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激发因素:过敏原、感染、运动、理化因素等 2发病机制 (1)变态反应:速发型哮喘反应(IAR)和迟发型哮喘反应(LAR)的概念和机制。 (2)气道慢性炎症:病理特征、参与的炎症细胞、介质(LT、PAF等)和细胞因子。 (3)气道高反应性(R):哮喘的共同特征、发生机制。但非哮喘特有。 (4)神经机制 3病理:气道慢性炎症(变应性)、气道重构 (三)临床表现 1体征 (1)典型表现: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或咳嗽,有一定的激发因素。 (2)发作时双肺哮鸣音。重症患者:“静肺”、奇脉、矛盾呼吸、休克等。 2实验室检查 (1)血液、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2)血气分析:轻度可为低氧血症+呼碱,病情加重后可出现Ⅱ型呼吸衰竭。 (3)X线:发作时肺充气征。 (4)肺功能检查(复习有关内容):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发作时):支气管舒张试 验的判断标准及意义:支气管激发试验的适应证和意义。 (5)过敏原的检测:皮试、特异性IgE检测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症状、体征、肺功能检查 2严重程度分级:急性发作期分度,缓解期 3鉴别诊断:心源性哮喘、大气道狭窄、支气管肺癌、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症 4并发症:气胸、纵隔气肿:肺气肿、肺心病 (五)治疗 1治疗目标 2脱离变应原 3药物迨疗 (1)控制炎症药物: 糖皮质激素(吸入、口服、静脉):作用机制、不同剂型的适应证及使用方法: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适应证 (2)缓解症状药物: B,受体激动剂:作用机制、剂型: 茶碱类:作用机制、剂型: 抗胆碱药:作用机制、剂型 4GINA(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方案一阶梯治疗 5急性重症哮喘的处理 (1)去除诱因:过敏原、抗感染等 (2)氧疗 (3)早期使用静脉糖皮质激素 (4)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 (5)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6)机械通气治疗 (六)哮喘的教育与管理:提高哮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2)激发因素:过敏原、感染、运动、理化因素等 2 发病机制 (1)变态反应:速发型哮喘反应(IAR)和迟发型哮喘反应(LAR)的概念和机制。 (2)气道慢性炎症:病理特征、参与的炎症细胞、介质(LT、PAF 等)和细胞因子。 (3)气道高反应性(AHR):哮喘的共同特征、发生机制。但非哮喘特有。 (4)神经机制 3 病理:气道慢性炎症(变应性)、气道重构 (三)临床表现 1 体征 (1)典型表现: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或咳嗽,有一定的激发因素。 (2)发作时双肺哮鸣音。重症患者:“静肺”、奇脉、矛盾呼吸、休克等。 2 实验室检查 (1)血液、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2)血气分析:轻度可为低氧血症+呼碱,病情加重后可出现Ⅱ型呼吸衰竭。 (3)X 线:发作时肺充气征。 (4)肺功能检查(复习有关内容):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发作时):支气管舒张试 验的判断标准及意义;支气管激发试验的适应证和意义。 (5)过敏原的检测:皮试、特异性 IgE 检测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症状、体征、肺功能检查 2 严重程度分级:急性发作期分度,缓解期 3 鉴别诊断:心源性哮喘、大气道狭窄、支气管肺癌、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症 4 并发症:气胸、纵隔气肿;肺气肿、肺心病 (五)治疗 1 治疗目标 2 脱离变应原 3 药物治疗 (1)控制炎症药物: 糖皮质激素(吸入、口服、静脉):作用机制、不同剂型的适应证及使用方法;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适应证 (2)缓解症状药物: β2 受体激动剂:作用机制、剂型; 茶碱类:作用机制、剂型; 抗胆碱药:作用机制、剂型 4 GINA(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方案—阶梯治疗 5 急性重症哮喘的处理 (1)去除诱因:过敏原、抗感染等 (2)氧疗 (3)早期使用静脉糖皮质激素 (4)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 (5)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6)机械通气治疗 (六)哮喘的教育与管理:提高哮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第五章 支气管扩张症(自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了解支气管扩张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鉴别诊断和预防:掌握: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表 现、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了解:本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鉴别诊断和预防。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支气管扩张症的概念。 (二)病因、发病机制 1.部分病例-一无明显诱因。 2.弥漫性支气管扩张症一遗传、免疫或解剖缺陷:囊性纤维化、纤毛运动障碍和胰蛋白缺乏。 3.局灶性支气管扩张症一未治疗肺炎、阻塞等 4.支气管扩张症的诱因 (三)病理 1.柱状扩张 2.囊状扩张 3.不规则扩张 (四)临床表现 1.症状: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反复咯血(50-70%),感染中毒症状,。 2.体征:双肺无明显阳性体征:典型病例,下胸部、背部湿啰音。 (四)辅助检查 1胸部影像学检查 胸片:囊状扩张一囊腔可伴有液平:柱状扩张一双轨征,切面呈“环形阴影” HRCT:取代支气管碘油造影 2.支气管镜检查 3.痰培养:可见致病菌 4.血常规。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据病史:症状(咳嗽、咳痰及咯血)、征(下胸部、背部湿啰音)、支气管扩张 症的诱因及影像学(HRCT)可确诊。支气管镜检查或支气管造影可明确出血、扩张或阻塞部 位。支气管灌洗液涂片、细菌学及细胞学检查,可协助诊断,指导治疗。 2.鉴别诊断 (1)慢性支气管炎 (2)肺脓肿 (3)其他:肺结核、先天性肺囊肿及弥漫性泛支气管炎。 (六)防治 1.治疗: (1)治疗基础疾病 (2) 控制感染,注意合并真菌感染 (3)改善气流受限:支气管舒张剂 (4) 清除气道分泌物:化痰药物:震动、拍背和体位引流: (5) 咯血处理:
第五章 支气管扩张症(自学内容) 一 教学目的 了解支气管扩张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鉴别诊断和预防;掌握: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表 现、诊断和治疗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了解:本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鉴别诊断和预防。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支气管扩张症的概念。 (二)病因、发病机制 1.部分病例---无明显诱因。 2.弥漫性支气管扩张症—遗传、免疫或解剖缺陷:囊性纤维化、纤毛运动障碍和胰蛋白缺乏。 3.局灶性支气管扩张症—未治疗肺炎、阻塞等 4.支气管扩张症的诱因 (三)病理 1.柱状扩张 2.囊状扩张 3.不规则扩张 (四)临床表现 1.症状: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反复咯血(50-70%),感染中毒症状,。 2.体征:双肺无明显阳性体征;典型病例,下胸部、背部湿啰音。 (四)辅助检查 1 胸部影像学检查 胸片:囊状扩张—囊腔可伴有液平;柱状扩张—双轨征,切面呈“环形阴影” HRCT:取代支气管碘油造影 2.支气管镜检查 3.痰培养:可见致病菌 4.血常规。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据病史:症状(咳嗽、咳痰及咯血)、征(下胸部、背部湿啰音)、支气管扩张 症的诱因及影像学(HRCT)可确诊。支气管镜检查或支气管造影可明确出血、扩张或阻塞部 位。支气管灌洗液涂片、细菌学及细胞学检查 ,可协助诊断,指导治疗。 2. 鉴别诊断 (1)慢性支气管炎 (2)肺脓肿 (3)其他:肺结核、先天性肺囊肿及弥漫性泛支气管炎。 (六)防治 1.治疗: (1) 治疗基础疾病 (2) 控制感染,注意合并真菌感染 (3) 改善气流受限:支气管舒张剂 (4) 清除气道分泌物:化痰药物;震动、拍背和体位引流; (5) 咯血处理;
(6)外科手术治疗 2.预防:减少发作一肺炎球菌及流感疫苗应用:减轻症状一免疫调节剂:戒烟及康复锻 炼 第六章肺部感染性疾病 一教学目的 掌握各型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熟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构成及诊断和治疗,并了解肺炎相关 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肺炎球菌肺炎、非典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 (二)熟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构成、诊断和治疗。 (三)了解肺炎的流行病学、病因以及病原学演变和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构成、诊断和 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 1肺炎的病因及流行病学 (1)肺炎的病因:微生物学、理化因素、过敏等 (2)细菌性肺炎的流行病学 2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特点:病原学构成、临床特征、治疗原则及预 后。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1CAP病因及流行病学 2CAP的临床特征、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3CAP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1)痰的病原学检查:合格痰标本的概念:涂片革兰染色、痰培养+药敏 (2)体液的病原学检查:血培养、胸水培养等 (3)血清学检查: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 (4)其他:PCR等 4CAP的经验性治疗原则 5初始治疗的评价和处理 (三)肺炎球菌肺炎 1病因 (1)肺炎球菌的致病性、流行病学和耐药机制(PBP结构异常) (2)感染途径、机体抵抗力和诱发因素 2病理与病理生理 (1)复习病理分期及特征:无肺泡结构损害 (2)肺实变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衡,导致缺氧 3临床表现 (1)发热、咳嗽、咳痰 (2)肺实变 4辅助检查 (1)血常规:WBC增加 (2)X线表现:大叶性肺炎
(6) 外科手术治疗 2.预防:减少发作—肺炎球菌及流感疫苗应用;减轻症状—免疫调节剂; 戒烟及康复锻 炼 第六章 肺部感染性疾病 一 教学目的 掌握各型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熟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构成及诊断和治疗,并了解肺炎相关 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肺炎球菌肺炎、非典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 (二)熟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构成、诊断和治疗。 (三)了解肺炎的流行病学、病因以及病原学演变和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构成、诊断和 治疗原则。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 肺炎的病因及流行病学 (1)肺炎的病因:微生物学、理化因素、过敏等 (2)细菌性肺炎的流行病学 2 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特点:病原学构成、临床特征、治疗原则及预 后。 (二)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1 CAP 病因及流行病学 2 CAP 的临床特征、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3 CAP 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1)痰的病原学检查:合格痰标本的概念;涂片革兰染色、痰培养+药敏 (2)体液的病原学检查:血培养、胸水培养等 (3)血清学检查: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 (4)其他:PCR 等 4 CAP 的经验性治疗原则 5 初始治疗的评价和处理 (三) 肺炎球菌肺炎 1 病因 (1)肺炎球菌的致病性、流行病学和耐药机制(PBP 结构异常) (2)感染途径、机体抵抗力和诱发因素 2 病理与病理生理 (1)复习病理分期及特征:无肺泡结构损害 (2)肺实变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衡,导致缺氧 3 临床表现 (1)发热、咳嗽、咳痰 (2)肺实变 4 辅助检查 (1)血常规:WBC 增加 (2)X 线表现:大叶性肺炎
(3)痰涂片+痰培养 5并发症:少见。感染中毒性休克。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临床表现+病原学诊断 (2)鉴别诊断:胸膜炎、肺结核、肺癌、肺栓塞、急腹症等 7治疗: (1)首选青霉素 (2)耐青霉素肺炎球菌的治疗:新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头孢三嗪、头孢噻肟等 (3)并发症的治疗 8预防:多价肺炎球菌疫苗的适应证 (四)非典型肺炎 1病因: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 2肺炎支原体肺炎: (1)病理改变:间质性肺炎 (2)临床表现:干咳、低热。可有小流行。 (3)辅助检查:WBC正常或略增高,冷凝集试验、支原体抗体。 (4)治疗: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 第七章 肺结核 一教学目的 了解肺结核治疗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和常用化疗方案,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特 征和病理表现及辅助检查手段,重点掌握肺结核的分型、特征及其预防和治疗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肺结核的临床分型及其特征、预防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特征和病理表现、辅助检查手段、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了解肺结核治疗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和常用化疗方案。 三教学内容 (一)结核病概述 1流行病学 (1)结核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HIV流行等因素 (2)耐药结核的流行 2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1)类型、生物特征、培养 (2)致病性 (3)耐药表型及其遗传学基础 3肺结核的发病机制 (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痰菌阳性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呼吸道传染是最重要的传 播途径 (2)原发型肺结核和继发型肺结核的发病机制:原发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继 发性肺结核病因、发病过程:“复染”与“再染”,Koch现象 (3)宿主的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巨噬细胞细胞免疫反应,变态反应 (4)易感人群: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 4结核病的痞理学:不同病理表现和机体免疫反应之间的联系
(3)痰涂片+痰培养 5 并发症:少见。感染中毒性休克。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临床表现+病原学诊断 (2)鉴别诊断:胸膜炎、肺结核、肺癌、肺栓塞、急腹症等 7 治疗: (1)首选青霉素 (2)耐青霉素肺炎球菌的治疗:新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头孢三嗪、头孢噻肟等 (3)并发症的治疗 8 预防:多价肺炎球菌疫苗的适应证 (四) 非典型肺炎 1 病因: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 2 肺炎支原体肺炎: (1)病理改变:间质性肺炎 (2)临床表现:干咳、低热。可有小流行。 (3)辅助检查:WBC 正常或略增高,冷凝集试验、支原体抗体。 (4)治疗: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 第七章 肺结核 一 教学目的 了解肺结核治疗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和常用化疗方案,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特 征和病理表现及辅助检查手段,重点掌握肺结核的分型、特征及其预防和治疗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肺结核的临床分型及其特征、预防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特征和病理表现、辅助检查手段、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了解肺结核治疗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和常用化疗方案。 三 教学内容 (一)结核病概述 1 流行病学 (1)结核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HIV 流行等因素 (2)耐药结核的流行 2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1)类型、生物特征、培养 (2)致病性 (3)耐药表型及其遗传学基础 3 肺结核的发病机制 (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痰菌阳性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呼吸道传染是最重要的传 播途径 (2)原发型肺结核和继发型肺结核的发病机制:原发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继 发性肺结核病因、发病过程:“复染”与“再染”,Koch 现象 (3)宿主的免疫应答:T 细胞介导的巨噬细胞细胞免疫反应,变态反应 (4)易感人群: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 4 结核病的病理学:不同病理表现和机体免疫反应之间的联系
(1)渗出性病变 (2)增殖性病变:结核结节的特征 (3)干酪样坏死 (4)钙化 (5)纤维化 (二)肺结核的临床特征 1结核病的分型 (1)1978年肺结核分类: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慢性 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及结核性胸膜炎 (2)(WS196-2001)国家标准: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型肺结核、 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肺外结核及菌阴肺结核 2原发型肺结核 (1)定义及分类:原发综合征、胸内淋巴结核 (2)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 (3)转归 3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1)定义及分类:急性粟粒性肺结核、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2)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 4继发型肺结核 (1)定义及分类:浸润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2)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 5结核性胸膜炎:见相关章节 (三)铺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X线、CT 2痰菌检查:痰涂片抗酸染色、痰结核菌培养 3PPD试验:试剂、阳性判断标准、临床意义 4活检:经纤维支气管镜、开胸肺活检等 5伽马干扰素释放试验 6其他: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1)病史、胸部X线表现及痰结核菌检查。痰菌检查非常重要 (2)其他辅助检查的选择 (3)试验性抗结核治疗 2鉴别诊断 (1)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肺癌、淋巴瘤、结节病 (2)空洞性病变:肺脓肿、囊肿感染、肺癌、肉芽肿性疾病 (3)粟粒性病变:转移瘤、矽肺、肺泡癌等 (4)团块状阴影(结核瘤):肺癌、良性肿瘤等 (5)浸润型阴影:肺炎等 (五)治疗 1基本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特点和副作用: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 R)、吡嗪酰胺(PZA,Z)、链霉素(SM,S)、乙胺丁醇(EMB,E) 2抗结核治疗的原则及依据: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及全程
(1)渗出性病变 (2)增殖性病变:结核结节的特征 (3)干酪样坏死 (4)钙化 (5)纤维化 (二)肺结核的临床特征 1 结核病的分型 (1)1978 年肺结核分类: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慢性 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及结核性胸膜炎 (2)(WS196-2001)国家标准: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型肺结核、 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肺外结核及菌阴肺结核 2 原发型肺结核 (1)定义及分类:原发综合征、胸内淋巴结核 (2)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 (3)转归 3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1)定义及分类:急性粟粒性肺结核、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2)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 4 继发型肺结核 (1)定义及分类:浸润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2)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 5 结核性胸膜炎:见相关章节 (三)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X 线、CT 2 痰菌检查:痰涂片抗酸染色、痰结核菌培养 3 PPD 试验:试剂、阳性判断标准、临床意义 4 活检:经纤维支气管镜、开胸肺活检等 5 伽马干扰素释放试验 6 其他:PCR 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诊断 (1)病史、胸部 X 线表现及痰结核菌检查。痰菌检查非常重要 (2)其他辅助检查的选择 (3)试验性抗结核治疗 2 鉴别诊断 (1)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肺癌、淋巴瘤、结节病 (2)空洞性病变:肺脓肿、囊肿感染、肺癌、肉芽肿性疾病 (3)粟粒性病变:转移瘤、矽肺、肺泡癌等 (4)团块状阴影(结核瘤):肺癌、良性肿瘤等 (5)浸润型阴影:肺炎等 (五)治疗 1 基本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特点和副作用:异烟肼(INH, H)、利福平(RFP, R)、吡嗪酰胺(PZA, Z)、链霉素(SM, S)、乙胺丁醇(EMB,E ) 2 抗结核治疗的原则及依据: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及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