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任课单位:人力资源学院 任课教师:张霞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99603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48学时 学 分:3学分 适合对象: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本科 考核方式:集中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研究 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理 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应用专业课程。在心理学范围内,社会心理学是 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与普通心理学视角不同,社会心理学将个人当 作一个与其周围社会存在紧密的有机关联,并在其中得到界定的对象来研究,并试图 揭示个人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各因素及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内在心理特性 之间联系规律的一门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一个领域, 虽然运用各种方法搜集数据和资料,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验学科。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研究 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理 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应用专业课程。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 性和应用性的一个领域,虽然运用各种方法搜集数据和资料,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 验学科。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学会从个体、人际、群体和文化等不同的层 面解读人的各种复杂社会行为,并学会从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背景去理解民众的社会 行为方式与特点
1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任课单位:人力资源学院 任课教师:张霞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99603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 时:48 学时 学 分:3 学分 适合对象: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本科 考核方式:集中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研究 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理 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应用专业课程。在心理学范围内,社会心理学是 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与普通心理学视角不同,社会心理学将个人当 作一个与其周围社会存在紧密的有机关联,并在其中得到界定的对象来研究,并试图 揭示个人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各因素及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内在心理特性 之间联系规律的一门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一个领域, 虽然运用各种方法搜集数据和资料,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验学科。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研究 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理 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应用专业课程。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 性和应用性的一个领域,虽然运用各种方法搜集数据和资料,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 验学科。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学会从个体、人际、群体和文化等不同的层 面解读人的各种复杂社会行为,并学会从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背景去理解民众的社会 行为方式与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们将主要掌握以下知识与能力: 1.基本知识学握:引导学生实质进入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掌握其中的基 本知识架构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 练习题: 2.初步学科研究能力:引导学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 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 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 3.学科知识运用: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 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掌握社会心 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取向,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 有关研究对象的经典论述 三、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第二节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 二、 文化 三、人格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取向(课程思政) 交叉性与独立性 二、 理论性与应用性 主要研究取向 四、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揭示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律 探寻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变迁轨迹 (三)人、思考与实践 1、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受到哪些主要因素的制约? 2
2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们将主要掌握以下知识与能力: 1. 基本知识掌握:引导学生实质进入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掌握其中的基 本知识架构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 练习题; 2. 初步学科研究能力:引导学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 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 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 3. 学科知识运用: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 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掌握社会心 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取向,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 二、 有关研究对象的经典论述 三、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第二节 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 一、 社会 二、 文化 三、 人格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取向(课程思政) 一、 交叉性与独立性 二、 理论性与应用性 三、 主要研究取向 四、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 揭示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律 二、 探寻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变迁轨迹 (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受到哪些主要因素的制约?
3、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的交叉性和独立性?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心理学的指导意义? 5、为什么要研究社会心理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课程思政) (一)入、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学握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中国 社会心理学的萌生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孕育时期 形成时期 确立时期 四、 扩展时期 第二节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 欧洲的社会心理学 三、欧美以外的社会心理学探素 第三节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萌生与发展(课程思政) 、 西学东渐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萌生 二、 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心理学 社会变迁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四、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 (三)人、思考与实践 1、简述现代社会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路径何在? 3、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各自特点是什么? 4、结合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简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 当代价值。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3
3 3、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的交叉性和独立性?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心理学的指导意义? 5、为什么要研究社会心理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掌握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中国 社会心理学的萌生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 孕育时期 二、 形成时期 三、 确立时期 四、 扩展时期 第二节 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 二、 欧洲的社会心理学 三、 欧美以外的社会心理学探索 第三节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萌生与发展(课程思政) 一、 西学东渐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萌生 二、 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心理学 三、 社会变迁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四、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现代社会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路径何在? 3、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各自特点是什么? 4、结合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简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 当代价值。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社会心理学研 究方法的拓展,理解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课程思政) 一、 方法论与哲学基础 二、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课程思政) 、 社会利学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方法论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研究方法多样性的来源 二、 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其他方法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拓展 学科交叉与融合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 之 社会心理学的博奔论分析方法 一、 社会心理学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法 社会心理学的大数据研究方法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课程思政) 科学研究的困难与科学精神 二、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实验启动的技术问题 三、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规范问题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方法论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2、如何理解作为知识体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3、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中的一般研究方法与拓展研究方法的关系? 4、如何认识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5、如何评价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善意欺骗”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三章人格、自我与社会化(课程思政) (一)入、目的与要求 理解环境与人格的关系,理解自我与自我意识,掌握个体的社会化,理解并把握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4
4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社会心理学研 究方法的拓展,理解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课程思政) 一、 方法论与哲学基础 二、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课程思政) 三、 社会科学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方法论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 研究方法多样性的来源 二、 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 三、 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四、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其他方法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拓展 一、 学科交叉与融合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 二、 社会心理学的博弈论分析方法 三、 社会心理学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法 四、 社会心理学的大数据研究方法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课程思政) 一、 科学研究的困难与科学精神 二、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实验启动的技术问题 三、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规范问题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方法论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2、如何理解作为知识体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3、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中的一般研究方法与拓展研究方法的关系? 4、如何认识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5、如何评价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善意欺骗”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三章 人格、自我与社会化(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环境与人格的关系,理解自我与自我意识,掌握个体的社会化,理解并把握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与人格(课程思政) 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课程思政) 文化类型与人格特质 人格理论与人格测量 四、 有关中国人性格的若干讨论 第二节自我与自我意识 自我的形成 补会心理学中的自我理论 三、自我:东方与西方的比较 第三节个体的社会化(课程思政) 一、 社会化的要素 社会化的过程与类型(课程思政) 三、 社会化的变异(课程思政) 传统与现代:社会化模式的变迁 第四节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课程思政) 、 面具、角色与互动 二、 地位、规范与期待 角色理论 四、人情与面子 (三)、思考与实践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 2、请结合本章的社会化理论和互联网的发展,讨论人的社会化过程 3、试论述自我方面的研究,并思考中国人自我的基本特点。 4、请比较人情和面子的基本含义,并试图用批判性思维解释自己身边的 事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四章社会动机(课程思政) (一)人、目的与要求 了解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的内涵与基础,理解社会动机的理论解释,掌握侵 犯与利他行为,了解其他形式的社会动机及其调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的内涵与基础 5
5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与人格(课程思政) 一、 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课程思政) 二、 文化类型与人格特质 三、 人格理论与人格测量 四、 有关中国人性格的若干讨论 第二节 自我与自我意识 一、 自我的形成 二、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理论 三、 自我:东方与西方的比较 第三节 个体的社会化(课程思政) 一、 社会化的要素 二、 社会化的过程与类型(课程思政) 三、 社会化的变异(课程思政) 四、 传统与现代:社会化模式的变迁 第四节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课程思政) 一、 面具、角色与互动 二、 地位、规范与期待 三、 角色理论 四、 人情与面子 (三)、思考与实践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 2、请结合本章的社会化理论和互联网的发展,讨论人的社会化过程。 3、试论述自我方面的研究,并思考中国人自我的基本特点。 4、请比较人情和面子的基本含义,并试图用批判性思维解释自己身边的 事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四章 社会动机(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的内涵与基础,理解社会动机的理论解释,掌握侵 犯与利他行为,了解其他形式的社会动机及其调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的内涵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