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忽视他的“宥情”,而只标举他的“尊情”呢? 诚然,龚自珍的“宥情”,是有限度的,只是对“情”的 种宽容,还不能在美的创造和欣赏中抒发出来,因此,在 宥情”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提出“尊情”的问题。他说: 情孰为尊?无住为尊,无寄为尊,无境而有境为尊, 无指而有指为尊,无哀乐而有哀乐为尊②。 以上说过,“一切境未起时,一切哀乐未中时,一切语言未造 时”,是“宥情”的一种状态;如今写成诗词作品,是要以语 言为媒介,要变“无境而有境”、“无指而有指”、“无哀乐而 有哀乐”,也就是作品要体现和寄托诗人词人的审美标准和审 美理想。这是讲的情如何畅的问题。他又说: 情孰为畅?畅于声音。声音如何?消瞀以终之。如 之何其消瞀以始之?曰:先小咽之,乃小飞之,又大挫 之,乃大飞之,始孤盘之,闷闷以柔之,空阔以纵游之, 而极于哀,哀而极于瞀,则散华矣。人之闲居也,泊然 以和,顽然以无恩仇,闻是声也,忽然而起,非乐非怨, 上九天,下九渊,将使巫求之,而卒不自喻其所以然。 对于顺乎诗人词人的情感的“畅情”来说,并不停留在宽容 之上,而是需要进一步引导至上道,防止成为“下者非德 ①“宥,宽也。”([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51页上)王国维的《观堂 集林》中有一篇《说宥》,可参照。 ②《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232页 ③《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232页
忽 视 他 的 “ 宥 情 ” , 而 只 标 举 他 的 “ 尊 情 ” 呢 ? 诚 然 , 龚 自 珍 的 “ 宥 情 ” , 是 有 限 度 的 , 只 是 对 “ 情 ” 的 一 种 宽 容 ① , 还 不 能 在 美 的 创 造 和 欣 赏 中 抒 发 出 来 , 因 此 , 在 “ 宥 情 ” 的 基 础 上 , 必 须 进 一 步 提 出 “ 尊 情 ” 的 问 题 。 他 说 : 情 孰 为 尊 ? 无 住 为 尊 , 无 寄 为 尊 , 无 境 而 有 境 为 尊 , 无 指 而 有 指 为 尊 , 无 哀 乐 而 有 哀 乐 为 尊 ② 。 以 上 说 过 , “ 一 切 境 未 起 时 , 一 切 哀 乐 未 中 时 , 一 切 语 言 未 造 时 ” , 是 “ 宥 情 ” 的 一 种 状 态 ; 如 今 写 成 诗 词 作 品 , 是 要 以 语 言 为 媒 介 , 要 变 “ 无 境 而 有 境 ” 、 “ 无 指 而 有 指 ” 、 “ 无 哀 乐 而 有 哀 乐 ” , 也 就 是 作 品 要 体 现 和 寄 托 诗 人 词 人 的 审 美 标 准 和 审 美 理 想 。 这 是 讲 的 情 如 何 畅 的 问 题 。 他 又 说 : 情 孰 为 畅 ? 畅 于 声 音 。 声 音 如 何 ? 消 瞀 以 终 之 。 如 之 何 其 消 瞀 以 始 之 ? 曰 : 先 小 咽 之 , 乃 小 飞 之 , 又 大 挫 之 , 乃 大 飞 之 , 始 孤 盘 之 , 闷 闷 以 柔 之 , 空 阔 以 纵 游 之 , 而 极 于 哀 , 哀 而 极 于 瞀 , 则 散 华 矣 。 人 之 闲 居 也 , 泊 然 以 和 , 顽 然 以 无 恩 仇 , 闻 是 声 也 , 忽 然 而 起 , 非 乐 非 怨 , 上 九 天 , 下 九 渊 , 将 使 巫 求 之 , 而 卒 不 自 喻 其 所 以 然 ③ 。 对 于 顺 乎 诗 人 词 人 的 情 感 的 “ 畅 情 ” 来 说 , 并 不 停 留 在 宽 容 之 上 , 而 是 需 要 进 一 步 引 导 至 上 道 , 防 止 成 为 “ 下 者 非 德 ” : 1 0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① ② ③ 《 己 亥 杂 诗 》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2 3 2 页 。 《 己 亥 杂 诗 》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2 3 2 页 。 “ 宥 , 宽 也 。 ” ( [ 汉 ] 许 慎 : 《 说 文 解 字 》 , 第 1 5 1 页 上 ) 王 国 维 的 《 观 堂 集 林 》 中 有 一 篇 《 说 宥 》 , 可 参 照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凡声音之性,引而上者为道,引而下者非道,引而之于 旦阳者为道,引而之于暮夜者非道,道则有出离之乐,非道 则有沈沦之患。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情感分为积极和消极,诗人词人之 责,也就在于显示积极的情感,而不是沉溺在消极之中。这 似乎与“尊情”中所说的“无往”与“无寄”有了矛盾。对 此,龚自珍作了解释,说: 虽曰无住,予之住也大矣;虽曰无寄、予之寄也将 不出矣②。 这话的意思是,虽然感情是不要停止,但我对感情则要停止, 是停止在大方面;虽然感情是不要寄托,但我对感情的寄托 是看不出来的。这对于十五年前写的《宥情》中有美无欲念 来说,是一大进步。 由于龚自珍在情感上,主张“宥情”和“尊情”,因此对 于诗人的“才”也提出了要求: 前哲有言,古今情之至者,乐器不能传,又士不能 状,意者然乎?嗟嗟!感前修之易沦,踡华士而瞳起,名 满天下,才啬于命,情又啬于才③ 的确,“才”和“情”是有矛盾,但也有统一之处,具体表现 在,作为“名家“的“略工感慨上。他的震惊天下的《己亥 ①《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232页。 ②《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232页 ③《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200页
凡 声 音 之 性 , 引 而 上 者 为 道 , 引 而 下 者 非 道 , 引 而 之 于 旦 阳 者 为 道 , 引 而 之 于 暮 夜 者 非 道 , 道 则 有 出 离 之 乐 , 非 道 则 有 沈 沦 之 患 ① 。 用 我 们 现 在 的 话 说 , 情 感 分 为 积 极 和 消 极 , 诗 人 词 人 之 责 , 也 就 在 于 显 示 积 极 的 情 感 , 而 不 是 沉 溺 在 消 极 之 中 。 这 似 乎 与 “ 尊 情 ” 中 所 说 的 “ 无 往 ” 与 “ 无 寄 ” 有 了 矛 盾 。 对 此 , 龚 自 珍 作 了 解 释 , 说 : 虽 曰 无 住 , 予 之 住 也 大 矣 ; 虽 曰 无 寄 、 予 之 寄 也 将 不 出 矣 ② 。 这 话 的 意 思 是 , 虽 然 感 情 是 不 要 停 止 , 但 我 对 感 情 则 要 停 止 , 是 停 止 在 大 方 面 ; 虽 然 感 情 是 不 要 寄 托 , 但 我 对 感 情 的 寄 托 是 看 不 出 来 的 。 这 对 于 十 五 年 前 写 的 《 宥 情 》 中 有 美 无 欲 念 来 说 , 是 一 大 进 步 。 由 于 龚 自 珍 在 情 感 上 , 主 张 “ 宥 情 ” 和 “ 尊 情 ” , 因 此 对 于 诗 人 的 “ 才 ” 也 提 出 了 要 求 : 前 哲 有 言 , 古 今 情 之 至 者 , 乐 器 不 能 传 , 又 士 不 能 状 , 意 者 然 乎 ? 嗟 嗟 ! 感 前 修 之 易 沦 , 睠 华 士 而 蹱 起 , 名 满 天 下 , 才 啬 于 命 , 情 又 啬 于 才 ③ 。 的 确 , “ 才 ” 和 “ 情 ” 是 有 矛 盾 , 但 也 有 统 一 之 处 , 具 体 表 现 在 , 作 为 “ 名 家 “ 的 “ 略 工 感 慨 上 。 他 的 震 惊 天 下 的 《 己 亥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1 1 ① ② ③ 《 己 亥 杂 诗 》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2 0 0 页 。 《 己 亥 杂 诗 》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2 3 2 页 。 《 己 亥 杂 诗 》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2 3 2 页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杂诗》被人看作是”不世之奇才与不世之奇情”相结合,“情 赴乎词,而声自异”,就是明证 我生受之天,哀乐恒过人。”这是龚自珍的自谓。他的 情感论中的“情”同受之于天有关。但是由于他从十分肯定 和估计情感在人们美的创造和欣赏的作用入手,反对圣人 锄情”,提倡“宥情”和“尊情”,确立了“略工感慨”的审 美标准,不仅给诗人词人带来了冲破“万马齐喑”的解放感 直抒胸臆,放纵自如,扩大文学艺术表现的范围和能力,而 且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独树一帜,给予后世以良好的影响 第二节出入说和“自然以为美” 自然论是龚自珍美学思想的另一大特色。 他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的“外境”,外境自然 是一个客观存在。他说: 外境迭至,如风吹水,万态皆有,皆成文章③ 作为人对于自然的关系中,还有一个“出入”的问题。他在 《尊史》一文中指出 何者善入?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 所贵,皆知之:国之祖宗之命,下逮吏胥之所口守,皆 ①同上。第538页。 ②同上。第481页
杂 诗 》 被 人 看 作 是 ” 不 世 之 奇 才 与 不 世 之 奇 情 ” 相 结 合 , “ 情 赴 乎 词 , 而 声 自 异 ” ① , 就 是 明 证 。 “ 我 生 受 之 天 , 哀 乐 恒 过 人 。 ” ② 这 是 龚 自 珍 的 自 谓 。 他 的 情 感 论 中 的 “ 情 ” 同 受 之 于 天 有 关 。 但 是 由 于 他 从 十 分 肯 定 和 估 计 情 感 在 人 们 美 的 创 造 和 欣 赏 的 作 用 入 手 , 反 对 圣 人 “ 锄 情 ” , 提 倡 “ 宥 情 ” 和 “ 尊 情 ” , 确 立 了 “ 略 工 感 慨 ” 的 审 美 标 准 , 不 仅 给 诗 人 词 人 带 来 了 冲 破 “ 万 马 齐 喑 ” 的 解 放 感 , 直 抒 胸 臆 , 放 纵 自 如 , 扩 大 文 学 艺 术 表 现 的 范 围 和 能 力 , 而 且 在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史 上 独 树 一 帜 , 给 予 后 世 以 良 好 的 影 响 。 第 二 节 出 入 说 和 “ 自 然 以 为 美 ” 自 然 论 是 龚 自 珍 美 学 思 想 的 另 一 大 特 色 。 他 认 为 人 和 自 然 的 关 系 , 自 然 是 人 的 “ 外 境 ” , 外 境 自 然 是 一 个 客 观 存 在 。 他 说 : 外 境 迭 至 , 如 风 吹 水 , 万 态 皆 有 , 皆 成 文 章 ③ 。 作 为 人 对 于 自 然 的 关 系 中 , 还 有 一 个 “ 出 入 ” 的 问 题 。 他 在 《 尊 史 》 一 文 中 指 出 : 何 者 善 入 ? 天 下 山 川 形 势 , 人 心 风 气 , 土 所 宜 , 姓 所 贵 , 皆 知 之 : 国 之 祖 宗 之 命 , 下 逮 吏 胥 之 所 口 守 , 皆 1 2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① ② ③ 同 上 。 第 3 4 5 页 。 同 上 。 第 4 8 1 页 。 同 上 。 第 5 3 8 页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知之,其於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 言人贤否,如其言家事,可谓入矣。……何者善出?天 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国之祖宗之 命,下逮吏胥之所守,皆有联事焉,皆非所专官。其於 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 如优人在堂下,号眺歌舞,哀乐万千,堂上观者,肃然 踞坐,眄睐而指点焉,可谓出矣①。 这里说的是作为一位史学家对待他的研究对象,要善出又善 入的问题。“不善入者,非实录,恒外之耳,鸟能治堂中之优 也耶?则史之言,必有余寐。不善出者,必无高情至论,优 人哀乐万千,手口沸羹,彼岂复能自言其哀乐也耶?则史之 言,必有余喘。”但是,他拿戏剧演员(优人)的创作和观 众(堂上观者)的欣赏作为论据,也就超出了论史范围了。戏 剧演员在演出时“号眺歌舞,哀乐万千”,沉浸在剧情和角色 之中,同时,又能“自言其哀乐”。戏剧观众在看演出时进入 剧情和角色之中“垣外之耳,鸟能治堂中之优也耶”,同时, 又要“肃然踞坐眄睐而指点焉”。前者,在西方戏剧美学上是 个演员二重性问题,并形成了表现派和体验派两大理论体 系。后者,则是艺术假定性和物我为一的欣赏境界。其实,既 善入,又要善出,不只是戏剧演出和观赏,推而广之,整个 文学艺术,乃至美的创造和欣赏都具有这样的问题 ①《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80-81 ②同上,第81页
知 之 , 其 於 言 礼 、 言 兵 、 言 政 、 言 狱 、 言 掌 故 、 言 文 体 、 言 人 贤 否 , 如 其 言 家 事 , 可 谓 入 矣 。 … … 何 者 善 出 ? 天 下 山 川 形 势 , 人 心 风 气 , 土 所 宜 , 姓 所 贵 , 国 之 祖 宗 之 命 , 下 逮 吏 胥 之 所 守 , 皆 有 联 事 焉 , 皆 非 所 专 官 。 其 於 言 礼 、 言 兵 、 言 政 、 言 狱 、 言 掌 故 、 言 文 体 、 言 人 贤 否 , 如 优 人 在 堂 下 , 号 咷 歌 舞 , 哀 乐 万 千 , 堂 上 观 者 , 肃 然 踞 坐 , 眄 睐 而 指 点 焉 , 可 谓 出 矣 ① 。 这 里 说 的 是 作 为 一 位 史 学 家 对 待 他 的 研 究 对 象 , 要 善 出 又 善 入 的 问 题 。 “ 不 善 入 者 , 非 实 录 , 恒 外 之 耳 , 鸟 能 治 堂 中 之 优 也 耶 ? 则 史 之 言 , 必 有 余 寱 。 不 善 出 者 , 必 无 高 情 至 论 , 优 人 哀 乐 万 千 , 手 口 沸 羹 , 彼 岂 复 能 自 言 其 哀 乐 也 耶 ? 则 史 之 言 , 必 有 余 喘 。 ” ② 但 是 , 他 拿 戏 剧 演 员 ( 优 人 ) 的 创 作 和 观 众 ( 堂 上 观 者 ) 的 欣 赏 作 为 论 据 , 也 就 超 出 了 论 史 范 围 了 。 戏 剧 演 员 在 演 出 时 “ 号 咷 歌 舞 , 哀 乐 万 千 ” , 沉 浸 在 剧 情 和 角 色 之 中 , 同 时 , 又 能 “ 自 言 其 哀 乐 ” 。 戏 剧 观 众 在 看 演 出 时 进 入 剧 情 和 角 色 之 中 “ 垣 外 之 耳 , 鸟 能 治 堂 中 之 优 也 耶 ” , 同 时 , 又 要 “ 肃 然 踞 坐 眄 睐 而 指 点 焉 ” 。 前 者 , 在 西 方 戏 剧 美 学 上 是 一 个 演 员 二 重 性 问 题 , 并 形 成 了 表 现 派 和 体 验 派 两 大 理 论 体 系 。 后 者 , 则 是 艺 术 假 定 性 和 物 我 为 一 的 欣 赏 境 界 。 其 实 , 既 善 入 , 又 要 善 出 , 不 只 是 戏 剧 演 出 和 观 赏 , 推 而 广 之 , 整 个 文 学 艺 术 , 乃 至 美 的 创 造 和 欣 赏 都 具 有 这 样 的 问 题 。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1 3 ① ② 同 上 , 第 8 1 页 。 《 己 亥 杂 诗 》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8 0 — 8 1 页
14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龚自珍的“出入说”虽由论史而发,但是,他所说的 史”,其概念较为宽泛,又涉及到“文”、“诗”。这也附合先 秦一些著作和《史记》的文史哲不分的传统。他又说:“史之 外无语言焉,史之外无文字焉。“史”与“诗”两个概念, 关系极为密切。“诗与史,合有说焉,分有说焉,合之分,分 之合,又有说焉”。所以论史的“出入说”,实际上通于文艺 创作,并经后来的王国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而发扬 光大。 龚自珍的自然说,除了“出入说”以外,还有“自然以 为美”的思想。同样,这一点也为以后的王国维所继承和发 展。龚自珍认为: 且天地不知所由然,而孕人语言。人心不知所由然, 语言变为文章。其业之有藉焉,其成之有名焉,淆为若 干家,厘为总集若干,别集若干。又剧论其业之苦与甘 也,为书一通。又就已然之迹,而画其朝代,条其义法 也,为书若干通。畀人舆者,又必有界之者。曾曾云初, 又必有祖祢之者。日月自西,江河自东,圣知复生,莫 之奈河也已③。 这就是说,文章的产生,由于自然。但后人有意根据前人的 文章,条为文法,从而世代传授,是一种多余之举。他说他 自己“不幸不于言,言满南北,口绝论文,痦于苦甘。言之 ①《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21页 ②同上,第207页。 ③同上,第207页
龚 自 珍 的 “ 出 入 说 ” 虽 由 论 史 而 发 , 但 是 , 他 所 说 的 “ 史 ” , 其 概 念 较 为 宽 泛 , 又 涉 及 到 “ 文 ” 、 “ 诗 ” 。 这 也 附 合 先 秦 一 些 著 作 和 《 史 记 》 的 文 史 哲 不 分 的 传 统 。 他 又 说 : “ 史 之 外 无 语 言 焉 , 史 之 外 无 文 字 焉 。 ’ ① “ 史 ” 与 “ 诗 ” 两 个 概 念 , 关 系 极 为 密 切 。 “ 诗 与 史 , 合 有 说 焉 , 分 有 说 焉 , 合 之 分 , 分 之 合 , 又 有 说 焉 ” 。 ② 所 以 论 史 的 “ 出 入 说 ” , 实 际 上 通 于 文 艺 创 作 , 并 经 后 来 的 王 国 维 的 “ 入 乎 其 内 , 出 乎 其 外 ” 而 发 扬 光 大 。 龚 自 珍 的 自 然 说 , 除 了 “ 出 入 说 ” 以 外 , 还 有 “ 自 然 以 为 美 ” 的 思 想 。 同 样 , 这 一 点 也 为 以 后 的 王 国 维 所 继 承 和 发 展 。 龚 自 珍 认 为 : 且 天 地 不 知 所 由 然 , 而 孕 人 语 言 。 人 心 不 知 所 由 然 , 语 言 变 为 文 章 。 其 业 之 有 藉 焉 , 其 成 之 有 名 焉 , 淆 为 若 干 家 , 厘 为 总 集 若 干 , 别 集 若 干 。 又 剧 论 其 业 之 苦 与 甘 也 , 为 书 一 通 。 又 就 已 然 之 迹 , 而 画 其 朝 代 , 条 其 义 法 也 , 为 书 若 干 通 。 畀 人 舆 者 , 又 必 有 界 之 者 。 曾 曾 云 初 , 又 必 有 祖 祢 之 者 。 日 月 自 西 , 江 河 自 东 , 圣 知 复 生 , 莫 之 奈 河 也 已 ③ 。 这 就 是 说 , 文 章 的 产 生 , 由 于 自 然 。 但 后 人 有 意 根 据 前 人 的 文 章 , 条 为 文 法 , 从 而 世 代 传 授 , 是 一 种 多 余 之 举 。 他 说 他 自 己 “ 不 幸 不 于 言 , 言 满 南 北 , 口 绝 论 文 , 瘖 于 苦 甘 。 言 之 1 4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① ② ③ 同 上 , 第 2 0 7 页 。 同 上 , 第 2 0 7 页 。 《 己 亥 杂 诗 》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2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