庄重的氛围中“搞笑”,都是不 得体的。喜庆的场合要轻松,哀伤的场合要庄重。 例.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06安徽卷) 【情境1】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 【情境2】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 A.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C.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D.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解析]场合,即交际的环境。正式场合,用语要规范庄重;日常生活,用语要亲切、自 然灵活。场合不同了,用语也必须因地而异,讲究分寸。一般情况下,表示礼貌、歉意的话 放在句子的前面,打断别人的话要礼貌、委婉。本题CD两项先说“已经超时了”感觉生硬, A项先说“你停一下”不够委婉,正确答案B。 2、看准对象礼貌尊重,身份关系符合 交际对象有性别、年龄、身份、经历、文化背景等具体因素。在运用语言作文交际时 应该切合实际。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什么说什么话。摒弃处世圆滑这一点,从语 言表达上说,肯定是必要的 汉语中不少词是有明显的倾向性,有的用于自谦,称为谦词:有的用于对他人表示敬意 称为敬词,这一类词语要正确使用,否则会闹出笑话 例:2006年4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回到福建祭祖,请你以福建学子的身份写 一段真切自然,简洁得体的欢迎辞。(不得出现与考生真实身份有关的人名、市县名及山水 地理名等信息;不超过60字)
为有效。作者与患病同学是挚友,说的是“心里话”,所以话语亲切,娓娓而谈。 第三篇的对象是患者的父母,重心在于让他们安心,所以叙述重心有二:募捐的情况, 治疗医院的条件和治疗前景的展望。前者会让患者家属感觉有许多人和他,们一起为孩子牵 肠挂肚,感觉到温暖。后者虽然着墨不多,但切中根本,“全国第一流的大医院”“治愈率很 高”等话语,是他们最希望知道的。除去围绕中心选裁外,语言通俗易懂,称谓得体,效果 显著。 (2)对象决定措辞 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尊重读者”的原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与 读者的关系来确定措辞,二是语体问题,它们共同的衡量标准是得体。我们下面就着重谈谈 语言的得体问题。 在运用语言时,根据与读者的关系选取相应的语言至关重要,包括语气、称谓、谦辞, 看似无关紧要,但却又是实现交流与沟通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怎样做到语言得体呢? 语言表达的得体指能够根据交际的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言 表达的得体就是要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 语句来表情达意。有人通俗地说,所谓得体就是根据需要说相应的话。这是很有道理的。 得体,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较高要求。它牵涉的问题很多,这里从学生的实际 出发,作简要说明。所谓话语得体,就是要说符合场合、对象、时间等方面的话。注意交际 时语言环境的诸多因素,合理地选择、运用语言,使信息传送的渠道畅通,使之成为“有效” 沟通。 1.所说话的内容与当时的场合要一致 场合,即交际的环境。. 交际的场合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氛围等。这里主要说氛围。 交际的场合各种各样,有喜庆、哀伤之分,有庄重、轻松之别,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语言 表达要与环境气氛相协调。在喜庆的场合谈令人伤感的话,在庄重的氛围中“搞笑”,都是不 得体的。喜庆的场合要轻松,哀伤的场合要庄重。 例.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 )(06 安徽卷) 【情境 1】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 【情境 2】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 A.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C.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D.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解析]场合,即交际的环境。正式场合,用语要规范庄重;日常生活,用语要亲切、自 然灵活。场合不同了,用语也必须因地而异,讲究分寸。一般情况下,表示礼貌、歉意的话 放在句子的前面,打断别人的话要礼貌、委婉。本题 CD 两项先说“已经超时了”感觉生硬, A 项先说“你停一下”不够委婉,正确答案 B。 2、看准对象礼貌尊重,身份关系符合 交际对象有性别、年龄、身份、经历、文化背景等具体因素。在运用语言作文交际时, 应该切合实际。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什么说什么话。摒弃处世圆滑这一点,从语 言表达上说,肯定是必要的。 汉语中不少词是有明显的倾向性,有的用于自谦,称为谦词;有的用于对他人表示敬意, 称为敬词,这一类词语要正确使用,否则会闹出笑话。 例:2006 年 4 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回到福建祭祖,请你以福建学子的身份写 一段真切自然,简洁得体的欢迎辞。(不得出现与考生真实身份有关的人名、市县名及山水 地理名等信息;不超过 60 字)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应用文写作,出题扣紧了形势,事件是06年发生的一件大事,考 生们并不陌生,况且是发生在本土上的事件,做起来就更有一种亲切感。再了解一下欢迎辞 欢迎辞是迎接宾客时应酬用的讲话稿。客人来了由主人出面表示欢迎,这些话就称为欢迎辞。 因为欢迎辞是出于礼仪的需要而使用的,因此要十分注意礼貌。第一,称呼要用尊称,一般 都在姓名前面加头衔或表示亲切的语词,如“尊敬的”亲爱的”“敬爱的”等。称对方姓名要用 全名,不能用省称、代称,更不能叫小名和绰号。第二,感情要真挚。生疏的客人初次见面 免不了要客套几句,但不能满纸都是客套话。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光讲客套话,会使 对方感到虚伪。如果是老朋友见面或惜别,则应废除客套,推心置腹,真诚相间。第三,要 巧妙地表达自己的原则立场。从这个单位到那个单位去做客,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去访问, 欢迎者与被欢迎的人,,都各自代表自己的单位或国家讲话。在某些场合,既要婉转的方式 巧妙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因此在措辞上要特别慎重,不能信口开河。第四,要尊重对方的风 俗习惯,不讲对方忌讳的内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民,都有其特殊的风俗习惯,事先应加 以了解,不能触犯对方的忌讳,以免引起不快。第五,篇幅要简短,语言要精确,语气要热 情、友好、礼貌。 示例:尊敬的连战先生,我们福建学子热烈欢迎您回乡祭祖,愿您“寻根之旅顺利、圆 满和愉快,期盼您和家人常回家看看。意思答对即可 3、文体与语体要做到和谐统 不同文体、语体有不同的语言特点,选择何种语体色彩的词,首先和交际场合有关,同 时也与说话人的文化修养有关。写文章时如何恰当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体呢? 比如:记叙文是文章的一种体裁,是以情动人的,文章所传递给读者的情感是能否打动 读者的关键,而情感的载体主要是语言。我们不妨来讲一个故事:“春风给巴黎抹上了一层 新绿,圣马丁教学附近游客如云,一位著名的诗人看见一位老妇人木然地站着,她衣衫褴褛 等待游人的施舍。老人旁边立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可是游人熟视无睹 诗人走到老人跟前用一块新牌子替换了老人的旧牌子,上面写着:春天来了,各位先生、女 士来到这里尽情享受美景,一定很快乐,但我却不能,因为我什么也看不见。”情况果然发 生了戏剧性变化,游客纷纷解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口语表达的情感力量确是神奇的,无 与伦比的,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口语,对表达主题确实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议论文中语言的特点是要地反映客观事物或证明观点,措词必须严密,是以理服人 写作时往往有时会忽视这一点。如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句话:“自古英雄出寒家 大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是出身寒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此话欠严密,因为事实上有 些有事业上有建树的人并非出自寒家,出自寒家只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并非唯一现象, 由于措词不严密,道理使人难以信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应用文写作,出题扣紧了形势,事件是 06 年发生的一件大事,考 生们并不陌生,况且是发生在本土上的事件,做起来就更有一种亲切感。再了解一下欢迎辞: 欢迎辞是迎接宾客时应酬用的讲话稿。客人来了由主人出面表示欢迎,这些话就称为欢迎辞。 因为欢迎辞是出于礼仪的需要而使用的,因此要十分注意礼貌。第一,称呼要用尊称,一般 都在姓名前面加头衔或表示亲切的语词,如“尊敬的”“亲爱的”“敬爱的”等。称对方姓名要用 全名,不能用省称、代称,更不能叫小名和绰号。第二,感情要真挚。生疏的客人初次见面 免不了要客套几句,但不能满纸都是客套话。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光讲客套话,会使 对方感到虚伪。如果是老朋友见面或惜别,则应废除客套,推心置腹,真诚相间。第三,要 巧妙地表达自己的原则立场。从这个单位到那个单位去做客,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去访问, 欢迎者与被欢迎的人,,都各自代表自己的单位或国家讲话。在某些场合,既要婉转的方式 巧妙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因此在措辞上要特别慎重,不能信口开河。第四,要尊重对方的风 俗习惯,不讲对方忌讳的内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民,都有其特殊的风俗习惯,事先应加 以了解,不能触犯对方的忌讳,以免引起不快。第五,篇幅要简短,语言要精确,语气要热 情、友好、礼貌。 示例:尊敬的连战先生,我们福建学子热烈欢迎您回乡祭祖,愿您“寻根之旅”顺利、圆 满和愉快,期盼您和家人常回家看看。意思答对即可 3、文体与语体要做到和谐统一 不同文体、语体有不同的语言特点,选择何种语体色彩的词,首先和交际场合有关,同 时也与说话人的文化修养有关。写文章时如何恰当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体呢? 比如:记叙文是文章的一种体裁,是以情动人的,文章所传递给读者的情感是能否打动 读者的关键,而情感的载体主要是语言。我们不妨来讲一个故事:“春风给巴黎抹上了一层 新绿,圣马丁教学附近游客如云,一位著名的诗人看见一位老妇人木然地站着,她衣衫褴褛, 等待游人的施舍。老人旁边立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可是游人熟视无睹, 诗人走到老人跟前用一块新牌子替换了老人的旧牌子,上面写着:春天来了,各位先生、女 士来到这里尽情享受美景,一定很快乐,但我却不能,因为我什么也看不见。”情况果然发 生了戏剧性变化,游客纷纷解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口语表达的情感力量确是神奇的,无 与伦比的,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口语,对表达主题确实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议论文中语言的特点是要地反映客观事物或证明观点,措词必须严密,是以理服人的, 写作时往往有时会忽视这一点。如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句话:“自古英雄出寒家, 大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是出身寒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此话欠严密,因为事实上有 些有事业上有建树的人并非出自寒家,出自寒家只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并非唯一现象, 由于措词不严密,道理使人难以信服
语言是传递感情的载体,文章中的语言是表达主题的媒介,在记叙文中生动活泼、简短 明白的语言,能以情动人,反之则会枯燥无味。如“风铃”一文中,“夜色阑珊也好,夜幕蒙 蒙也罢,总有不绝如缕的轻风消然而至,于是风铃那淸脆悦耳的音符便落英缤纷般飘飘洒洒 地滴落在窗前,一次次淡淡地弹入我的耳膜。”道出这串风铃是友谊的见证,而这友谊经历 了“风雨”的考验,弥足珍贵 议论文中的语言要求以严密为基础,如一篇题为“水火岂不相容”中,开头有这么一句“水 火互不相容”,文章的结尾却是“由此可见,在一定条件下,水火不是互不相容,而是可以相 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水岂止助燃,还可以作为燃料哩!”这里强调了在“一定条件下 这样观点就明确了,内容说得清楚明白 (3)总结方法规律:书面表达要符合语境,巧妙用语。 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虽然属于交际中的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却受制于同一个因素:语 环境,也就是语境。 语境是一个修辞范畴的问题。平常说语境,一般是指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对 象以及说话的上下文等,主要是语言活动的现场,通常称为狭义的语言环境。此外,使用语 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也属于使用语言的环 境,与狭义语境相对应,通常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狭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影响最大。同样一句话,在这个场合由这个人说出,与 在另外一个场合同样由这个人说出,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同样一个意思,在这个场合对这 个对象说,与同样在这个场合对另外一个对象说,使用的语言也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在口 语交际中,有了狭义的语境,再加上谈话时的一些辅助性的非语言手段,如表情、手势、态 度、语调等,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并不难。但是把语言写到书面上就不同了,孤立的一句话 如“你怎么回来的这么晚呀?”就很难理解:是谁对谁说的?是有疑而问,还是责备、爱护? 这时就要依靠狭义的现实语境来理解。 广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也有较大的影响。比如一个人说话粗声粗气,可能有几 种情况:(1)对对方有意见(2)刚刚生完气心情还没有平定下来(3)性格、语言习惯就是这样, 等等。到底是在哪一种情况下说的,话语表达的是哪一种意思,需要根据广义的语言环境去 理解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晩更加寂 寞。(朱自清《荷塘月色》) ②“要是书店愿意的话,”他说,“我看倒可以连同批语一起印出去。 “还要让它留芳百世吗?”(唐《琐忆》) 例①的路怎么会“寂寞”昵?这就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那是 1927年,大革命刚刚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幻想能够逃避,在 苦闷中彷徨。“寂寞”一词正是作者当时这种心境的写照。例②是真的说那个批语“留芳”吗? 结合上文“我”的态度(“我一时气极,带着发还的原稿去见鲁迅先生”)和鲁迅先生的议论(“骗 子的行当,”鲁迅先生说,“总要干得像个骗子呀。”),这里用的显然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 国民党政权的厌恶和嘲讽
语言是传递感情的载体,文章中的语言是表达主题的媒介,在记叙文中生动活泼、简短 明白的语言,能以情动人,反之则会枯燥无味。如“风铃”一文中,“夜色阑珊也好,夜幕蒙 蒙也罢,总有不绝如缕的轻风消然而至,于是风铃那清脆悦耳的音符便落英缤纷般飘飘洒洒 地滴落在窗前,一次次淡淡地弹入我的耳膜。”道出这串风铃是友谊的见证,而这友谊经历 了“风雨”的考验,弥足珍贵。 议论文中的语言要求以严密为基础,如一篇题为“水火岂不相容”中,开头有这么一句“水 火互不相容”,文章的结尾却是“由此可见,在一定条件下,水火不是互不相容,而是可以相 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水岂止助燃,还可以作为燃料哩!”这里强调了在“一定条件下”, 这样观点就明确了,内容说得清楚明白。 (3) 总结方法规律:书面表达要符合语境,巧妙用语。 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虽然属于交际中的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却受制于同一个因素:语言 环境,也就是语境。 语境是一个修辞范畴的问题。平常说语境,一般是指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对 象以及说话的上下文等,主要是语言活动的现场,通常称为狭义的语言环境。此外,使用语 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也属于使用语言的环 境,与狭义语境相对应,通常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狭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影响最大。同样一句话,在这个场合由这个人说出,与 在另外一个场合同样由这个人说出,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同样一个意思,在这个场合对这 个对象说,与同样在这个场合对另外一个对象说,使用的语言也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在口 语交际中,有了狭义的语境,再加上谈话时的一些辅助性的非语言手段,如表情、手势、态 度、语调等,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并不难。但是把语言写到书面上就不同了,孤立的一句话, 如“你怎么回来的这么晚呀?”就很难理解:是谁对谁说的?是有疑而问,还是责备、爱护? 这时就要依靠狭义的现实语境来理解。 广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也有较大的影响。比如一个人说话粗声粗气,可能有几 种情况:(1)对对方有意见;(2)刚刚生完气,心情还没有平定下来;(3)性格、语言习惯就是这样, 等等。到底是在哪一种情况下说的,话语表达的是哪一种意思,需要根据广义的语言环境去 理解。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 寞。(朱自清《荷塘月色》) ②“要是书店愿意的话,”他说,“我看倒可以连同批语一起印出去。……” “还要让它‘留芳’百世吗?”(唐《琐忆》) 例①的路怎么会“寂寞”呢?这就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那是 1927 年,大革命刚刚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幻想能够逃避,在 苦闷中彷徨。“寂寞”一词正是作者当时这种心境的写照。例②是真的说那个批语“留芳”吗? 结合上文“我”的态度(“我一时气极,带着发还的原稿去见鲁迅先生”)和鲁迅先生的议论(“骗 子的行当,”鲁迅先生说,“总要干得像个骗子呀。”),这里用的显然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 国民党政权的厌恶和嘲讽
我们了解了写作中影响语言表达的各个因素以后,在以后的写作交流中就应把写作当成心灵 沟通的桥梁,注意有效表达,运用个性的思维方式,就能写出个性化的作品 第二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 —写作素材的发掘与整理 教学目标 明确一个道理:写作素材来源于平平淡淡的生活。 整理随笔、作文,发掘整理写作素材,列一份自己成长记录的清单。 教学重点 结合自己的随笔和作文,发掘、整理写作素材。 教学难点: 写作文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法学法:讲练结合,文章例析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制作、多媒体展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是听到有些同学们抱怨:“我的生活太枯燥、太 平凡,没什么可写的。” 是的,我们的生活有时真的非常平淡,日子也似乎总是在周而复始,可有谁能整天都生 活在鲜花和掌声中呢?罗丹说得好: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 们具备了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我们就会深入地感悟生活,探索生活的意义,那么,我们在作 文的时候,就不会感觉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的了 因此,我想:我们最大的问题倒不是生活是否平淡,而是在平淡的生活中能否发现有价 值的东西。我们要善于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生活,去挖掘生活中的美 (板书课题)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写作素材的发掘和整理 那么,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美的、有价值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自己手中的材料。这 三篇文章都是我们同龄人的习作,请同学们任选两篇,看看小作者在平淡的生活中究竟发现 了哪些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二、学生默读印发的材料《谜》、《少年初识悔滋味》、《握手》。 谜 这几天,奶奶尽管白天跟原来没什么变化,可一吃完晚饭,就有些魂不守舍,转眼便不 见了踪影,有时直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才回来,而且满身是汗。爸爸、妈妈问她到哪儿去了 奶奶总是说去串门了。爸、妈见奶奶不肯说实话,也不便追问。但我爱“刨根见底”,想当 次“侦探”,揭开这个全家人都想知道的“谜” 这天,奶奶跟往常一样,吃完晩饭,收拾好碗筷,把手、脸得干干净净后,便走进了她 的房间。我蹑手蹑脚跟了上去,从门缝一瞧,只见奶奶把头发重新梳了一遍。拍了拍衣服上 的灰尘,换了双网球鞋,就要出门,我赶忙走到沙发前坐下,随手拿了一本书装模作样地看。 不一会儿奶奶出来对妈妈说:“秋兰,我出去一下。”也不等妈妈答应就走了。我赶紧尾随上 去
我们了解了写作中影响语言表达的各个因素以后,在以后的写作交流中就应把写作当成心灵 沟通的桥梁,注意有效表达,运用个性的思维方式,就能写出个性化的作品。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 ——写作素材的发掘与整理 教学目标: 明确一个道理:写作素材来源于平平淡淡的生活。 整理随笔、作文,发掘整理写作素材,列一份自己成长记录的清单。 教学重点: 结合自己的随笔和作文,发掘、整理写作素材。 教学难点: 写作文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法学法:讲练结合,文章例析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制作、多媒体展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是听到有些同学们抱怨:“我的生活太枯燥、太 平凡,没什么可写的。” 是的,我们的生活有时真的非常平淡,日子也似乎总是在周而复始,可有谁能整天都生 活在鲜花和掌声中呢?罗丹说得好: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 们具备了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我们就会深入地感悟生活,探索生活的意义,那么,我们在作 文的时候,就不会感觉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的了。 因此,我想:我们最大的问题倒不是生活是否平淡,而是在平淡的生活中能否发现有价 值的东西。我们要善于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生活,去挖掘生活中的美。 (板书课题)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写作素材的发掘和整理 那么,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美的、有价值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自己手中的材料。这 三篇文章都是我们同龄人的习作,请同学们任选两篇,看看小作者在平淡的生活中究竟发现 了哪些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二、学生默读印发的材料《谜》、《少年初识悔滋味》、《握手》。 谜 这几天,奶奶尽管白天跟原来没什么变化,可一吃完晚饭,就有些魂不守舍,转眼便不 见了踪影,有时直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才回来,而且满身是汗。爸爸、妈妈问她到哪儿去了, 奶奶总是说去串门了。爸、妈见奶奶不肯说实话,也不便追问。但我爱“刨根见底”,想当一 次“侦探”,揭开这个全家人都想知道的“谜”。 这天,奶奶跟往常一样,吃完晚饭,收拾好碗筷,把手、脸得干干净净后,便走进了她 的房间。我蹑手蹑脚跟了上去,从门缝一瞧,只见奶奶把头发重新梳了一遍。拍了拍衣服上 的灰尘,换了双网球鞋,就要出门,我赶忙走到沙发前坐下,随手拿了一本书装模作样地看。 不一会儿奶奶出来对妈妈说:“秋兰,我出去一下。”也不等妈妈答应就走了。我赶紧尾随上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