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等专业使用) I前言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 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 内科学课程,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系统学习包括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堂 系统讲课和与其相结合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临床诊疗实践,要将书本 上学到的理论用于临床实践,来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并从临床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的正确性。 内科学是二级学科,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风湿专业学科,本大纲 参照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内科学》课程基本要求及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第 八版而制订的。按大纲要求掌握、熟悉或了解各系统常见疾病和重点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 诊断和处理原则。结合诊断学时学习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加深对疾病重要特征的认 识和理解,以及疾病间的鉴别诊断要点。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法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美容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 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 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5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112学时,见习40学时。 四教材:葛均波、徐永健主编.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Ⅱ正文 第一篇绪论 一教学目的 学习内科学的发展,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要求 了解内科学的发展,以及学习内科学的方法。 三散学内容 (一)内科学的发展 1.社会的发展推动医学的进步。 2.现代医学的兴起 3.现代科技发展对医学的影响 4.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5.医学观念的进步 (二)学习内科学的方法 1.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等专业使用) Ⅰ 前言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 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 内科学课程,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系统学习包括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堂 系统讲课和与其相结合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临床诊疗实践,要将书本 上学到的理论用于临床实践,来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并从临床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的正确性。 内科学是二级学科,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风湿专业学科, 本大纲 参照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内科学》课程基本要求及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第 八版而制订的。按大纲要求掌握、熟悉或了解各系统常见疾病和重点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 诊断和处理原则。结合诊断学时学习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加深对疾病重要特征的认 识和理解,以及疾病间的鉴别诊断要点。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法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美容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 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 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 152 学时,其中理论授课 112 学时,见习 40 学时。 四 教材:葛均波、徐永健主编.内科学.第 8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年. Ⅱ 正文 第一篇 绪 论 一 教学目的 学习内科学的发展,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 教学要求 了解内科学的发展,以及学习内科学的方法。 三 教学内容 (一) 内科学的发展 1.社会的发展推动医学的进步。 2.现代医学的兴起 3.现代科技发展对医学的影响 4.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5.医学观念的进步 (二)学习内科学的方法 1.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掌握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 3.培养“临床思维”,掌握医学科学思维方法 4.扩宽视野,掌握医学的科学与艺术 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一 教学目的 在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基础上,熟悉呼吸系统结构与疾病的关系,掌握呼吸系统 疾病基本病史、常见症状、体征,最终到达根治疾病的目的。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常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诊断分析。 (二)熟悉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三)了解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三教学内容 (一)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 (二)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1肺通过呼吸道对外开放:一一一对外开发的器官: 总呼吸面积,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防御功能受损的原因 2肺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lesser circulation)特点:肺动脉解剖结 构特为为双重血供:肺动静脉(肺循环)、支气管动静脉(体循环) 3肺循环与体循环(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血液、淋巴循环)相通:全身的皮肤、组 织、器官的菌栓、血栓、癌栓均可导致肺病变。 4其他系统的疾病和其他疾病也可累及肺 (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病史、常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诊断分析。 第二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自学内容)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教学目的 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 措施。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临床表现和分型以及诊断、鉴别诊断。 (二)熟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三)了解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特征。 (二)病因学 1病毒感染:占70一80%。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 2细菌感染:占20一30%。可原发或继发于病毒感染后:多为定植于口腔的溶血性链球 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G一杆菌偶见。 3.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打喷嚏或空气中含有病毒:接触传播:接触污染的手或用具
2.掌握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 3.培养“临床思维”,掌握医学科学思维方法 4.扩宽视野,掌握医学的科学与艺术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 论 一 教学目的 在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基础上,熟悉呼吸系统结构与疾病的关系,掌握呼吸系统 疾病基本病史、常见症状、体征,最终到达根治疾病的目的。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常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诊断分析。 (二)熟悉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三)了解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三 教学内容 (一)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 (二)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1 肺通过呼吸道对外开放:―――对外开发的器官: 总呼吸面积,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防御功能受损的原因 2 肺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 lesser circulation)特点:肺动脉解剖结 构特为为双重血供:肺动静脉(肺循环)、支气管动静脉(体循环) 3 肺循环与体循环(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血液、淋巴循环)相通:全身的皮肤、组 织、器官的菌栓、血栓、癌栓均可导致肺病变。 4 其他系统的疾病和其他疾病也可累及肺 (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病史、常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诊断分析。 第二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自学内容)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 教学目的 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 措施。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临床表现和分型以及诊断、鉴别诊断。 (二)熟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三)了解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措施。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特征。 (二)病因学 1 病毒感染:占 70—80%。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 2 细菌感染:占 20—30%。可原发或继发于病毒感染后;多为定植于口腔的溶血性链球 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G-杆菌偶见。 3.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打喷嚏或空气中含有病毒;接触传播:接触污染的手或用具
4.诱因:淋雨、受凉、气候突变及过度疲劳。 (三)类型及临床表现 1普通感冒 2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3.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4.急性咽结膜炎 5.急性咽扁桃体炎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 2.病原学检查:多为病毒感染,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帮助--一无需检查 (五)并发症: 1.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及病毒性心肌炎 2.免疫相关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据鼻咽部症状、体征、血象及胸部影像阴性可临床诊断。无需病因学确诊。特殊情 况可进行细菌培养及病毒分离。 2.鉴别诊断 (1)过敏性鼻炎 (2)流行性感冒 (3)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4)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 (七)防迨 1预防:隔离传染源,有助于避免传染: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改善营养、饮食生活规 律、避免受凉球和过度劳累一预防最好方法:流行时戴口罩及避免出入人多的公共场合。 2治疗: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同时戒烟、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和预防细菌感染。 (1)对症治疗 (2)抗生素治疗 (3)抗病毒治疗:一般不需要:免疫缺陷者,可早期使用: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 (4)中药治疗:辨证治疗 第二节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一教学目的 了解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防治措施。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诊断、鉴别诊断。 (二)熟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三)了解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概念。 (二)病因、发病机制 1.微生物:与上呼吸道感染类似,病毒感染为主: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病 毒和剧流感病毒等:细菌感染: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等:支原体、衣原体
4.诱因:淋雨、受凉、气候突变及过度疲劳。 (三)类型及临床表现 1 普通感冒 2 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3.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4.急性咽结膜炎 5.急性咽扁桃体炎 (四)辅助检查 1 血常规: 2.病原学检查:多为病毒感染,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帮助---无需检查 (五)并发症: 1.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及病毒性心肌炎 2.免疫相关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据鼻咽部症状、体征、血象及胸部影像阴性可临床诊断。无需病因学确诊。特殊情 况可进行细菌培养及病毒分离。 2. 鉴别诊断 (1)过敏性鼻炎 (2)流行性感冒 (3)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4)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 (七)防治 1 预防:隔离传染源,有助于避免传染;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改善营养、饮食生活规 律、避免受凉球和过度劳累—预防最好方法;流行时戴口罩及避免出入人多的公共场合。 2 治疗: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同时戒烟、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和预防细菌感染。 (1)对症治疗 (2)抗生素治疗 (3)抗病毒治疗:一般不需要;免疫缺陷者,可早期使用: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 (4)中药治疗:辨证治疗 第二节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一 教学目的 了解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防治措施。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诊断、鉴别诊断。 (二)熟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三)了解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防治措施。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概念。 (二)病因、发病机制 1.微生物:与上呼吸道感染类似,病毒感染为主: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病 毒和副流感病毒等;细菌感染: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等;支原体、衣原体
感染明显增加: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亦较多。 2.理化因素 3.过敏反应 (三)病理 (四)临床表现 1.症状:起病较急,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呼吸道症状:干咳或少量粘液痰,随后痰 多,痰中带血,可延续2一3周。可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 2.体征:双肺无明显阳性体征:双肺散在干、湿罗音。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 2.痰培养:可见致病菌 3.胸片:双肺纹理增多、紊乱,少数正常。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据病史:症状(咳嗽、咳痰)、体征(双肺散在干、湿罗音)结合血象及胸部 影像特征可临床诊断。细菌培养及病毒分离有助于病因学确诊。 2.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3)其他:支气管肺炎、肺结核、肺癌、肺脓肿、麻疹、百日咳等。 (六)防迨 1预防:增强体质、防止感冒、避免劳累:改善生活卫生环境:防止空气污染:清除鼻 咽喉部病灶。 2治疗: (1)对症治疗 无痰:右美沙芬、喷托维林 痰不易咳出:氨溴索、溴己新等,亦可雾化祛痰 发生支气管痉挛:支气管舒张剂 (2)抗生素治疗 细菌、支原体、衣原体、鲍特菌感染多见:新大环类脂类、青霉素,亦可 选用头孢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 阿奇霉素5天:克林霉素7天:红霉素14天。 (3)一般治疗:多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 第三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 一 教学目的 懂得COPD的病因、临床表现、概念和分型,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改变和病理生理特征及COPD 的防治措施。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COPD的临床表现、概念和分型。 (二)熟悉COPD的病因,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改变和病理生理特征及COPD的防治措施。 (三)了解COPD患者的健康教育、控烟措施。 三教学内容
感染明显增加;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亦较多。 2.理化因素 3.过敏反应 (三)病理 (四)临床表现 1.症状:起病较急,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呼吸道症状:干咳或少量粘液痰,随后痰 多,痰中带血,可延续 2—3 周。可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 2.体征:双肺无明显阳性体征;双肺散在干、湿罗音。 (四)辅助检查 1 血常规: 2.痰培养:可见致病菌 3.胸片:双肺纹理增多、紊乱,少数正常。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据病史:症状(咳嗽、咳痰)、体征(双肺散在干、湿罗音)结合血象及胸部 影像特征可临床诊断。细菌培养及病毒分离有助于病因学确诊。 2. 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3)其他:支气管肺炎、肺结核、肺癌、肺脓肿、麻疹、百日咳等。 (六)防治 1 预防:增强体质、防止感冒、避免劳累;改善生活卫生环境;防止空气污染;清除鼻 咽喉部病灶。 2 治疗: (1) 对症治疗 无痰:右美沙芬、喷托维林 痰不易咳出:氨溴索、溴己新等,亦可雾化祛痰 发生支气管痉挛:支气管舒张剂 (2) 抗生素治疗 细菌、支原体、衣原体、鲍特菌感染多见:新大环类脂类、青霉素,亦可 选用头孢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 阿奇霉素 5 天;克林霉素 7 天;红霉素 14 天。 (3) 一般治疗:多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 第三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 一 教学目的 懂得 COPD 的病因、临床表现、概念和分型,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改变和病理生理特征及 COPD 的防治措施。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COPD 的临床表现、概念和分型。 (二)熟悉 COPD 的病因,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改变和病理生理特征及 COPD 的防治措施。 (三)了解 COPD 患者的健康教育、控烟措施。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述:COPD的概念和组成。 (二)病因学 1吸烟、大气污染、感染、过敏因素等 2遗传易感性 (三)类型及临床表现 1慢性支气管炎 (1)慢性咳、痰、喘病史 (2)分期:急性加重期:临床表现、常见致病菌: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 2阻塞性肺气肿 (1)病理:肺气肿的病理概念和分型(小叶中心性型、全小叶型、混合型) (2)病理生理 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缺氧。 ②肺泡通气不足。 ③弥散功能损害。 ④肺动脉高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四)辅助检查 1肺功能改变:吸入支气管舒张药物后FEV/FVC<70%,FEV%<80%预计值者,可确定为不 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 2血气分析 3胸片 (五)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 (六)并发症: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气胸 (七)防迨 1预防:戒烟、体育锻炼、肺炎球菌及流感疫苗的使用 2治疗: (1)COPD急性加重期:祛痰、平喘、抗炎对症、抗感染、治疗并发症 (2)缓解期:戒烟、呼吸操及其他康复训练 第四章支气管哮喘 一教学目的 了解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病情,熟悉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理,掌握哮喘的临床表现,分型 和病情分级,诊断、鉴别诊断及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哮喘的临床表现、分型和病情分级,诊断、鉴别诊断及并发症,哮喘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哮喘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理。各种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了解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 三教学内容 (一)哮喘的流行病学: 1我国的基本情况 2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学资料 (二)哮喘的痞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1病因 (1)遗传因素:多基因遗传。特异质与哮喘
(一)概述:COPD 的概念和组成。 (二)病因学 1 吸烟、大气污染、感染、过敏因素等 2 遗传易感性 (三)类型及临床表现 1 慢性支气管炎 (1)慢性咳、痰、喘病史 (2)分期:急性加重期:临床表现、常见致病菌;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 2 阻塞性肺气肿 (1)病理:肺气肿的病理概念和分型(小叶中心性型、全小叶型、混合型) (2)病理生理 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缺氧。 ②肺泡通气不足。 ③弥散功能损害。 ④肺动脉高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四)辅助检查 1 肺功能改变:吸入支气管舒张药物后 FEV1/FVC<70%,FEV1%<80%预计值者,可确定为不 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 2 血气分析 3 胸片 (五)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 (六)并发症: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气胸 (七)防治 1 预防:戒烟、体育锻炼、肺炎球菌及流感疫苗的使用 2 治疗: (1)COPD 急性加重期:祛痰、平喘、抗炎对症、抗感染、治疗并发症 (2)缓解期:戒烟、呼吸操及其他康复训练 第四章 支气管哮喘 一 教学目的 了解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病情,熟悉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理,掌握哮喘的临床表现,分型 和病情分级,诊断、鉴别诊断及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哮喘的临床表现、分型和病情分级,诊断、鉴别诊断及并发症,哮喘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哮喘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理。各种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了解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 三 教学内容 (一)哮喘的流行病学: 1 我国的基本情况 2 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学资料 (二)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1 病因 (1)遗传因素:多基因遗传。特异质与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