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引题:经济复兴计划取得进展纯属欺人之谈 美国失业人数达一千多万 主题:里根总统儿子挤进失业者队伍 (3)引题:拒绝父母帮助 主題:里根的儿子等候领取失业救济金 四新闻传播的载体 新闻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或中介,我们称之为新闻传媒。最初的传播媒介,主要依靠 亲身传播或者口头传播,传播面比较窄。真正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的兴起,是社会发展及 人类传播技术发生发展的结果。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 机。1844年,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当时,莫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第 封电报,其电报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你究竟创造了什么?”这句话无疑是 人类对自身创造的电子传播媒介的由衷惊叹和赞美。它预示了即将到来的传媒时代。 电报本身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作为电子媒介的开端,为大众传媒提供了快速有效的 技术手段,使大众传媒的发生和发展成为可能。在19世纪30年代的“便士报”(意思是 廉价报纸,即用1分钱可以买到一份报纸)深入到大众阶层之后,广播便利用半导体的电 子技术随之跟进,到40年代,美国家庭收音机的普及率已经超过80%。而电视的出现更 是20世纪人类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吸引的大众数量超乎想象,1969年人类第一次在月球 上行走的实况转播全世界估计有五亿人观看,电视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极大地 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电脑网络等也被收纳到大众传媒的领域 之内,使大众传媒成为我们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广义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以及目前正 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其中,报刊、电视、广播与互联网是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 煤介 o报刊:平面的印刷媒介 报刊是报纸和期刊的合称,作为最早出现的两种大众媒介,它们都是通过印刷在纸张 上的文字、图片以及版式等符号向读者传递信息。与其他媒介相比,报刊有许多“天生的 优点”。 首先,报刊的载体是纸张,“白纸黑字”的东西相对于转瞬即逝的电子信号容易保存, 可以反复阅读。而广播电视上的信息常常在受众不经意间溜走,难于査找。印刷媒介见证 了历史的变迁,现今保存下来的许多书籍、报刊都成了我们了解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 其次,相对于电子媒介,报刊给了你很强的阅读自由度。你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内 容,不感兴趣的内容就可以跳过,喜欢的文章则可立即重读,阅读报刊不必像听广播、看 电视那样听命于节目播出顺序。你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图书、报刊,不必像看电视那样需 第一章新闻是什么?◆9
要特定的场所。 再次,报纸是一种适合于深度解释信息的媒介。同一事件,广播电视的报道由于其视 听综合、形象生动的特点,大多流于事件表面现象的报道;而报刊则可以深入报道,不惜 笔墨,将事件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令读者有个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阐发 一些理性的思考。 人们常说:“在网络上得到消息,在报刊中得到解释。”广播和电视每天最多只能播出 24个小时的节目,而图书和报刊的容量却是无限的,他们可以通过不断加厚来承载更多 的信息,所以如果你想知道凡事“为什么”,那就一定要去找报刊。 当然,报刊也有其劣势,比如时效性差,读者范围有局限,感染力相对较弱等。 修 o广播:声音构建的信息世界 广播是最早出现的电子媒介。早在1908年,法 国人弗莱斯特( Lee de forest)就在巴黎埃菲尔铁塔 设立了无线电实验台,但进展缓慢,直到1922年12 月才开始正式播音。这一年,英国广播公司(BBC) 也正式开播。此时很多国家都相继有了广播。最早 的广播节目播送了时效性最强的新闻、令人迷醉的 音乐和那些极具鼓动性的演说。因为广播,我们的 耳朵灵敏了许多,这个世界也生动了许多。 在广播中,人们可以“听”到缤纷的色彩、人 物的神态、现场的气氛……广播报道必须包括更多 20世纪20年代接收效果最好 的描述性话语,必须创造能“说出来”的画面,通 的网式天线收音机 过语言传达清晰而吸引人的视觉图像。这一点在现 场报道中尤其重要,例如: …我们看到白色的楼房前面有一大片绿色的草坪,检阅台上铺着红色的地毯· 欢迎仪式就要在这里举行。” 这一段通过白、绿、红三种颜色的描述,让听众跟着记者的叙述,根据自己的经验把 白色的楼房、绿色的草坪和红色的地毯组合起来,在脑海里“画”出当时的情景。 在广播中,想象不受视觉限制。广播综合音响效果、音乐、对话,甚至沉默,可以让 听众“看到”一个自己想象的画面。在电视里通过画面展示的背景材料,在广播里可以通 过对话、音乐和音响来表现。电视上观众能看到被访问者和场景,在广播中则完全依靠访 问的声音。比如录音通讯《鲁迅故乡的乌篷船》中,就很好地运用了综合的声音元素 (水声、桨声)亲爱的听众,您坐过乌篷船吗?对,绍兴的乌篷船,鲁迅故乡的乌篷 船,窄窄的船身,低低的船篷,船篷是用竹片夹着箬壳编成的,篷上用烟囱灰和着棡油漆 成黑色。绍兴人把黑色叫成“乌”,它就叫乌篷船了。多少年来,乌篷船一直是绍兴水乡 的主要交通工具。它栽人、载货,载过鲁迅的童年,也載过祥林嫂的哀怨。如今,它载着 10◆新闻阅读与实践
的又是什么呢?” 这段报道的背景描写很具特色,使人如临其境。其中的描写也生动形象,宛如一幅幽 静的江南水乡风景画。更加特别的是,它还将听众引向斑斓的历史,从而让听众产生对现 状的探究欲望。 小链接 “火星人入侵地球” 1938年10月30日20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播出了《星际大战》。导演采用了新 闻广播的形式,演员出色地模仿罗斯福总统、记者、广播员的声音,配上各种逼真的音响,制造恐 怖气氛。当晚,收听这一广播的600万听众中有120万人信以为真,陷入恐慌,有人跳上汽车在高 速公路上全速逃命,节目还没播完,美国各州一片混乱… 对今天的听众来说,这样的情形多多少少有些不可思议。曾有人不无幽默地说,如果他是听 众,他至少会给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打个电话,因为在这个充斥着各种信息的时代里,无论听到什 么,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要被广播中的故事(尽管它可能是真的)所左右。 相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广播新闻的写作更接近于报纸,但比报纸更口语化一些,是对 事、对人及其实际行动的口头描述。大致就是将报纸的正规写法同谈话的形式结合起来。 比如报纸上的一则消息: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曼谷分社社长戴维斯及该公司录音师拉奇,昨天在泰国发生的流 产政变中采访街头战事新闻时,身中流弹丧生。” 普通人在谈这条消息时可能这样开头: 小王,昨天泰国发生政变,有两个美国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被流弹打死了。” 广播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样播出新闻: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戴维斯和拉奇,昨天在泰国发生的政变中,身中流弹而死 政变发生时,他们两人正在现场进行采访。” 形式虽然不同,但两条新闻强调的要素是一致的。 声音是转瞬即逝的,为了让听众记住新闻信息,广播新闻经常运用重复的语句来强调 某些关键的信息。例如: 州长琼斯说,他将参加连任竞选。这位州长是 在同市长的一次会晤中透露原定计划的。琼斯还说,懋 他为作出这一决定而感到高兴。” 广播传递速度快,这是优点,也 这段话里出现了两个人物,琼斯和市长,最后 可能成为缺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句话重复了琼斯的名字,广播就是用这样的办法 强调主要人物,内容由此交代清楚。 第一章新闻是什么?◆11
o电视:荧屏连着我和它 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是目前最大众化、最具有效力的传播媒介 之一。有一则小故事说明了电视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 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斯考克夫特:伊拉克发射的“飞毛腿”会落在什么地方?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韦伯斯特回答说:打开电视看看,看CNN①说它落在什 么地方。 此事发生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当时CNN的卫星直播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一场战 争进行直播,使得全球亿万电视观众可以同步得知战况,而且还成为交战国首脑们及时获 取战况的重要媒介之 作为电子媒介的电视兼具视觉和听觉两个通 修 道,也就意味着它在一定程度上将报纸和广播的 传播优势结合在了一起。既有报纸的文字和图 你知道世界上哪些主要的电视台?你 片,又有广播的声音,还有电影的活动影像,电喜欢啷个电视台的什么栏目,为什么? 视有了动听的声音、绚丽的画面和快捷的传输速 度与较高的传输质量,因而具有了其他大众传播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比如电视长 于纪实再现。电视画面表现的内容形象直观,活灵活现,声音和图像结合起来之后具有了 文字无法比拟的现场感,有利于对事件的描述和再现。再如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强。与广播 样,借助无线电波传输的电视信号每秒钟可绕地球七周半,从技术角度讲,这几乎可以 说是同步传输。目前,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借助数字技术与通信卫星的同步多点直播的 大量采用,进一步消除了电视节目采制与播出之间的时间差,使得电视观众可以在事件发 生的第一时间超越地域的限制与事件的发生、发展保持同步。 当然,电视与广播一样,有着许多的传播劣势,比如: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按时 间顺序依次播放,观众的选择性差,只能被动地接受电视台的节目安排。 O网络:时代的最强音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鲁汉就预言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 步,人和人会越来越近,地球就变得像一个村子。有人在村子东边喊一句话,村子西边的 人马上就能听见。在当时这样的预言类似痴人说梦。但看看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不得不 承认自己已是“地球村人”。一千多年前,玄奘为了带回几本佛经,走了近14年,而今天 我们借助互联网不需一分钟便可到达世界上的任何一座大型图书馆获取有关的书目信息。 同时,新闻也因为网络的出现而改变。借助网络媒介,我们近乎即时地目睹了中国申奥成 功、伊拉克战争爆发等新闻事件,网络媒介展示了独特的优势与力量。正如话剧《切·格 瓦拉》中所说的,“www.com成为我们时代的最强音。” ①[CNN美国有线新闻网( able News Net)的简称,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电视台之一,由美国人泰德·特纳于1980 年创办,以提供迅速及时的新闻而著称。 12◆新闻阅读与实践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快速、及时的特点,这主 要是因为两个原因。首先,网络新闻的制作和发 8Os15MA144 布比起报纸、广播、电视要简便得多。有些人把 二江 网络新闻的制作概括成剪切与复制的过程,即电 用上二上法北 子文字剪切下来,然后通过粘贴制成网页,放到 网站上,一篇网络新闻就诞生了,短则数秒钟, 长则不会超过几十分钟。而报纸新闻则需要经过>m… 采访、编辑、排版、印刷等步骤,至少也要几个 小时。其次,网络新闻制作人员较少,经过的 中国新闻网主页截屏图 把关人”也少,甚至有时一个人就可以经营一个新闻网站。当同学们把学校发生的事件 通过电子邮件群发给老师、同学、朋友的时候,大家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了网络记者,发出 了一份网络新闻。 我国现在有近亿人漫游互联网,其中一半以上的人会阅读网上新闻。因此,一篇好的 网络新闻可能会有近5000万的读者。当一名网络记者,拥有众多读者,你是不是动心 了?但在成为网络新闻工作者之前,我们要了解网络新闻写作与传统媒介新闻写作有何差 别。那么,网络新闻有何独特之处呢?这主要体现在新闻标题、新闻主体、新闻形式三个 方面。 网络新闻的标题 电脑的超文本功能( Hypertext)使内容可以藏在标题之后,大大节省了空间,使受 众对新闻标题一目了然。我们在新闻网站看到的几乎全部是带有超文本链接功能的标题。 因此,网络新闻对标题制作要求非常高,标题除了简洁外,必须“抓人”“点穴”。比如新 浪新闻频道有三秒原则,即新闻标题要让读者在三秒钟内找到自己想去阅读的新闻,这就 要求新闻标题既要生动抓人,又能突出重点。如果标题不能吸引受众点击,那么整条新闻 就可能丧失了被阅读的全部价值。比较下列两组标题,每一组第一个为传统媒体新闻标 题,后一个为网络新闻标题 1.(主)邮电资费今起全面调整(副)总休水平将大幅度降低 邮电资费全面调整因特网资费今起降低 2.(主)中韩两船大连相撞(副)中方船只沉没,1人失踪,18人获救,船员1死1 重伤 中韩船只大连相撞1死1重伤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网络新闻的标题更加短小精悍,甚至很少有传统新闻的肩题、副 题,这主要是为了能在同一页面上展示更多的新闻。此外,网络新闻标题重点更为突出、 清晰,比如在告知“邮电资费全面调整”的同时更为具体地指出从当日起因特网资费下 调。这些特点都使得网络新闻标题的功能更为专一—吸引受众点击。由此在结构上,网 络新闻把传统报刊标题与主体在同一页面的形式变为标题与主体分处两层的形式,有人称 之为从“页”到“层”的变革。但是过于简洁和追求眼球效应,也给网络新闻标题带来许 多问题。比如某网站新闻标题: 第一章新闻是什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