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点难点指导 第十五章光的干涉 1.基本概念 1)原子发光的特点:发光是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或分子)向低能态跃迁时的电磁波 辐射,每次发光时间持续约103s,发出一个有限长度的光波列,具有随机性和间歇性。 不同原子发出的波列,或同一原子不同时刻所发出的波列在频率、振动方向和相位上各 自独立,互不相干。 (2)单色光:具有单一频率的光波称为单色光。当光波由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 频率不变,但由于媒质折射率改变,传播速度改变(=),波长改变(x=2)由 于很多原因,光谱线的频率(或波长)总存在一定的分布,因此不存在严格意义的单色 光 (3)光程:光波在某一媒质中所经历的几何路程l与该媒质的折射率n的乘积n,称 为光程。如果光线连续穿过几种媒质,光程为A=∑n。 光程差 (4)光程差:常用δ表示,相位左22x,或△p= (5)半波损失:当光波由光疏媒质向光密媒质传播,在界面上反射时,反射光相位突 变丌,相当于反射光的光程在反射过程中附加了二,称为半波损失。折射光无半波损失。 在比较界面上两束反射光(或透射光)的相位差问题时,必需考虑半波损失。在具体计 算附加光程差时,取一或-一都是合理的,但这两种取法,应与所取干涉条纹的级数k
重点难点指导 第十五章 光的干涉 1.基本概念 (1)原子发光的特点:发光是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或分子)向低能态跃迁时的电磁波 辐射,每次发光时间持续约 10-8 s ,发出一个有限长度的光波列,具有随机性和间歇性。 不同原子发出的波列,或同一原子不同时刻所发出的波列在频率、振动方向和相位上各 自独立,互不相干。 (2)单色光:具有单一频率的光波称为单色光。当光波由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 频率不变,但由于媒质折射率改变,传播速度改变( ) n c v ,波长改变( ) n 。由 于很多原因,光谱线的频率(或波长)总存在一定的分布,因此不存在严格意义的单色 光。 (3)光程:光波在某一媒质中所经历的几何路程 l 与该媒质的折射率 n 的乘积 nl,称 为光程。如果光线连续穿过几种媒质,光程为 i i i n r 。 (4)光程差:常用 表示,相位差 2 光程差 ,或 2 。 (5)半波损失:当光波由光疏媒质向光密媒质传播,在界面上反射时,反射光相位突 变 ,相当于反射光的光程在反射过程中附加了 2 ,称为半波损失。折射光无半波损失。 在比较界面上两束反射光(或透射光)的相位差问题时,必需考虑半波损失。在具体计 算附加光程差时,取 2 或- 2 都是合理的,但这两种取法,应与所取干涉条纹的级数 k
相协调,才不会导致答案不惟一。 (6)等光程性:使用透镜只能改变光波的传播情况,对物、像间各光线不会引起附加 的光程差 (7)两束光的相干条件:振动频率相同、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两个独立的光源以 及同一光源的不同部分发出的光不是相干光。 获得相干光的方法 根据光源发光的特点,要获得相干光,就要想办法将光源上同一点同一时刻发出的 同一列光波“一分为二”,这样分离出来的两列光波由于来自同一波列,频率相同、振动 方向相同、初始相位相同,两束光波经不同路径传播后在空间相遇点的相位差恒定,能 产生稳定叠加,满足相干条件。分离光波的主法有两种:分振幅法和分波阵面法。 1)分波阵面法 从波阵面上分离出两部分或更多部分作为初位相相同的相干光源,使各子波源发出 的子波在空间经不同路径相遇,产生干涉现象。例如杨氏双缝、络埃镜、菲涅耳双镜等。 2)分振幅法 利用入射光在薄膜界面上依次反射(或透射)将入射光分解为若干部分(实际上就 是将入射光的能量分解为若干部分),经过不同的传播路径再让其相遇,产生干涉现象 例如薄膜(增透膜、增反膜),劈尖、牛顿环、迈克尔逊干涉仪等 3.普通光源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 (1)时间相干性
相协调,才不会导致答案不惟一。 (6)等光程性:使用透镜只能改变光波的传播情况,对物、像间各光线不会引起附加 的光程差。 (7)两束光的相干条件:振动频率相同、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两个独立的光源以 及同一光源的不同部分发出的光不是相干光。 2.获得相干光的方法 根据光源发光的特点,要获得相干光,就要想办法将光源上同一点同一时刻发出的 同一列光波“一分为二”,这样分离出来的两列光波由于来自同一波列,频率相同、振动 方向相同、初始相位相同,两束光波经不同路径传播后在空间相遇点的相位差恒定,能 产生稳定叠加,满足相干条件。分离光波的主法有两种:分振幅法和分波阵面法。 1)分波阵面法 从波阵面上分离出两部分或更多部分作为初位相相同的相干光源,使各子波源发出 的子波在空间经不同路径相遇,产生干涉现象。例如杨氏双缝、络埃镜、菲涅耳双镜等。 2)分振幅法 利用入射光在薄膜界面上依次反射(或透射)将入射光分解为若干部分(实际上就 是将入射光的能量分解为若干部分),经过不同的传播路径再让其相遇,产生干涉现象。 例如薄膜(增透膜、增反膜),劈尖、牛顿环、迈克尔逊干涉仪等。 3.普通光源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 (1)时间相干性
原子发光的波列长度是有限的,如果相干光的光程差大于波列长度所对应的光程, 那么将同一波列分裂为两部分,经不同路径传播后,两波列就不可能再相遇,困此也就 不能产生干涉现象;两束相干光能产生相干叠加的最大光程差称为相干长度。光源一次 发光的时间越长,波列的长度(即相干长度)就越长,则光源的时间相干性就越好。 (2)空间相干性 由于原子发光的特点,普通扩展光源的不同部分是不相干的,从某一光源提取两相 干子波源的范围越大,则称该光源的空间相干性越好。理想的点光源具有最好的空间相 干性 4.光的干涉原理 假设两光波列在空间某点相遇,两者在相遇点的光振动光程分别为: E,= ELo cos(@t+Pu) E,=Eo cos(ot+o,) 设合振动方程为E=E0cos(o+q0),根据简谐振动的合成方法,合振动的振幅 为 E=√E10+E20+2E0E20c0s(2-1) 合振动的强度为 √2cos(△a) 其中△q=q2-91为两光振动的相遇点的相位差,与两光波列的初始相位差及传播 路径有关
原子发光的波列长度是有限的,如果相干光的光程差大于波列长度所对应的光程, 那么将同一波列分裂为两部分,经不同路径传播后,两波列就不可能再相遇,困此也就 不能产生干涉现象;两束相干光能产生相干叠加的最大光程差称为相干长度。光源一次 发光的时间越长,波列的长度(即相干长度)就越长,则光源的时间相干性就越好。 (2)空间相干性 由于原子发光的特点,普通扩展光源的不同部分是不相干的,从某一光源提取两相 干子波源的范围越大,则称该光源的空间相干性越好。理想的点光源具有最好的空间相 干性。 4.光的干涉原理 假设两光波列在空间某点相遇,两者在相遇点的光振动光程分别为: cos( ) 1 10 1 E E t , cos( ) 2 20 2 E E t 。 设合振动方程为 cos( ) 0 0 E E t ,根据简谐振动的合成方法,合振动的振幅 为: 2 cos( ) 1 0 2 0 2 1 2 2 0 2 E0 E1 0 E E E 。 合振动的强度为 2 cos( ) I I1 I 2 I1 I 2 , 其中 2 1 为两光振动的相遇点的相位差,与两光波列的初始相位差及传播 路径有关
对于两列非相干光波,相遇点相位差△不恒定,随时间变化,两者产生非相干叠加 I=l1+1,。 对于两列相干光波,相遇点相位△φ恒定,不随时间变化,两者将产生稳定叠加,令 1=l2 若空间某一点满足△q=±2k丌,k=0,1,2,…,则 =1+l2+2、√12=41>1+12 相干相长,出现亮条纹。 若空间某一点满足△Q=±(2k+1),k=0,1,2,…,则 =1+12-2√12=0<1+l2 相干相消,出现暗纹, 可见,光的干涉就是相干光在空间相遇点叠加,光强重新分布,从而出现明暗相间 的干涉条纹的现象 5.杨氏双缝干涉 1)杨氏双缝干涉条纹的明纹和暗纹条件 如图1所示,设相干光源S1与S2之间的距离为d,其中点M到屏幕E距离为D,屏 幕上任一点P到屏幕对称中心的距离为x,点P距S1,S2的距离分别为r1,r2。PM与 MO之间的夹角为6,由图可见,从S1和S2发出的光到达P点的光程差为 8=r-r=dsin od S 出现明条纹的条件为δ= ±k, E
对于两列非相干光波,相遇点相位差 不恒定,随时间变化,两者产生非相干叠加, 1 2 I I I 。 对于两列相干光波,相遇点相位 恒定,不随时间变化,两者将产生稳定叠加,令 1 2 I I 。 若空间某一点满足 2k ,k=0,1,2,„,则 1 2 2 1 2 4 1 1 2 I I I I I I I I , 相干相长,出现亮条纹。 若空间某一点满足 (2k 1) ,k=0,1,2,„,则 1 2 2 1 2 0 1 2 I I I I I I I , 相干相消,出现暗纹, 可见,光的干涉就是相干光在空间相遇点叠加,光强重新分布,从而出现明暗相间 的干涉条纹的现象。 5.杨氏双缝干涉 1)杨氏双缝干涉条纹的明纹和暗纹条件 如图 1 所示,设相干光源 S1与 S2之间的距离为 d,其中点 M 到屏幕 E 距离为 D,屏 幕上任一点 P 到屏幕对称中心的距离为 x,点 P 距 S1,S2 的距离分别为 r1,r2。PM 与 MO 之间的夹角为 ,由图可见,从 S1和 S2发出的光到达 P 点的光程差为 x D d r2 r1 d sin , 出 现 明 条 纹 的 条 件 为 x k D d , P D x d 1 S S2 2 r 1 r O M E 图 1
k=0.1.2 明条纹中心:x=±k (k=0,12,…), 出现暗条纹的条件为d=x=±(2k+1),k=0,1,2,… 条纹间距:Ax=xk-≈52 2)杨氏双缝干涉条纹的分布特点 (1)由条纹间距:△x=xk=k≈D 可见干涉条纹等距对称分布 (2)由条纹间距Ax=∝,可见当A、D一定时,如果缝宽d太大以致△x小于 可分辨的临界值,将无法观察到清晰的干涉条纹。 (3)对于一定的实验条件,d,D一定,当以白光或复色光入射时,由于波长不同,除 中央明纹重叠外,其余各级明暗纹彼此分开,当入射光中λmax的k级明纹与凡mm的k+1 级明纹重叠时,将无法观察到清晰的干涉条纹 (4)杨氏双缝干涉条纹的空间分布取决于相干光的光程差δ,光源的变动(比如单色 光波长变化、单色光变为复色光或白光、光源上下移动等)、实验装置的结构变化(比如 两缝S1、S2间距变化、宽度变化等)、以及光路中放上厚度为e的云母片、石英片等)都 会引起两束相干光在相遇点的光程差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干涉条纹的变动 3)杨氏双缝干涉的应用 ()已知d、D,通过测量条纹间距Ax=D2,可间接测量入射光波长。 (2)已知入射光波波长λ及D,通过测量条纹间距△ 可间接测量双缝间距
k=0,1,2,„ 明条纹中心: d D x k k (k=0,1,2,„), 出现暗条纹的条件为 2 (2 1) x k D d ,k=0,1,2,„ 条纹间距: d D x x x k k 1 。 2)杨氏双缝干涉条纹的分布特点 (1)由条纹间距: d D x x x k k 1 ,可见干涉条纹等距对称分布。 (2)由条纹间距 d d D x ,可见当 、D 一定时,如果缝宽 d 太大以致 x 小于 可分辨的临界值,将无法观察到清晰的干涉条纹。 (3)对于一定的实验条件,d,D 一定,当以白光或复色光入射时,由于波长不同,除 中央明纹重叠外,其余各级明暗纹彼此分开,当入射光中 max 的 k 级明纹与 min 的 k+1 级明纹重叠时,将无法观察到清晰的干涉条纹。 (4)杨氏双缝干涉条纹的空间分布取决于相干光的光程差 ,光源的变动(比如单色 光波长变化、单色光变为复色光或白光、光源上下移动等)、实验装置的结构变化(比如 两缝 S1、S2间距变化、宽度变化等)、以及光路中放上厚度为 e 的云母片、石英片等)都 会引起两束相干光在相遇点的光程差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干涉条纹的变动。 3)杨氏双缝干涉的应用 (1)已知 d、D,通过测量条纹间距 d D x ,可间接测量入射光波波长。 (2)已知入射光波波长 及 D,通过测量条纹间距 d D x ,可间接测量双缝间距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