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儒学特别 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孔子弟子子夏说过 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表面上看,这是提倡 种读书做官论,然究其实质而言,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通俗表 达。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之为儒的关节点,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 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 为,正因为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 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 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已 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普遍认同与接受。那么,儒学自身在未来中国将如何发 展,或者说如何继承发挥儒学的积极作用呢?儒学的未来发展、未来前途显然不 在于儒学地位的刻意拔高或刻意贬低,不在于将儒学玄学化或庸俗化,而在于实 现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 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极高 明”讲的是,儒学与道学一样。“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综岁百代”是说儒 学乃是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文化的综合、总结,“广博精微”是说儒学的内 涵丰富,见懈深刻。“道中庸”讲的是,儒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 很平常、很平实,不是“玄而又玄”的贵族化,玄学化的学问。然而,现在儒学 却被一部分学人弄得“玄而又玄”,即高明而不中庸,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的努力, 强化了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以至陷入纯粹的 形而上学的歧途。这是一种值得注意,急需纠正的不良倾向。 儒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必须跳出“玄学化”的 怪圈,必须走出书斋,走向生活,走向实际,走向大众。这样说,并不表明儒学 的学理探究不必要,不重要,事实上,正常的儒学的学理探究正是儒学的大众化、 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儒学的学理探究的不断深入,儒学的大众化 世俗化便只是纸上谈兵,或误入庸俗化、低俗化的新的岐途。应有更多的同仁来 做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的工作,这是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 的需要 (节选自2010年11月《光明日报》) 注]①刍豢: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也指供祭祀用的牺牲 6.下列关于儒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是孔子所创立的,但孟子和荀子分别为儒学的发展和集大成作出了极大 贡献。 B.儒学创立虽然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但发展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C.儒学将安身立命和经世致用做到了有机统一,“内圣”和“外王”并重 D.儒学彻底解决了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问题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问题。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孟子都主张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都致力于精神境界、道 德境界的提升, B.儒家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综合总结了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 文化,内涵丰富,见解深刻。 C.子夏说过“学而优则仕”,这虽然有提倡读书做官之嫌,但归根结底还是强 调儒家的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
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儒学特别 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孔子弟子子夏说过 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表面上看,这是提倡 一种读书做官论,然究其实质而言,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通俗表 达。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之为儒的关节点,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 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 为,正因为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 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 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已 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普遍认同与接受。那么,儒学自身在未来中国将如何发 展,或者说如何继承发挥儒学的积极作用呢?儒学的未来发展、未来前途显然不 在于儒学地位的刻意拔高或刻意贬低,不在于将儒学玄学化或庸俗化,而在于实 现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 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极高 明”讲的是,儒学与道学一样。“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综岁百代”是说儒 学乃是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文化的综合、总结,“广博精微”是说儒学的内 涵丰富,见懈深刻。“道中庸”讲的是,儒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 很平常、很平实,不是“玄而又玄”的贵族化,玄学化的学问。然而,现在儒学 却被一部分学人弄得“玄而又玄”,即高明而不中庸,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的努力, 强化了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以至陷入纯粹的 形而上学的歧途。这是一种值得注意,急需纠正的不良倾向。 儒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必须跳出“玄学化”的 怪圈,必须走出书斋,走向生活,走向实际,走向大众。这样说,并不表明儒学 的学理探究不必要,不重要,事实上,正常的儒学的学理探究正是儒学的大众化、 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儒学的学理探究的不断深入,儒学的大众化, 世俗化便只是纸上谈兵,或误入庸俗化、低俗化的新的岐途。应有更多的同仁来 做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的工作,这是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 的需要。 (节选自 2010 年 11 月《光明日报》) [注]①刍豢: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也指供祭祀用的牺牲。 6.下列关于儒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是孔子所创立的,但孟子和荀子分别为儒学的发展和集大成作出了极大 贡献。 B.儒学创立虽然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但发展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C.儒学将安身立命和经世致用做到了有机统一,“内圣”和“外王”并重。 D.儒学彻底解决了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问题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问题。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和孟子都主张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都致力于精神境界、道 德境界的提升。 B.儒家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综合总结了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 文化,内涵丰富,见解深刻。 C.子夏说过“学而优则仕”,这虽然有提倡读书做官之嫌,但归根结底还是强 调儒家的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
D.道家历来主张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而儒家无论何时都将变革现实、变 无道为有道作为自身的使命,并以此来凸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儒学既然具有安身立命之用,又有经世致用之效,所以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 离不开作为传统文化的儒学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即将被有识之士认同与接受。 B.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而“道中庸”体现的正是这一特点 所以,儒学只要走大众化、平民化的道路就可以健康发展。 C.现代一些新儒家努力在强化儒学的髙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 的一面,致使儒学被弄得“玄而又玄” D.儒学的学理探究正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 断深入儒学的学理探究,儒学才能避免走上庯俗化、低俗化的歧途 参考答案:6.D(“彻底解决了”不当) 7.D(应为“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道家洁身自好,儒家变革现实”) 8.C(A.“即将被认同”错;B.“只要……就”错误;D.原文:“正常的 儒家学理探究是前提和基础,“只有”不妥,绝对化) 、(2012年唐山一中高三仿真考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文人对自己生存环境一一大自然的观照,深深的打上了意识形 态的烙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 在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中,两度(平面)空间、多点透视及线的表现特点又不 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的两 大特征。西方人一直对中国画家早就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山水百思不解。山水画的 出现的前提包括非拟人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斯的《神 圣的自然》就是这一哲学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述。那时的古希腊地中海地区出现了 种有创见的、有发展前途的西方山水艺术。它远远先于远东地区的山水画,但 后来的基督教改变了这一切。西方山水画艺术被扼杀、中断了,直到文化复兴运 动后,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山水画才得以重新发展。然而 在中国,自然哲学一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无法分割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 观察自然的方式,为山水画提供了创作前提。中国山水画在“以形媚道”的创作 思想指导下,以似与不似、虚虚实实的创作方法把自然和人格之美结合起来,通 过对自然界的山川、草木、宇宙、大地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 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生 活的方方面面,也同样影响着历代画家的审美世界观。在山水画史上,许多画家 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 细致入微的分析 老庄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不是站在客体之外去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而是需要尽 可能地融入客体之内去体会、理解,使主、客体完全融合。道家的这种哲学精神, 转化成了中国艺术的主要精神。作画时,不局限于同一时空的写实,而是凭记忆 按照心想去表现景物,力求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自 由境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道的感悟、体验、转述、传达与表现。这种以道为 本体存在,在空间意识上建构一个永恒的“质有而趣灵”的空间艺术表现,惟有 山水画特殊的散点透视法才可以表达。道家对自然的直观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的 神秘的一面,直至后来披上了禅宗的外衣。 禅宗是佛教中惟一推动山水画发展的部分。禅的实质是“释迦其表,老庄其实 但是禅对人生及宇宙的直觉体验,“顿悟”其中的奥妙玄机,比道家略高一筹
D.道家历来主张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而儒家无论何时都将变革现实、变 无道为有道作为自身的使命,并以此来凸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儒学既然具有安身立命之用,又有经世致用之效,所以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 离不开作为传统文化的儒学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即将被有识之士认同与接受。 B.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而“道中庸”体现的正是这一特点。 所以,儒学只要走大众化、平民化的道路就可以健康发展。 C.现代一些新儒家努力在强化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 的一面,致使儒学被弄得“玄而又玄”。 D.儒学的学理探究正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 断深入儒学的学理探究,儒学才能避免走上庸俗化、低俗化的歧途。 参考答案:6.D(“彻底解决了”不当) 7.D(应为“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道家洁身自好,儒家变革现实”) 8.C(A.“即将被认同”错;B.“只要……就”错误;D.原文:“正常的” 儒家学理探究是前提和基础,“只有”不妥,绝对化) 二、(2012 年唐山一中高三仿真考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文人对自己生存环境——大自然的观照,深深的打上了意识形 态的烙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 在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中,两度(平面)空间、多点透视及线的表现特点又不 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的两 大特征。西方人一直对中国画家早就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山水百思不解。山水画的 出现的前提包括非拟人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斯的《神 圣的自然》就是这一哲学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述。那时的古希腊地中海地区出现了 一种有创见的、有发展前途的西方山水艺术。它远远先于远东地区的山水画,但 后来的基督教改变了这一切。西方山水画艺术被扼杀、中断了,直到文化复兴运 动后,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山水画才得以重新发展。然而 在中国,自然哲学一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无法分割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 观察自然的方式,为山水画提供了创作前提。中国山水画在“以形媚道”的创作 思想指导下,以似与不似、虚虚实实的创作方法把自然和人格之美结合起来,通 过对自然界的山川、草木、宇宙、大地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 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生 活的方方面面,也同样影响着历代画家的审美世界观。在山水画史上,许多画家 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 细致入微的分析。 老庄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不是站在客体之外去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而是需要尽 可能地融入客体之内去体会、理解,使主、客体完全融合。道家的这种哲学精神, 转化成了中国艺术的主要精神。作画时,不局限于同一时空的写实,而是凭记忆 按照心想去表现景物,力求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自 由境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道的感悟、体验、转述、传达与表现。这种以道为 本体存在,在空间意识上建构一个永恒的“质有而趣灵”的空间艺术表现,惟有 山水画特殊的散点透视法才可以表达。道家对自然的直观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的 神秘的一面,直至后来披上了禅宗的外衣。 禅宗是佛教中惟一推动山水画发展的部分。禅的实质是“释迦其表,老庄其实”; 但是禅对人生及宇宙的直觉体验,“顿悟”其中的奥妙玄机,比道家略高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