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际贸易 习题集 第一章导论 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 2.国际贸易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 3.()直接推动着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革,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的胜利。 4.()是国际商品交换的基础。 二战后,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在()迅速增长和()的作用下,国际贸易取得了巨大的 发▣ 8在帝国主义时期,出现了()贸易政策:二战后 ,又出现了( 9.()是指 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从国际范围来看也称为() 10总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专门贸易体系是以货物经过()作为统计进出 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是以()表示的, 格器器为?如也骑之为【)反之.当进口插过出口总物之为 )而言 ()6我称易收入是其国际收支中 )中最 的的组 ,而下类商品称 入与支 18.商品通过第三国卖给消费国,对生产国是( ,对消费国是()。 19.一国的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与()的影响。 单顶选择 境作为统计进出口标准是 回的德易D无形 系 A总贸易体系B.专门贸易体系C对外贸易颜D对外贸易量 3.以金额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称之为 A对外贸易值B.对外贸易量C.贸易差额D.对外贸易额 A对外身考颜C对外图易量D对外贸易值 () 合黑樱囊美这文行为) 上直楼贸元绿B转口贸易C过境贸易D总喷易 三、多项选择影 为品的满使用接进入的进口货物 3.进入海关保税工厂的进出口货物 C,为国内消费而从海关保税仓库提出或从自由贸易区进口的货物 车到自由贸易区的货物 货物触来源。关保税士出口的货物
国 际 贸 易 习 题 集 第一章 导 论 一、填空题 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 )和( )交换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 2.国际贸易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和( ),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的学科。 3.( )直接推动着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革,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的胜利。 4.( )是国际商品交换的基础。 5.二战后,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在( )迅速增长和( )的作用下,国际贸易取得了巨大的 发展。 6.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 )对外贸易政策。 7.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贸易政策与( )贸易政策并存。 8.在帝国主义时期,出现了( )贸易政策;二战后,又出现了( )。 9. ( )是指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从国际范围来看也称为( )。 10.总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 )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专门贸易体系是以货物经过( )作为统计进出 口的标准。 11.我国在编制进口统计时采用的是( )。 12.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是以( )表示的。 13.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额是单指( )而言。 14.当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时称为( ),我国也称之为( );反之,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称之为 ( ),我国也称为( )。 15.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入是其国际收支中( )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6.实物商品的进出口称为( ),而不是因为实物商品的进出口而发生的收入与支出,称为( )。 17.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中,一般把0到4类商品称为( ),把5到8类商品称为( )。 18.商品通过第三国卖给消费国,对生产国是( ),对消费国是( )。 19.一国的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 )、( )与( )的影响。 二、单项选择题 1.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标准是 ( ) A.总贸易体系 B.专门贸易体系 C.有形贸易 D.无形贸易 2.以货物经过关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是 ( ) A.总贸易体系 B.专门贸易体系 C.对外贸易额 D.对外贸易量 3.以金额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称之为 ( ) A.对外贸易值 B.对外贸易量 C.贸易差额 D.对外贸易额 4.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为 ( ) A.对外贸易额 B.贸易差额 C.对外贸易量 D.对外贸易值 5.实物商品的进出口称为 ( ) A.有形贸易 B.无形贸易 C.直接贸易 D.转口贸易 6.我国土特产品经过新加坡商人之手转卖到南美洲,这种交易行为是( ) A.直接贸易 B.转口贸易 C.过境贸易 D.总贸易 三、多项选择题 1.进口货物的渠道一般有 ( ) A.为国内消费和使用而直接进入的进口货物 B.进入海关保税工厂的进出口货物 C.为国内消费而从海关保税仓库提出或从自由贸易区进口的货物 D.进入海关及从自由贸易区进口的货物 E.从海关保税仓库到自由贸易区的货物 2.出口货物的来源一般有 ( ) A.国内产品出口 B.从海关保税工厂出口的货物
C.从海关保税仓库和自由贸易区出口的货物 入专商的过境货物 A为国 消费和使用而直接进入的进口货物 B进入海关保税工了的进口货物 C.供应内地市场而从海关保税仓库中提出的以及从自由贸易区进口货物 D.进入海关的货物E从自由贸易区进口的货物 4专出的海关保税 海关保税仓库一的货物 E.从自由贸易区出口的货物 5.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 内容的不同分为 () A过境贸易B.有形贸易C.无形贸易 接贸易 致性表现在 郑是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 C交过程大局小异D.商业习惯相同E经营的目的都是取得利润 7对外贸易困难比国内贸易多,表现在 A语言不同B法律、风俗习惯不同C贸易障碍多 ,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2产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的胜利, 3.总贸易说明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4.世界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之和即为国际贸易额。 () 易的实 0 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品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10.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五系贸男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3,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4.对外贸易地理方向5.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六、简答题 3.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填空题 1.国际分工是()和()的基础。 2.()是社会分工的前提条件。 子在影是的的筑可以〔)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5.各国对 与各国相百分工的程度成( 7.早在16世纪,西欧( )就开始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了探讨。后来古典经济的重要代表人物())和 ( )为国际分工提供了理论基础。 8国际分工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在其代表著作《富国论》中,他提出了()与()理 论。 9提能的国密有利().或后天的有利( 11.()是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是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其代表著作是 12.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
C.从海关保税仓库和自由贸易区出口的货物 D.本国化商品出口 E.过境货物 3.列入"专门进口"的有 ( ) A.为国内消费和使用而直接进入的进口货物 B.进入海关保税工厂的进口货物 C.供应内地市场而从海关保税仓库中提出的以及从自由贸易区进口货物 D.进入海关的货物 E.从自由贸易区进口的货物 4.列入"专门出口"的有 ( ) A.国内产品出口 B.从海关保税工厂出口的货物 C.本国化商品的出口 D.从海关保税仓库出口的货物 E.从自由贸易区出口的货物 5.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分为 ( ) A.过境贸易 B.有形贸易 C.无形贸易 D.转口贸易 E.直接贸易 6.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一致性表现在 ( ) A.都是商品和劳务交换 B.商品都是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 C.交易过程大同小异 D.商业习惯相同 E.经营的目的都是取得利润 7.对外贸易困难比国内贸易多,表现在 ( ) A.语言不同 B.法律、风俗习惯不同 C.贸易障碍多 D.市场调查困难 E.交易接洽、技术困难 四、判断题 1.国际贸易是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 ) 2.产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的胜利。 ( ) 3.总贸易说明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 4.世界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之和即为国际贸易额。( ) 5.世界出口总额总是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 ) 6.对外贸易额可以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 ( ) 7.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的金额都反映在该国的海关统计上。 ( ) 8.直接贸易不可以间接运输,转口贸易可以直接运输。 ( ) 9.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品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 ) 10.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 ) 11.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可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 ) 12.转口贸易即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 ( ) 五、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3.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4.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5.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六、简答题 1.学习和研究国际贸易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2.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有哪些特点? 3.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一、填空题 1.国际分工是( )和( )的基础。 2.( )是社会分工的前提条件。 3.在影响国际分工的诸因素中,上层建筑可以( )和(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4.( )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 5.各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与各国相互分工的程度成( )变化。 6.二战后国际分工形式从出口制成品、进口原料为主变为生产专业化协作为主,即从( )变为( )。 7.早在16世纪,西欧( )就开始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了探讨。后来古典经济的重要代表人物( )和 ( )为国际分工提供了理论基础。 8.国际分工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在其代表著作《富国论》中,他提出了( )与( )理 论。 9.亚当.斯密提出的国际分工理论称为( )。 10.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 ),或后天的有利( )。 11.( )是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是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其代表著作是 ( )。 12.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 )
0纪0年代响时奥经济学国际分工理论提出挑战的两位瑞美经济学家是()和他的学生()因 )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或直接原因, 15.俄林认为 格的国际绝对差来自 16 战后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经营活动,某些工业产品的生产从()向()转移,出现了资本技术密集 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17.在世界市场上 世界各国 大致可划分三种基本的经济类型,即()、()和()· 12道包磨大关商品中快 20.国际贸易博览会有 n 21在国际博览会的主办国中()占优势,大致占2/3. ,交易商以交易所牌价为依据进行磋商。 是(),二是()。 比利时的()建立的。 易所设在羊国的 ()和英国的()。 28.国际贸易中繁忙的航线有( 】 )等。 29.( 是世界上著名的横跨欧亚的大陆桥 30. 单洗控者到商品消费者之间的渠道称为(). 东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是 A国际分工B.国际资本流动C.国际价值D.国际商品流动 2.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到 A萌芽阶设B.形成阶段C.发展阶段D.深化阶段 C国际只的流对 4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了新国际分工体系的发展,使其进入()。 A萌芽阶段B.形成阶段C.发展阶段D深化阶段 5.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 () 社会生产力B.上层建筑C资本国际化D.国际生产关系 7社会分工的前提条件是 A.生产力的增长B.自然条件变化C芳动规模D.市场规模 8.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D资本() 上层建筑 器粉布商 天蜜赛论克你D俄 13.要素比例理论主要体现于俄林的代表著作 D相巨秀要论 A.《国富论》 B.《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C.《域际和国际贸易》D.《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化时期D.完善时期 A地理大发现 C第一次产业革命 D本输出 16.使世界市场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的标志是 () &地大发革 B.第次业 升的产品是 ()
13.20世纪30年代,向古典经济学国际分工理论提出挑战的两位瑞典经济学家是( )和他的学生( )。因 该理论包含了两人的理论观点,故叫( )说。 14.俄林认为各国所生产的同样产品的( )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或直接原因。 15.俄林认为价格的国际绝对差来自( )。 16.二战后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经营活动,某些工业产品的生产从( )向( )转移,出现了资本技术密集 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17.在世界市场上,世界各国大致可划分三种基本的经济类型,即( )、( )和( )。 18.在制成品贸易中( )在各大类商品中增长最快。 19.世界市场的运销渠道包括( )、( )和( )。 20.国际贸易博览会有( )和( )两种。 21.在国际博览会的主办国中( )占优势,大致占2/3。 22.交易所一般采取( )的方式,交易商以交易所牌价为依据进行磋商。 23.目前,交易所期货合同交易从性质上看主要有两类:一是( ),二是( )。 24.世界最早的交易所是1931年在比利时的( )建立的。 25.商品交易所交易的商品主要是( )。 26.世界上最大的商品交易所设在美国的( )和英国的( )。 27.国际流行的拍卖方式有两种,即( )和( )。 28.国际贸易中繁忙的航线有( )、( )等。 29.( )是世界上著名的横跨欧亚的大陆桥。 30.从商品生产者到商品消费者之间的渠道称为( )。 二、单项选择题 1.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是 ( ) A.国际分工 B.国际资本流动 C.国际价值 D.国际商品流动 2.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到 ( ) A.萌芽阶段 B.形成阶段 C.发展阶段 D.深化阶段 3.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 ( ) A.大机器工业的建立 B.国际资本的形成 C.国际商品的流动 D.国际服务贸易发展 4.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了新国际分工体系的发展,使其进入( )。 A.萌芽阶段 B.形成阶段 C.发展阶段 D.深化阶段 5.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 ( ) A.萌芽阶段 B.形成阶段 C.发展阶段 D.深化阶段 6.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社会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资本国际化 D.国际生产关系 7.社会分工的前提条件是 ( ) A.生产力的增长 B.自然条件变化 C.劳动规模 D.市场规模 8.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 ) A.社会生产力 B.自然条件 C.人口、劳动规模 D.资本国际化 9.在影响国际分工的诸因素中,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是( ) A.社会生产力 B.资本国际化 C.国际生产关系 D.上层建筑 10.一国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叫 ( ) A.对外贸易依存度 B.贸易差额 C.国际商品地理分布 D.国际商品流向 11.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赫克歇尔 D.俄林 12.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是 ( ) A.绝对成本说 B.比较成本说 C.要素秉赋说 D.相互需要论 13.要素比例理论主要体现于俄林的代表著作 ( ) A.《国富论》 B.《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C.《域际和国际贸易》 D.《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14.在资本主义准备时期,世界市场处于 ( ) A.萌芽时期 B.发展时期 C.深化时期 D.完善时期 15.世界市场进入萌芽时期的标志是 ( ) A.地理大发现 B.机器大工业 C.第二次产业革命 D.资本输出 16.使世界市场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的标志是 ( ) A.地理大发现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17.在初级产品贸易中所占比重急剧上升的产品是 ( ) A.燃料 B.农产品 C.矿产品 D.粮食
18在制成品贸易中,各大类商品中增长最快的是 () 机品C的品 金属 商总交易所B国际博览会C商品拍卖中心D.商品寄售点 多项选择题 1从国际分工产生到二战前,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机制是() A殖民统治B.垄新与资本输出C价值规律的市场自发力量 2P司作有组织的协议式国际分工 A随台让位干日经这珠B跨国公司作用 C.出现有组织的协议式国际分工”D.垄断E资本输出 3.国际商品交换市场的规模取决于 A投入交换的商品数量B.有支付能力人口密度 D商品经销渠道E调节机制 A商品市场B.货币市场C.保险市场D.航运市场E土地市场 6.二战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国际贸易方式,即 A补易B加强易C国际租赁 7二 料在初级 A能原结构的变化B,石化工业的发展C合成原料代替天然原料 D.石油价格提高E新机械产品大量出现 8.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 合品壳后加吃种改进包装装渍 前 务 “品性能 括 A贸易博览会B,商品交易所C代销中心 D.国际拍卖中心 E国际加工中心 10.世界市场销售渠道的作用是 A促进市场的有机组织,B节约本企业推销所需的人力与时间 专业H C.通讯卫星系统已经建立D.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 E.信息网机构专业化 四、判断 在国际分工格局叶 工业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三战后资本主 家与为 展家间分在发展,而以工业国、衣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消弱 4,二战后国际分工有形商品生产和贸易的领域向劳务部门发展:而且相结合、渗透的分工在发 5 分工从垂直型式的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 () 际于显为形成和发展英定了物质基础. 8.贿若各国牛立力的发 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形式从垂直型向”水平型和混合型过渡。 9随看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由际分的作用正在逐新减弱 () 】 本的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1仔里际酷美方变羽爱达国家间的贸易居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变为次 14.二战后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 15.二战后,工业内部、公司内部贸易增加,中间性机械产品在整个机械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 ()
18.在制成品贸易中,各大类商品中增长最快的是 ( ) A.燃料 B.机械产品 C.化工产品 D.有色金属 19.开展国际贸易和经济交流的重要场所叫 ( ) A.商品交易所 B.国际博览会 C.商品拍卖中心 D.商品寄售点 三、多项选择题 1.从国际分工产生到二战前,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机制是( ) A.殖民统治 B.垄断与资本输出 C.价值规律的市场自发力量 D.跨国公司作用 E.出现有组织的协议式国际分工 2.二战后,国际分工机制为 ( ) A.殖民统治让位于旧经济秩序 B.跨国公司作用加强 C.出现有组织的协议式国际分工 D.垄断 E.资本输出 3.国际商品交换市场的规模取决于 ( ) A.投入交换的商品数量 B.有支付能力人口密度 C.交换距离 D.自然条件 E.生产力水平 4.从世界市场的结构看,它包括 ( ) A.订约人 B.银行 C.承运人 D.商品经销渠道 E.调节机制 5.从内容来看,世界市场可以分为 ( ) A.商品市场 B.货币市场 C.保险市场 D.航运市场 E.土地市场 6.二战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国际贸易方式,即 ( ) A.补偿贸易 B.加工装配贸易 C.国际租赁 D.对销贸易 E.寄售贸易 7.二战后燃料在初级产品贸易中占比重急剧上升的原因为 ( ) A.能源结构的变化 B.石化工业的发展 C.合成原料代替天然原料 D.石油价格提高 E.新机械产品大量出现 8.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 ( ) A.提高产品质量 B.增加花色品种 C.改进包装装潢 D.改进售前和售后服务 E.提高产品性能 9.国际贸易中心包括 ( ) A.国际贸易博览会 B.商品交易所 C.代销中心 D.国际拍卖中心 E.国际加工中心 10.世界市场销售渠道的作用是 ( ) A.促进市场的有机组织 B.节约本企业推销所需的人力与时间 C.可为贸易双方提供各种方便 D.分担风险 E.使市场专业化 11.世界市场信息网络手段不断多样化与现代化的表现 ( ) A.电话国际网联系的建立 B.大众交流工具的多样化 C.通讯卫星系统已经建立 D.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 E.信息网机构专业化 四、判断题 1.二战后,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 2.二战后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加强的趋势。 ( ) 3.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以工业国、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消弱。 ( ) 4.二战后国际分工有形商品生产和贸易的领域向劳务部门发展;而且相结合、渗透的分工在发 展。 ( ) 5.二战后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式的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 ( ) 6.国际分工是一个历史范畴。 ( ) 7.机器大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 ) 8.随着各国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形式从"垂直型"向"水平型"和"混合型"过渡。 ( ) 9.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 ) 10.水平型分工是当前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 ( ) 11.资本的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 ) 12.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 ) 13.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变为以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居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变为次 要。 ( ) 14.二战后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 ( ) 15.二战后,工业内部、公司内部贸易增加,中间性机械产品在整个机械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 高。 ( ) 16.国际分工的发展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 ) 17.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 )
18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叫作绝对成本理论 () 21一战后资本主义发 预越来越多 23.世界经济中地区化集团化是 代国际贸易发展和竞争的一大特征。() 24.世界市场上通过”自由市场进行的贸易相对减少,而通过封闭市场"所进行的贸易量日益扩 25.说 一商只衣易所只两种商只 26.商品交易所买卖成交后 27按照商品交易所规定, 买卖双方在成交时应立即付款, 28目前,商品交易所以现货交易为主,大部分需要实物转移。() 29商品交易所主要设在发达国家的城市。 荷词的变其报价是由高向低 () 分工2.对外贸易依存度3.世界市场4.商品交易所5.套期保值6.国际产品拍卖7.世界市场的运销渠道 六、简答题 1.国际分工在形成阶段有哪些特点? 2.国际分工在其发展阶段有何特点 速面变货有何和趋势? 成发的定因 9试际学说 12.折纹诚本理论的合理与不定之处 13.试简要比较古典学派的国际分工理论与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 14.赫-俄学说的假定前提是什么? 17如 18什么叫世界市场,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为什么说二战后世界市场上垄断 竞争更加激烈? 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哪些重大变化?原因是什么? 世矣璃帝萄何其作用如何 网络发展有何趋势; 1试式述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呵 2.试论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或主要特点) 第三章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价值是在()的基上形的 品重要的 件就是以国 )决定的. 4.商品的国别价值是以该国( 表示的,而商品的国际价值形态是直接以()表示的 5.各国在同 时间生产的国际价值量是不相等的。它根源于各国的()的不同。 的 品的交换不是按照()而是按照 )来衣换的 9商品的价合取决生商品时所清的妆 ,而国际生产价格则取决于各国产品的()和各国 ()之和。 10.国际市场价格围绕着()上下波动 11.国际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的变动
18.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叫作绝对成本理论。( ) 19.二战后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 ) 20.二战后在世界初级产品贸易中,燃料所占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 ) 21.二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越来越多。 ( ) 22.世界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 ) 23.世界经济中地区化集团化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和竞争的一大特征。( ) 24.世界市场上通过"自由市场"进行的贸易相对减少,而通过"封闭市场"所进行的贸易量日益扩 大。 ( ) 25.一般说一个商品交易所只买卖一两种商品。 ( ) 26.商品交易所买卖成交后,要进行实物的交割。 ( ) 27.按照商品交易所规定,买卖双方在成交时应立即付款。 ( ) 28.目前,商品交易所以现货交易为主,大部分需要实物转移。( ) 29.商品交易所主要设在发达国家的城市。 ( ) 30.荷兰式的拍卖其报价是由高向低。 ( ) 五、名词解释 1.国际分工 2.对外贸易依存度 3.世界市场 4.商品交易所 5.套期保值 6.国际产品拍卖 7.世界市场的运销渠道 六、简答题 1.国际分工在形成阶段有哪些特点? 2.国际分工在其发展阶段有何特点? 3.二战后国际分工变化有何特点和趋势? 4.简述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5.为什么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6.简述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作用? 7.二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有哪些变化? 8.简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过程。 9.试述亚当.斯密国际分工学说的主要内容。 10.简述大卫.李嘉图国际分工学说的主要内容。 11.比较成本说的假设前提是什么? 12.试析比较成本理论的合理与不足之处。 13.试简要比较古典学派的国际分工理论与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 14.赫-俄学说的假定前提是什么? 15.要素比例理论的主要结论是什么? 16.赫-俄要素比例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7.如何评价赫-俄要素比例说? 18.什么叫世界市场,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为什么说二战后世界市场上垄断与竞争更加激烈? 20.二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哪些重大变化?原因是什么? 21.什么叫商品交易所?其有何特点? 22.世界市场上的销售渠道如何构成?其作用如何? 23.二战后世界市场信息网络发展有何趋势? 七、论述题 1.试述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试论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或主要特点) 第三章 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一、填空题 1.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 )的基础上形成的。 2.使国民劳动具有世界劳动的资格,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以国际分工为联系的( )的形成和发展。 3.国别价值量是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 )所决定。国际商品价值量是由( )决定的。 4.商品的国别价值是以该国( )表示的,而商品的国际价值形态是直接以( )表示的。 5.各国在同一时间生产的国际价值量是不相等的。它根源于各国的( )的不同。 6.商品的( )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 7.商品的( )是商品国际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 8.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国际商品的交换不是按照( )而是按照( )来交换的。 9.商品的国际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 ),而国际生产价格则取决于各国产品的( )和各国 ( )之和。 10.国际市场价格围绕着( )上下波动。 11.国际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 )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