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 要素禀赋理论等。 2.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批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成本绝对的低, 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只有这种产品才应该被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具备绝对优势的 产品。 按绝对优势理论, 一个没有任何绝对优势产品的地区就不能从贸易中获利。然而,现实的地域分 工与贸易并非如此。 3.比较优势理论 渊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他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通 过分析两个国家在单一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从理论上证明了比较优势的存在和贸易的互利性,奠定 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 积极意义在于: 4.异外, 认为区域是 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其竞争是在区际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的, 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略了其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 用 5要麦论 解释了导致产品比较成本区域差异的关键原因在于要素比例的不同。 不同的来源 6.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 相同:都使用相对比较原则来说明比较优势 李嘉图:着眼于商品本身的差异 不同, 不足:要素禀赋论假设生产要素总量既定不变且得到充分利用,采用的是短期静态比较分析,缺 乏长期动态的观点且把技术因素视为无差别、相对静止的既定因素 然有枝电中 4.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按赫一俄理论,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越来越少,而南北国家之间的贸易将扩大。然而事实恰 恰不然,这现象暴露了赫一俄理论的局限性,从而也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人力资本论、技术要素论、产品周期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和动态比 较优势理论。 “、大闲经济的风域化发展期律一区城经济非的僧长理论 1.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 ①基本观点:区域差异是均衡机制失灵的表现,而这种失灵主要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妨碍要素 流动的制度性瓶颈」 ②缺点: 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视为同质的一元经济,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差异不仅表现为多层次的经 济发展水平,而且表现为多类型的经济形态: 假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已经成熟,从而把要素流动和经济均衡增长直接联系起来 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 2.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7年,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 论,认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区际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是大致相同的, 而目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1.定义: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 要素禀赋理论等。 2.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成本绝对的低, 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只有这种产品才应该被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具备绝对优势的 产品。 按绝对优势理论,一个没有任何绝对优势产品的地区就不能从贸易中获利。然而,现实的地域分 工与贸易并非如此。 3.比较优势理论 渊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他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通 过分析两个国家在单一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从理论上证明了比较优势的存在和贸易的互利性,奠定 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 积极意义在于: 4. 异处: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其竞争是在区际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的, 因而受到竞争法则的支配。 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略了其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 用。 5.要素禀赋论 解释了导致产品比较成本区域差异的关键原因在于要素比例的不同。 不同的来源 6.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 相同:都使用相对比较原则来说明比较优势 李嘉图:着眼于商品本身的差异 不同: 不足:要素禀赋论假设生产要素总量既定不变且得到充分利用,采用的是短期静态比较分析,缺 乏长期动态的观点且把技术因素视为无差别、相对静止的既定因素,显然有悖事实。 4.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按赫—俄理论,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越来越少,而南北国家之间的贸易将扩大。然而事实恰 恰不然,这现象暴露了赫—俄理论的局限性,从而也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人力资本论、技术要素论、产品周期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和动态比 较优势理论。 二、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1.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 ①基本观点:区域差异是均衡机制失灵的表现,而这种失灵主要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妨碍要素 流动的制度性瓶颈。 ②缺点: 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视为同质的一元经济,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差异不仅表现为多层次的经 济发展水平,而且表现为多类型的经济形态; 假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已经成熟,从而把要素流动和经济均衡增长直接联系起来; 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 2.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7年,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 论,认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区际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是大致相同的, 而且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2)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业主要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 所组成。 ②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转移: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区域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秩序地从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 (3)增长极理论 ①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把经济空间划分为计划经济空间、力场作用经 济空间和均质经济 三种类型,关心的主要是增长极的结构特点, 尤其是产业间的关联效益,而 忽略了增长极的空间含 ②20世纪60年代初,罗德温(L.Rodwin)首次提出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③20世纪60年代中期,布代维尔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与 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强调了增长极的 空间特征。 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指出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影响:“极化效应”(polarized effect)和"涓滴效应"(trickling-down effect)。 ⑤卡尔多(N.Kaldor) 1970年他提出“相对有效工资"概念,即货币工资与生产率增长率的比例. ⑥卡尔多及缪尔达尔一赫希曼模型的局限性: 都是循环模型,缺乏对初始优势条件的有力解释 卡尔多模型中的有效工资概念无法解释生产力行为如何引起较快增长的机制。 3.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965年,威廉逊发现,经济增长中区域间不平衡程度的变化呈倒形,亦即随着时间的推 移,区域间经济发展趋同。1991年又指出,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并非一贯如此。 4.评述一尚待解决问题 增长无论处于哪一阶段是否都存在对非均衡的依赖性?增长对排均衡的依赖性是否存在某种客观限 制 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要求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怎样判断区域经济发展差 异的合理性? 三、经济增长理论 1.经济增长,是指后期的国民经济产出量在规模上比前期增加。 2.经济增长的方式 3.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劳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技术等 4.其他经济增长理论: 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 思考题 1.经济区位的含义是什么? 2.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研究区域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4.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内容?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教学目的和要求:
(2)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①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以梯度来表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 衡的。区域可被分为低梯度区域和高梯度区域。高梯度区域的产业主要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 所组成。 ②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转移;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区域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秩序地从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 (3)增长极理论 ①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把经济空间划分为计划经济空间、力场作用经 济空间和均质经济空间三种类型,关心的主要是增长极的结构特点,尤其是产业间的关联效益,而 忽略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②20世纪60年代初,罗德温(L.Rodwin)首次提出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③20世纪60年代中期,布代维尔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与 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强调了增长极的 空间特征。 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指出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影响:"极化效应"(polarized effect)和"涓滴效应"(trickling-down effect)。 ⑤卡尔多(N.Kaldor) 1970年他提出"相对有效工资"概念,即货币工资与生产率增长率的比例。 ⑥卡尔多及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的局限性: 都是循环模型,缺乏对初始优势条件的有力解释; 卡尔多模型中的有效工资概念无法解释生产力行为如何引起较快增长的机制。 3.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965年,威廉逊发现,经济增长中区域间不平衡程度的变化呈倒U形,亦即随着时间的推 移,区域间经济发展趋同。1991年又指出,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并非一贯如此。 4.评述-尚待解决问题 增长无论处于哪一阶段是否都存在对非均衡的依赖性?增长对非均衡的依赖性是否存在某种客观限 制?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要求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怎样判断区域经济发展差 异的合理性? 三、经济增长理论 1.经济增长,是指后期的国民经济产出量在规模上比前期增加。 2.经济增长的方式 3.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劳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技术等。 4.其他经济增长理论: 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 思考题 1.经济区位的含义是什么? 2.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研究区域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4.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内容?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誉握国际经济休化的概念:紫据区域经济二体化组织的类与特点:,掌握区 我经 解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 费美这构建的暖经济: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球经济特怎 教学重难点: 1.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2,欧洲联盟的风域经济发展特点 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与政策框架 4.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1.定义: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 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 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 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2.目的: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有效地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 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3.效率问题:生产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 (1)消极一体化:贸易自由化过程所带来的歧视性做法等 (2)积极 体化:为使市场有效率而对现存的措施和制度进行修正,以及实现更为广泛的政策目 标所带来的效果 4.经济联合过程 国家内部的一体化 国际经济一体化 全球一体化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1.类型 (1)特惠关税区:只课征远低于对第三国所课征的关税。 (2)自由贸易区:取消了各国之间的贸易限制。 (3)关税同盟:统一的外贸税率和实行共同的外贸政策。 (4)共同市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 (5)经济同盟:货币、财政等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协调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在贸易、货币、财政等政策上完全一致。 2.特点 第一,具有较大影响力。 第二,覆盖面趋于重叠 第三,简历的时间比较早,发展得比较成熟。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作用 1.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内部贸易发展 第二,有利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第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2.消极作用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趋势 1发展轨迹 第一,现存的区域经济组织的深化:如卫生、环境标准。 第二,现存的区域经济组织的扩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与特点;掌握区 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作用;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得发展趋势;了解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 了解北美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区域经济;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2.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与政策框架 4.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1.定义: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 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 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2.目的: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有效地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 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3.效率问题:生产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 (1)消极一体化:贸易自由化过程所带来的歧视性做法等。 (2)积极一体化:为使市场有效率而对现存的措施和制度进行修正,以及实现更为广泛的政策目 标所带来的效果。 4.经济联合过程 国家内部的一体化 国际经济一体化 全球一体化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1.类型 (1)特惠关税区:只课征远低于对第三国所课征的关税。 (2)自由贸易区:取消了各国之间的贸易限制。 (3)关税同盟:统一的外贸税率和实行共同的外贸政策。 (4)共同市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 (5)经济同盟:货币、财政等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协调。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在贸易、货币、财政等政策上完全一致。 2.特点 第一,具有较大影响力。 第二,覆盖面趋于重叠。 第三,简历的时间比较早,发展得比较成熟。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作用 1.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内部贸易发展。 第二,有利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第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2.消极作用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趋势 1.发展轨迹 第一,现存的区域经济组织的深化:如卫生、环境标准。 第二,现存的区域经济组织的扩展
第三,订立新的区域贸易协定。 2.发展较快的原因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同时并存的两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第二节 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 一、欧洲联盟简介 二、欧洲联合的深化 1.从关税同盟到共同市场 首要,成员国之间取消相互讲口和出口商品的关 其次,取消数量限制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措施 2.通往经济和货币联盟之路 1988年6月,启动新一轮推进经济和货币联盟的行动 1989年4月,完成了《德洛尔报告》并予以公布 1995年12,欧盟决定实行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计划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 3.欧洲政治联盟 有三大支柱:欧洲共同体、共同对外的安全政策、司法和国内事务方面的合作。 4.欧盟走向政治联盟 1991年12月,草签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 第三节北美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区域经济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概况 1992年12月17日,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1月1日,该协定开始生效实施 协定规定:15年内分三个阶段取消进口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的自由流通。 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宗旨与政策框架 立执行是:贸斋有然余阅条售加度多智 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 增加投机会 对知识产权提供适当的保护,建 2.商品贸易 (1)国民待遇 (2)市场准入(3)取消关税(4)对进口和出口的限制 (5)退税(6)海关手续费 3.市场准入: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4.原产地规则:确保自由贸易协定的优惠只给予北美地区生产的商品:确定明确的规则,并取得 预期的效果减少对在协定范围内进行贸易活动的出口商、进口商和生产者管理上的障碍。 5.纺织品和服装 (1)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2)保护(3)原产地规则(4)贴标签的条件 6.汽车产品 7能源和其木化丁产日 8.农业 (1)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2)墨西哥和美国将逐步放开糖的双边贸易 (3)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的贸易 (4)特别果护 (5)国内扶持 (6)出口补贴(7)关于农牧产品商品化的标准 (8)贸易争端的解决 (9)农牧产品贸易委员会 9.投资
第三,订立新的区域贸易协定。 2.发展较快的原因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同时并存的两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第二节 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 一、欧洲联盟简介 二、欧洲联合的深化 1.从关税同盟到共同市场 首要,成员国之间取消相互进口和出口商品的关税 其次,取消数量限制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措施。 2.通往经济和货币联盟之路 1988年6月,启动新一轮推进经济和货币联盟的行动 1989年4月,完成了《德洛尔报告》并予以公布 1995年12,欧盟决定实行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计划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 3.欧洲政治联盟 有三大支柱:欧洲共同体、共同对外的安全政策、司法和国内事务方面的合作。 4.欧盟走向政治联盟 1991年12月 ,草签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 第三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区域经济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概况 1992年12月17日,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1月1日,该协定开始生效实施 协定规定:15年内分三个阶段取消进口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的自由流通。 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宗旨与政策框架 1.宗旨: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对知识产权提供适当的保护,建 立执行协定、解决争端的有效程序,以及促进三边的、地区的和多边合作 2.商品贸易 (1)国民待遇 (2)市场准入 (3)取消关税 (4)对进口和出口的限制 (5)退税 (6)海关手续费 3.市场准入: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4.原产地规则:确保自由贸易协定的优惠只给予北美地区生产的商品;确定明确的规则,并取得 预期的效果;减少对在协定范围内进行贸易活动的出口商、进口商和生产者管理上的障碍。 5.纺织品和服装 (1)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2)保护 (3)原产地规则 (4)贴标签的条件 6.汽车产品 7.能源和基本化工产品 8.农业 (1)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2)墨西哥和美国将逐步放开糖的双边贸易 (3)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的贸易 (4)特别保护 (5)国内扶持 (6)出口补贴 (7)关于农牧产品商品化的标准 (8)贸易争端的解决 (9)农牧产品贸易委员会 9.投资
1)范围:企业的各种形式的所有权和以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的参与,以及通过合同产生的所 有权。 (2)非歧视待遇和最低待遇 (3)经营条件(4)转移(5)征用(6)争端解决 (7)各国的承诺和特殊的例外(8)例外(9)投资和环境 10.金融服务 11.服务 12.知识产权 13.政府采购 (1)包含建筑和其他服务 (2)承诺公平和开放的采购竞 14.争端解决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制定了解决争端的几种程序 (1)快速有效的争端解决 (2)提供双边或三边争端解决机制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示范作用 对拉美国家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并促进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的谈判 第四节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概祝 一个协商与合作机构,不具有指令职能,不搞机制化 组织成员差异性极大,既有发达成员,又有发展中成员 内部围绕这一区域经济组织的性质,展开了一系列斗争。 二、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 1.APEC制度创新的动力 (1)大多数成员普遍实行了加工贸易立国或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2)APEC特殊的成员构成和经济政策和经济利益的多样性,不允许其实行封闭的政策 (3)任何一个地区内部运行法则都必须与WT0的原则相协调。 2.APEC的制度创新 (1)APEC原则框架创新 其中“全面性”、"维持现状”、"同时启动、"持续进程与不同的时间表”、"灵活性"等体现了APEC适 应各成员的差异性。 (2)APEC协商机制创新 第一层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第二层次,APEC部长级会议。 第三层次,APEC高官会,为APEC的常设机构。 第四层次,各委员会和工作组,负责具体领域工作 (3)APEC推进方式创新 开放性、灵活性和渐进性,在自愿与协调的基础上推进APEC进程。 (4)APEC运作机制创新 协调的时间框架已经机制化。 每年的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由成员轮流担任东道主 APEC东道主对APEC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内容影响较大。 (5)APEC活动内容创新 包括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6)APEC自由化体系创新 加强各成员的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通信、能源和交通
(1)范围 :企业的各种形式的所有权和以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的参与,以及通过合同产生的所 有权。 (2)非歧视待遇和最低待遇 (3)经营条件 (4)转移 (5)征用 (6)争端解决 (7)各国的承诺和特殊的例外 (8)例外 (9)投资和环境 10.金融服务 11.服务 12.知识产权 13.政府采购 (1)包含建筑和其他服务 (2)承诺公平和开放的采购竞争 14.争端解决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制定了解决争端的几种程序 (1)快速有效的争端解决 (2)提供双边或三边争端解决机制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示范作用 对拉美国家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并促进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的谈判 第四节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概况 一个协商与合作机构,不具有指令职能,不搞机制化。 组织成员差异性极大,既有发达成员,又有发展中成员 内部围绕这一区域经济组织的性质,展开了一系列斗争。 二、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 1.APEC制度创新的动力 (1)大多数成员普遍实行了加工贸易立国或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2)APEC特殊的成员构成和经济政策和经济利益的多样性,不允许其实行封闭的政策。 (3)任何一个地区内部运行法则都必须与WTO的原则相协调。 2.APEC的制度创新 (1)APEC原则框架创新 其中"全面性"、"维持现状"、"同时启动"、"持续进程与不同的时间表"、"灵活性"等体现了APEC适 应各成员的差异性。 (2)APEC协商机制创新 第一层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第二层次,APEC部长级会议。 第三层次,APEC高官会,为APEC的常设机构。 第四层次,各委员会和工作组,负责具体领域工作。 (3)APEC推进方式创新 开放性、灵活性和渐进性,在自愿与协调的基础上推进APEC进程。 (4)APEC运作机制创新 协调的时间框架已经机制化 。 每年的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由成员轮流担任东道主。 APEC东道主对APEC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内容影响较大。 (5)APEC活动内容创新 包括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6)APEC自由化体系创新 加强各成员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信、能源和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