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常用治疗方案:提倡短程化疗:DOTS的概念和意义 4耐多药结核概念、发生机制及处理原则 (六)预防 1建立全国防治系统 2早期发现、彻底治愈 3推行D0TS策略 4接种卡介苗 5化学预防:适应证、方法 第八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一教学目的 熟悉支气管肺癌的基本病理特点和分期,掌握支气管肺癌的概念、常见病理类型及早期症状、 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支气管肺癌的概念、支气管肺癌的早期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支气管肺癌的病理特点。 (三)了解SCLC和NSCLC的分期,肺癌治疗的常用药物和常用化疗方案。 三教学内容 (一)肺癌的现状和病因: 1流行病学现状:肺癌呈逐渐上升趋势 2病因 (1)吸烟 (2)其他因素:大气污染、致癌因子等 3肺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二)肺癌的病理及分型: 1病理分型及生物学特征:恶性度、生长速度、浸润性生长和远隔转移的特点 (1)鳞状上皮细胞癌 (2)腺癌 (3)小细胞肺癌 (4)细支气管肺泡癌 (5)大细胞肺癌 2影像学分型 (1)中心型肺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和鳞癌多见 (2)周围型肺癌:腺癌多见 (三)肺癌的临床表现(重点讲授内容) 1症状及体征 (1)肺癌直接引起的症状:中心型肺癌:症状出现较早,刺激性干咳、咯血、阻塞 所致呼吸困难:周围型肺癌:症状出现较晚,咳嗽、胸腔积液所致呼吸困难 (2)肺癌转移所致的症状:局部转移:胸痛、呼吸困难、声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 征、Horner's征等:远隔转移:骨、脑、肝、淋巴结等 (3)肺癌的非转移性肺外表现(副癌综合征):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异位激素分泌 等 2X线表现
3 常用治疗方案:提倡短程化疗;DOTS 的概念和意义 4 耐多药结核概念、发生机制及处理原则 (六)预防 1 建立全国防治系统 2 早期发现、彻底治愈 3 推行 DOTS 策略 4 接种卡介苗 5 化学预防:适应证、方法 第八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一 教学目的 熟悉支气管肺癌的基本病理特点和分期,掌握支气管肺癌的概念、常见病理类型及早期症状、 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支气管肺癌的概念、支气管肺癌的早期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支气管肺癌的病理特点。 (三)了解 SCLC 和 NSCLC 的分期,肺癌治疗的常用药物和常用化疗方案。 三 教学内容 (一)肺癌的现状和病因: 1 流行病学现状:肺癌呈逐渐上升趋势 2 病因 (1)吸烟 (2)其他因素:大气污染、致癌因子等 3 肺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二)肺癌的病理及分型: 1 病理分型及生物学特征:恶性度、生长速度、浸润性生长和远隔转移的特点 (1)鳞状上皮细胞癌 (2)腺癌 (3)小细胞肺癌 (4)细支气管肺泡癌 (5)大细胞肺癌 2 影像学分型 (1)中心型肺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和鳞癌多见 (2)周围型肺癌:腺癌多见 (三)肺癌的临床表现(重点讲授内容) 1 症状及体征 (1)肺癌直接引起的症状:中心型肺癌:症状出现较早,刺激性干咳、咯血、阻塞 所致呼吸困难;周围型肺癌:症状出现较晚,咳嗽、胸腔积液所致呼吸困难 (2)肺癌转移所致的症状:局部转移:胸痛、呼吸困难、声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 征、Horner's 征等;远隔转移:骨、脑、肝、淋巴结等 (3)肺癌的非转移性肺外表现(副癌综合征):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异位激素分泌 等 2 X 线表现
(1)肺癌本身的征象: (2)肺癌的间接征象或肺癌转移的征象: (四)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临床症状:刺激性干咳、咯血、同一部位反复肺炎、副癌综合征等 (2)影像学:X线胸片、CT (3)细胞学检查:痰、支气管分泌物、支气管粘膜刷片、支气管肺泡灌洗、胸腔 积液 (4)组织学检查:支气管粘膜或透支气管壁肺活检、经皮B超或CT引导肺穿刺、 经胸腔镜或开胸肺活检、淋巴结活检 (5)血清肿瘤标志物 2鉴别诊断 (1)周围型肺癌:结核瘤、良性肿瘤、肺真菌病、肺脓肿 (2)中心型肺癌:纵隔淋巴瘤、纵隔肿瘤 (五)肺癌的分期和治疗原则 1非小细胞肺癌 (1)分期:TNM分期 (2)治疗方案:I、Ⅱ、Ⅲa手术+化疗:b、IV首选化疗 2小细胞肺癌 (1)分期 (2)治疗方案:首选化疗、手术 3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相结合。 (六)预后:早期发现及早期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七)预防:戒烟、改善环境卫生和大气污染 第九章 间质性肺疾病(自学内容) 第一节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 一 教学目的 熟悉间质性肺疾病的概念、分类、诊断程序、临床表现、影像学评估、肺功能检查及其他辅 助检查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间质性肺疾病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影像学评估、肺功能检查。 (二)了解:本病的诊断程序及其他辅助检查。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间质性肺疾病(ILD)的概念。 (二)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 1.已知病因的ILD。 2.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 3.肉芽肿性ILD 4.其他罕见ILD (三)诊断一诊断程序 (四)临床表现 1.症状:常见为呼吸困难,其次是咳嗽(干咳为主):全身症状:发热、乏力、消瘦、皮
(1)肺癌本身的征象: (2)肺癌的间接征象或肺癌转移的征象: (四)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 (1)临床症状:刺激性干咳、咯血、同一部位反复肺炎、副癌综合征等 (2)影像学:X 线胸片、CT (3)细胞学检查:痰、支气管分泌物、支气管粘膜刷片、支气管肺泡灌洗、胸腔 积液 (4)组织学检查:支气管粘膜或透支气管壁肺活检、经皮 B 超或 CT 引导肺穿刺、 经胸腔镜或开胸肺活检、淋巴结活检 (5)血清肿瘤标志物 2 鉴别诊断 (1)周围型肺癌:结核瘤、良性肿瘤、肺真菌病、肺脓肿 (2)中心型肺癌:纵隔淋巴瘤、纵隔肿瘤 (五)肺癌的分期和治疗原则 1 非小细胞肺癌 (1)分期:TNM 分期 (2)治疗方案:Ⅰ、Ⅱ、Ⅲa 手术+化疗;Ⅲb、IV 首选化疗 2 小细胞肺癌 (1)分期 (2)治疗方案:首选化疗、手术 3 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相结合。 (六) 预后:早期发现及早期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七) 预防:戒烟、改善环境卫生和大气污染 第九章 间质性肺疾病(自学内容) 第一节 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 一 教学目的 熟悉间质性肺疾病的概念、分类、诊断程序、临床表现、影像学评估、肺功能检查及其他辅 助检查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间质性肺疾病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影像学评估、肺功能检查。 (二)了解:本病的诊断程序及其他辅助检查。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间质性肺疾病(ILD)的概念。 (二)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 1.已知病因的 ILD。 2.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 3.肉芽肿性 ILD 4.其他罕见 ILD (三)诊断—诊断程序 (四)临床表现 1.症状:常见为呼吸困难,其次是咳嗽(干咳为主);全身症状:发热、乏力、消瘦、皮
疹、肌肉关节疼痛、肿胀、口干、眼干燥等 2.相关病史: (1)疾病病史:心脏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肿瘤及脏器移植 (2)药物使用史:胺碘酮、甲氨蝶呤 (3)吸烟史 (4)职业及家居环境暴露史 (5)宠物嗜好和接触史 2.体征: (1)爆裂音或Velcro啰音。 (2)晚期体征-杵状指(趾)及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的体征 (3)系统疾病体征。 (四)辅助检查 1胸部影像学评估 胸片:弥漫性浸润性阴影,正常不能除外LD: HRCT:-一诊断ILD重要工具。表现为:弥漫性结节影、磨玻璃样变、肺泡实变、小叶间 隔增厚、胸膜下线、网格影伴囊腔或蜂窝状改变,常伴有牵拉性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构改变。 2.肺功能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气体交换(弥散功能)障碍为体征。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TLC/NCH和RV均减少,肺顺应性降低,FEV1/FVC正常。 气体交换障碍:一氧化碳弥散量(DLw)减少,肺泡-动脉氧分压[PaaO2]增加,低氧血 症。 3.支气管镜检杳 进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BAL)和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 4.实验室检查 重点进行结缔组织疾病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类风湿因子(RF)及中性粒细胞 胞质抗体(ANCA):酌情查:巨细胞病毒(CMV)肺孢子菌及肿瘤细胞 (五)外科肺活检 开胸肺活检(open lung biopsy OLB),电视辅助胸腔镜肺活检(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y VSTS)。-一外科肺活检对确定病理类型是必要的。 第二节特发性肺纤维化 一教学目的 掌握特发性肺纤维化(IP℉)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了解流行病学、 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辅助检查及预后。 二教学要求 (一)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 (二)熟悉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概念、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特发性肺间质纤 维化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二)病因、发病机制 1.危险因素:吸烟和环境暴露(金属粉尘、木尘),病毒感染一不明确,胃食道反流(GE)
疹、肌肉关节疼痛、肿胀、口干、眼干燥等 2.相关病史: (1)疾病病史:心脏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肿瘤及脏器移植 (2)药物使用史:胺碘酮、甲氨蝶呤 (3)吸烟史 (4)职业及家居环境暴露史 (5)宠物嗜好和接触史 2.体征: (1)爆裂音或 Velcro 啰音。 (2)晚期体征-- 杵状指(趾)及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的体征 (3)系统疾病体征。 (四)辅助检查 1 胸部影像学评估 胸片:弥漫性浸润性阴影,正常不能除外 ILD; HRCT:--诊断 ILD 重要工具。表现为:弥漫性结节影、磨玻璃样变、肺泡实变、小叶间 隔增厚、胸膜下线、网格影伴囊腔或蜂窝状改变,常伴有牵拉性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构改变。 2.肺功能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气体交换(弥散功能)障碍为体征。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TLC//VCH 和 RV 均减少,肺顺应性降低,FEV1/FVC 正常。 气体交换障碍: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减少,肺泡-动脉氧分压[P(A-a)O2]增加,低氧血 症。 3.支气管镜检查 进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BAL)和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 4.实验室检查 重点进行结缔组织疾病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类风湿因子(RF)及中性粒细胞 胞质抗体(ANCA);酌情查:巨细胞病毒(CMV)肺孢子菌及肿瘤细胞 (五)外科肺活检 开胸肺活检(open lung biopsy OLB),电视辅助胸腔镜肺活检(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y VSTS)。--外科肺活检对确定病理类型是必要的。 第二节 特发性肺纤维化 一 教学目的 掌握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了解流行病学、 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辅助检查及预后。 二 教学要求 (一)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 (二)熟悉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概念、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特发性肺间质纤 维化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二)病因、发病机制 1.危险因素:吸烟和环境暴露(金属粉尘、木尘),病毒感染—不明确,胃食道反流(GER)
一关系不十分清楚,家族遗传易感性性。 2.理化因素 3.过敏反应 (三)病理: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是P℉的特征性改变。外科肺活检诊断标准:(1)明显 纤维化或结构变形:伴或不伴蜂窝肺,胸膜下、间质分布:(2)斑片肺实质纤维化:(3)成纤维 细胞灶。 (四)临床表现 1.症状:50岁后发病,起病隐匿,重要表现为活动性呼吸困难,渐进性加重,常伴:全 身症状较轻。75%有吸烟史。 2.体征:50%以上可见杵状指(趾),90%双肺底吸气时细小的爆裂音(Velcro啰音)。晚 期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及发绀体征。 (五)辅助检查 1.胸片:双肺外带、胸膜下和基底部分布的网状或网结节状模糊阴影,伴有蜂窝样病变和 下叶肺容积减少。 2.HRCT:显示UIP特征性改变,准确性>90%。表现为:(1)网格影改变、蜂窝状改变, 常伴有牵拉性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构改变。(2)部位:胸膜下和基底部分布为主。 3.肺功能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气体交换(弥散功能)障碍为体征。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TLC/NCH和RV均减少,肺顺应性降低,FEV1/FVC正常。 气体交换障碍:一氧化碳弥散量(DLw)减少,肺泡-动脉氧分压[PaaO2]增加,低氧血 症。 3.支气管镜检杳 支气管镜肺泡灌洗(BL):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加不明显。 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标本太小,不能做出病理诊断。 BAL和TBLB--无诊断意义。 4.实验室检查 血LDH、ESR、ANA、RF、ANCA可轻度增高一无特异性:结缔组织疾病自身抗体检查有助 于鉴别诊断。 5.外科肺活检 无手术禁忌行外科肺活检--OLB或VSTS: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IP℉诊断标准:ILD,除外其他病因:环境、药物及结缔组织疾病:HRCT表现为典 型UIP型:联合RCT和外科肺活检病理表现诊断UIP。 (2)IPF急性加重(acue exacerbation of IPF):过去或现在诊断IPF;1月内发生 无法解释的呼吸困难加重:低氧血症或气体交换概念严重障碍:新出现的肺部浸润:排除 肺部感染、肺栓塞、气胸及心力衰竭。 2.鉴别诊断 (1)排除其他原因所致ILD:慢性过敏性肺炎、石棉沉重肺及CTD:(2)与其他类型特 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相鉴别 (六)防迨 1.治疗: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1)药物治疗:无特效药物 N-乙酰半胱氨酸或吡非尼酮一定程度上减慢肺功能恶化或降低急性加重频率:
-关系不十分清楚,家族遗传易感性性。 2.理化因素 3.过敏反应 (三)病理: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是 IPF 的特征性改变。外科肺活检诊断标准:(1)明显 纤维化或结构变形;伴或不伴蜂窝肺,胸膜下、间质分布;(2)斑片肺实质纤维化;(3)成纤维 细胞灶。 (四)临床表现 1.症状:50 岁后发病,起病隐匿,重要表现为活动性呼吸困难,渐进性加重,常伴;全 身症状较轻。75%有吸烟史。 2.体征:50%以上可见杵状指(趾),90%双肺底吸气时细小的爆裂音(Velcro 啰音)。晚 期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及发绀体征。 (五)辅助检查 1.胸片:双肺外带、胸膜下和基底部分布的网状或网结节状模糊阴影,伴有蜂窝样病变和 下叶肺容积减少。 2.HRCT:显示 UIP 特征性改变,准确性>90%。表现为:(1)网格影改变、蜂窝状改变, 常伴有牵拉性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构改变。(2)部位:胸膜下和基底部分布为主。 3.肺功能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气体交换(弥散功能)障碍为体征。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TLC//VCH 和 RV 均减少,肺顺应性降低,FEV1/FVC 正常。 气体交换障碍: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减少,肺泡-动脉氧分压[P(A-a)O2]增加,低氧血 症。 3.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镜肺泡灌洗(BAL):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加不明显。 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标本太小,不能做出病理诊断。 BAL 和 TBLB---无诊断意义。 4.实验室检查 血 LDH、ESR、ANA、RF、ANCA 可轻度增高—无特异性;结缔组织疾病自身抗体检查有助 于鉴别诊断。 5.外科肺活检 无手术禁忌行外科肺活检--- OLB 或 VSTS;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IPF 诊断标准:ILD,除外其他病因:环境、药物及结缔组织疾病;HRCT 表现为典 型 UIP 型;联合 HRCT 和外科肺活检病理表现诊断 UIP。 (2)IPF 急性加重(acue exacerbation of IPF):过去或现在诊断 IPF;1 月内发生 无法解释的呼吸困难 加重;低氧血症或气体交换概念严重障碍;新出现的肺部浸润;排除 肺部感染、肺栓塞、气胸及心力衰竭。 2. 鉴别诊断 (1)排除其他原因所致 ILD:慢性过敏性肺炎、石棉沉重肺及 CTD;(2)与其他类型特 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相鉴别 (六)防治 1.治疗: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1)药物治疗:无特效药物 N-乙酰半胱氨酸或吡非尼酮一定程度上减慢肺功能恶化或降低急性加重频率;
不推荐: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 酸、干扰素、波生坦及华法林治疗! (2)非药物治疗:肺康复训练及家庭氧疗:不推荐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 (3)肺移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4)并发症处理: (5)对症治疗 (6)教育和自我管理 2.自然病程与预后 (1)中位生存期:2一3年: (2):影响预后因素:呼吸困难、肺功能下降、RCT纤维化和蜂窝样改变程度、六分 钟步行试验(6MWT)等。 (3)预测死亡风险增加:DLco<40%预计值、6MWT时,SPO<88%、6一12月内FVC绝对 值降低>10%及DLco绝对值降低>15%, 第十章 肺血栓栓塞症 一教学目的 了解肺栓塞的基本知识,熟悉它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掌 握肺栓塞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措施及其应用价值。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肺栓塞的概念、病因,常见临床表现,诊断措施及其应用价值。 (二)熟悉肺栓塞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三)了解常用的抗凝和溶栓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监测,肺栓塞患者的健康教育。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肺栓塞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概况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体循环血栓脱落:下肢、盆腔深静脉血栓脱落最常见 2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1)静脉血流淤滞:长期卧床 (2)血管内皮损伤:败血症 (3)高凝状态:创伤、肿瘤、大手术(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口服避孕药 (三)病理及病理生理 1病理 (1)血栓栓塞、机化、血管再通 (2)肺出血、肺梗死、肺不张、胸腔积液等 (3)右心扩大、肥厚 2病理生理 (1)V/Q比例失衡:低氧 (2)心排血量下降:休克、缺血性胸痛 (3)释放炎性因子:气道痉挛 (4)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不张 (四)临床表现:多样性(和栓子的大小及基础疾病有关): 1症状
不推荐: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 酸、干扰素、波生坦及华法林治疗! (2)非药物治疗:肺康复训练及家庭氧疗;不推荐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 (3)肺移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4)并发症处理: (5)对症治疗 (6)教育和自我管理 2.自然病程与预后 (1)中位生存期:2—3 年; (2):影响预后因素:呼吸困难、肺功能下降、HRCT 纤维化和蜂窝样改变程度、六分 钟步行试验(6MWT)等。 (3)预测死亡风险增加:DLCO<40%预计值、6MWT 时,SP02 <88%、6—12 月内 FVC 绝对 值降低>10%及 DLCO 绝对值降低>15%, 第十章 肺血栓栓塞症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肺栓塞的基本知识,熟悉它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掌 握肺栓塞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措施及其应用价值。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肺栓塞的概念、病因,常见临床表现,诊断措施及其应用价值。 (二)熟悉肺栓塞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三)了解常用的抗凝和溶栓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监测,肺栓塞患者的健康教育。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肺栓塞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概况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 体循环血栓脱落:下肢、盆腔深静脉血栓脱落最常见 2 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1)静脉血流淤滞:长期卧床 (2)血管内皮损伤:败血症 (3)高凝状态:创伤、肿瘤、大手术(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口服避孕药 (三)病理及病理生理 1 病理 (1)血栓栓塞、机化、血管再通 (2)肺出血、肺梗死、肺不张、胸腔积液等 (3)右心扩大、肥厚 2 病理生理 (1)V/Q 比例失衡:低氧 (2)心排血量下降:休克、缺血性胸痛 (3)释放炎性因子:气道痉挛 (4)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不张 (四)临床表现:多样性(和栓子的大小及基础疾病有关): 1 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