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不弢,以为口实,独不论文得失,未尝为书一通,高扃笥中, 效韩媲柳,以笔代口,以论文名”①因此,他竭力主张“文 章天然好”,“率是以言”。并提出了一个新的论诗标准——一完 所谓“完”,按他的解释是 “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 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 也就是说要完整地表达思想,表现个性,不虚伪,不矫饰。这 还联想到他为什么把那种“曲”、“欹”、“蔬”的梅树称之为 病梅”,并要疗救之,就是因为“美要出于自然,更应该要 健康,这才是真美。”由此推而论之,“自然”同“削成”构 成一个事物的两种相对立的尺度。《定盦八箴》中有一首《削 成箴》 呜呼!天地之间,几案之侧,方何必皆中走,圆何 必皆中璧,斜何必皆中弦,直何必皆中墨。有无形之形 受形敝,有无名之名受名阙。有零有賸,数乐其遁。有 畸有余,亦不可以为储。有虚有隙,乃亦所以为积。齐 物以朝夕,不齐而劳。皆名其名,皆形其形,是为好削 成。大命以倾③。 箴,又叫箴言,古代用以规戒他人或自己为目的的一种格言 定盦,是龚自珍的号。《定盦八箴》是龚自珍用来规劝自己八 ①同上,第207页 ②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③《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417页
不 弢 , 以 为 口 实 , 独 不 论 文 得 失 , 未 尝 为 书 一 通 , 高 扃 笥 中 , 效 韩 媲 柳 , 以 笔 代 口 , 以 论 文 名 ” 。 ① 因 此 , 他 竭 力 主 张 “ 文 章 天 然 好 ” , “ 率 是 以 言 ” 。 并 提 出 了 一 个 新 的 论 诗 标 准 — — 完 。 所 谓 “ 完 ” , 按 他 的 解 释 是 : “ 心 迹 尽 在 是 , 所 欲 言 者 在 是 , 所 不 欲 言 而 卒 不 能 不 言 在 是 , 所 不 欲 言 而 竟 不 言 , 于 所 不 言 求 其 言 亦 在 是 。 ” 也 就 是 说 要 完 整 地 表 达 思 想 , 表 现 个 性 , 不 虚 伪 , 不 矫 饰 。 这 还 联 想 到 他 为 什 么 把 那 种 “ 曲 ” 、 “ 欹 ” 、 “ 蔬 ” 的 梅 树 称 之 为 “ 病 梅 ” , 并 要 疗 救 之 , 就 是 因 为 “ 美 要 出 于 自 然 , 更 应 该 要 健 康 , 这 才 是 真 美 。 ” ② 由 此 推 而 论 之 , “ 自 然 ” 同 “ 削 成 ” 构 成 一 个 事 物 的 两 种 相 对 立 的 尺 度 。 《 定 盦 八 箴 》 中 有 一 首 《 削 成 箴 》 : 呜 呼 ! 天 地 之 间 , 几 案 之 侧 , 方 何 必 皆 中 走 , 圆 何 必 皆 中 璧 , 斜 何 必 皆 中 弦 , 直 何 必 皆 中 墨 。 有 无 形 之 形 受 形 敝 , 有 无 名 之 名 受 名 阙 。 有 零 有 賸 , 数 乐 其 遁 。 有 畸 有 余 , 亦 不 可 以 为 储 。 有 虚 有 隙 , 乃 亦 所 以 为 积 。 齐 物 以 朝 夕 , 不 齐 而 劳 。 皆 名 其 名 , 皆 形 其 形 , 是 为 好 削 成 。 大 命 以 倾 ③ 。 箴 , 又 叫 箴 言 , 古 代 用 以 规 戒 他 人 或 自 己 为 目 的 的 一 种 格 言 。 定 盦 , 是 龚 自 珍 的 号 。 《 定 盦 八 箴 》 是 龚 自 珍 用 来 规 劝 自 己 八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1 5 ① ② ③ 《 己 亥 杂 诗 》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4 1 7 页 。 任 访 秋 : 《 中 国 近 代 文 学 作 家 论 》 , 河 南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8 4 年 版 , 第 9 页 。 同 上 , 第 2 0 7 页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首诗。《削成箴》同其他几首不大一样,并不是赞扬,而是揶 揄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事物为什么非要按一种规矩来削 成呢?“有无形之形受形敝,有无名之名受名阙。”所有的 零”、“賸”、“畸”、“余”、“虚”、“隙”,都要排除掉,一切 都要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一步。“齐物以朝夕,不齐而劳 皆名其名,皆形其形,是为好削成。”其结果呢?“大命之倾 这里的“大命”的“命”不能理解为天命论中的“命”,而为 天地间事物的自然之势。 我们知道,在我国美学思想史上,直接提出“自然以为 美”的,有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先秦的庄周,他在反对世俗 污浊,反对人为雕琢而采取逃避现实的同时,发现和肯定了 自然之美。他认为,不可能以一种动物或原始人的态度和自 然发生关系(那样是不能发现自然之美的),也不能以当时 般人或儒者的态度来对待自然;而是采取一种“不以物累 形”的超功利的主观状态,以求得心理上的寄托和自然交融 的情感,以他所特有的丰富的审美经验,与大自然发生关系 第二次是魏晋时期,随着两汉时儒家思想统治的动摇和老庄、 乃至以后佛学思想的盛行,士大夫从烦琐经学中摆脱出来,个 性得到了突出的发展,文艺创作也从政治伦理的紧密联系转 向个人情感的抒发,从重形转向对神、意、风骨、气韵等的 重视,促进了从雕琢绮丽,转向自然清新的审美标准。而在 自然的审美上,则发生了从“比德”到“澄怀”域或“畅神”) 的变化。第三次是明代后期。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和小说戏 ①宗炳:画山水序》,见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中国画论类编》
首 诗 。 《 削 成 箴 》 同 其 他 几 首 不 大 一 样 , 并 不 是 赞 扬 , 而 是 揶 揄 的 。 意 思 是 说 , 天 地 之 间 事 物 为 什 么 非 要 按 一 种 规 矩 来 削 成 呢 ? “ 有 无 形 之 形 受 形 敝 , 有 无 名 之 名 受 名 阙 。 ” 所 有 的 “ 零 ” 、 “ 賸 ” 、 “ 畸 ” 、 “ 余 ” 、 “ 虚 ” 、 “ 隙 ” , 都 要 排 除 掉 , 一 切 都 要 循 规 蹈 矩 , 不 能 越 雷 池 一 步 。 “ 齐 物 以 朝 夕 , 不 齐 而 劳 。 皆 名 其 名 , 皆 形 其 形 , 是 为 好 削 成 。 ” 其 结 果 呢 ? “ 大 命 之 倾 。 ” 这 里 的 “ 大 命 ” 的 “ 命 ” 不 能 理 解 为 天 命 论 中 的 “ 命 ” , 而 为 天 地 间 事 物 的 自 然 之 势 。 我 们 知 道 , 在 我 国 美 学 思 想 史 上 , 直 接 提 出 “ 自 然 以 为 美 ” 的 , 有 三 次 浪 潮 。 第 一 次 是 先 秦 的 庄 周 , 他 在 反 对 世 俗 污 浊 , 反 对 人 为 雕 琢 而 采 取 逃 避 现 实 的 同 时 , 发 现 和 肯 定 了 自 然 之 美 。 他 认 为 , 不 可 能 以 一 种 动 物 或 原 始 人 的 态 度 和 自 然 发 生 关 系 ( 那 样 是 不 能 发 现 自 然 之 美 的 ) , 也 不 能 以 当 时 一 般 人 或 儒 者 的 态 度 来 对 待 自 然 ; 而 是 采 取 一 种 “ 不 以 物 累 形 ” 的 超 功 利 的 主 观 状 态 , 以 求 得 心 理 上 的 寄 托 和 自 然 交 融 的 情 感 , 以 他 所 特 有 的 丰 富 的 审 美 经 验 , 与 大 自 然 发 生 关 系 。 第 二 次 是 魏 晋 时 期 , 随 着 两 汉 时 儒 家 思 想 统 治 的 动 摇 和 老 庄 、 乃 至 以 后 佛 学 思 想 的 盛 行 , 士 大 夫 从 烦 琐 经 学 中 摆 脱 出 来 , 个 性 得 到 了 突 出 的 发 展 , 文 艺 创 作 也 从 政 治 伦 理 的 紧 密 联 系 转 向 个 人 情 感 的 抒 发 , 从 重 形 转 向 对 神 、 意 、 风 骨 、 气 韵 等 的 重 视 , 促 进 了 从 雕 琢 绮 丽 , 转 向 自 然 清 新 的 审 美 标 准 。 而 在 自 然 的 审 美 上 , 则 发 生 了 从 “ 比 德 ” 到 “ 澄 怀 ” ( 或 “ 畅 神 ” ) 的 变 化 ① 。 第 三 次 是 明 代 后 期 。 随 着 政 治 经 济 的 变 化 和 小 说 戏 1 6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① 宗 炳 : 《 画 山 水 序 》 , 见 中 国 古 典 艺 术 出 版 社 , 《 中 国 画 论 类 编 》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17 剧等文学艺术的繁荣,反映在审美倾向上崇尚“自然之为 美”。李贽就提出“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反对 封建传统的理性对情感的束缚,带有某种资本主义萌芽因素 的新的特色。从龚自珍到王国维继承了前三次浪潮,又兼有 近代美学的共同特征,那就是不同程度上含有民主主义,冲 决封建罗网的时代精神。 龚自珍的自然论,还有一点值得重视,他把文章的自然 风格同雅俗问题结合起来考虑: 中年何寡欢?心绪不缥缈。人事日龌龊,独笑时颇 少。忽忆姚归安,锡我箴铭早。雅俗同一源,盍向源头 讨?汝自界限之,心光眼光小。万事之波澜,文章天然 好。不见六经语,三代俗语多。孔一以贯之,不一传如 何?实悟实证后,无道亦无魔② 此诗写于丁亥(道光七年,1827年),诗人三十六岁。这首诗 是组诗中的一首。全组诗名为《自春至秋,偶有所触,拉杂 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整组诗的倾向是批判儒家道学, 其中有的诗辛辣地讽刺了腐儒的厚颜无耻,提出“儒先亡”的 问题。这首诗也是服务于整组诗的主题,直接向孔丘提出了 问题:“孔一以贯之,不一待如何?”文学艺术描绘对象,呈 显出万事之波澜,要十分自然地表现它们,怎么能用“六 经”用“雅”来束缚呢?事实上,天然的文章,反而是“不 ①《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1页 ②《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487页
剧 等 文 学 艺 术 的 繁 荣 , 反 映 在 审 美 倾 向 上 崇 尚 “ 自 然 之 为 美 ” 。 李 贽 就 提 出 “ 自 然 发 于 情 性 , 则 自 然 止 乎 礼 义 ” ① , 反 对 封 建 传 统 的 理 性 对 情 感 的 束 缚 , 带 有 某 种 资 本 主 义 萌 芽 因 素 的 新 的 特 色 。 从 龚 自 珍 到 王 国 维 继 承 了 前 三 次 浪 潮 , 又 兼 有 近 代 美 学 的 共 同 特 征 , 那 就 是 不 同 程 度 上 含 有 民 主 主 义 , 冲 决 封 建 罗 网 的 时 代 精 神 。 龚 自 珍 的 自 然 论 , 还 有 一 点 值 得 重 视 , 他 把 文 章 的 自 然 风 格 同 雅 俗 问 题 结 合 起 来 考 虑 : 中 年 何 寡 欢 ? 心 绪 不 缥 缈 。 人 事 日 龌 龊 , 独 笑 时 颇 少 。 忽 忆 姚 归 安 , 锡 我 箴 铭 早 。 雅 俗 同 一 源 , 盍 向 源 头 讨 ? 汝 自 界 限 之 , 心 光 眼 光 小 。 万 事 之 波 澜 , 文 章 天 然 好 。 不 见 六 经 语 , 三 代 俗 语 多 。 孔 一 以 贯 之 , 不 一 传 如 何 ? 实 悟 实 证 后 , 无 道 亦 无 魔 ② 。 此 诗 写 于 丁 亥 ( 道 光 七 年 , 1 8 2 7 年 ) , 诗 人 三 十 六 岁 。 这 首 诗 是 组 诗 中 的 一 首 。 全 组 诗 名 为 《 自 春 至 秋 , 偶 有 所 触 , 拉 杂 书 之 , 漫 不 诠 次 , 得 十 五 首 》 。 整 组 诗 的 倾 向 是 批 判 儒 家 道 学 , 其 中 有 的 诗 辛 辣 地 讽 刺 了 腐 儒 的 厚 颜 无 耻 , 提 出 “ 儒 先 亡 ” 的 问 题 。 这 首 诗 也 是 服 务 于 整 组 诗 的 主 题 , 直 接 向 孔 丘 提 出 了 问 题 : “ 孔 一 以 贯 之 , 不 一 待 如 何 ? ” 文 学 艺 术 描 绘 对 象 , 呈 显 出 万 事 之 波 澜 , 要 十 分 自 然 地 表 现 它 们 , 怎 么 能 用 “ 六 经 ” 用 “ 雅 ” 来 束 缚 呢 ? 事 实 上 , 天 然 的 文 章 , 反 而 是 “ 不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1 7 ① ② 《 己 亥 杂 诗 》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4 8 7 页 。 《 中 国 美 学 史 资 料 选 编 》 下 册 , 中 华 书 局 1 9 8 1 年 版 , 第 1 3 1 页
18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见六经语,三代俗语多”的。那种把雅俗截然对立起来,是 “心光眼光小”的做法,雅俗本来是同一源,不信你可以到它 们的源头去找一找。比如说,诗人曾在《说京师翠微山》一 文中,找了一个事例,认为 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皆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 生也① 。问题在于,龚自珍只是在他的自然论中把文章的风格同雅 俗的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没有进一步深究下去。这个时题到 了王国维就不一样了。他重视所谓“文格卑俗”的宋元戏曲 的文学价值,“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以其自然”称 道。这是宋元戏曲的佳处所在。 雅俗古今之分,不过时代之差,其间固无界限 罗振玉曾说王国维“治通俗文学亦未尝尊俚辞而薄雅故”③。 这些美学主张同龚自珍的如出一辙。不过,龚自珍未能跨出 《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134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 版,第110页 ③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 12页。 ④《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商务印书馆1940年 版,第3册。 ③《观堂集林·序一》,《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第1册
见 六 经 语 , 三 代 俗 语 多 ” 的 。 那 种 把 雅 俗 截 然 对 立 起 来 , 是 “ 心 光 眼 光 小 ” 的 做 法 , 雅 俗 本 来 是 同 一 源 , 不 信 你 可 以 到 它 们 的 源 头 去 找 一 找 。 比 如 说 , 诗 人 曾 在 《 说 京 师 翠 微 山 》 一 文 中 , 找 了 一 个 事 例 , 认 为 : 名 之 曰 翠 微 , 亦 典 雅 , 亦 皆 于 俗 , 不 以 僻 俭 名 其 平 生 也 ① 。 问 题 在 于 , 龚 自 珍 只 是 在 他 的 自 然 论 中 把 文 章 的 风 格 同 雅 俗 的 问 题 结 合 起 来 考 虑 , 没 有 进 一 步 深 究 下 去 。 这 个 时 题 到 了 王 国 维 就 不 一 样 了 。 他 重 视 所 谓 “ 文 格 卑 俗 ” 的 宋 元 戏 曲 的 文 学 价 值 , “ 于 新 文 体 中 自 由 使 用 新 言 语 ” ② , “ 以 其 自 然 ” 称 道 ③ 。 这 是 宋 元 戏 曲 的 佳 处 所 在 。 雅 俗 古 今 之 分 , 不 过 时 代 之 差 , 其 间 固 无 界 限 也 。 ④ 罗 振 玉 曾 说 王 国 维 “ 治 通 俗 文 学 亦 未 尝 尊 俚 辞 而 薄 雅 故 ” ⑤ 。 这 些 美 学 主 张 同 龚 自 珍 的 如 出 一 辙 。 不 过 , 龚 自 珍 未 能 跨 出 1 8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① ② ③ ④ ⑤ 《 观 堂 集 林 · 序 一 》 , 《 海 宁 王 静 安 先 生 遗 书 》 , 第 1 册 。 《 尔 雅 草 木 虫 鱼 鸟 兽 释 例 》 , 《 海 宁 王 静 安 先 生 遗 书 》 , 商 务 印 书 馆 1 9 4 0 年 版 , 第 3 册 。 王 国 维 : 《 宋 元 戏 曲 考 》 , 《 王 国 维 戏 曲 论 文 集 》 , 中 国 戏 剧 出 版 社 1 9 5 7 年 版 , 第 1 1 0 页 、 1 1 2 页 。 王 国 维 : 《 宋 元 戏 曲 考 》 , 《 王 国 维 戏 曲 论 文 集 》 , 中 国 戏 剧 出 版 社 1 9 5 7 年 版 , 第 1 1 0 页 、 1 1 2 页 。 《 己 亥 杂 诗 》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1 3 4 页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研究宋元戏曲这一步①,他只想在“实悟实征后,无道亦无 魔”的文人创作中寻找出路。据吴昌绶编撰《定盦先生年 谱》记载:“时定盦方谈佛也”。以佛家“实悟实征”来对抗 儒家道学,并不是积极的态度,其结果只能是走不通的死胡 同。当然,就龚自珍本身的诗歌创作实践来说,他是在继承 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传统外,还注意汲取民间俗文学的营养, 采取民间歌谣体形式。2这些另作别论 总之,龚自珍的自然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继承荀子、王 充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另方面又摆脱不了董仲舒的“天人 感应”说,承认有意志的“天”,实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二元 论”。不过,本章节所涉及到的自然,并不是全般,而就这几 个具体观点来说,还是唯物主义占主要倾向 第三节文学“经世匡时”的社会作用 龚自珍的文学观是比较宽泛的。文学除了表达个人独自 闲居之情外,更主要的社会作用在于“经世匡时”。处在封建 社会已经彻底腐朽时代的龚自珍,是强烈感受到了当时“万 马齐喑”的形势的,强烈要求改革。认为当时社会的根本问 题是贫富不均,因此要求限制兼并,平均土地,以解决贫富 ①龚自珍写过一篇《书金伶》。谈到过戏曲的问题,认为:“清曲为雅嬿,剧 为狎游,至严不相犯。叶(按指吴中叶先生——引者注)文艺、能知雅 乐、俗乐之关键,分别铢忽,而通于本,自称宋后一人而已 ②单就《龚自珍全集》第九辑的编年诗中就有:《暮雨谣三叠》、《傅饪谣》 《黄犊谣》、《城南席上谣》、婆罗门谣》等
研 究 宋 元 戏 曲 这 一 步 ① , 他 只 想 在 “ 实 悟 实 征 后 , 无 道 亦 无 魔 ” 的 文 人 创 作 中 寻 找 出 路 。 据 吴 昌 绶 编 撰 《 定 盦 先 生 年 谱 》 记 载 : “ 时 定 盦 方 谈 佛 也 ” 。 以 佛 家 “ 实 悟 实 征 ” 来 对 抗 儒 家 道 学 , 并 不 是 积 极 的 态 度 , 其 结 果 只 能 是 走 不 通 的 死 胡 同 。 当 然 , 就 龚 自 珍 本 身 的 诗 歌 创 作 实 践 来 说 , 他 是 在 继 承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的 优 秀 传 统 外 , 还 注 意 汲 取 民 间 俗 文 学 的 营 养 , 采 取 民 间 歌 谣 体 形 式 。 ② 这 些 另 作 别 论 。 总 之 , 龚 自 珍 的 自 然 论 的 哲 学 基 础 , 一 方 面 继 承 荀 子 、 王 充 的 唯 物 主 义 的 自 然 观 ; 另 方 面 又 摆 脱 不 了 董 仲 舒 的 “ 天 人 感 应 ” 说 , 承 认 有 意 志 的 “ 天 ” , 实 质 上 是 唯 心 主 义 的 “ 二 元 论 ” 。 不 过 , 本 章 节 所 涉 及 到 的 自 然 , 并 不 是 全 般 , 而 就 这 几 个 具 体 观 点 来 说 , 还 是 唯 物 主 义 占 主 要 倾 向 。 第 三 节 文 学 “ 经 世 匡 时 ” 的 社 会 作 用 龚 自 珍 的 文 学 观 是 比 较 宽 泛 的 。 文 学 除 了 表 达 个 人 独 自 闲 居 之 情 外 , 更 主 要 的 社 会 作 用 在 于 “ 经 世 匡 时 ” 。 处 在 封 建 社 会 已 经 彻 底 腐 朽 时 代 的 龚 自 珍 , 是 强 烈 感 受 到 了 当 时 “ 万 马 齐 喑 ” 的 形 势 的 , 强 烈 要 求 改 革 。 认 为 当 时 社 会 的 根 本 问 题 是 贫 富 不 均 , 因 此 要 求 限 制 兼 并 , 平 均 土 地 , 以 解 决 贫 富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1 9 ① ② 单 就 《 龚 自 珍 全 集 》 第 九 辑 的 编 年 诗 中 就 有 : 《 暮 雨 谣 三 叠 》 、 《 馎 饪 谣 》 、 《 黄 犊 谣 》 、 《 城 南 席 上 谣 》 、 《 婆 罗 门 谣 》 等 。 龚 自 珍 写 过 一 篇 《 书 金 伶 》 。 谈 到 过 戏 曲 的 问 题 , 认 为 : “ 清 曲 为 雅 嬿 , 剧 为 狎 游 , 至 严 不 相 犯 。 叶 ( 按 指 吴 中 叶 先 生 — — 引 者 注 ) 文 艺 、 能 知 雅 乐 、 俗 乐 之 关 键 , 分 别 铢 忽 , 而 通 于 本 , 自 称 宋 后 一 人 而 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