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写出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Ing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i论》(The Wealth of Nations)。在这部著作中,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 和完整 而贷穿这 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思想。 1776年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成长时期,英国手工制造业正在开始向大工业过渡,英国 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残余的封建制度和流行一时的重商主义的限制政策的束 缚。处在青年时期的英国资产阶段,为了清除它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正迫切要求一个自由的 经济学说体系为它鸣锣开道。《国官论》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负有这样的阶级历史任务而 问世的,此书出版以后,不但对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为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 :了重要影响,没有任何其他一部资产阶级的经济著作曾产生那 广泛的影响,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把它奉为至宝。可是,历史很快就把它的局限性和缺点错误 显示出来。在这部书出版后将近一百年左右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已开始逐 渐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从此,亚当,斯密强调的自由而又自然的体制己经失灵了 再往后不到半个世纪时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登上了历史舞台,被斯密所强调的资本主义 的永恒性就遗到彻底否定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通过对国家和家庭进行对比来描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 认为,既然每个家庭都认为只生产一部分它自己需要的产品而用那些它能出售的产品来购买 其他产品是合算的,同样的道理应该适用于每个国家。 斯密首先从劳动分工开始论述国际贸易问题,他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有两条途径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是增加劳动数量,其中前者的作用尤其大,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主 要取决于分工。以制针为例,每个工人单独劳动时,一日绝对制不成20枚,说不定连1枚 也造不出来。但经过较精细的分工后,一人一日竟可制成4800枚针,劳动效率提高了百余 倍。这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正是来自分工的作用。同样,一国内部的劳动分工原则 也应适用于各国之间。据此,他得出结论,国际贸易应该遵循国际分工的原则,使各国都能 从中获得更大的好处 国内部的劳动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那么,国际分工如何进行呢?他强调,国 际分工的基础是在各自占有优势的自然禀赋中后天获得的有利条件。前者是指导致自然赋予 的有关气候、土壤、矿产、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些特定商品时,或许 有非常巨大的自然优势,使得其他国家无法与之竞争。后者是指通过自身努力而掌握的特殊 技艺,或称之为技 。各国应当按照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然后交换各自的 ,从 而使 各国的资源、劳力、资本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相反,不注意发挥优势进行生产,只能导致 国民财富的减少。譬如,苏格兰可以用暖房栽培葡萄,然后酿出上等美酒,但成本要比国外 高30倍。如果苏格兰禁止一切外国酒进▣而自已来生产,那就十分荒唐可笑。 亚当,斯密所进的优势实际上是对优势或绝对利益,章在说明为了更多地增加国民财 富,一国应该专业化生 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 进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劣势 即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所以通常称之为“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又总是体现为生产某产品的成本优势,即该国生产特定商品 的实际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所花费的成本,因此这个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Absolute Cost ) 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 但进口其不具有“ 绝对优势”的产品。那么,怎样确定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呢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
年写出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 )。在这部著作中,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 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思想。 1776 年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成长时期,英国手工制造业正在开始向大工业过渡,英国 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残余的封建制度和流行一时的重商主义的限制政策的束 缚。处在青年时期的英国资产阶段,为了清除它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正迫切要求一个自由的 经济学说体系为它鸣锣开道。《国富论》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负有这样的阶级历史任务而 问世的,此书出版以后,不但对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没有任何其他一部资产阶级的经济著作曾产生那么 广泛的影响,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把它奉为至宝。可是,历史很快就把它的局限性和缺点错误 显示出来。在这部书出版后将近一百年左右的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已开始逐 渐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从此,亚当·斯密强调的自由而又自然的体制已经失灵了, 再往后不到半个世纪时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登上了历史舞台,被斯密所强调的资本主义 的永恒性就遭到彻底否定。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通过对国家和家庭进行对比来描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 认为,既然每个家庭都认为只生产一部分它自己需要的产品而用那些它能出售的产品来购买 其他产品是合算的,同样的道理应该适用于每个国家。 斯密首先从劳动分工开始论述国际贸易问题,他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有两条途径,一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劳动数量,其中前者的作用尤其大,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主 要取决于分工。以制针为例,每个工人单独劳动时,一日绝对制不成 20 枚,说不定连 1 枚 也造不出来。但经过较精细的分工后,一人一日竟可制成 4800 枚针,劳动效率提高了百余 倍。这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正是来自分工的作用。同样,一国内部的劳动分工原则 也应适用于各国之间。据此,他得出结论,国际贸易应该遵循国际分工的原则,使各国都能 从中获得更大的好处。 一国内部的劳动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那么,国际分工如何进行呢?他强调,国 际分工的基础是在各自占有优势的自然禀赋中后天获得的有利条件。前者是指导致自然赋予 的有关气候、土壤、矿产、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些特定商品时,或许 有非常巨大的自然优势,使得其他国家无法与之竞争。后者是指通过自身努力而掌握的特殊 技艺,或称之为技术。各国应当按照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然后交换各自的商品,从而使得 各国的资源、劳力、资本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相反,不注意发挥优势进行生产,只能导致 国民财富的减少。譬如,苏格兰可以用暖房栽培葡萄,然后酿出上等美酒,但成本要比国外 高 30 倍。如果苏格兰禁止一切外国酒进口而自己来生产,那就十分荒唐可笑。 亚当·斯密所讲的优势实际上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意在说明为了更多地增加国民财 富,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劣势, 即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所以通常称之为“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一 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又总是体现为生产某产品的成本优势,即该国生产特定商品 的实际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所花费的成本,因此这个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Absolute Cost)。 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 但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那么,怎样确定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呢?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产品 j 的劳动生产率
可用()来表示,其中,是产品的产量,L是劳动投入。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 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单位产品 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ag 表示。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 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为了进一步理解“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我们假设有两个国家“英国”和“法国”,两国都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布”,但生 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在国际分工发生前,英、法两国各自生产小麦和布两 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力数量如下: 表2.1 国际分工前 小麦 劳动力(人) 产量(吨) 劳动力(人)产量(匹) 法国 100 50 100 英国 150 50 60 20 合计 250 100 150 40 按照判断绝对优势的方法,我们判断两国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法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即每人生产小者的数量是0.5 吨,英国生产小麦的芳动生产率,即每人生产小麦的数量是0.3吨, 法国生产小麦的劳动 生产率高于英国,所以法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法国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是Q, 匹,英国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是0.4匹,英国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法国,所以英国在布 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见表2.2)。 表2.2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g,/L) 小(人均产量) 布(人均产量) 法国围 0.5 0.2 益用 033 04 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说,法国生产小麦的成本,即生产1吨小麦的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数 量是2人,英国生产小麦的成本,即生产1吨小麦的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是3人,法国牛 产1单位小麦的生产成本低于英国,所以法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法国生产布的 成本,即生产1匹布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是5人,英国生产布的成本,即生产1匹布所 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是2.5人,英国生产1单位布的生产成本低于法国,所以英国在布的生产 上具有绝对优势(见表2.3). 表2.3 两国的生产成本(au) 小麦 布 法国 5 英国 2.5
可用( L Qj )来表示,其中 Qj 是 j 产品的产量,L 是劳动投入。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 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即用生产 1 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单位产品 j 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 Li a = Qj L 表示。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 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为了进一步理解“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我们假设有两个国家“英国”和“法国”,两国都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布”,但生 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在国际分工发生前,英、法两国各自生产小麦和布两 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力数量如下: 表 2.1 国际分工前 小 麦 布 劳动力(人) 产量(吨) 劳动力(人) 产量(匹) 法国 英国 100 150 50 50 100 50 20 20 合计 250 100 150 40 按照判断绝对优势的方法,我们判断两国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法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即每人生产小麦的数量是 0.5 吨,英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即每人生产小麦的数量是 0.33 吨,法国生产小麦的劳动 生产率高于英国,所以法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法国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是 0.2 匹,英国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是 0.4 匹,英国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法国,所以英国在布 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见表 2.2)。 表 2.2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Qj / L ) 小麦(人均产量) 布(人均产量) 法国 0.5 0.2 英国 0.33 0.4 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说,法国生产小麦的成本,即生产 1 吨小麦的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数 量是 2 人,英国生产小麦的成本,即生产 1 吨小麦的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是 3 人,法国生 产 1 单位小麦的生产成本低于英国,所以法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法国生产布的 成本,即生产 1 匹布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是 5 人,英国生产布的成本,即生产 1 匹布所需 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是 2.5 人,英国生产 1 单位布的生产成本低于法国,所以英国在布的生产 上具有绝对优势(见表 2.3)。 表 2.3 两国的生产成本( Li a ) 小麦 布 法国 2 5 英国 3 2.5
通过两种方法确定两国各自具有的绝对优势的产品是一致的,所以按照绝对优势的贸易 理论,法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小麦,英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布。进行国际分工后,两国各自生产 的商品数量如表2.4: 表2.4 国际分工后 小表 布 劳动力(人) 产量(吨) 劳动力(人)产量(匹) 法国 200 100 英国 200 80 合计 200 100 200 80 两国进行专业化分工后,法国专门生产小麦,英国专门生产布,法国将其所有的劳动力 资源200人用于生产小麦,可生产100吨小麦:英国将其所有的劳动力资源200人用于生产 布,可生产:80匹布。所以,在同样的劳动投入情况下,小麦的生产总量并没有变化,但布 的生产总量由原来的40匹增加到0匹。因此,从出界节用来看,届姚技术条件等并沿有套 化,而仅仅是由于开展了国际分工,两国都专业化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使世界范围 内的总产量增加了。现假定国际市场上按照1吨小麦换1匹布的交换比例开展国际贸易,则 交换后两国各自可供消费的两种商品的数量如表2.5: 表2.5 开展国际贸易后 小麦(吨) 布(匹) 法国 50 50 英国 50 30 合计 100 80 按照1小麦:1布的交换比较开展国际贸易后,虽然两国小麦的消费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但布的消费数量都增加了。这说明,两国按照绝对优势理论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开展国际贸易, 对英、法两国都有好处,使两国的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都增加了。 亚当·斯密环论述了自由留易所带来的好处,将括说来。大致有二个方面.第一,百通 有无,交换多余的使用价值。就是说,把本国多余的商品输出国外,换回本国无法生产或生 产不足的商品,满足了双方需要;第二,增加社会价值,获取更大利益。由于各国的社会势 动生产率参差不齐,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自然不尽相同,这样,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的某些商 品的数量会超过本国所可能生产的,从而节省了本国的劳动力或增加了使用价值:第三,互 惠互利,共同富裕。一国从对外贸易中得到的主要利益在于输出了本国消费不了的剩余货物, 因此 ,即使两 国贸易 平衡,由于都为对方的剩余货物提供了市场,双方还是都有利益。所飞 对外贸易具有共同利益 而不是一方得到, 方受损。不难看出,亚当·斯密关于国际分工 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他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首先作了理论探讨,同样 应予肯定。同时,他指出,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 以说,斯密把国际留易理论钠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留易的经济分析 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很大,因为在现实社会中 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 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 但是贸易仍然在两种国家之间发生,而斯密的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 间的贸易,从而暴露出他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通过两种方法确定两国各自具有的绝对优势的产品是一致的,所以按照绝对优势的贸易 理论,法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小麦,英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布。进行国际分工后,两国各自生产 的商品数量如表 2.4: 表 2.4 国际分工后 小 麦 布 劳动力(人) 产量(吨) 劳动力(人) 产量(匹) 法国 英国 200 100 200 80 合计 200 100 200 80 两国进行专业化分工后,法国专门生产小麦,英国专门生产布,法国将其所有的劳动力 资源 200 人用于生产小麦,可生产 100 吨小麦;英国将其所有的劳动力资源 200 人用于生产 布,可生产 80 匹布。所以,在同样的劳动投入情况下,小麦的生产总量并没有变化,但布 的生产总量由原来的 40 匹增加到 80 匹。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技术条件等并没有变 化,而仅仅是由于开展了国际分工,两国都专业化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使世界范围 内的总产量增加了。现假定国际市场上按照 1 吨小麦换 1 匹布的交换比例开展国际贸易,则 交换后两国各自可供消费的两种商品的数量如表 2.5: 表 2.5 开展国际贸易后 小 麦(吨) 布(匹) 法国 英国 50 50 50 30 合计 100 80 按照 1 小麦:1 布的交换比较开展国际贸易后,虽然两国小麦的消费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但布的消费数量都增加了。这说明,两国按照绝对优势理论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开展国际贸易, 对英、法两国都有好处,使两国的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都增加了。 亚当·斯密还论述了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好处,概括说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互通 有无,交换多余的使用价值。就是说,把本国多余的商品输出国外,换回本国无法生产或生 产不足的商品,满足了双方需要;第二,增加社会价值,获取更大利益。由于各国的社会劳 动生产率参差不齐,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自然不尽相同,这样,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的某些商 品的数量会超过本国所可能生产的,从而节省了本国的劳动力或增加了使用价值;第三,互 惠互利,共同富裕。一国从对外贸易中得到的主要利益在于输出了本国消费不了的剩余货物, 因此,即使两国贸易平衡,由于都为对方的剩余货物提供了市场,双方还是都有利益。所以 对外贸易具有共同利益,而不是一方得到,一方受损。不难看出,亚当·斯密关于国际分工 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他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首先作了理论探讨,同样 应予肯定。同时,他指出,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 可以说,斯密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很大,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 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 但是贸易仍然在两种国家之间发生,而斯密的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 间的贸易,从而暴露出他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三、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在亚当·斯密之后的另一位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l772 一1823)。其贸易学说是他整个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卫·李嘉图所创立的著 名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Doctrine)奠定了国际贸易理论演进 的重大基础, 个多世纪的有关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对其理论的补充、发展和修正。李 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一书论证了以“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为 中心的国际贸易理论。 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考察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同亚当·斯密一样,也 是从论述个人的分工和专业化开始,而且也明确指出,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活动应该根据各 国的自然优势和 后天获得的优势来进 ,所不同的是,斯密讲的优势是指绝对的优势即生产 成本绝对低于别国,而李嘉图心目中的优势则是一种相对的优势,也就是比较优势。李嘉图 反对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基础建立在各国绝对优势的差别上,认为这种理论无法解释所 有产品都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同样要参与国际交换的现实 那么,什么是比较优势呢?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热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 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三种方法来确定 1) 品的相对穷动生 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 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 产品B的劳动生产(人均产量:Q几) 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 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 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单位产品A 要素投放量(a)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放量(a1a)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 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3) 一种产品是否具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还可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来衡量。 产品A的机会成本=减少的B产量(△Q) 增加的A产量(AQA) 李嘉图指出,从个人之间的分工来看,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例 如,在制鞋和帽两方面甲都比乙强,不过制帽只强1/5,而制鞋要强1/3,甲的更大优势 制鞋,乙的更小劣势是制帽。所以,甲专门制鞋而乙只制帽,然后双方通过交换都能得到更 多的鞋和帽。这就是说,尽管乙在两方面都具有绝对劣势,但那种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生产 (制帽)实际上就是他能得到“比较利益”的相对优势。因此,贸易活动中的相对优势是 指更大的绝对优势, 或较小 的绝对劣势 这种 势泉 商品所耗 费的劳动的相对差异带 来的,反映了它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异 ,所以又称为“比较成本说”(Comparative Co Doctrine)。李嘉图进一步强调,这种优势标准其实更加适用于国际贸易。这是因为,劳动 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不可能轻易地在国与国之间随意流动,经济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既不 会也不可能把它们的居民全部移送到富国,它们唯有正视本国实情,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来 增加本国财富 ,所以发挥相对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对此 他举了 一个有名的例子 假设英国和葡萄牙都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但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每单 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如表2.6
三、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在亚当·斯密之后的另一位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 —1823)。其贸易学说是他整个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卫·李嘉图所创立的著 名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Doctrine)奠定了国际贸易理论演进 的重大基础,以后一个多世纪的有关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对其理论的补充、发展和修正。李 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一书论证了以“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为 中心的国际贸易理论。 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考察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同亚当·斯密一样,也 是从论述个人的分工和专业化开始,而且也明确指出,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活动应该根据各 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来进行。所不同的是,斯密讲的优势是指绝对的优势即生产 成本绝对低于别国,而李嘉图心目中的优势则是一种相对的优势,也就是比较优势。李嘉图 反对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基础建立在各国绝对优势的差别上,认为这种理论无法解释所 有产品都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同样要参与国际交换的现实。 那么,什么是比较优势呢?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 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三种方法来确定。 (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 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 产品 A 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 B)= B ( Q /L) A ( Q /L) B A 产品 的劳动生产率 人均产量: 产品 的劳动生产率 人均产量: 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 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 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产品 A 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 B)= B (a ) A (a ) LB LA 单位产品 的要素投放量 单位产品 的要素投放量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 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3)一种产品是否具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还可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来衡量。 产品 A 的机会成本= A ( Q ) B ( Q ) A B 增加的 产量 减少的 产量 李嘉图指出,从个人之间的分工来看,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例 如,在制鞋和帽两方面甲都比乙强,不过制帽只强 1/5,而制鞋要强 1/3,甲的更大优势在 制鞋,乙的更小劣势是制帽。所以,甲专门制鞋而乙只制帽,然后双方通过交换都能得到更 多的鞋和帽。这就是说,尽管乙在两方面都具有绝对劣势,但那种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生产 (制帽)实际上就是他能得到“比较利益”的相对优势。因此,贸易活动中的相对优势既是 指更大的绝对优势,或较小的绝对劣势。这种优势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的相对差异带 来的,反映了它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异,所以又称为“比较成本说”(Comparative Cost Doctrine)。李嘉图进一步强调,这种优势标准其实更加适用于国际贸易。这是因为,劳动、 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不可能轻易地在国与国之间随意流动,经济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既不 会也不可能把它们的居民全部移送到富国,它们唯有正视本国实情,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来 增加本国财富。所以发挥相对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对此,他举了一个有名的例子。 假设英国和葡萄牙都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但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每单 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如表 2.6
表2.6 国际分工前 一单位毛呢 一单位酒 葡萄牙 90人/年 80人/年 英国 100人/年 120人/年 如果按照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两国似乎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可能性。现在,让我 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确定两国各自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的商品。 (1)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的话, 葡萄牙毛呢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0.89,酒的相对 劳动生产率是1.125:英国毛呢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1.2,酒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0.83由 此可见,英国毛呢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所以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葡萄牙 酒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所以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表2.7所示。 表2.7 两国生产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毛呢 酒 简萄牙 0.89 1.125 英国 1.2 0.83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的话,葡萄牙毛呢的相对成本是1.125,酒的相对成本是0.89: 英国毛呢的相对成本是083,酒的相对成本是1.2。由此可见,葡萄牙酒的相对成本较低 所以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英国毛呢的相对成本较低,所以英国在毛呢的生产 上具有比较优势,如表2.8所示 表2.8 两国生产商品的相对成本 毛吧 酒 萄萄牙 1.125 0.89 英国 0.83 1.2 (3)用机会成本来衡量的话,葡萄牙生产毛呢的机会成本是1.125,生产酒的机会成 本是0.89:英国生产毛呢的机会成本是0.83,生产酒的机会成本是1.2。由此可见,葡萄 牙生产酒的机会成本低于英国,所以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英国生产毛呢的机 会成本低于葡萄牙,所以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表2.9所示。 表2.9 两国生产商品的机会成本 毛呢 酒 葡萄牙 1.125 0.89 英围 0.83 1.2 由此可见,三种方法的结论是相同的,都能确定两国各自具有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 两国开展国际分工,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葡萄牙专门生产酒,英国专门生产 毛呢,其结果如表2.10
表 2.6 国际分工前 一单位毛呢 一单位酒 葡萄牙 90 人/年 80 人/年 英 国 100 人/年 120 人/年 如果按照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两国似乎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可能性。现在,让我 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确定两国各自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的商品。 (1)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的话,葡萄牙毛呢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 0.89,酒的相对 劳动生产率是 1.125;英国毛呢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 1.2,酒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 0.83。由 此可见,英国毛呢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所以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葡萄牙 酒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所以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表 2.7 所示。 表 2.7 两国生产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毛呢 酒 葡萄牙 0.89 1.125 英 国 1.2 0.83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的话,葡萄牙毛呢的相对成本是 1.125,酒的相对成本是 0.89; 英国毛呢的相对成本是 0.83,酒的相对成本是 1.2。由此可见,葡萄牙酒的相对成本较低, 所以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英国毛呢的相对成本较低,所以英国在毛呢的生产 上具有比较优势,如表 2.8 所示。 表 2.8 两国生产商品的相对成本 毛呢 酒 葡萄牙 1.125 0.89 英 国 0.83 1.2 (3)用机会成本来衡量的话,葡萄牙生产毛呢的机会成本是 1.125,生产酒的机会成 本是 0.89;英国生产毛呢的机会成本是 0.83,生产酒的机会成本是 1.2。由此可见,葡萄 牙生产酒的机会成本低于英国,所以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英国生产毛呢的机 会成本低于葡萄牙,所以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表 2.9 所示。 表 2.9 两国生产商品的机会成本 毛呢 酒 葡萄牙 1.125 0.89 英 国 0.83 1.2 由此可见,三种方法的结论是相同的,都能确定两国各自具有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 两国开展国际分工,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葡萄牙专门生产酒,英国专门生产 毛呢,其结果如表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