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设计人:滕州五中语文组张文侠 《留侯论》教学设计 课 留侯论课型 文言 新授课 课时 二课时 教具多媒体 1.掌握“王”“惊”“怒”等词的活用情况。 知识点2.掌握“见所以”的用法。 3.掌握“挟持”“可爱”“志气”等古今异义 教学目标 词。 能力点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育点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学会辩 证看待“忍”。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 重难点|独到新颗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全篇,层层议论, 逐步深化的说理思路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设计人:滕州五中语文组 张文侠 《留侯论》教学设计 课 题 留侯论 课型 文言 新授课 课 时 二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知识点 1.掌握“王”“惊”“怒”等词的活用情况。 2.掌握“见”“所以”的用法。 3.掌握“挟持” “可爱”“志气”等古今异义 词。 能力点 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育点 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学会辩 证看待“忍”。 重难点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 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全篇,层层议论, 逐步深化的说理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文本,明确目标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 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张良,是 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元勋。 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 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 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 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汉高祖 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张良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他的身 上有着怎样的优点让高祖欣赏不已呢?26岁才华横溢的苏东 坡又是如何评价留侯张良的呢?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名为《留 侯论》的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PPT)展示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 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祟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 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苏 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 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这是篇进献给皇帝的史
教学过程 1. 导入文本,明确目标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 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张良,是 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元勋。 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年)大封功臣。 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 选择 3 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 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汉高祖 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张良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他的身 上有着怎样的优点让高祖欣赏不已呢? 26 岁才华横溢的苏东 坡又是如何评价留侯张良的呢?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名为《留 侯论》的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PPT)展示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 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 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苏 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 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
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那么,年轻得志的苏轼,在本文中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呢;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又能学到哪些知识呢?请看学习目 标 学习目标(PPT)展示 1.掌握“王”“惊”“怒”等词的活用情况。 2.掌握“见”“所以”的用法 3.掌握“挟持”“可爱”“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投影给不把握的字注音 (PPT)展示 卒(猝)c然临之刀锯鼎镬huo虽有贲ben育 倨j傲鲜xian腆tian肉祖tan圯y上老人 2听录音范读,思考:贯穿全文内容的是什么字?作者认为 张良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标出相关语句。 三、再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 (一)学生自由诵读文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标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二)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字词。 (三)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那么,年轻得志的苏轼,在本文中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呢;通过本文的学习 ,我们又能学到哪些知识呢?请看学习目 标。 学习目标(PPT)展示 1.掌握“王”“惊”“怒”等词的活用情况。 2.掌握“见”“所以”的用法。 3.掌握“挟持” “可爱”“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投影给不把握的字注音 (PPT)展示 卒(猝)cù 然临之 刀锯鼎镬 huò 虽有贲 bēn 育 倨 jù 傲鲜 xiǎn 腆 tiǎn 肉袒 tǎn 圯 yí 上老人 2.听录音范读,思考:贯穿全文内容的是什么字?作者认为 张良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标出相关语句。 三、再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 (一)学生自由诵读文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标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二)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字词。 (三)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四)学生共看投影,再次巩固基础字词。 (共同回答和抢答穿插进行,以加深印象和调动积极性) (PPT)展示 翻译文中的重点字词: 必有过人之节(节操) 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 4.所以微见(现)其意者(表现) 5.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 6.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8.郑伯肉祖牵羊以逆(迎接) 9、其君能下人(居于…之下,谦逊的对待 10、遂舍之(放弃,之,代词,攻打郑国) 11、三年而不倦(厌倦) 1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由折辱而引申为削弱、挫伤) 13、非有平生之素(旧交情 14、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15、状貌(形体、容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志向气度) 词类活用梳理: 1、臣妾于吴者(名作动做奴仆)
(四)学生共看投影,再次巩固基础字词。 (共同回答和抢答穿插进行,以加深印象和调动积极性) (PPT)展示 翻译文中的重点字词: 1.必有过人之节(节操) 2.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 4.所以微见(现)其意者(表现) 5.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 6.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 7.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8.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 9、其君能下人(居于……之下,谦逊的对待) 10、遂舍之(放弃,之,代词,攻打郑国) 11、三年而不倦(厌倦) 1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由折辱而引申为削弱、挫伤) 13、非有平生之素(旧交情) 14、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15、状貌(形体、容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志向气度) 词类活用梳理: 1、臣妾于吴者(名作动 做奴仆)
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使动,使……受惊,使…发怒) 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重点语句翻译 师生共同确定几个重点语句,学生自己试着在作业本上翻 译,并找三名学生黑板展示。 师生共同修改语句翻译,指出不准确的地方并强调语句翻译要 领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译: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译: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 的 道理。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
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 ……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使动,使……受惊,使……发怒) 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重点语句翻译 师生共同确定几个重点语句,学生自己试着在作业本上翻 译,并找三名学生黑板展示。 师生共同修改语句翻译,指出不准确的地方并强调语句翻译要 领。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译: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译: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 的 道理。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