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出口。专门进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关境进口的总额,专门出口是指一定时期 内(如一年内)跨关境出口的总额。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额就是专门进口额与出口 领的总和。这样,外国商品直接存入保段合库(风)的一类留易活动不面列入进口留易顶日 之中。显然,专门贸易与总贸易在数额上不可能相等,但两者都是指一国在 一定时期时(女 一年)对外贸易的总额。世界上某些因家,如美因、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等,采用专 门贸易方式来统计。 各国都按自己的统计方式公布对外贸易的统计数据,并向联合国报告。联合国公布的国 际贸易统计数据一般注明总贸易或专门贸易。过境贸易列入总贸易,不列入专门贸易。 4、按贸易关系分: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直接从生产国(出口国)销往消费国(进口国), 不通过第三国转手而进行的贸易,这两国之间的贸易称为直接贸易。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商品从生产国销往消费国中通过第三国转手的贸易 对生产国和消费国来说,开展的是间接贸易:而对于第三国来说,则进行的是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的区别是以货物所有权转移是否经过第三国(中间国)为标准,而 与运输方式无关。直接贸易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通过第三国转运至消费国,间接贸易可以是 生产国的商品直接运往消费国。 5、按贸易国数目划分:双边贸易、三角贸易和多边贸易 双边留易(Bi1 atera1Tade)是指两国政府之间商定的留易规则和调节机下的留易 两国政府往往通过签订贸易条约或协定来规定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要求两国在开展贸易时 必须遵守贸易条约或协定中的规定。双边贸易所遵守的规则和调节机制不适用于任何一个签 约国与第三方非签约国之间开展的贸易。例如,在《中美贸易条约》下开展的中美贸易就是 一种双边留易。 多边留易(ultilateral Trade)是指在多个国家政府之间商定的留易规则和调节机制 下的贸易。同样,多个国家政府之间也需要通过签订贸易条约或协定来规定贸易规则和调节 机制,而且这些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也不适用于任何一个签约国与其他非签约国之间的贸 易。例如,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国家所开展的贸易就属于多边贸易。 6、按清偿工具划分:自由结汇贸易和易货贸易 自由结汇留易(Free-Liquidation trade)指的是以国际货币作为清偿手段的国际留易」 又称现汇贸易。能够充当这种国际支付手段的, 主要是美元、英镑、马克、法郎和日元这些 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反之,以经过计价的商品作为清偿手段的国际贸易,则称易货贸易 (Barter Trade),或叫换货贸易。它的特点是,进口与出口直接相联系,以货换货,进出 基本平衡,可以不用现汇支付。这就解决了那些外汇匮乏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困难。加上现 在各国之间经济依越性加强,有支付能力的国家有时也不得不接受这种贸易方式,因此,易 货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十分兴盛,大致已接近世界贸易额的1/3。 必须注意 倘若两国间签订了贸易支付协定,规定双方贸易经由清算帐户收付款,则 般不允许进行现汇贸易。因此,从清偿工具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 7、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水平贸易和垂直贸易 经济发展水平此拉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贸易活动,叫做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 例如,北北之间、南南之间以及区域性集团内的国际贸易, 一般都是水平留易。相反,经济 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称为垂直贸易(Vertical Trade) 在国际分 工中所处的地位相差甚远,其贸易往来有着许多与水平贸易大不一样的特点。南北之间贸易 一般就属此类。区分和研究这两者的差异,对一国确定其对外贸易的政策和策略具有重要作 用
门出口。专门进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关境进口的总额,专门出口是指一定时期 内(如一年内)跨关境出口的总额。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额就是专门进口额与出口 额的总和。这样,外国商品直接存入保税仓库(区)的一类贸易活动不再列入进口贸易项目 之中。显然,专门贸易与总贸易在数额上不可能相等,但两者都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时(如 一年)对外贸易的总额。世界上某些国家,如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等,采用专 门贸易方式来统计。 各国都按自己的统计方式公布对外贸易的统计数据,并向联合国报告。联合国公布的国 际贸易统计数据一般注明总贸易或专门贸易。过境贸易列入总贸易,不列入专门贸易。 4、按贸易关系分: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直接从生产国(出口国)销往消费国(进口国), 不通过第三国转手而进行的贸易,这两国之间的贸易称为直接贸易。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商品从生产国销往消费国中通过第三国转手的贸易。 对生产国和消费国来说,开展的是间接贸易;而对于第三国来说,则进行的是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的区别是以货物所有权转移是否经过第三国(中间国)为标准,而 与运输方式无关。直接贸易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通过第三国转运至消费国,间接贸易可以是 生产国的商品直接运往消费国。 5、按贸易国数目划分:双边贸易、三角贸易和多边贸易 双边贸易(Bilateral Trade)是指两国政府之间商定的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下的贸易。 两国政府往往通过签订贸易条约或协定来规定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要求两国在开展贸易时 必须遵守贸易条约或协定中的规定。双边贸易所遵守的规则和调节机制不适用于任何一个签 约国与第三方非签约国之间开展的贸易。例如,在《中美贸易条约》下开展的中美贸易就是 一种双边贸易。 多边贸易(Multilateral Trade)是指在多个国家政府之间商定的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 下的贸易。同样,多个国家政府之间也需要通过签订贸易条约或协定来规定贸易规则和调节 机制,而且这些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也不适用于任何一个签约国与其他非签约国之间的贸 易。例如,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国家所开展的贸易就属于多边贸易。 6、按清偿工具划分:自由结汇贸易和易货贸易 自由结汇贸易(Free-Liquidation Trade)指的是以国际货币作为清偿手段的国际贸易, 又称现汇贸易。能够充当这种国际支付手段的,主要是美元、英镑、马克、法郎和日元这些 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反之,以经过计价的商品作为清偿手段的国际贸易,则称易货贸易 (Barter Trade),或叫换货贸易。它的特点是,进口与出口直接相联系,以货换货,进出 基本平衡,可以不用现汇支付。这就解决了那些外汇匮乏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困难。加上现 在各国之间经济依赖性加强,有支付能力的国家有时也不得不接受这种贸易方式,因此,易 货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十分兴盛,大致已接近世界贸易额的 1/3。 必须注意,倘若两国间签订了贸易支付协定,规定双方贸易经由清算帐户收付款,则一 般不允许进行现汇贸易。因此,从清偿工具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 7、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水平贸易和垂直贸易 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贸易活动,叫做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 例如,北北之间、南南之间以及区域性集团内的国际贸易,一般都是水平贸易。相反,经济 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称为垂直贸易(Vertical Trade)。这两类国家在国际分 工中所处的地位相差甚远,其贸易往来有着许多与水平贸易大不一样的特点。南北之间贸易 一般就属此类。区分和研究这两者的差异,对一国确定其对外贸易的政策和策略具有重要作 用
讨论与思考练习 1.什么叫国际贸易?它与对外贸易有何区别? 2.简述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概念或常用术语。 3.国际贸易主要有哪些分类?试举例说明。 4.国际贸易是如何产生的? 5.国际贸易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 第二章国际分工 of Labour)是指超越了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 当各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神破了围界并广泛发展时,义出现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 易和世界经济联系的基础。 国际分工和社会分工当姚有相同的方面。即它们都是劳动分工,都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 原因和结果。但是它们又有不同之处:第 形成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分工出现于原始名 会时期,并存在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国际分工则形成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时代。第二 商品交换方式不同。前者的商品交换表现为国内贸易,后者的商品交换受到种种限制,一般 来说还不能自由地进行。第三,受制约的价值规律不同。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内价 值规律所制约,而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制于国际价值规律,两种价值规律的内函和作用不 灵相同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提高的必然产 物。在原始社会末期,特别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虽然社会分工继续不断地有所发 展,但总的来讲,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此时的国内贸易尚不够 发达,只有一些地方性的交易场所,国际留易更是小规模的和低水平的。因此,各国的社会 分工要演进到国际分工的条件并不成熟,邻近国家之间出现少量的国际分工,完全是一种 然的局部性的现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国际贸易活动开始迅速扩大,手工业生产向 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当时欧洲殖民主义者在拉丁美洲、 非洲和亚洲建立的种植园,就是早期资本主义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它产生了宗主国与殖民地 之间国际分工 从18世纪中期英国产业革命的兴起到19世纪中期其他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 命的大致完成,则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国际分工真正形成的时期。在这一百年里,这些国家 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导致它们的生产力水平巨大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极大进步。随之而 来的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迅速进步,又为大大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这 样,经济活动达姚超戴国界和民族的局限,终于扣冬国的商品生产活动纳入国际分工的轨道」 从而出现了真正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机器和蒸汽机的应用,分工的规核 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讨论与思考练习 1.什么叫国际贸易?它与对外贸易有何区别? 2.简述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概念或常用术语。 3.国际贸易主要有哪些分类?试举例说明。 4.国际贸易是如何产生的? 5.国际贸易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是指超越了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 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 当各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了国界并广泛发展时,又出现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 易和世界经济联系的基础。 国际分工和社会分工当然有相同的方面,即它们都是劳动分工,都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 原因和结果。但是它们又有不同之处:第一,形成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分工出现于原始社 会时期,并存在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国际分工则形成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时代。第二, 商品交换方式不同。前者的商品交换表现为国内贸易,后者的商品交换受到种种限制,一般 来说还不能自由地进行。第三,受制约的价值规律不同。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内价 值规律所制约,而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制于国际价值规律,两种价值规律的内涵和作用不 尽相同。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提高的必然产 物。在原始社会末期,特别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虽然社会分工继续不断地有所发 展,但总的来讲,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此时的国内贸易尚不够 发达,只有一些地方性的交易场所,国际贸易更是小规模的和低水平的。因此,各国的社会 分工要演进到国际分工的条件并不成熟,邻近国家之间出现少量的国际分工,完全是一种偶 然的局部性的现象。 15 世纪末和 16 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国际贸易活动开始迅速扩大,手工业生产向 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当时欧洲殖民主义者在拉丁美洲、 非洲和亚洲建立的种植园,就是早期资本主义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它产生了宗主国与殖民地 之间国际分工。 从18世纪中期英国产业革命的兴起到19世纪中期其他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 命的大致完成,则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国际分工真正形成的时期。在这一百年里,这些国家 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导致它们的生产力水平巨大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极大进步。随之而 来的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迅速进步,又为大大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这 样,经济活动必然超越国界和民族的局限,终于把各国的商品生产活动纳入国际分工的轨道, 从而出现了真正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机器和蒸汽机的应用,分工的规模 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又有新的迅速增 长。新的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进一步积聚和集 中,导致生产规模的急刷扩大和生产组织的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开始进入断阶段。垄断资 本主义为了攫取高额利润,不仅扩大对外贸易活动,而且开始对外输出资本,使得资本主义 生产和交换日益国际化。其结果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 间的经济联系愈益加深,终于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世界改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促 使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动。一系列独的发展中国家婚起。使得原来以宗主国 与殖民地之间经济联系为主的国际分工形式几乎不复存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经济 活动,对国际经济联系的内容和实质也发生重要影响。这些都使战后的国际分工具有新的特 征。例如,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迅速发展,同一工业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日趋加强, 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制成品的分工行列,国际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形式日益多样化,等等。 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更使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有了极大发展。这些都赋予战后国 际分工新的内容 形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世界经贸格局呈现出众多新的特点和趋势,例如,整个世男 的经济热战己替代往昔的政治冷战,合作与协调已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世界贸易活动 随着乌拉圭一揽子协议的达成而迅猛发展,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形式蓬勃发展,等等,这 将推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讲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而预示若全世界的国际分工以将讲一北 宽化和深化。 可见,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世界 经济活动产生者重大影响。反过来,世界经贸活动的不断深化又进一步推动国际分工往更高 的层次和更深的程度上发展。而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取决于其本身的生产力 水平及其对外经贸战略。因此,国际分工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代表若一种进步的 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又成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行剥削和惊夺的工具,以往的国际分工过程 就是它们霸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过程。尽管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和形式己有 很大不同,但目前国际经济旧秩序并未根本改变,剥削、掠夺和不平等依然是当今国际分丁 的重要性质和内容。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 以此来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应当采取恰当的策路步墨和 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决地政变当今仍不平等的国际分工格局,同其中的 夺性行为展开斗争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国际分工的 生和发展,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或制约。它们主要是 1、社会生产力水平 社会生产力是开展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它的不断发展,就谈不上国际分工的以 要和可能。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又决定着 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中国 家大多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能力较落后,原先主要只能生产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国际分工中明显处于从属地位。反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科技水平和雄厚的 经济实力,占据者国际分工体系的支配地位。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还导致国际分工日益多样化 和细分化,例如出现了“三来一补”、“合作经营”、车间内部工种、工序、工艺的细化的国 际分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决定着国际分工中的产品构成。随若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世 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最初的初级产品为主 ,发展到战后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再演进到 今技术贸易有了迅速发展和无形贸易已占相当份额。因此,一国要提高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 地位,首先要立足于本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 2、国际生产关系的性质 这是指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各国在世界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又有新的迅速增 长。新的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进一步积聚和集 中,导致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和生产组织的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垄断资 本主义为了攫取高额利润,不仅扩大对外贸易活动,而且开始对外输出资本,使得资本主义 生产和交换日益国际化。其结果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 间的经济联系愈益加深,终于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促 使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动。一系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崛起,使得原来以宗主国 与殖民地之间经济联系为主的国际分工形式几乎不复存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经济 活动,对国际经济联系的内容和实质也发生重要影响。这些都使战后的国际分工具有新的特 征。例如,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迅速发展,同一工业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日趋加强,一 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制成品的分工行列,国际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形式日益多样化,等等。 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更使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有了极大发展。这些都赋予战后国 际分工新的内容和形式。 特别是进入 90 年代之后,世界经贸格局呈现出众多新的特点和趋势,例如,整个世界 的经济热战已替代往昔的政治冷战,合作与协调已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世界贸易活动 随着乌拉圭一揽子协议的达成而迅猛发展,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形式蓬勃发展,等等,这一 切将推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而预示着全世界的国际分工必将进一步 宽化和深化。 可见,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世界 经济活动产生着重大影响。反过来,世界经贸活动的不断深化又进一步推动国际分工往更高 的层次和更深的程度上发展。而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取决于其本身的生产力 水平及其对外经贸战略。因此,国际分工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代表着一种进步的 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又成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行剥削和惊夺的工具,以往的国际分工过程 就是它们霸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过程。尽管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和形式已有 很大不同,但目前国际经济旧秩序并未根本改变,剥削、掠夺和不平等依然是当今国际分工 的重要性质和内容。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 以此来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应当采取恰当的策略步骤和 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决地改变当今仍不平等的国际分工格局,同其中的掠夺性行为展开斗争。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或制约。它们主要是: 1、社会生产力水平 社会生产力是开展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它的不断发展,就谈不上国际分工的必 要和可能。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又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中国 家大多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能力较落后,原先主要只能生产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国际分工中明显处于从属地位。反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科技水平和雄厚的 经济实力,占据着国际分工体系的支配地位。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还导致国际分工日益多样化 和细分化,例如出现了“三来一补”、“合作经营”、车间内部工种、工序、工艺的细化的国 际分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决定着国际分工中的产品构成。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世 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最初的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战后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再演进到当 今技术贸易有了迅速发展和无形贸易已占相当份额。因此,一国要提高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 地位,首先要立足于本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 2、国际生产关系的性质 这是指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各国在世界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
的各种经济关系。它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际分工具有互助互利的基本特 点,而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则必然存在剥削、掠夺和不平等交换。从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来看, 依然存在若名种生产关系(包括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资木主义生产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 当今国际分工体系的主要方面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但同时要看到,以发展民族经济 为旨的南方(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北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分工,以及南南之间的国际分工, 从国际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都已具有新的内涵和特点,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3、上层建筑 政府、军队和各种组织机构等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于上层建筑的力量。其对国际分工也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发达国家至今对各种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拥有很大的控制权或影响力。例如,美国在世界银行所掌握的投票权足 以否定一切重要的借贷顶目,并且一直控制着该组织的行政管理权(历仟行长均为美国人) 这样,发达国家有时利用这类经济组织来影响一些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如项目贷款只 用于初级产品部门 造成发展中国家 型经济 有时采用贸易保护 义政策来 弱和打击贸易对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试图人为地改变后者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和价 用:有时则干脆运用封锁、禁运、制裁或断绝经济贸易关系等手段来对付某个国家,妄图强 行割断该国的国际经济联系,从外部环境方面延缓其经济发展。 4、自然因素 这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土地、藏等。它是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物 质基础,因而国际分工活动也离不开它。尽管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自然因素的作用相对下降, 但它仍然对国际分工且有重要影响。赞比亚被誉为“铜矿之国”,有的东南亚国家有“橡胶 大多是由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带来的。最典型的要数 ·些中东石油输出国 家 阿拉伯等)。它们原来并 成 熟的工业体系和农业生 仅凭借地下蕴藏的 油资源,不仅成为高收入发展中国家(沙特因而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常任董事国),而 且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拥有颇令人注目的影响,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即为一例。同样, 日本这个资源相当贫乏的经济大国,必然比别的国家更加依巅国外市场,从而尤为注重国际 分工的意义和作用。可见,自然因素对国际分工影响和制约非但不能忽视,有时甚至对某些 国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5、跨国公司 从战后的情况看,新的科技革命和国公司的出现,深刻影响著国际分工的讲一步发展 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着社会 物质生产状况,促进新的生产部门和新产品不断涌现,因而它 仍是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影响着国际分工。而跨国公司以新的经济组织形式直接对国际分 发生重大作用,完全是战后新出现的重要因素。跨国公司资产雄厚,规模巨大,控制着国际 市场上的不少重要行业。它们的子公司遍及世界各地,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利条件分工 合作生产,然后集中装配或实行专业化分工,并同许多国家的有关厂商保持较固定的供求关 系。简言之,分布全球的子公司完全是跨国公司这个总工厂的生产车间甚至生产小组。这无 凝是促使传统国际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动的直接原因之一 上述因素决定或影响着现行国际分工体系的种种特点,以及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 作用。发展中国家只有发挥或解决上述因素的优势方面或不利条件,才可能扭转自己在国际 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并改变不合理的现行国际分工格局。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作用 当今世的国际分丁木上有三种类利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达国家之 间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这些分工类型的特点各不相同, 世界各国参加国际分 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异,但它们参与的方式基本上有如下三种:
的各种经济关系。它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际分工具有互助互利的基本特 点,而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则必然存在剥削、掠夺和不平等交换。从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来看, 依然存在着多种生产关系(包括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当今国际分工体系的主要方面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但同时要看到,以发展民族经济 为旨的南方(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北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分工,以及南南之间的国际分工, 从国际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都已具有新的内涵和特点,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3、上层建筑 政府、军队和各种组织机构等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于上层建筑的力量。其对国际分工也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发达国家至今对各种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拥有很大的控制权或影响力。例如,美国在世界银行所掌握的投票权足 以否定一切重要的借贷项目,并且一直控制着该组织的行政管理权(历任行长均为美国人)。 这样,发达国家有时利用这类经济组织来影响一些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如项目贷款只 用于初级产品部门,易于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畸型经济结构;有时采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削 弱和打击贸易对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试图人为地改变后者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 用;有时则干脆运用封锁、禁运、制裁或断绝经济贸易关系等手段来对付某个国家,妄图强 行割断该国的国际经济联系,从外部环境方面延缓其经济发展。 4、自然因素 这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土地、矿藏等。它是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物 质基础,因而国际分工活动也离不开它。尽管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自然因素的作用相对下降, 但它仍然对国际分工具有重要影响。赞比亚被誉为“铜矿之国”,有的东南亚国家有“橡胶 之国”的美称,大多是由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带来的。最典型的要数一些中东石油输出国 家(如沙特阿拉伯等)。它们原来并无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农业生产,仅仅凭借地下蕴藏的石 油资源,不仅成为高收入发展中国家(沙特因而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常任董事国),而 且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拥有颇令人注目的影响,70 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即为一例。同样, 日本这个资源相当贫乏的经济大国,必然比别的国家更加依赖国外市场,从而尤为注重国际 分工的意义和作用。可见,自然因素对国际分工影响和制约非但不能忽视,有时甚至对某些 国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5、跨国公司 从战后的情况看,新的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出现,深刻影响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物质生产状况,促进新的生产部门和新产品不断涌现,因而它 仍是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影响着国际分工。而跨国公司以新的经济组织形式直接对国际分工 发生重大作用,完全是战后新出现的重要因素。跨国公司资产雄厚,规模巨大,控制着国际 市场上的不少重要行业。它们的子公司遍及世界各地,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利条件分工 合作生产,然后集中装配或实行专业化分工,并同许多国家的有关厂商保持较固定的供求关 系。简言之,分布全球的子公司完全是跨国公司这个总工厂的生产车间甚至生产小组。这无 疑是促使传统国际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动的直接原因之一。 上述因素决定或影响着现行国际分工体系的种种特点,以及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 作用。发展中国家只有发挥或解决上述因素的优势方面或不利条件,才可能扭转自己在国际 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并改变不合理的现行国际分工格局。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作用 当今世界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有三种类型,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达国家之 间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这些分工类型的特点各不相同,世界各国参加国际分工 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异,但它们参与的方式基本上有如下三种:
1、垂直型 这种类型的国际分工表现在国际贸易上是指进口原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或者是出口原 料和进口制成品。例如,日本身为富裕的经济大国,资源却极其贫乏。其进口额中原料占 80%以上,而工业制成品却占出口的90%。这是十分典型的“垂直型”。中东石油输出国则 主要出口原油,交换回所需的大部分制成品。它们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同样属于“垂直型”。 2、水平型 这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和协作。例如,欧洲联盟 内部15个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3、混合型 这是指将垂直型和水平型相混合的国际分工方式。其中以德国最为典型。它与发展中国 家的分工是“垂直型”,从中得到了自己所需的大部分原料和其他初级产品:它与发达国家 开展的国际分工则是“水平型”,特别是在欧盟内部平行进行的生产联合和专业化分工,都 给其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好处。 分析国际分工的类型和各国的参与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国际贸易。那么,应如何看 待国际分工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呢? 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深化,当然同样能够带来分工所固有的经济利益。国际分 工的产生和发展,推动生产日益国际化,促使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这就能大量节约社会劳 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使用价值和产品数量。同时,国际分工保使国际商品活动和 交换关系空前发展。各国面对优胜劣汰的激烈贸易竞争 自然要取长补短,你追我赶,为自 己的经济发展而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这些都十分有益于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因此,节约 社会芳动是国际分工带来的最基本经济效益,也是大多数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推动力。 正基于这点,国际分工的发展必然大大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国际分工既是各国之间展 开大规模商品交换活动的基本条件,又要借助商品形式来实现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它的打 大和深化自然与国际贸易的增长紧密联系。国际生产专业化的加强,把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 商联系到相关的 同 的生 过程 一件完整产品的零部件常常来自许多地方 样国时 商品流通势必呈现扩大趋势。显然,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战后世界贸 易额持续地迅速增长,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点。 但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毕竟仍是当今世界国际分工的主要方面,我们必须充分看到它 的两重性 方面,正如前述,国际分工能够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并推动 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方面 共产党宣言 出的 利用国际分工,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国际分工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 削和掠夺别国的工具,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性质。这表现为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 中,常常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交换。因此,我们应对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剧削性质保持警 觉并加以揭。 必须指出 充分利用和积极参加国际分工,是我国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这是因为,国 际分工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现象,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 加社会财富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反映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所以,我们不仅要参加而且应推 动国际分工的发展,这样做是坚持对外开放的具体体现,也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 立效密。同时,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才能行之有效地报霞和反对国际削,为改变围际 经济旧秩序而努力奋斗 二、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 -1790)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 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亚当·斯密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于1776
1、垂直型 这种类型的国际分工表现在国际贸易上是指进口原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或者是出口原 料和进口制成品。例如,日本身为富裕的经济大国,资源却极其贫乏。其进口额中原料占 80%以上,而工业制成品却占出口的 90%。这是十分典型的“垂直型”。中东石油输出国则 主要出口原油,交换回所需的大部分制成品。它们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同样属于“垂直型”。 2、水平型 这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和协作。例如,欧洲联盟 内部 15 个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3、混合型 这是指将垂直型和水平型相混合的国际分工方式。其中以德国最为典型。它与发展中国 家的分工是“垂直型”,从中得到了自己所需的大部分原料和其他初级产品;它与发达国家 开展的国际分工则是“水平型”,特别是在欧盟内部平行进行的生产联合和专业化分工,都 给其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好处。 分析国际分工的类型和各国的参与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国际贸易。那么,应如何看 待国际分工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呢? 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深化,当然同样能够带来分工所固有的经济利益。国际分 工的产生和发展,推动生产日益国际化,促使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这就能大量节约社会劳 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使用价值和产品数量。同时,国际分工促使国际商品活动和 交换关系空前发展。各国面对优胜劣汰的激烈贸易竞争,自然要取长补短,你追我赶,为自 己的经济发展而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这些都十分有益于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因此,节约 社会劳动是国际分工带来的最基本经济效益,也是大多数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推动力。 正基于这点,国际分工的发展必然大大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国际分工既是各国之间展 开大规模商品交换活动的基本条件,又要借助商品形式来实现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它的扩 大和深化自然与国际贸易的增长紧密联系。国际生产专业化的加强,把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 厂商联系到相关的或同一的生产过程,一件完整产品的零部件常常来自许多地方,这样国际 商品流通势必呈现扩大趋势。显然,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战后世界贸 易额持续地迅速增长,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点。 但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毕竟仍是当今世界国际分工的主要方面,我们必须充分看到它 的两重性。一方面,正如前述,国际分工能够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并推动了 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资产阶级 利用国际分工,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国际分工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 削和掠夺别国的工具,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性质。这表现为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 中,常常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交换。因此,我们应对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剥削性质保持警 觉并加以揭露。 必须指出,充分利用和积极参加国际分工,是我国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这是因为,国 际分工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现象,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 加社会财富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反映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所以,我们不仅要参加而且应推 动国际分工的发展,这样做是坚持对外开放的具体体现,也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 产效率。同时,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才能行之有效地揭露和反对国际剥削,为改变国际 经济旧秩序而努力奋斗。 二、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 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亚当·斯密花了将近 10 年的时间,于 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