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名作系列 以现实生活为根据。请想象这样的情节:一个老混蛋一仍 在壮年,热切渴望人生的乐趣。他遇到一个素妇,寡妇有个女儿, 还是个女童一你知道我的意思一—设有发育完全。不过她行路 姿态可以逃逗得你发狂。一个纤小的女孩,非常白皙、苍白、眼下 呈青色。当然她对老色鬼毫不加注意。怎么办呢?不加思索地他 就娶了赛妇。好吧。他们三人一起合居。从此开始,你可无限发 展一诱惑,永恒地折磨,痒痒的难熬,疯狂的希望。结局一是 一个失算。光阴疾驰,他老了,她发育成长一并未成为丑香肠。 她行路而过,轻蔑地投你一眼;令你发烧。 怎么样?你觉得这里有一个陀斯妥也夫斯基的悲剧?你知 道,我一个好朋友曾有过这样的遭遇…” 纳波科夫不但是创作天才,也是语言天才。英文不是他的母 语。在圈际作家中,很少人有能够如此精通另一种语言。《洛丽 塔》中所用的英文词汇令人吃惊。不过他也有采用艰涩生字的习 惯,那个习惯也曾受过〈纽约人》当年小说编辑凯瑟林·怀特的批 评。主角亨伯特·亨伯特(lumb ertHumbert)这个名字就滑稽得 很。作者对主角的详细描写令人想到他在用艰涩生字时的细细推 敲。亨伯特·亨伯特对发育没有宪全女孩的蘑好有特殊的定义:年 龄必须在九岁至十二岁之间。 亨伯特的情欲对象是可望而不可及。他不能占有这样的一个 色欲对象,因为时间在飞驰,即使在他占有时期,时间会毫不留情 地把女意进化为成年妇女。在这方面看来,很多正在失恋的读者 读了《洛丽塔)后应该有相当的满足感:至少,他们所追求者并非四 年为限、可望而不可及的对象。我这样地陈述一定会给有些读者 斥为胡思乱想。不过正如纳波科夫在他的自传小说中所说,“从此 开始,你可无限发展…”我们这些对女童并不作非分之想的读 者,至少可以在欣赏一部文学杰作之余,随着作者的想象力,作一 ·4·
序 言 些毫不受拘束的发挥。 在《洛丽苯)这部小说中,反面的角色好像是时间。一个人在 出生时就在向死亡行进。时间是敌人:享伯特要赶着时间去享受 他所特别嗜好的人生乐趣;《洛丽塔》在不断成长,要赶着时间写他 的杰作。《洛丽塔)出版时他已年近六十,它可留了多少年完成他 所有所想创作的作品?纳波科夫逝世于一九七七年,享年七十七。 时间是生命中的一个最大的因素,而人一出生,除了谋生填饱胃腹 之外,最大的兴趣是情欲,最大的惧怕是死亡。《洛丽塔)主角亨伯 特整个时间就是被这两个关注所缠迷。性与死乃是文学作品常见 的主题。但是亨伯特对洛丽塔著迷的特殊又可与其他一类的着迷 程度相比。例如,一个专心一致的艺术家对创作过程的关注;一个 科学家对他的发明进度的关注;一个革命家甚至恐怖主义者对收 复祖国失地的关注等等。这种关注心理都是极为紧张的。亨伯特 对洛丽塔的情爱是疯狂性的。他的紧张成为创作者的紧张,怪不 得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杰作。 关于《洛丽塔》的出版史,也含有纳波科夫个别的特性。他于 一九五四年卷季完稿,立即将稿件投稿寄出版商。我们须知,一九 五四年美国在阅读自由方面尚是中古时代,关于性的描写书籍都 是禁书。我犹民得不能在书局购到一本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 情人》或者亨利·密勒的自传小说。在图书馆中,这些书都是给锁 起来的。我也记得当时借给青年人读得破破烂烂的是一位医生所 写的有关性教育的书《不必恐惧的性爱)(love Withort Fear)。当 时甚至诺曼·梅勒在他的处女名作《裸者与死亡)之中,也不得不用 “{ug”来代替另一个众所周的四字母的字。因此,在这种环境中, 《洛丽塔》原稿立即被四个纽约大书局所拒。编辑们看到中年色鬼 垂涎凯觎女意的故事,不知所措。他们深知这本原稿富含文学价 值,但清教徒气氨的社会不会接受。 ·5
0大师名作系列 而今日使人最惊奇的是纳波科夫当时的好友,著名评论家爱 德门·威尔逊与玛丽·麦卡锡似也不能(或不敢?)欣赏。 纳考布夫虽自称“这是我的最佳英文著作”,请威尔还夫妇过 阅。可是今日,我们在威尔逊书信集中读到,他回信给纳波科夫 道:“我所读过的你的作品中,最不喜这部。”玛丽:麦卡锡根本设有 读完全稿,而把《洛丽塔》的写作批评为“拖泥带水,粗心草率。” 我们当然了解,即使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也不能客观地欣赏 另一作家的杰作。文人相轻。中外古今一律。尤其是在一部突破 性的著作出现时,评论家会摆出一种怀疑的姿态。纳波科夫初到 美国时,威尔逊帮了很多的忙,例如将他的作品向《纽约人》杂志推 荐。可是他不但将(洛丽塔》原稿指费为“可憎”,“不现实”,“太讨 厌”,而且将自己这种意见提交自己的出版商。被美国出版界拒绝 后,《洛丽塔》终于次年在巴黎由奥林比亚书局出版。书局主人的 父亲便是三十年代大胆出版享利·密勒的自传小说的人。历史真 是会重复的。奥林比亚书局也曾出版了其他作家如山缪尔·贝克 特、威廉,波罗斯等的著作。 《洛丽塔》初版仅印五千本。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读了以 后,在伦敦《泰晤士报》写评论,把它赞扬为一九五五年最佳三部小 说中之一部。此时,《洛丽塔》就不胫而走,成为国际畅销书。 格林与威尔逊及书局编辑的见解不同点是在,前者所看到的 是文学与文字,后者却只看到了浮面的淫意淫词。《洛丽塔》的最 后在文坛的胜利可以说是格林的功劳。格林予以注意,节录登栽, 这家杂志当时的年轻编辑即是目前主持《纽约书评》双周刊编务的 杰逊·埃浦斯坦。不久美国与英国的书局也改变原意,陆续在英、 美、加拿大出版了《洛丽塔》。 当《洛丽塔》初版在巴黎由奥林亚书局出书时,英国政府当局 曾要求法国政府查禁。在英美问世后,荚国内阁也曾开会辩论,但 ·6·
序言⑧ 是设有禁售。新西兰则后来一度禁售。 《洛丽塔)在美国由普特南书局于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出 版,立即成为畅销书,于一九五九年一月爬升《纽约时报)畅销书目 单第一位!(最终被另一个俄籍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 生》挤出宝座。)当时多半的书评都把评论集中于所谓“洛丽塔事 件”的纠纷,而不是书的文学价值。 这样的宣传当然大大的提高了读者公众的兴趣,增加了书的 销路。只有女作家伊丽莎白·珍威(Elizabeth Janeway)的评论看 出了此书含莎士比亚的性质的悲喜剧意味:“我认为亨伯特的命运 寓有传统的莎士比亚悲剧性…亨伯特是个受情欲驱使的普通常 人0 , 珍威女士一言点破了不朽经典作品的特征(横的宇宙性,纵的 永恒性)。今日,(洛丽塔)已被世界公认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但是社会不乏愚味无知的人。它与很多其他名作仍在某些美国城 镇的图书馆中被禁。四十二岁的洛丽塔(人),三十岁的《洛丽塔》 (书)应算是成熟了。 1999年9月18日
目 录 一本被人指责为“淫书”的名著序育)… (1) 第…部… ◆◆■香 (1) 第二部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