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决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而且还取决于师生交往的心理背景,也就是课堂心理气氛 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会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营造积极和谐良好 的课堂心理气氛是课堂学习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 、课堂心理气氛的涵义 心理气氛是指群体中占优势的人们的某些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反映了群体的精神 面貌,使每个群体都有区别于其它群体的独特风格和作风,给群体活动染上一层特殊的色彩。 心理气氛是由群体成员共同形成的,对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课堂心理气氛是班集体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 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个别学生的态度与情感并不构成课堂心理气氛,但多数学生的态度 与情感就会组合成占优势的综合状态而形成课堂心理气氛。也就是说,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指 群体的心理状态,是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 意志、定势和思维等心理状态。课堂心理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心理气 氛。如有的课堂心理气氛积极而活跃,有的拘谨而刻板,有的协调而融洽,有的冷漠而紧张。 即使是同一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心理气氛区。如当某位教师上课时,气氛和谐活跃 而另一位教师上课时则可能气氛压抑沉闷,当然,这并不否定课堂心理气氛的相对稳定性 种课堂心理气氛形成后,往往能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 的课堂心理气氛所笼罩 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课堂 活动中教师、学生的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环节。一般也认为,课堂心理气氛是由 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 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教师教风的优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决定因素。教师的教风,是由 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治学精神、管理方式,特别是道德品质 和行为等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学生是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学风的好坏是影响课堂心理 气氛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风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质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团结 协作、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关心同学、热爱集体、自学互学、刻苦勤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教风与学风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风影响着学风的形成和发展,而学风的形成和发展又制约 着教风的提高和完善 二、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心理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这是我国心 理学工作者黄秀兰根据师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定势状态 以及思维状态将课堂心理气氛划分的类型(如表8-1)。 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 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课堂发言踊 跃,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时刻注意听取教师的讲授或同学的发言,并紧张而深刻地思考。师 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配合默契。课堂里听不到教师 的呵斥,看不到僵局和苦恼的阴影,有的是教师适时的提醒、恰当的点拨、积极的引导,学 生产生了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课堂心理气氛宽松而不涣散, 严谨而不紧张。 消极的课堂心理气氛通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也就是 说,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背离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生注意力分散、情 绪压抑、无精打采、小动作多,有的甚至打瞌睡。对教师的要求,学生一般采取应付的态度, 很少主动发言。有时学生害怕上课或上课时紧张焦虑。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 学生产生了不满意、压抑、烦闷、厌恶、恐惧、紧张、高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 对抗的课堂心理气氛则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活动中,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 随便插嘴、故意捣乱。教师则失去了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能力,因此有时不得不中止讲课而 维持秩序 表8-1课堂气氛的类型
取决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而且还取决于师生交往的心理背景,也就是课堂心理气氛。 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会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营造积极和谐良好 的课堂心理气氛是课堂学习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一、课堂心理气氛的涵义 心理气氛是指群体中占优势的人们的某些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反映了群体的精神 面貌,使每个群体都有区别于其它群体的独特风格和作风,给群体活动染上一层特殊的色彩。 心理气氛是由群体成员共同形成的,对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课堂心理气氛是班集体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 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个别学生的态度与情感并不构成课堂心理气氛,但多数学生的态度 与情感就会组合成占优势的综合状态而形成课堂心理气氛。也就是说,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指 群体的心理状态,是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 意志、定势和思维等心理状态。课堂心理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心理气 氛。如有的课堂心理气氛积极而活跃,有的拘谨而刻板,有的协调而融洽,有的冷漠而紧张。 即使是同一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心理气氛区。如当某位教师上课时,气氛和谐活跃, 而另一位教师上课时则可能气氛压抑沉闷,当然,这并不否定课堂心理气氛的相对稳定性。 一种课堂心理气氛形成后,往往能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 的课堂心理气氛所笼罩。 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课堂 活动中教师、学生的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环节。一般也认为,课堂心理气氛是由 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 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教师教风的优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决定因素。教师的教风,是由 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治学精神、管理方式,特别是道德品质 和行为等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学生是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学风的好坏是影响课堂心理 气氛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风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质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团结 协作、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关心同学、热爱集体、自学互学、刻苦勤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教风与学风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风影响着学风的形成和发展,而学风的形成和发展又制约 着教风的提高和完善。 二、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心理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这是我国心 理学工作者黄秀兰根据师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定势状态 以及思维状态将课堂心理气氛划分的类型(如表 8-1)。 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 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课堂发言踊 跃,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时刻注意听取教师的讲授或同学的发言,并紧张而深刻地思考。师 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配合默契。课堂里听不到教师 的呵斥,看不到僵局和苦恼的阴影,有的是教师适时的提醒、恰当的点拨、积极的引导,学 生产生了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课堂心理气氛宽松而不涣散, 严谨而不紧张。 消极的课堂心理气氛通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也就是 说,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背离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生注意力分散、情 绪压抑、无精打采、小动作多,有的甚至打瞌睡。对教师的要求,学生一般采取应付的态度, 很少主动发言。有时学生害怕上课或上课时紧张焦虑。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 学生产生了不满意、压抑、烦闷、厌恶、恐惧、紧张、高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 对抗的课堂心理气氛则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活动中,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 随便插嘴、故意捣乱。教师则失去了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能力,因此有时不得不中止讲课而 维持秩序。 表 8-1 课堂气氛的类型
表8-1课堂气氛的类型 课堂气氛类型 积极 消极的 对抗的 塹生自 学生注意指向与课程内容 师生对教学过程表现 呆若木鸡,打瞌睡(在教师 关的对象,而且常常是 注意状态 出注意的稳定和集中 严厉的情况下);分心,做小 全神贯注甚至入迷 动作(在教师管理课堂能力/故意的 2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而 较差的情况下) 被迫中断教学过程 积极愉快 抑的、不愉快的(在教师 情感状态 较严厉的情况下);无精打 激情,学生有意捣乱,敌 情绪饱满 师生感情融抬 采、无动于衷(在教师管理视教师,讨厌上课 2.教师不耐烦,乃至发脾气 较差的情况下) 意志状态 怕困难,叫苦连天,设法 坚持,努力克裂困难 冲动 定勢状态 确信教师讲课内容的对教师讲的东西持怀疑态 真理性 不信任教师 十智力活跃,开动脑彰, 从而进发出创造性教 思维状态 师的语言生动、有趣、思维出现情性,反应迟钝不动脑筋 逻辑性强,学生理解和 解答问题迅速准确 三、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 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它主要受到教师、学生、课 堂内的物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 )教师的因素 教师是课堂活动中的主导者,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移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 的焦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对管理对象的偏爱便成为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决定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 教师的领导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 与发扬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 Lewin)于1939年曾研究了组织者的领 导方式对其成员行为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当组织者是权威型的,小组气氛是紧张的、沉 闷的,组织者在场时,成员服从于集体规则,不在场时,集体如一盘散沙:当组织者是民主 型的,小组成员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主动精神,善于合作,活动效果很好:当组织 者是放任型的,小组气氛表现出无组织、无纪律、无目的的特点,成员的活动行为是消极的 被动的,缺乏合作,无责任感。由此可见,班集体的组织者一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着集体 心理气氛的形成 李比特(R. Lippit)和怀特(R.K. White)于1952年曾对教师的领导方式进行了专门研究, 他们把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并且深入地研究了这三种领导方式对 教学计划、学习方式、努力情况、教室秩序和课堂气氛的不同影响 权威式领导,也称作专制型领导,课堂里的一切由教师作决定,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 从教师的命令,教师完全控制学生的行为。民主式领导,教师在课堂中以民主的方式教学 重视学生集体的作用,教学计划和决策是全体成员讨论和共同分享的,教师力图使自己成为 个帮手和促进者,以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鼓励个人和集体的责任心和参与精神,对学 生的表现给予客观的表扬和批评。放任式领导,教师在课堂中既不严格管理,也不给予强烈 支持,而是采取一种不介入的、被动的姿态,没有清楚的目标,没有建议或批评,教师仅给 学生提供各种材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处于放任状态,允许学生在没有指导和忠告的 情况下随便做什么。 从课堂心理气氛和学习效率的影响来看,放任式领导是最差的。新近研究发现,民主式 领导虽然在教师离开时,学生仍能积极学习,保持较高的成绩,但和权威式领导相比,民主
三、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 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它主要受到教师、学生、课 堂内的物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的因素 教师是课堂活动中的主导者,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移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 的焦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对管理对象的偏爱便成为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决定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 教师的领导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 与发扬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于 1939 年曾研究了组织者的领 导方式对其成员行为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当组织者是权威型的,小组气氛是紧张的、沉 闷的,组织者在场时,成员服从于集体规则,不在场时,集体如一盘散沙;当组织者是民主 型的,小组成员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主动精神,善于合作,活动效果很好;当组织 者是放任型的,小组气氛表现出无组织、无纪律、无目的的特点,成员的活动行为是消极的、 被动的,缺乏合作,无责任感。由此可见,班集体的组织者——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着集体 心理气氛的形成。 李比特(R.Lippit)和怀特(R.K.White)于 1952 年曾对教师的领导方式进行了专门研究, 他们把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并且深入地研究了这三种领导方式对 教学计划、学习方式、努力情况、教室秩序和课堂气氛的不同影响。 权威式领导,也称作专制型领导,课堂里的一切由教师作决定,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 从教师的命令,教师完全控制学生的行为。民主式领导,教师在课堂中以民主的方式教学, 重视学生集体的作用,教学计划和决策是全体成员讨论和共同分享的,教师力图使自己成为 一个帮手和促进者,以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鼓励个人和集体的责任心和参与精神,对学 生的表现给予客观的表扬和批评。放任式领导,教师在课堂中既不严格管理,也不给予强烈 支持,而是采取一种不介入的、被动的姿态,没有清楚的目标,没有建议或批评,教师仅给 学生提供各种材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处于放任状态,允许学生在没有指导和忠告的 情况下随便做什么。 从课堂心理气氛和学习效率的影响来看,放任式领导是最差的。新近研究发现,民主式 领导虽然在教师离开时,学生仍能积极学习,保持较高的成绩,但和权威式领导相比,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