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能力与人格 第一节个体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个体行为的特点 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影响人的 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影响人的行为的个人主观内 在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影响人的行为的客观外 在环境因素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从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性来看,个体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自为性:人的行为是自动自发的。外力能影响其行为,但无法发动其行 为 2、有因性: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有其起因。 3、目的性:行为不时盲目的,而是有目标的。 4、持久性:行为制向目标,目标没有达到以前,行为不会终止 5、可改变性:为了谋求目标之达成,不但常改变行为手段,而且经过学习 或训练可改变行为方式。 从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的角度来看,个体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不连贯性 人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许多细小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其偏离原有 的、特定的情形。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个体行为具有不连贯性,但是每个人都有 其关键行为。关键行为可以解释或预测大多数个体行为。 2、环境依赖性 环境变化对个体行为会发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从人类整体来说,人是环境的 创造者;但从人类的毎一个个体来说,人又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又要受到环 境的影响,对环境具有依赖性。 3、隐蔽性 人的真实动机具有难以知或不可知性。观察者通过被观察者的行为而推知的 动机与被观察者的真实动机之间往往具有差异性。因此,在观察者的眼中,被观 察者的行为可能与其真实动机是相互脱节的。 4、应变性 人会根据其目标、价值观和所处的环境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与行为方式。对 自己有利的会充分利用,不利的会设法回避,甚至会想方设法变不利为有利。 5、复杂性 行为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行为是个体特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各种复杂因 素相互间有机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个体行为动机难以把握的-面,又有个体需 要的隐蔽性的一面;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又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而,各种因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行为变得非常复杂,难以深入认识和准确预测。它使我们 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类行为变得更加困难。 6、难以描述和度量性 由于上述行为上的种种特性,造成人的行为很难科学的描述和度量。到目前 为止,人们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常常缺乏比较准确的、可以操作的度量方法。 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1.传记特点 biographical! character istic
1 第二章 能力与人格 第一节个体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个体行为的特点 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影响人的 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影响人的行为的个人主观内 在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影响人的行为的客观外 在环境因素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从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性来看,个体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自为性:人的行为是自动自发的。外力能影响其行为,但无法发动其行 为。 2、有因性: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有其起因。 3、目的性:行为不时盲目的,而是有目标的。 4、持久性:行为制向目标,目标没有达到以前,行为不会终止。 5、可改变性:为了谋求目标之达成,不但常改变行为手段,而且经过学习 或训练可改变行为方式。 从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的角度来看,个体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不连贯性 人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许多细小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其偏离原有 的、特定的情形。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个体行为具有不连贯性,但是每个人都有 其关键行为。关键行为可以解释或预测大多数个体行为。 2、环境依赖性 环境变化对个体行为会发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从人类整体来说,人是环境的 创造者;但从人类的每一个个体来说,人又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又要受到环 境的影响,对环境具有依赖性。 3、隐蔽性 人的真实动机具有难以知或不可知性。观察者通过被观察者的行为而推知的 动机与被观察者的真实动机之间往往具有差异性。因此,在观察者的眼中,被观 察者的行为可能与其真实动机是相互脱节的。 4、应变性 人会根据其目标、价值观和所处的环境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与行为方式。对 自己有利的会充分利用,不利的会设法回避,甚至会想方设法变不利为有利。 5、复杂性 行为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行为是个体特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各种复杂因 素相互间有机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个体行为动机难以把握的-面,又有个体需 要的隐蔽性的一面;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又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而,各种因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行为变得非常复杂,难以深入认识和准确预测。它使我们 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类行为变得更加困难。 6、难以描述和度量性 由于上述行为上的种种特性,造成人的行为很难科学的描述和度量。到目前 为止,人们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常常缺乏比较准确的、可以操作的度量方法。 二、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1.传记特点 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
了解对员工个体水平发生影响的变量很多,其中包含了一些非常复杂的变量 其中一些因素很难评估。如果我们先从一些易于界定、易于获得的因素入手, 能会更有价值。 图一:个体行为的基础 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传记特点 Perception Productivity Personality 感知 人格 Individual Absence Motivation decision Values and 激励 maKing Turnover Attitudes 价值观/态度 Learning Satisfaction 学习 Ability 能力 传记特点 biographical character istics:即个人特点(如年龄、性别、婚 姻状况等),它们是客观的,而且很容易从员工的个人档案中得到。 (1)年龄 在未来10年内,年龄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会日益受到重视。首先,大多数 人持这样一种看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工作绩效会不断下降;其次,劳动 力市场正在走向老龄化,退休年龄不断上升。 年龄与离职率:年龄越大,越不愿意离开现有的工作岗位。 年龄与缺勤率:年龄与缺勤率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缺勤原因的影响。 一般年长员工在可以避免的缺勤方面低于年轻员工,不可避免的缺勤率却相对较 高 年龄与生产率:绝大多数的工作,所需要的身体技能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急 剧下降,从而对生产率造成影响。人们的身体技能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 但可以因工作经验而得到弥补。 年龄与工作满意度:在专业技能工作中,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 在非专业技能工作中,满意度呈U型曲线。 (2)性别 女性与男性在工作生产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在工作满意度方面也没有明显 差异。女性的离职比例与男性相似,但是,女性与男性相比缺勐率更高。 (3)婚姻状态 已有的研究表明,已婚员工与他们的未婚同事相比,缺勐率和离职率更低, 对工作也更为满意。但是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调查,如已婚和单身之外的情 况等等
2 了解对员工个体水平发生影响的变量很多,其中包含了一些非常复杂的变量, 其中一些因素很难评估。如果我们先从一些易于界定、易于获得的因素入手,可 能会更有价值。 图一:个体行为的基础 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传记特点 Personality 人格 Values and Attitudes 价值观/态度 Ability 能力 Perception 感知 Motivation 激励 Learning 学习 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 Productivity Absence Turnover Satisfaction 传记特点 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即个人特点(如年龄、性别、婚 姻状况等),它们是客观的,而且很容易从员工的个人档案中得到。 (1)年龄 在未来 10 年内,年龄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会日益受到重视。首先,大多数 人持这样一种看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工作绩效会不断下降;其次,劳动 力市场正在走向老龄化,退休年龄不断上升。 年龄与离职率:年龄越大,越不愿意离开现有的工作岗位。 年龄与缺勤率:年龄与缺勤率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缺勤原因的影响。 一般年长员工在可以避免的缺勤方面低于年轻员工,不可避免的缺勤率却相对较 高。 年龄与生产率:绝大多数的工作,所需要的身体技能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急 剧下降,从而对生产率造成影响。人们的身体技能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 但可以因工作经验而得到弥补。 年龄与工作满意度:在专业技能工作中,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 在非专业技能工作中,满意度呈 U 型曲线。 (2)性别 女性与男性在工作生产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在工作满意度方面也没有明显 差异。女性的离职比例与男性相似,但是,女性与男性相比缺勤率更高。 (3)婚姻状态 已有的研究表明,已婚员工与他们的未婚同事相比,缺勤率和离职率更低, 对工作也更为满意。但是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调查,如已婚和单身之外的情 况等等
(4)任职时间 任职时间:在某项具体工作上持续的时间 任职时间与生产率间的正相关。 任职时间与缺勤率之间成负相关。 任职时间与流动率之间成负相关。 任职时间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成正相关,其预测效度高于年龄因素。 2.个性因素 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与别人有所区别的心 理特点的总和。这些特点影响着特定的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行为表现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环境和教育的差异,以及自身各种因素的不 同,人们在形成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方面,总会有这样或那 样的个别差异。上述这些差异,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个性倾向性。与 个性倾向性相关联,在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动中,也常常反映着个人的 许多不同的心理特点。比如在能力或智力方面的个别差异,在气质方面的个别差 异,以及在性格方面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心理学统称为个性心理特点。个性 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构成了一个人 完整的个性心理,或简称个性。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 个性心理 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 3.学习 (1)学习: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①学习包含着变化 ②这种变化应该是持久的 ③只有行为活动发生了变化,学习才会发生 ④学习必须包含某种类型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通过直接方式获得,也可以 通过间接方式获得。 (2)学习的理论 ①经典条件反射 class ical condition ing:建立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 的联系。当有吸引力的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多次相互匹配时,中性刺激物就会变 成条件刺激物,因而拥有无条件刺激物的性质。 无条件刺激一一食物(必然会使狗做出某种具体方式的回应。) 无条件反射一一唾液 条件刺激一一铃声 条件反射——仅有铃声也有唾液
3 (4)任职时间 任职时间:在某项具体工作上持续的时间。 任职时间与生产率间的正相关。 任职时间与缺勤率之间成负相关。 任职时间与流动率之间成负相关。 任职时间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成正相关,其预测效度高于年龄因素。 2.个性因素 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与别人有所区别的心 理特点的总和。这些特点影响着特定的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行为表现。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环境和教育的差异,以及自身各种因素的不 同,人们在形成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方面,总会有这样或那 样的个别差异。上述这些差异,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个性倾向性。与 个性倾向性相关联,在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动中,也常常反映着个人的 许多不同的心理特点。比如在能力或智力方面的个别差异,在气质方面的个别差 异,以及在性格方面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心理学统称为个性心理特点。个性 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构成了一个人 完整的个性心理,或简称个性。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 性 个性心理 特征 需要 动机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等 能力 气质 性格 3.学习 (1)学习: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①学习包含着变化; ②这种变化应该是持久的; ③只有行为活动发生了变化,学习才会发生; ④学习必须包含某种类型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通过直接方式获得,也可以 通过间接方式获得。 (2)学习的理论 ①经典条件反射 classical conditioning:建立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 的联系。当有吸引力的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多次相互匹配时,中性刺激物就会变 成条件刺激物,因而拥有无条件刺激物的性质。 无条件刺激——食物(必然会使狗做出某种具体方式的回应。) 无条件反射——唾液 条件刺激——铃声 条件反射——仅有铃声也有唾液
例子:在一家工厂中,每当总部视察工作时,管理层总把办公室收拾得窗明 净。这种做法持续了多年。以至于员工只要看见窗户擦得干千净净,就会立刻 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即使这种情结与总部的视察毫无关系。 ②操作性条件反射 operant condi ing:一种条件反射类型,被期望的、 主动的行为带来了奖励或避免了惩罚。 见P.8斯金纳箱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斯金纳 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所建立的原理,在许多动物和人类的学习中得到印证。例如 鸽子偶一抬高头,受到强化,此后会继续抬髙高它的头;婴儿偶尔叫一声“妈”, 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斯金纳甚至依据这个原理, 训练两只鸽子玩一种乒乓球游戏,获得成功。实际上,只要巧妙安排强化程序 可以训练动物习得许多复杂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 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斯金纳总结说:“如果在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 増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削弱。”可见, 与条件作用的形成一样,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例如,白鼠的压杆行为如果不 予以强化,压杆反应便停止。学生某一良好反应未能受到教师充分的关注和表扬, 学生便最终放弃这一作出良好反应的努力。 反应的消退表现为一个过程 即一个已经习得的行为并不即刻随强化的停止而终止,而是继续反应一段时 间,最终趋于消失。斯金纳以实验表明,一只已经习得压杄反应的白鼠在强化被 停止之后,仍然能按压杠杆达50——250次之多,然后最终停止反应。至于消退 的时间,则与该习得反应本身力量的强弱成正比,即如果原来反应非常牢固,那 么消退的时间较长,反之亦然。例如,在上述实验中,受过多次强化的白鼠在强 化停止后,可连续按压杠杆250次左右,而仅受过一次强化的白鼠在强化停止后 连续按压杠杄的次数为50次左右。所以,消退过程的时间长短也是斯金纳衡量 操作性条件反射力量的一个指标。 例子:如果你的老板告诉你如果能在下三个星期的销售旺季里加班工作,下 次绩效评估你会得到补偿。但是,等到绩效评估时你会发现,对于加班工作你有 获得任何强化。下次老板再请你加班时,你会怎么样呢?你很可能会拒绝。 ③社会学习理论 soc l a|- learning theory:通过观察或听取发生在他人身上 的事情而学习 榜样对个体的影响的过程: 注意过程:只有当人们认识到并注意到榜样的重要特点时,才会向榜样学习。 保持过程:榜样的影响取决于当榜样不再真正岀现时,个体对榜样活动的记 忆程度 动力复制过程:个体通过观察榜样而看到一种新行为后,观察必须要把“看 的过程”转化为“做的过程”。 强化过程:如果提供了积极的诱因或奖励,将会激发个体从事榜样行为
4 例子:在一家工厂中,每当总部视察工作时,管理层总把办公室收拾得窗明 几净。这种做法持续了多年。以至于员工只要看见窗户擦得干干净净,就会立刻 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即使这种情结与总部的视察毫无关系。 ②操作性条件反射 operant conditioning:一种条件反射类型,被期望的、 主动的行为带来了奖励或避免了惩罚。 见 P.8 斯金纳箱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斯金纳 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所建立的原理,在许多动物和人类的学习中得到印证。例如, 鸽子偶一抬高头,受到强化,此后会继续抬高它的头;婴儿偶尔叫一声“妈”, 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斯金纳甚至依据这个原理, 训练两只鸽子玩一种乒乓球游戏,获得成功。实际上,只要巧妙安排强化程序, 可以训练动物习得许多复杂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 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斯金纳总结说:“如果在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 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削弱。”可见, 与条件作用的形成一样,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例如,白鼠的压杆行为如果不 予以强化,压杆反应便停止。学生某一良好反应未能受到教师充分的关注和表扬, 学生便最终放弃这一作出良好反应的努力。 反应的消退表现为一个过程: 即一个已经习得的行为并不即刻随强化的停止而终止,而是继续反应一段时 间,最终趋于消失。斯金纳以实验表明,一只已经习得压杆反应的白鼠在强化被 停止之后,仍然能按压杠杆达 50——250 次之多,然后最终停止反应。至于消退 的时间,则与该习得反应本身力量的强弱成正比,即如果原来反应非常牢固,那 么消退的时间较长,反之亦然。例如,在上述实验中,受过多次强化的白鼠在强 化停止后,可连续按压杠杆 250 次左右,而仅受过一次强化的白鼠在强化停止后 连续按压杠杆的次数为 50 次左右。所以,消退过程的时间长短也是斯金纳衡量 操作性条件反射力量的一个指标。 例子:如果你的老板告诉你如果能在下三个星期的销售旺季里加班工作,下 次绩效评估你会得到补偿。但是,等到绩效评估时你会发现,对于加班工作你有 获得任何强化。下次老板再请你加班时,你会怎么样呢?你很可能会拒绝。 ③社会学习理论 social-learning theory:通过观察或听取发生在他人身上 的事情而学习。 榜样对个体的影响的过程: 注意过程:只有当人们认识到并注意到榜样的重要特点时,才会向榜样学习。 保持过程:榜样的影响取决于当榜样不再真正出现时,个体对榜样活动的记 忆程度。 动力复制过程:个体通过观察榜样而看到一种新行为后,观察必须要把“看 的过程”转化为“做的过程”。 强化过程:如果提供了积极的诱因或奖励,将会激发个体从事榜样行为
第二节人格 personality 什么是人格? 1.人格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 他人的差异。 人格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 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 从理论上说,气质与性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气质表明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 形式具有的独特性特点,性格表明人的心理、行为的内容及规律性的本质特点。 实际上,一个具体的人的气质特点与性格特点很难分清楚,国外一些心理学家从 现实出发,把气质、性格特点结合在一起分析研究,提岀了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 测量的方法。 人格的决定因素 人格是在个体产生时就已经确定的,还是在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中产生的?显然,这其中并无黑白分明的简单答案。人格是在二者个体作用下的 产物。另外,我们今天还发现了人格的第三个因素:情境。目前人们普遍认为 成年人的人格是由遺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构成的,同时还受到情境条件的调节 (1)遗传 heredity 遺传指的是那些由胚胎决定的因素。身材、相貌、性别、秉性、肌肉的组成 和反射、精力水平以及生物节律等等特点,都全部或至少大部分受到父母的影响。 遗传观点认为:根据染色体上基因的分子结构,可以全面解释个体的人格特 征。对幼儿的观察结论是:一些人格特质如害羞、畏惧与不安可能是由影响我们 身高、头发颜色的基因编码决定的;对冋卵双胞胎的硏究发现,在人格方面,大 约50%的变异以及在约了和业务爱好方面超过30%的变异来自于遗传因素 (2)环境 envi ronment 我们成长的文化背景;早年的生活条件;家庭、朋友和社会群体的规范以及 我们体验到的其他影响因素。 例:文化所建构的规范、态度和价值观会代代流传,一直保持着稳定性,不 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一种文化中培养出来的稳固的意识形态,另一种文化只 能对它起到轻微的调节作用。 (3)情境 situat i on 个体的人格虽然从总体上来说是稳定持久的,但在不同情境之下会有所改变 在不同情境下,会要求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出不同的侧面,因此我们不应该孤立地 看待人格模式。 人格的特质论与类型论其实是两种描述人格的理论,特质论主张人格可以通 过有限的几个特质加以描述;而类型论则认为人格可以划分为互不相容的几种类 型,如外向,内向;头生子后生子等。特质论推崇量的分析与连续的维度;而类 型论则把类型之间看作是互相独立、分离的,偏重质的研究。但是两者都注重按 不同的特征对人格加以分类和描述,它们经常被相提并论,因此称为特质一类型 理论。 另一方面,特质一类型论也是古老的人格心理理论。公元前4-3世纪左右, 古希腊哲学家 Theophrastus在《性格》一书中,用30个特征简短而有力地刻 划出各个具有反面性格的典型人物(如唠唠叨叨的人,说谎的饶舌者等),这是
5 第二节 人格 personality 一、什么是人格? 1.人格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 他人的差异。 人格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 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 从理论上说,气质与性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气质表明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 形式具有的独特性特点,性格表明人的心理、行为的内容及规律性的本质特点。 实际上,一个具体的人的气质特点与性格特点很难分清楚,国外一些心理学家从 现实出发,把气质、性格特点结合在一起分析研究,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 测量的方法。 2.人格的决定因素 人格是在个体产生时就已经确定的,还是在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中产生的?显然,这其中并无黑白分明的简单答案。人格是在二者个体作用下的 产物。另外,我们今天还发现了人格的第三个因素:情境。目前人们普遍认为, 成年人的人格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构成的,同时还受到情境条件的调节。 (1)遗传 heredity 遗传指的是那些由胚胎决定的因素。身材、相貌、性别、秉性、肌肉的组成 和反射、精力水平以及生物节律等等特点,都全部或至少大部分受到父母的影响。 遗传观点认为:根据染色体上基因的分子结构,可以全面解释个体的人格特 征。对幼儿的观察结论是:一些人格特质如害羞、畏惧与不安可能是由影响我们 身高、头发颜色的基因编码决定的;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在人格方面,大 约 50%的变异以及在约了和业务爱好方面超过 30%的变异来自于遗传因素。 (2)环境 environment 我们成长的文化背景;早年的生活条件;家庭、朋友和社会群体的规范以及 我们体验到的其他影响因素。 例:文化所建构的规范、态度和价值观会代代流传,一直保持着稳定性,不 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一种文化中培养出来的稳固的意识形态,另一种文化只 能对它起到轻微的调节作用。 (3)情境 situation 个体的人格虽然从总体上来说是稳定持久的,但在不同情境之下会有所改变。 在不同情境下,会要求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出不同的侧面,因此我们不应该孤立地 看待人格模式。 人格的特质论与类型论其实是两种描述人格的理论,特质论主张人格可以通 过有限的几个特质加以描述;而类型论则认为人格可以划分为互不相容的几种类 型,如外向,内向;头生子后生子等。特质论推崇量的分析与连续的维度;而类 型论则把类型之间看作是互相独立、分离的,偏重质的研究。但是两者都注重按 不同的特征对人格加以分类和描述,它们经常被相提并论,因此称为特质—类型 理论。 另一方面,特质—类型论也是古老的人格心理理论。公元前 4-3 世纪左右, 古希腊哲学家 Theophrastus 在《性格》一书中,用 30 个特征简短而有力地刻 划出各个具有反面性格的典型人物(如唠唠叨叨的人,说谎的饶舌者等),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