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事情有点儿潜在的“戏剧性”了吗?有,不过这样的事情也随处可见。虽然 4岁这个年龄有点儿特别,加了引号的“她”也令人猜疑,但这种潜在性还不值得报道 然而,如果事情还在向特别之处发展,就像这样: 14岁的小斌在网上玩游戏时,认识了一位“她”。他想在网上跟“她”结婚。 这时候,作为记者,你可能嗅出了那么一点儿味道:嗯,有点儿不同寻常,可以去 “盯”一下。于是你有可能在他宣布“结婚”的日子,登陆到他所在的那个网站跟踪此事, 了解进展。结果是: 小斌邀请了四五十个网友在网上参加他的婚礼。最终,“新娘”犹豫了,婚礼“流 怎么样?这个事件具有异常性,又有时代感,还有点儿新鲜感14岁的孩子网上 结婚”。异常性就使故事有了趣味性、可读性——这可是“小报”、大众化报纸通常追求 的内容。 这个事件具有新鲜感、异常性,你认为值得报道,于是你把选题报给编辑。但编辑大 笔一挥——枪毙了。编辑可能说:更重要的选题,我手上有一大把呢,但也得毙掉,因为 我的版面有限啊。 更重要的”?对了,如果能挖掘出事件的重要性,也许能够绝处逢生!于是你走入小 斌的现实生活,进行深入采访。你采访了小斌的父母、老师、同学、网友,你有了一些新 的发现: 在网上小斌很活跃,现实中他却沉默寡言。他没什么朋友。网上玩游戏很出色,在学 校里两年来成绩直线下降。 为什么会如此呢?你找到的相关原因包括: 他的父母忙于生意,平时从不跟他聊天。后来他从网络游戏中找到了自信,于是沉迷 其中,学习成绩却不断下降。 采访到了这一步,你已经找到了某种“重要性”—这不是一个“小斌”的问题。社 会上有相当大的“小斌们”群体,他们心理处于成长期,却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感觉孤 独、精神压抑,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于是找到其他一些宣泄的途径,比如沉迷网络游 戏。所以,小斌身上折射出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 生活中,可能每个人都与14岁的“小斌”群体相关:“他”的孙儿、“她”的侄儿可 能都处在这样的心理成长阶段;你和你的朋友可能也是一位少年网迷。这种相关性使事件 与读者有了“接近性” 在采访中,小斌与父亲发生了冲突: 他跟父亲吵架后离家出走,连续17天没回家,也不去学校,过着纯粹的“网络生 活”。 事情正在发生中,所以“时效性”很强,事件的冲突性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于是,这 件事具有了较大的报道价值。 为了更专业地揭示事件的重要性,你可能需要权威专家来帮你分析一下“小斌们”的 问题所具有的社会警示意义,呼吁家长和全社会关注,引导“小斌们”度过危险期。这 4◆新闻阅读与实践
样,一篇有一定深度的报道就出来了。① 少年沉迷网吧17天不归(节选)② 14岁的小斌想在网上“结婚”。他从没见过“新娘”,他只是在玩网络游戏时认识了 她”,并根据游戏的玩法判断对方是女的。他要在网上举行婚礼,邀请了四五十个网友在 网上参加他的婚礼。最终,“新娘”犹豫了,并导致婚礼“流产” 他跟父亲吵架后离家出走,连续十多天没回家,过着纯粹的“网络生活”。在网上他 很活跃,现实中他比较沉默寡言。 想在网上“结婚” 新娘”走后,坐在网吧中的小斌,掩饰不住心中的失落,双手无意识地按着鼠标和 键盘,原本充满笑意的脸也暗淡下来。…… “出走”到网吧 8月4日下午,小斌的父亲托记者带给仍在网吧的小斌一瓶大可乐和一份凉皮。直到 晚上,小斌也没有碰可乐和凉皮。… 父母忙于生意 小强给小斌发“密语”说:你以为现实中你还有多少亲朋吗?小斌没有回话。……小 斌说他有两个妹妹,父母忙着做生意,平时从不跟他聊天 游戏里他比较仗义 有位刚认识的初学者向小斌借用他随身使用的道具,小斌跟对方约好归还时间后,就 爽快地把道具借出,并说:“我看得出,他不会骗我。”…… 学习成绩下降 婚礼”不欢而散后,他再没有跟“新娘”联系过,但他仍然不愿回家。他仍在网吧 里玩。游戏里小斌一个人在荒野中奔跑,茫然没有方向 专家观点:帮孩子度过危险期 上述事件所具有的重要性、时效性、新鲜感、接近性、异常性(包括趣味性、人情味 儿)都是衡量、判断新闻价值的几大要素。同时,“小斌事件”发生在我国正在大力加强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之际,所以还具备了宣传价值。新闻价值加上宣传价值,就具备了 较高的报道价值。 新闻价值的要素还包括显著性。如果小斌是一位曾经广受表彰的模范少年,如奥数冠 军或者是某知名人士的孩子,那么新闻标题可能就做成这样了: 奥数冠军沉迷网吧17天不归 ×Ⅹ(某名人)之子离家出走网吧度日17天不归 你看,因为“显著性”,事件又“升值”了不是?因为新闻价值的要素又增加了。 条报道并不需要具备所有的要素,不过,具备的要素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 ①此采访和报道过程系虚构,目的是为了说明新闻价值,②选自2004年8月9日《京华时报》,作者陈喆、 高波 第一章新闻是什么?◆5
不同类型的媒体、不同的版面或栏目,要求突出不同的要素。如果是以报道政治经济 新闻为主的严肃类综合性大报的头版新闻,最突出的要素主要是“重要性”。而一份以都 市大众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大众化报纸,它会比较重视异常性、趣味性、人情味儿。不过, 总体而言,全球范围内新闻越来越倾向于大众化,尤其是西方媒体,把异常性、趣味性当 成新闻的“试金石”。这些新闻主要报道灾难、犯罪、性、金钱、争斗、冲突、人情味儿 等等。以前常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有人说这也过时了,因为人咬狗 太常见了,要“非同寻常的人”咬狗,才是新闻,比如“80岁无牙的老妪咬狗” 因此,是媒体的选择,而不完全是现实世界决定了你看到的新闻。你看到的新闻可能 充满了负面的内容,但并不代表着那个社会就是一片黑暗。反之亦然。 修 o何时发生的新闻才算“新”呢?一天前?一小时前?还是一分钟前?… 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报道当日新闻 就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现在广播电视、网络等经常以“直播”方式报道正在发生的新 间。2003年3月20日,美国—伊拉克战争爆发,世界传媒战也随之揭幕,整个报道过 程,就是一场新闻时效的争夺战。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的电视网当天夜里为第一时间报道 战争而展开了一场新闻大战。各电视台都声称自己是第一家报道战争打响的。以下是它们 自称播出开战消息的时间(均为北京时间):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10:32 微软·美国国家广播有线电视台( MSNBC):10:34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0:36 实力雄厚的路透社于10:34向全世界发出了第一则开战新闻,而新华社的中东分社 发出第一则开战新闻的时间是10:33:50,以10秒跑赢路透社,并领先世界其他著名通 讯社! 更有意思的是,台湾“中央通讯社”事后声称他们比新华社报道更早。据称,当时身 处波斯湾美军神盾级导弹巡洋舰上的该社记者,目睹6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发射升空后,即 于10:25发出第一条“开战消息”:“据判断,导弹应是射向伊拉克。”也就是说,他们声 称是在导弹升空后就发出了消息,而其他媒体是在导弹落地后才发出消息。 不过,时效性只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并 不能代表一切。在美伊开战报道中,美国哥伦比 亚广播公司(CBS)虽然未能在报道开战时间上 为什么丹·拉瑟的开播能赢得赞誉? 拔得头筹,但其新闻主持人丹·拉瑟(Dan Rather)却以精彩的开播语博得了广泛赞誉。在拂晓进攻打响时,他给予美国的“敌人” 声问候:“早安,巴格达”,并以此开始开战报道。 新华社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在全国解放之际,新华社就已采用滚动报道的方式,重 视时效性,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如下面的报道: 6◆新闻阅读与实践
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 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 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两岸广大地区, 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 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0小时后,新华社又发出《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专电,内有: “至发电时止,西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了三分之二,余部23日渡完。” 两小时后,新华社22日24时电: 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大队舰队的联合进攻。” 30小时后,4月24日6时,新华社北平电: 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进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 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 三新闻是事实吗 新闻报道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西方新闻界把客观、公正当做他们的旗帜。经过这些 年的探索,我国的新闻界逐渐将“真实性”作为报道的第一准则。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 闻与客观事实之间的一致性,它是新闻的基本前提。但真实性并不是完全没有倾向性,也 不是百分之百的客观记录,它是新闻工作者的倾向性与事实表现的倾向性的某种一致性。 纯粹的客观、真实是不存在的。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件的主观反映的产品,经过了 他们的主观选择和加工,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他们的生活背景、文化程度、习俗观念等因素 的影响,不同国别、不同媒体报道出来的同一件事,也会有差别。 那么,事实在经过选择和加工后报道出来,与事实本身有什么不同呢? ◎可能会出现“合理的想象” 二战结束后,苏联著名战地记者波列伏依到莫斯科一家工厂采写了战后第一篇以工人 为报道对象的人物通讯。报道中有这样的细节: 他早早地起来了,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刮了刮脸,仔伃细细地梳了梳头发。① 老工人在见到报道后很生气,跑到报社对着记者摘下帽子:原来他头上一根头发也没 有。他在接受采访时是戴着帽子的,是记者在事后以想象代替了事实。 长期以来,我们的报道不乏丰富的文学想象。抗美援朝时期,国内曾为此有过激烈争 ①转引自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一章新闻是什么?◆7
论,争论的起源是新华社的著名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这篇通讯采用了文 学中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生动地描写了黄继光用身体堵枪眼时的内心活动: 阵阵的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颈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嘶叫着,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 了。他每一次轻微的呼吸都会引起胸膛剧烈的疼痛……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不是敌人的 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的……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 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 他。这时战友们看见黄继光突然从地上一跃而起,他像一支离弦的箭,向着火力点猛扪 过去。 显然,通讯采写时,黄继光已经牺牲,记者根本无从知道英雄当时想到了什么,文中 的描写出自记者的想象。经过论争,新闻界基本上达成共识:合理的想象并不符合新闻真 实性原则。 修 其实,追求真实不只是新闻报道的要求,在其他的叙事性文体的写作中,坚持用事实 说话,也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不能让贫乏的想象窒息了丰富的生活。美国小学生学写 作,通常都会注意调査和采访。比如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爸爸》,要求一周后交稿, 学生回家不会立刻动笔,而是先忙着去做各种相关的采访:采访奶奶、采访妈妈、采访邻 居、采访爸爸的同事等等,在这些采访的基础上,才进行写作。这样,孩子在完成作文的 过程中,不仅对平日里看似熟悉的父亲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也锻炼了自己的社会交 往能力,培养了实事求是的作风。 O可能出现不同解读 这里有一则美联社的电讯① 【美联社纽约10月14日电】就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 苏”之前几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白宫副新闻秘书斯比克斯13日承认,这位33岁的芭蕾舞演员自从被乔弗雷芭蕾舞团 解雇后,近几周中领过两三次失业救济金。 这个芭蕾舞团已解散一个月。小里根和妻子多丽亚住在曼哈顿的格林威治村 斯比克斯解释了总统的儿子为什么拒绝他父亲提出的在他失业期间给予帮助的表示。 他说:“里根夫妇表示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但尊重他们要独立生活的权利。” 小里根加入了约1130万领取救济金的美国人的队伍。这个国家的失业率上周达到 10.1%,这是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高数字。 我国的报纸在刊载这条新闻时,编辑的处理方式各 不相同,从标题中可见一斑: 上述标题代表的报道表 (1)引题:美失业率创大萧条年代以来最高纪录 达的观点(解读)有何不同? 主题:里根的儿子也领取失业救济金 请试着用美联社的消息内容, 按这些标题重新编辑成文。 ①转引自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 8◆新闻阅读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