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七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使用) 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编写 2012年9月
《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七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使用) 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编写 2012 年 9 月
前言 临床医学七年制实行本硕连读制度,是为适应21世纪我国医药卫生 事业建设需要而确立的一种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的新模式,“加强基 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学生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及一定 的科学研究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工作 能力水平达到七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能力考核标准,同时具有对实 习医师进行业务指导的能力。在加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发挥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优势,学生不 仅打下深厚的医学科学基础,而且获得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宽厚的自然 科学知识,努力实现医理文结合,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 复合型创新人才。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其新理论、新技术正在不断渗透到生命 科学的各个领域。医学分子生物学作为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与基础医 学和临床医学密切结合,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 相互作用及其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培养科 研及应用型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科学, 特别是医学各专业的学生,尤其需要学习和掌握较多的分子生物学知识, 这将对学好其它各学科专业知识,为将来了解各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奠定 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在七年制学生中开设本门课程,除了介绍分子生 物学的基本理论,更要体现“更高”、“更新”、“更深”的特点。不但要深
前 言 临床医学七年制实行本硕连读制度,是为适应 21 世纪我国医药卫生 事业建设需要而确立的一种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的新模式,“加强基 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学生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及一定 的科学研究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工作 能力水平达到七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能力考核标准,同时具有对实 习医师进行业务指导的能力。在加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发挥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优势,学生不 仅打下深厚的医学科学基础,而且获得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宽厚的自然 科学知识,努力实现医理文结合,努力培养适应 21 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 复合型创新人才。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其新理论、新技术正在不断渗透到生命 科学的各个领域。医学分子生物学作为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与基础医 学和临床医学密切结合,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 相互作用及其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培养科 研及应用型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科学, 特别是医学各专业的学生,尤其需要学习和掌握较多的分子生物学知识, 这将对学好其它各学科专业知识,为将来了解各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奠定 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在七年制学生中开设本门课程,除了介绍分子生 物学的基本理论,更要体现“更高”、“更新”、“更深”的特点。不但要深
入、系统地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前沿领域和最新进展,还要注重分子生物学 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以及与基础、临床医学的结合。 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已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学习《医学分子生 物学》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要有足 够的认识和重视,既要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 同时也要了解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但由于分子生物学发展非常 快,可谓日新月异。因此,必须不断充实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和动态, 以跟上当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步伐和适应时代的要求。 本大纲主要依据最新的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并结合全球医学教育 最低基本要求(GMR)而制定以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时安排而制定,主 要供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教学内容不仅全面涵盖了GER对医 学生分子生物学知识的要求和各种国家统一性考试的要求,而且也兼顾了 日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进展。 教师必需认真地研究教材,按照本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教授、副教 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教师应掌握好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能与临床方 面作一些必要的联系,在做好基本知识讲授的同时,也应适当反应本学科 的新进展、新动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之外,教 师也应灵活并适当地引入PBL、TL等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批判性思维等,以全面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入、系统地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前沿领域和最新进展,还要注重分子生物学 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以及与基础、临床医学的结合。 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已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学习《医学分子生 物学》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要有足 够的认识和重视,既要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 同时也要了解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但由于分子生物学发展非常 快,可谓日新月异。因此,必须不断充实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和动态, 以跟上当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步伐和适应时代的要求。 本大纲主要依据最新的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并结合全球医学教育 最低基本要求(GMER)而制定以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时安排而制定,主 要供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教学内容不仅全面涵盖了 GMER 对医 学生分子生物学知识的要求和各种国家统一性考试的要求,而且也兼顾了 日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进展。 教师必需认真地研究教材,按照本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教授、副教 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教师应掌握好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能与临床方 面作一些必要的联系,在做好基本知识讲授的同时,也应适当反应本学科 的新进展、新动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之外,教 师也应灵活并适当地引入 PBL、TBL 等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批判性思维等,以全面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书目 1.黄诒森,张光毅.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卜友泉,宋方洲.医学课程学习纲要与强化训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纲 要与同步练习》.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贾弘褆,冯作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马文丽.医学分子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Sandy Primrose,Richard Twyman,Bob Old.Principles of Gene Manipulation(Sixth Edition))(影印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Robert F.Weaver:《Molecular biology》(2nd)(影印版)科学出版社20o2 7.Timothy M.Cox.Molecular Biology in Medicine.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Benjamin Lewin.Gene VIII,Pearson Publisher.2004 9.James D.Watson et al.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Pearson Publisher.2004. 10.Sambrook J.and Russel D.W.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2001
参考书目 1. 黄诒森,张光毅.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第三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2. 卜友泉,宋方洲. 医学课程学习纲要与强化训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纲 要与同步练习》.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3. 贾弘褆,冯作化.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第二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4. 马文丽. 医学分子生物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 Sandy Primrose, Richard Twyman, Bob Old. Principles of Gene Manipulation (Sixth Edition)(影印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 Robert F. Weaver :《Molecular biology》(2nd)(影印版) 科学出版社 2002 7. Timothy M.Cox. Molecular Biology in Medicine.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8. Benjamin Lewin. Gene VIII, Pearson Publisher. 2004. 9. James D. Watson 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 Pearson Publisher.2004. 10. Sambrook J. and Russel D.W.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2001
目录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36学时).1 第一章绪论.2 第二章基因表达及其调控.2 第三章PCR与DNA测序.3 第四章NAi技术.4 第五章核酸分子杂交与基因芯片.5 第六章基因工程.6 第七章酵母双杂交技术.7 第八章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8 第九章基因与疾病.9 第十章基因诊断.10 第十一章基因治疗.1山
目 录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 36 学时). 1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基因表达及其调控 . 2 第三章 PCR 与 DNA 测序. 3 第四章 RNAi 技术 . 4 第五章 核酸分子杂交与基因芯片. 5 第六章 基因工程. 6 第七章 酵母双杂交技术 . 7 第八章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 8 第九章 基因与疾病 . 9 第十章 基因诊断. 10 第十一章 基因治疗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