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现代文阅读(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l.理解文中重.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含义深刻、蕴涵文章主题 要概念的含义念: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思想、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 理解文中重境义:;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 要句子的含义伧的隐含义 文眼、主旨句、过渡句、 3.筛选并整合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在文中起重要深化句和总结句 文中的信息作用的关键语句 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 4.分析文章结3.根据试题要求对原文信息进行筛识:对重要概念和新知识的阐 构,把握文章选和组合 释:能集中体现作者的写作意 思路 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含意深 5.归纳内容要部之间的内在联系 刻、比较难懂的句子 点,概括中心5.理清顺序,抓住要点,从具体语A.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 思想 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能概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 6.分析概括作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辑关系 者在文中的观文中心 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 点态度 6.在整体阅读中通过审读标题、寻要点、概括全文中心 能力层级:B找文章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6.提取要点、抽象说明、综 级、C级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合归纳 的观点态度。 【真题共赏】 1、(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圣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 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 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 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 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 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 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 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 使用者一一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 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 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 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 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 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 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 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己经深深地打 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 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理解文中重 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 要句子的含义 3.筛选并整合 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结 构,把握文章 思路 5.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 思想 6.分析概括作 者在文中的观 点态度 能力层级:B 级、C 级 1.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 念;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 境义;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 念的隐含义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在文中起重要 作用的关键语句 3.根据试题要求对原文信息进行筛 选和组合 4.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 部之间的内在联系 5.理清顺序,抓住要点,从具体语 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能概 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全文中心 6.在整体阅读中通过审读标题、寻 找文章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 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态度。 1.含义深刻、蕴涵文章主题 思想、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 念 2.文眼、主旨句、过渡句、 深化句和总结句 3.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 识;对重要概念和新知识的阐 释;能集中体现作者的写作意 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含意深 刻、比较难懂的句子 4.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 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 辑关系 5.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 要点、概括全文中心 6.提取要点、抽象说明、综 合归纳 【真题共赏】 1、(2012 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 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 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 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 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 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 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 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 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 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 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 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 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 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 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 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 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 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
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 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 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 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 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 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 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 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 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 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 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 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 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 算杋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原文第一段第 四句话“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 学知识进行选择”。原文是“选择”而备选项为“修正”,显而易见,不符合文 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 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 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 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对文章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原文信息,“计算机天才、黑 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 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 赶超提供了机会。”备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 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 “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 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 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 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 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 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 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 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 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 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 3 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 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 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 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 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原文第一段第 四句话“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 学知识进行选择”。原文是“选择”而备选项为“修正”,显而易见,不符合文 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 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 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 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理解和分析能力。B 项原文信息,“计算机天才、黑 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 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 赶超提供了机会。”备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 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 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 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 科技这把双刃剑的那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推断的能力。将备选项与原文比较,“科学技术 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可以看 出D项在说法上明显有问题,“科技黑箱”与“科 技”在概念含义上是不同的 2、(2012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 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 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 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 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式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 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 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候《资治通鉴》 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 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 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 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 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 白《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贪》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 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 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 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 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犹豫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 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 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 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迁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 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 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 达江浒”是犹豫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 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 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 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 (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 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 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 科技这把双刃剑的那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推断的能力。将备选项与原文比较,“科学技术 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可以看 出 D 项在说法上明显有问题,“科技黑箱”与“科 技”在概念含义上是不同的。 2、(2012 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5—7 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 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 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 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 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式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 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 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候《资治通鉴》 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 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 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 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 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 白《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贪》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 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 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 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 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犹豫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 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 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 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迁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 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 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 达江浒”是犹豫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 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 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 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 据。 (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 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 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 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 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结合原文理解,表述上有误。C 项,原文的意思是胡三省时代,《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为扬子津作注,不是说 胡三省读《资治通鉴》有困难。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 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之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 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 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 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A项,“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 沙洲”没有依据。原文是说“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没有说“正对”。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 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 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礼拜《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 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礼拜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 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晩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推断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D项 中“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的表述错误。原文只 说了《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 3、(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 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 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想符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 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 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 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 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结合原文理解,表述上有误。C 项,原文的意思是胡三省时代,《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为扬子津作注,不是说 胡三省读《资治通鉴》有困难。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 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之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 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 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 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A 项,“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 沙洲”没有依据。原文是说“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没有说“正对”。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 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 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礼拜《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 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礼拜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 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推断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D 项 中“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的表述错误。原文只 说了《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 3、(2012 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 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 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想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 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 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 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 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 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 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 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 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 求,而围棋在与他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 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动伦理观念。 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别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 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 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 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 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 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 “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 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 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 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 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 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6.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 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 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 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 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答案:B 解析:A项,“发源于”错,原文第一段是“极可能源自”,将或然表述为必然 C项“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错误,原文第四段说“围棋处于受挤 压的位置”;“东汉时”错,原文第四段为“东汉中后期”,扩大了时间范围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 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 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 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 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 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 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 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 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 求,而围棋在与他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 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动伦理观念。 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别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 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 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 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 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 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 “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 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 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 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 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 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6.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 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 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 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 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答案:B 解析:A 项,“发源于”错,原文第一段是“极可能源自”,将或然表述为必然。 C 项“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错误,原文第四段说“围棋处于受挤 压的位置”;“东汉时”错,原文第四段为“东汉中后期”,扩大了时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