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姮娥”与“飞蛾”的态度相反,否定“姮娥”,赞美“飞蛾” 17.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描写的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B.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C.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D.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答案:14.A15.C16.C17.B 6.(2015年山东潍坊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13分) 水湖 陈彦斌 (1)“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 爹,上了一条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 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2)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 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 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3)“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不!”儿子一直没回 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4)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招呼儿 子起网。他们刚把渔网拽到船上,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 入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 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5)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 力,还是顶不动。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 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6)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 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 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⑦)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 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浆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 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 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 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8)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 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 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9)中午的时候,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 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 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 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10)“咔嚓”一声,桨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 上。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 腰来朝湖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
D.作者对“姮娥”与“飞蛾”的态度相反,否定“姮娥”,赞美“飞蛾”。 17.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描写的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B.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C.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D.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答案:14.A 15.C 16.C 17.B 6.(2015 年山东潍坊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8-21 题。(13 分) 冰湖 陈彦斌 (1)“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 爹,上了一条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 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2)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 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 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3)“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不!”儿子一直没回 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4)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招呼儿 子起网。他们刚把渔网拽到船上,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 入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 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5)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 力,还是顶不动。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 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6)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 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 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7)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 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浆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 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 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 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8)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 “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 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9)中午的时候,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 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 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 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10)“咔嚓”一声,桨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 上。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 腰来朝湖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
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只手紧 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11)“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动的爹 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放开手,爹……爹送你… 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 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 在 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 他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12)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铁钉,死 死地抠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节) 18.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将小说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2分) 父子俩遥网打鱼[(1)]一砸冰行船—[(2)一看到希望 19.试分析第(7)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20.笫(11)段画线句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 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 21.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3分) 答案: 18.(1)遭遇风雪(2)扒冰拖船(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9.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环境恶劣: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砸冰、扒冰做铺垫:③烘托 人物形象,使“父亲”的性格更加鲜明。(4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 20.①运用短句(1分),表现当时形势的危急(1分):②运用一系列动词表现一连串的 动作(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父亲奋力扒冰拖船的情形(1分) 21.①技艺娴熟,经验丰富:②机智勇敢,顽强不屈:③关心孩子成长。(3分。每点一分) 7.(2015年山东德州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扇面书画的形式美感 张伟生 ①自从扇子成为书画艺术的一个特殊载体以后,它的本体属性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其在 艺术语汇情景中得到阐述的过程,进一步奠定了扇子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②如果要追溯扇面书画的源头,恐怕是在三国时代。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 载有“杨修与太祖(曹操)画扇误点成蝇”的记录,这说明远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文人学 士就喜欢在扇面上泼墨作画了。书画与扇子的结合,使得艺术欣赏、收藏日愈成为民众在日 常生活中精神享受的客观需要。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王羲之赠老妪卖扇、苏东坡画扇断案等民 间故事,就着实证明了这一点。扇面书画的真正兴盛,是在明代以后。明永乐皇帝朱棣极力 推崇,在宫中命“待诏”书写扇面,令“画院”画扇,直到成化年间,才在民间广为推行 ③扇面书画以其特殊的形制(主要有两种形制:团扇和折扇),显示了迥异于其它书画 形制(如条幅、横卷、册页、楹联、尺牍、屏条等)的美感特征,概其要者,突出地反映在 其精致小巧、活泼多变上。通常,一件书画作品总是在形制上表现为方或长形,而扇面却以 其特殊的圆形、椭圆形、拱形去营造灵巧、活泼、典雅、精致的艺术美感。扇面的天地较小
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只手紧 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11)“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动的爹, 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放开手,爹……爹送你…… 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 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 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 他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12)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铁钉,死 死地抠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节) 18.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将小说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2 分) 父子俩遛网打鱼—— (1) ——砸冰行船—— (2) ——看到希望 19.试分析第(7)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4 分) 20.笫(11)段画线句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 分) 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 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 21.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3 分) 答案: 18.(1)遭遇风雪 (2)扒冰拖船(2 分,每空 1 分,意思对即可) 19.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环境恶劣;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砸冰、扒冰做铺垫;③烘托 人物形象,使“父亲”的性格更加鲜明。(4 分,每点 1 分,答出三点得 4 分) 20.①运用短句(1 分),表现当时形势的危急(1 分);②运用一系列动词表现一连串的 动作(1 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父亲奋力扒冰拖船的情形(1 分)。 21.①技艺娴熟,经验丰富;②机智勇敢,顽强不屈;③关心孩子成长。(3 分。每点一分) 7.(2015年山东德州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扇面书画的形式美感 张伟生 ①自从扇子成为书画艺术的一个特殊载体以后,它的本体属性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其在 艺术语汇情景中得到阐述的过程,进一步奠定了扇子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②如果要追溯扇面书画的源头,恐怕是在三国时代。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 载有 “杨修与太祖(曹操)画扇误点成蝇”的记录,这说明远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文人学 士就喜欢在扇面上泼墨作画了。书画与扇子的结合,使得艺术欣赏、收藏日愈成为民众在日 常生活中精神享受的客观需要。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王羲之赠老妪卖扇、苏东坡画扇断案等民 间故事,就着实证明了这一点。扇面书画的真正兴盛,是在明代以后。明永乐皇帝朱棣极力 推崇,在宫中命“待诏”书写扇面,令“画院”画扇,直到成化年间,才在民间广为推行。 ③扇面书画以其特殊的形制(主要有两种形制:团扇和折扇),显示了迥异于其它书画 形制(如条幅、横卷、册页、楹联、尺牍、屏条等)的美感特征,概其要者,突出地反映在 其精致小巧、活泼多变上。通常,一件书画作品总是在形制上表现为方或长形,而扇面却以 其特殊的圆形、椭圆形、拱形去营造灵巧、活泼、典雅、精致的艺术美感。扇面的天地较小
形态特殊,书画家必须要在构图、布局、排列上别出心裁,因此,精美的书画扇面,往往能 给人们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感受,进而产生无尽的遐想。扇面以其正、反两面都可书写的 特质,为书法、绘画合璧提供了特殊的载体,时常人们所见“一字一画”式以及格景书画扇 面,就是体现了融书画为一体的艺术美感。 ④从扇面书画创作的技法去欣赏,我们可以感受到,扇面书画的形式美感主要体现在三 个方面 ⑤疏密有致。扇面书法的构图布局十分讲究,尤其是折扇扇面上宽下窄,呈半环形状, 又有很多折裥,排列布局决非易事,要使书写的扇面给人以疏朗、典雅的艺术感受,就必须 依循虚实有致、实中有虚的原则,也就是说画面不宜布满塞足,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⑥大小适宜。由于扇面的尺幅较小,书写的天地极其有限,因此在扇面书写时,对字体 大小的控制要十分经意,内容与形制、整体与局部、正文与落款等都要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正如明代书家祝允明所比喻的,在扇面上写字犹如舞女在瓦砾上跳舞,“环肥燕瘦,终减态 耳 ⑦轻重得当。扇面上笔墨线条的展示,必须具有整体的感觉,而平衡则是这种感觉的集 中体现,特别是在折扇扇面上书写,其空间恰似影视中的宽银幕,前后着墨轻重都要整体把 握,头重脚轻或前轻后重,都会影响书写的效果。(有改动) 17.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从扇面书画的 和 两个角度介绍了其形式美感 19.将下面两句话填入原文划线处,[甲]处应为 [乙]处应为 A.正如明代书家祝允明所比喻的,在扇面上写字犹如舞女在瓦砾上跳舞,“环肥燕瘦, 终减态耳” B.所谓“只画鱼儿不画水,此中自有波涛在”、“长河无点墨,似见笔纵横”,映现 的就是这种意境。 20.结合全文,说说第3段中“小中见大”的含义 答案 17.示例:介绍了扇面书画的发展历史 【解析】“如果要追溯扇面书画的源头”“扇面书画的真正兴盛,是在明代以后”“直 到成化年间,才在民间广为推行”这几句写出了扇面书画的发展历史 18.示例:形制创作技法 【解析】文章第③段写扇面书画的形制,第④⑤⑥⑦段写扇面书画的创作技法 19.BA 【解析】还原句子前,先要了解一段话的主要内容和全段中各句之间的关系。B写的扇 面书画的布局,应放在甲处,A讲的是如何写字,应放在乙处 20.示例:扇面空间虽然很小,但是扇面书画能带给人广阔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艺术美感 【解析】结合“扇面的天地较小……进而产生无尽的遐想”可知,“小”指扇面空间, “大”指扇面书画能带给人的艺术感受 8.(2015年山东德州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5题。 逍遥游
形态特殊,书画家必须要在构图、布局、排列上别出心裁,因此,精美的书画扇面,往往能 给人们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感受,进而产生无尽的遐想。扇面以其正、反两面都可书写的 特质,为书法、绘画合璧提供了特殊的载体,时常人们所见“一字一画”式以及格景书画扇 面,就是体现了融书画为一体的艺术美感。 ④从扇面书画创作的技法去欣赏,我们可以感受到,扇面书画的形式美感主要体现在三 个方面: ⑤ 疏密有致。扇面书法的构图布局十分讲究,尤其是折扇扇面上宽下窄,呈半环形状, 又有很多折裥,排列布局决非易事,要使书写的扇面给人以疏朗、典雅的艺术感受,就必须 依循虚实有致、实中有虚的原则,也就是说画面不宜布满塞足,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 甲 ] 。 ⑥大小适宜。由于扇面的尺幅较小,书写的天地极其有限,因此在扇面书写时,对字体 大小的控制要十分经意,内容与形制、整体与局部、正文与落款等都要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正如明代书家祝允明所比喻的,在扇面上写字犹如舞女在瓦砾上跳舞,“环肥燕瘦,终减态 耳”。 [乙 ] 。 ⑦轻重得当。扇面上笔墨线条的展示,必须具有整体的感觉,而平衡则是这种感觉的集 中体现,特别是在折扇扇面上书写,其空间恰似影视中的宽银幕,前后着墨轻重都要整体把 握,头重脚轻或前轻后重,都会影响书写的效果。(有改动) 17.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18.本文主要从扇面书画的 和 两个角度介绍了其形式美感。 19.将下面两句话填入原文划线处,[甲]处应为 ,[乙]处应为 。 A. 正如明代书家祝允明所比喻的,在扇面上写字犹如舞女在瓦砾上跳舞,“环肥燕瘦, 终减态耳”。 B. 所谓“只画鱼儿不画水,此中自有波涛在”、“长河无点墨,似见笔纵横”,映现 的就是这种意境。 20.结合全文,说说第3段中“小中见大”的含义。 答案: 17.示例:介绍了扇面书画的发展历史。 【解析】“如果要追溯扇面书画的源头”“扇面书画的真正兴盛,是在明代以后”“直 到成化年间,才在民间广为推行”这几句写出了扇面书画的发展历史。 18.示例:形制 创作技法 【解析】文章第③段写扇面书画的形制,第④⑤⑥⑦段写扇面书画的创作技法。 19.B A 【解析】还原句子前,先要了解一段话的主要内容和全段中各句之间的关系。B 写的扇 面书画的布局,应放在甲处,A 讲的是如何写字,应放在乙处。 20.示例:扇面空间虽然很小,但是扇面书画能带给人广阔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艺术美感。 【解析】结合“扇面的天地较小……进而产生无尽的遐想”可知,“小”指扇面空间, “大”指扇面书画能带给人的艺术感受。 8.(2015年山东德州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5题。 逍遥游
聂鑫森 贺先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一位久负盛名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庄子》研究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 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 牙。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 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槍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 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 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 《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 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贺先生喜欢独来独往,以书为伴。上课之外,不串门,不交际,不嗜烟酒。唯一的爱 好是在休息日,带一两本古书和一些干粮到郊外的僻静处,赏玩山水后,坐在树下读书。他 的眼睛真好,读了这么多书,却无须戴眼镜。他曾以诗嘲弄那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同辈: “终日耳边拉短纤,何时鼻上卸长枷。” “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入 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 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 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 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 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 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 锅吃饭,俨然父子 很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 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 尝过的美味。特别是春夏之间,贺先生识得许多野菜,比如马兰头、蕨菜、地菜、马齿苋 他亲自去采,以补蔬菜之不足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 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 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聂鑫森 贺先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一位久负盛名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庄子》研究。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 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 牙。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 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 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 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 《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 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贺先生喜欢独来独往,以书为伴。上课之外,不串门,不交际,不嗜烟酒。唯一的爱 好是在休息日,带一两本古书和一些干粮到郊外的僻静处,赏玩山水后,坐在树下读书。他 的眼睛真好,读了这么多书,却无须戴眼镜。他曾以诗嘲弄那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同辈: “终日耳边拉短纤,何时鼻上卸长枷。” “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入 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 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 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 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 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 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 锅吃饭,俨然父子。 很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 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 尝过的美味。特别是春夏之间,贺先生识得许多野菜,比如马兰头、蕨菜、地菜、马齿苋…… 他亲自去采,以补蔬菜之不足。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 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 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