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人物青年时期 毛泽东 毛泽东主席的青年时代,可用《沁园春·长沙》中的一句诗词概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但,出生封建小地主家庭的毛泽东,是怎样走上革命的道路,继而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一生 呢? 在湖南韶山不远处的土地冲,有一栋土墙青瓦的“凹”字形农舍,名叫上屋场。1893年12月26 日,一代伟人毛泽东就诞生在这个山村农舍的普通农民家庭。 这个农家的家长,也就是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他是一个勤劳节俭、善持家务的农民,只 读过两年私塾,为了还清父辈的债务,曾外出当过两三年兵。退伍回乡后,务农之余,兼做贩卖谷 米和生猪的生意,不仅还清了债,还买进了田,成了富裕农民。致富以后的毛顺生仍然带领全家勤 奋劳动,精打细算。他常以“吃不穷,用不穷,人无划算一世穷”的古话教育家人。 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人称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贤惠的农村妇女。她不但在当地以吃 苦耐劳、勤俭持家有名,而且心地善良,待人诚恳,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毛泽东称她是“可以 损己利人”的人。她的品德,对毛泽东影响最大。 毛泽东来到世间的时候,正是清朝末年,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外国列强对中国的 侵略,一天比一天厉害。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下,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在韶 山,占人口6.5%的官僚地主和富农,占了68%的良田。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后,只能租种地主的田地, 或上山打柴,用肩挑或用独轮车推到二十多里外的银田寺去卖。 韶山冲来冲连冲, 丈夫砍柴做零工。 一天弄得升把米, 儿啼女哭难维生, 粗糠野菜口里吞。 韶山冲来冲连冲, 十户人家九户穷。 有女莫嫁韶山冲, 柴棍红薯度一生
这些民谣是当年韶山农民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少年的毛泽东,把佃农们的困苦生活看在眼 里。在母亲善行熏陶下的毛泽东,对苦苦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佃农们报以深深地同情,也萌发了带乡 邻们摆脱不幸的想法,这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提供了契机。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为寻求人生理想,探索世界真理,不顾父亲的反对,经表哥介绍考入湖 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17岁的小伙子,坐在一群孩子中间显得格格不入。但为了追求新 知识,毛主席发奋苦读,在一年时间内便学完了现代小学所具备的一切知识。在此期间,毛泽东接 触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1911年春季,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期间,读 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受其影响,撰文表示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10月,响应辛亥革 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半年后退出。1914年秋季,编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 八班,并与蔡和森等爱国青年结为挚友。在校期间,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成为《新青年》 杂志的热心读者,崇拜陈独秀、胡适。这为毛泽东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埋下了契机。 1918年8月,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 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毛泽东如何看待李大钊?在李银桥著《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1949年 3月“进京赶考”的路上,离北平越来越近时,毛泽东感叹道:“30年了!30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 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 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可惜呀,他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 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在哪里呢!”李大钊在1918年就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 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原因。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先进青年不仅在五四时期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 知识分子,而且很快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位。毛泽东少年时代,曾经崇拜康有为、 梁启超,一度还是无政府主义的信徒,他坦承自己苦苦寻觅着救国之路时,思想一度比较混乱,“用我 们的话说,我正在寻找出路。我读了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我常常和来看我的、 名叫朱谦之的学生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前景。当时,我赞同无政府主义的很多主张。”毛 泽东后来回忆说,他第二次到北京期间,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 籍,建立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 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北漂”的经历,对毛泽东甚至中国革命道路,都是富有重彩的一 笔。在北京,毛泽东不仅找到了自己的信仰,还结合他早年的社会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理解的更为 深刻、透彻、灵活。毛泽东思想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根源思想启迪便来
源于此。1919一一1930年,毛泽东开始正式从事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在此期间,他参与了中国共 产党的建立,领导群众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反抗专制,寻求人民解放。 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 作。其时,毛泽东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著名的《沁园 春一一长沙》,成为了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真实写照: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周恩来的青年时期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 准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要转折。1919 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 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 1922年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任中国 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为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3年被国民党本部委任为国民党巴黎分 部筹备员、国民党驻欧支部特派员和代理执行部长等职,主持国民党驻欧支部的工作。 1924年秋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 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长,两次参加讨伐军
阀陈炯明的东征,创建了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 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同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12日中共中央改 组,他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 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 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为保证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工 作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秘密工作,起到 了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蒋介石 蒋介石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 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 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 1906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 并加入同盟会,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投身民主革命 获得孙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 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 拜为“盟兄弟”。此时的蒋介石,在一系列革命战役中逐渐彰显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袖风范。 但真正让他得以一展才能的,却是一个他意想不到的机遇。 1913年6月,孙中山发起第二次革命,但因为军事力量悬殊,终告失败。7月,革命失败的孙中 山被迫流亡日本。这给在日本的蒋介石提供了接近革命领袖的机会。经前文叙述的义大哥陈其美介 绍,孙中山召见了蒋介石。 四年之后的1917年7月,孙中山从日本返回国内,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28岁的蒋介石则 被孙中山安排在粤军中,担任作战科长主任一职,这个职位虽然只是少校军衔,但是粤军所有的作 战计划,都是由蒋介石领导的作战科直接制定。1918年,大埔之战两个月后,陈炯明提升蒋介石为 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扎福建南部,31岁的蒋介石终于成为统领千军的将军。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 是,这个支队司令并不好当。来自粤军内的派系排挤激活了蒋介石性格中的另一面。军事上他非常 自负,他不信任下面的这些人,所以他常常统率权跟指挥权之间有纷争的时候,他觉得他是最重要 的,他有时候很容易生气,所以有人就称他为红脸将军,就是动不动就生气
辞职之后的蒋介石来到了上海,出于对革命的心灰意冷,他开始做投机生意,并整日流连于烟 花柳巷,虚浮度日。因为反复无常的辞职,孙中山对蒋介石始终无法完全信任。如果不是后来的历 史机遇,大时代可能与他擦肩而过。 1922年,在孙中山屡遭挫折的革命生涯中,又一次出现大的跌落。“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 肺腑”,拥兵谋权的陈炯明于6月16日发动武装叛乱,围攻总统府。蒋介石在接到孙中山和汪精卫的 电报以后,当即决定前往广州帮助孙中山摆脱险境。29日蒋介石抵达广州。然后潜行穿越叛军严密 的封锁线,抵达永丰舰,晋见孙中山。此时,孙中山身边的人己所剩无几,叛军四面包围,处境极 其险恶。从1922年6月29日至8月9日,蒋介石在永丰舰上陪伴孙中山度过了最难熬的42天。这让孙中 山相信,坚定不移支持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蒋介石。 永丰舰事件之后,孙中山很快委蒋介石以重任。1922年10月,蒋介石被任命为“东路讨贼 军”参谋长,准备由福建开赴广东讨伐陈炯明。1923年2月15日,孙中山离沪赴粤,21日抵达广州, 就任大元帅之职。6月17日,孙中山又改任蒋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直属孙中山领导。 创办黄埔军校,无疑是蒋介石进入国民党军政中枢的关键一局。正是这一作为奠定了蒋介石在 国民党中的江湖地位,他挥师北伐、饮马长江、问鼎中原,直至最后攫取党国大位、主宰天下沉 浮。 1924年6月16日,广州黄埔长洲岛,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旧址,一所新的学校一中国 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正式成立。 通过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一职,蒋介石获得了军事实权,具备了政治角逐的基础。但是在国民党 核心政治体系中,蒋介石的地位依旧不高,国民党一大上,他连中央委员都没有选上。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意外去世,孙中山的去世不仅给中国的未来带来变数,在国民党内部, 也开始弥漫着不安的气氛。38岁的蒋介石仍然徘徊在国民党军政核心体系内的边缘位置。在国民党 内部,最有可能的接任者是,胡汉民,汪精卫和廖仲恺。 一场突发的政治谋杀案给了蒋介石晋级的机会。1925年8月20日,在党内排名第二的国民党财政 部长廖仲恺在中央党部门口被人枪杀。 随着廖仲恺案的调查,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胡汉民和许崇智被迫出局,离开权力核心,而汪精 卫则登上了权力的高峰。蒋介石也因此顺利进入国民党权力的核心阵营。蒋介石地位的上升,使得 他与汪精卫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 1926年3月19日,一艘熟悉的军舰驶入了广州黄埔地段,中山舰的突然出现,令蒋介石有些诧 异。很快前方反馈的消息是,中山舰一夜生火待发。形势危急,蒋介石决定立即逃离这块是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