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审察 1.疾病中存在整体影响:即局部与全身的互梋影响,精神 气机与形体的互相影响,脏腑与气血阴阳等的互相影响,机体与周 围环境的互相景响等。 2.中医诊断中整体审察的要求:全面了解局部与全身的病情 表现,了解病史、体质、环境等情况;对病凊进行全面分析,综合 判断,认识病变的因果关系、演变发展趋势等
(一)整体审察 1.疾病中存在整体影响:即局部与全身的互相影响,精神、 气机与形体的互相影响,脏腑与气血阴阳等的互相影响,机体与周 围环境的互相影响等。 2.中医诊断中整体审察的要求:全面了解局部与全身的病情 表现,了解病史、体质、环境等情况;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 判断,认识病变的因果关系、演变发展趋势等
△(二)诊法合参 1.“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方法参用, 病情资料的综合收集 2.四诊应并用或并重的道理:四诊是从各自不同 的角度诊察病情,方法各异,不能互相取代,各诊收集 的资料均对诊断有益。 3.在临床上是四诊参合运用,而不一定按固定的 诊法顺序进行
Δ(二)诊法合参 1.“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方法参用, 病情资料的综合收集。 2.四诊应并用或并重的道理:四诊是从各自不同 的角度诊察病情,方法各异,不 能互相取代,各诊收集 的资料均对诊断有益。 3.在临床上是四诊参合运用,而不一定按固定的 诊法顺序进行
(三)病证结合 1.辨病与辨证的不同意义 1)辨病有利于从全过程、特征性上认识疾病的本质,病 为全过程的基本矛盾。 (2)辨证—有利于认识疾病当前阶段证候的病位与性质,证 为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 2.医诊断病、证结合的意义虽均为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 证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故既要辨证,又要辨病,不能互相 取代。 3.医诊断在辨病基础上辨证:确定了病名,便可根据该病的 般演变规律而提示常见的证型;先辨证后辨病:当疾病的本质 尚反映的不够充分时,则先辨证不仅有利于当前的治疗,并且 通过对证变化的观察,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揭示,从而确定病 名。(在辨病基础上辨证和先辨证后辨病各有好处)
(三)病证结合 1.辨病与辨证的不同意义 (1)辨病——有利于从全过程、特征性上认识疾病的本质,病 为全过程的基本矛盾。 (2)辨证——有利于认识疾病当前阶段证候的病位与性质,证 为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 2.医诊断病、证结合的意义虽均为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 证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故既要辨证,又要辨病,不能互相 取代。 3.医诊断在辨病基础上辨证:确定了病名,便可根据该病的一 般演变规律而提示常见的证型;先辨证后辨病:当疾病的本质 尚反映的不够充分时,则先辨证不仅有利于当前的治疗,并且 通过对证变化的观察,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揭示,从而确定病 名。(在辨病基础上辨证和先辨证后辨病各有好处)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自学) 令通过自学,了解各个时期在诊断方面有突出 贡献的医学家、主要著作、成果等 如《内经》、张仲景、《脉经》等 了解近代有关中医诊断研究的方向、主要进 展等
❖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自学) ❖ 通过自学,了解各个时期在诊断方面有突出 贡献的医学家、主要著作、成果等。 ❖ 如《内经》、张仲景、《脉经》等。 了解近代有关中医诊断研究的方向、主要进 展等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表 名医名著 主要成就 《周礼天官》 有中医诊断疾病理论与方法的记载 扁鹊 可运用四诊诊病。 《黄帝内经》 论述了望、闻、问、切等内容,从理论上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贯穿了诊病与 痒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难经》 重视脉诊,提出寸口诊法,对后世影响颇大 西汉淳于意(仓公)创立“诊籍”,作为诊断的原始资料 东汉·张仲景 将病、脉、症、治结合,创六经辨证,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 华佗 《中藏经》中记载了其论证、论脉、论脏腑寒热虛实生死顺逆之法。 西晋·王叔和 著《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等脉法。 隋巢元方 撰《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宋陈无择 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病因辨证、理法比较完备的著作 元敖氏 著《点点金》及《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杜清碧增补为三十六图,为今所见 的敖氏(〈伤寒金镜录 金元刘昉 著(〈幼幼新书)),论述望指纹在儿科诊断中的意义。 危亦林 著《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诊病,重视辨识病机;李东垣诊病,重视四诊合参;朱丹溪诊病,主张“欲知其内者 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张从正诊病,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 明·《景岳全书》 其中《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等,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明李时珍 撰《濒湖脉学》祥述二十七脉 清汪宏 著《望诊遵经》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 清·叶天氏吴鞠通 丰富了望舌验齿等诊疗经验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近代曹炳章陈译霖、著《彩圈辨舌指南>著《舌诊研究>、对话诊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深入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表 名医名著 主要成就 《周礼天官》 有中医诊断疾病理论与方法的记载 扁鹊 可运用四诊诊病。 《黄帝内经》 论述了望、闻、问、切等内容,从理论上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贯穿了诊病与 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难经》 重视脉诊,提出寸口诊法,对后世影响颇大 西汉·淳于意(仓公) 创立“诊籍”,作为诊断的原始资料。 东汉·张仲景 将病、脉、症、治结合,创六经辨证,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 华佗 《中藏经》中记载了其论证、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之法。 西晋·王叔和 著《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等脉法。 隋·巢元方 编撰《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宋·陈无择 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病因辨证、理法比较完备的著作。 元·敖氏 著《点点金》及《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杜清碧增补为三十六图,为今所见 的敖氏〈〈伤寒金镜录〉〉。 金元·刘昉 著〈〈幼幼新书〉〉,论述望指纹在儿科诊断中的意义。 危亦林 著《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诊病,重视辨识病机;李东垣诊病,重视四诊合参;朱丹溪诊病,主张“欲知其内者, 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张从正诊病,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 明·《景岳全书》 其中《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等,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明·李时珍 撰《濒湖脉学》祥述二十七脉. 清·汪宏 著《望诊遵经》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 清·叶天氏 吴鞠通 丰富了望舌验齿等诊疗经验,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近代 曹炳章 陈泽霖 著<<彩图辨舌指南>> 著<<舌诊研究>> 对舌诊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