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的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二)埃里克森的观点,埃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他认为个性的发展持续人的一生,其发展过程要经过许多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当解决了某个阶段的特殊矛盾后,个性便相应地发展一步。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怀疑(0-1.5岁)。(2)自主对羞怯(1.5-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7岁-12岁)。(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7)繁殖对停滞(30-60岁)。(8)自我完美感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第二章社会化
第二章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化的理论 ❖ 一、精神分析理论 ▪ (二)埃里克森的观点 • 埃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 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他认为个性的 发展持续人的一生,其发展过程要经过许多阶段,每一个阶段 都有一个特殊矛盾,当解决了某个阶段的特殊矛盾后,个性便 相应地发展一步。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 (1)信任对怀疑(0-1.5岁)。 • (2)自主对羞怯(1.5-3岁) •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 (4)勤奋感对自卑感(6、7岁-12岁)。 •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 (7)繁殖对停滞(30-60岁)。 • (8)自我完美感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的理论二、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从认知发展角度研究人的社会化。·皮亚杰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同化和顺应两种功能。认知的发展就表现为主体和环境积极互动的过程。个体本身是他所在社会的道德法则的积极加工者。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和他的认识水平发展是平行的,即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随之他认知结构的变化好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皮亚杰把人的认识水平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2)前操作阶段;(3)具体操作阶段;(4)形式操作阶段:第二章社会化
第二章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化的理论 ❖二、认知发展理论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认知发展 理论主要从认知发展角度研究人的社会化。 • 皮亚杰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认知结构, 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同化和顺应两种功能。认知的 发展就表现为主体和环境积极互动的过程。个体本 身是他所在社会的道德法则的积极加工者。皮亚杰 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和他的认识水平发展是平行的, 即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随之他认知结构的变化好认 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 皮亚杰把人的认识水平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 感知运动阶段;(2)前操作阶段;(3)具体操作 阶段;(4)形式操作阶段:
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的理论二、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主要通过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临床法(clinicalmethod):并采用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皮亚杰通过考察儿童对于规则的实践和意识,来概括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3个阶段。即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并认为道德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从他律道德发展转变为自律道德的过程。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和儿童认知发展是平行的。儿童道德发展和认知发展一样,在发展的连续过程中表现出自的阶段性特点。第二章社会化
第二章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化的理论 ❖二、认知发展理论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 皮亚杰主要通过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来研究儿童的 道德认知发展。 • 临床法(clinical method),并采用对偶故事法来 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 皮亚杰通过考察儿童对于规则的实践和意识,来概 括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3个阶段。即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并认为道德发展的 过程也就是从他律道德发展转变为自律道德的过程。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和儿童认知发展是 平行的。儿童道德发展和认知发展一样,在发展的 连续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阶段性特点
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的理论心二、认知发展理论(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L.Kohlerg)的道德理论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他把人的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科尔伯格指出,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发展,不能超越,但也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他认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因素外,还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第二章社会化
第二章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化的理论 ❖二、认知发展理论 ▪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科尔伯格(L.Kohlerg)的道德理论强调道德发展是 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 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 巨大的刺激作用。他把人的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 六个阶段。 • 科尔伯格指出,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发展,不能超 越,但也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他认 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因素外,还依赖于智 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
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的理论心二、认知发展理论(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一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一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2. 习俗水平一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或好孩子定向阶段。一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一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第二章社会化
第二章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化的理论 ❖二、认知发展理论 ▪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1.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 • 2.习俗水平 –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或好孩子定向阶段。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 3.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 –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