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两极分化的问题。他指出 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 劲改革,孰若自改革 反对把一切“强名之曰命”,反对黑暗的政治制度及科举制度, 反对苟且偷生。在这样的社会条件和政治,经济的状况下,龚 自珍提出文学必须发挥“经世匡时”的社会作用,是具有现 实性和战斗力的 他认为“六经者,周史之宗子也”,《风》是“史所采于 民”:《雅》《颂》则是“史所采于士大夫”。因此,选诗在于 “网取其人之诗而胪之,或留或削”。而且,诗人写诗,也应 该发挥历史批评的作用。所谓“安得上言依汉制,诗成侍史 佐评论”③;“贵人相讯劳相护,莫作人间清议看”等等,就 是很好的说明,这和他在写作上的实践—一作为当时历史条 件下的一个启蒙者,一个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的进步知识分 子,对于清代社会的腐烂所作的痛快淋漓的揭发和批判,在 主要方面是完全一致的。龚自珍认为:一个时代的政治和 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是统一的。所谓“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 也。”反对把“圣人”的学说作为万古不变的教条。他对于文 学“经世匡时”的这种要求,也正是从时代的需要而提出的 ①《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8页 ②同上。第21页。 ③《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206页。 ④同上,第455页
两 极 分 化 的 问 题 。 他 指 出 : 一 祖 之 法 无 不 敝 , 千 夫 之 议 无 不 靡 。 与 其 赠 来 者 以 劲 改 革 , 孰 若 自 改 革 … … ① 反 对 把 一 切 “ 强 名 之 曰 命 ” , 反 对 黑 暗 的 政 治 制 度 及 科 举 制 度 , 反 对 苟 且 偷 生 。 在 这 样 的 社 会 条 件 和 政 治 , 经 济 的 状 况 下 , 龚 自 珍 提 出 文 学 必 须 发 挥 “ 经 世 匡 时 ” 的 社 会 作 用 , 是 具 有 现 实 性 和 战 斗 力 的 。 他 认 为 “ 六 经 者 , 周 史 之 宗 子 也 ” , 《 风 》 是 “ 史 所 采 于 民 ” ; 《 雅 》 《 颂 》 则 是 “ 史 所 采 于 士 大 夫 ” ② 。 因 此 , 选 诗 在 于 “ 网 取 其 人 之 诗 而 胪 之 , 或 留 或 削 ” ③ 。 而 且 , 诗 人 写 诗 , 也 应 该 发 挥 历 史 批 评 的 作 用 。 所 谓 “ 安 得 上 言 依 汉 制 , 诗 成 侍 史 佐 评 论 ” ④ ; “ 贵 人 相 讯 劳 相 护 , 莫 作 人 间 清 议 看 ” ⑤ 等 等 , 就 是 很 好 的 说 明 , 这 和 他 在 写 作 上 的 实 践 — — 作 为 当 时 历 史 条 件 下 的 一 个 启 蒙 者 , 一 个 站 在 地 主 阶 级 立 场 上 的 进 步 知 识 分 子 , 对 于 清 代 社 会 的 腐 烂 所 作 的 痛 快 淋 漓 的 揭 发 和 批 判 , 在 主 要 方 面 是 完 全 一 致 的 。 龚 自 珍 认 为 : 一 个 时 代 的 政 治 和 一 个 时 代 的 学 术 文 化 是 统 一 的 。 所 谓 “ 一 代 之 治 , 即 一 代 之 学 也 。 ” 反 对 把 “ 圣 人 ” 的 学 说 作 为 万 古 不 变 的 教 条 。 他 对 于 文 学 “ 经 世 匡 时 ” 的 这 种 要 求 , 也 正 是 从 时 代 的 需 要 而 提 出 的 。 2 0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① ② ③ ④ ⑤ 同 上 , 第 4 4 2 页 。 同 上 , 第 4 5 5 页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2 0 6 页 。 同 上 。 第 2 1 页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8 页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文学“经世匡时”的社会作用如何发挥呢?由于龚自珍 的文学观念比较宽泛,把文学同政治、历史、经学相互打通 了,并力图在后者三方面,发挥“经世匡时”的社会作用。 (一)议政 他在《上大学士书》里,指出 夫有人必有胸肝,有胸肝则必有耳目,有耳目则必 有上下百年之见闻,有见闻则必有考订同异之事,有考 订同异之事,则或胸以为是,胸以为非,有是非,则必 有感慨激奋,感慨激奋而居上位,有其力,则所是者依, 所非者去,感慨激奋而居下位,无其力,则探吾之是非, 而昌昌大言之0。 这里的“昌昌大言之”,就是议政,议什么政呢?他接着说, 议论“法改胡所弊?势积胡所重?风气移易胡所惩?事例变 迁胡所惧?”在《行路易》里,他说 三寸舌,一枝笔,万言书,万人敌。九天九渊少颜 色,朝衣东市甘如饴: 在这里,他认为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应该敢于象晁错那样不 顾个人安危,写出对政治议论风生的万言长文。他还说自己 经济文掌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颓波难挽挽颓心,壮 ①同上,第319页 ②同上,第319页 ③《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440页。 ④同上,第445页
文 学 “ 经 世 匡 时 ” 的 社 会 作 用 如 何 发 挥 呢 ? 由 于 龚 自 珍 的 文 学 观 念 比 较 宽 泛 , 把 文 学 同 政 治 、 历 史 、 经 学 相 互 打 通 了 , 并 力 图 在 后 者 三 方 面 , 发 挥 “ 经 世 匡 时 ” 的 社 会 作 用 。 ( 一 ) 议 政 他 在 《 上 大 学 士 书 》 里 , 指 出 : 夫 有 人 必 有 胸 肝 , 有 胸 肝 则 必 有 耳 目 , 有 耳 目 则 必 有 上 下 百 年 之 见 闻 , 有 见 闻 则 必 有 考 订 同 异 之 事 , 有 考 订 同 异 之 事 , 则 或 胸 以 为 是 , 胸 以 为 非 , 有 是 非 , 则 必 有 感 慨 激 奋 , 感 慨 激 奋 而 居 上 位 , 有 其 力 , 则 所 是 者 依 , 所 非 者 去 , 感 慨 激 奋 而 居 下 位 , 无 其 力 , 则 探 吾 之 是 非 , 而 昌 昌 大 言 之 ① 。 这 里 的 “ 昌 昌 大 言 之 ” , 就 是 议 政 , 议 什 么 政 呢 ? 他 接 着 说 , 议 论 “ 法 改 胡 所 弊 ? 势 积 胡 所 重 ? 风 气 移 易 胡 所 惩 ? 事 例 变 迁 胡 所 惧 ? ” ② 在 《 行 路 易 》 里 , 他 说 : 三 寸 舌 , 一 枝 笔 , 万 言 书 , 万 人 敌 。 九 天 九 渊 少 颜 色 , 朝 衣 东 市 甘 如 饴 ③ : 在 这 里 , 他 认 为 有 作 为 的 知 识 分 子 , 应 该 敢 于 象 晁 错 那 样 不 顾 个 人 安 危 , 写 出 对 政 治 议 论 风 生 的 万 言 长 文 。 他 还 说 自 己 “ 经 济 文 掌 磨 白 昼 , 幽 光 狂 慧 复 中 宵 ” ④ , “ 颓 波 难 挽 挽 颓 心 , 壮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2 1 ① ② ③ ④ 同 上 , 第 4 4 5 页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4 4 0 页 。 同 上 , 第 3 1 9 页 。 同 上 , 第 3 1 9 页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岁曾为九牧箴”,也都说明他是主张文学议政的。“经济文 章”和“九牧箴”就是议政的文章。到了晚年,他还得意地 说他“少年《尊隐》有高文,猿鹤真堪张一军”,这《尊 隐》就是一篇著名的议政文章。 龚自珍在主张议政过程中,强调私家之议,即所谓“箸 议”,也叫“塾议”。要求人们关心国事,不要因为不在其位 就不谋其政。他的《乙丙之际箸议》的题目就是这样来的。这 种“箸议”由于是私家之议,就与一般政治家的议政作品写 法不同,作者的兴趣不在对某一具体时政进行议论,而是把 现实政治的普遍现象加以概括,提高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指 出其发展的规律,发抒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这样就使议 政浑括含蓄,有更深刻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无论什么题材,即 使是在别人看来与政治没什么联系的题材,他都要和政治联 系起来,借题发挥,批判时政。如《京师乐籍说》把妓院的 设立看作是君王牢笼和腐蚀人才的“阴谋”,批判了君主制度; 《乙亥六月重过扬州记》,通过一个地方今昔盛衰变迁,指出 其“初秋”气象,暗示整个社会的日趋衰落。《己亥杂诗》被 人评为“上关朝廷,下及冠盖,口不择言,动与世忤”。③ 中国近代美学,一面是张扬政见的时代呐喊,一面是中 西美学会冲的历史沉思。龚自珍主张文学以批判态度直接议 政的观点,对中国近代美学第一方面来说,具有开创风气的 ①同上,第510页 ②同上,第532页
岁 曾 为 九 牧 箴 ” ① , 也 都 说 明 他 是 主 张 文 学 议 政 的 。 “ 经 济 文 章 ” 和 “ 九 牧 箴 ” 就 是 议 政 的 文 章 。 到 了 晚 年 , 他 还 得 意 地 说 他 “ 少 年 《 尊 隐 》 有 高 文 , 猿 鹤 真 堪 张 一 军 ” ② , 这 《 尊 隐 》 就 是 一 篇 著 名 的 议 政 文 章 。 龚 自 珍 在 主 张 议 政 过 程 中 , 强 调 私 家 之 议 , 即 所 谓 “ 箸 议 ” , 也 叫 “ 塾 议 ” 。 要 求 人 们 关 心 国 事 , 不 要 因 为 不 在 其 位 就 不 谋 其 政 。 他 的 《 乙 丙 之 际 箸 议 》 的 题 目 就 是 这 样 来 的 。 这 种 “ 箸 议 ” 由 于 是 私 家 之 议 , 就 与 一 般 政 治 家 的 议 政 作 品 写 法 不 同 , 作 者 的 兴 趣 不 在 对 某 一 具 体 时 政 进 行 议 论 , 而 是 把 现 实 政 治 的 普 遍 现 象 加 以 概 括 , 提 高 到 社 会 历 史 的 高 度 , 指 出 其 发 展 的 规 律 , 发 抒 感 慨 , 表 示 态 度 和 愿 望 。 这 样 就 使 议 政 浑 括 含 蓄 , 有 更 深 刻 的 思 想 性 和 战 斗 性 。 无 论 什 么 题 材 , 即 使 是 在 别 人 看 来 与 政 治 没 什 么 联 系 的 题 材 , 他 都 要 和 政 治 联 系 起 来 , 借 题 发 挥 , 批 判 时 政 。 如 《 京 师 乐 籍 说 》 把 妓 院 的 设 立 看 作 是 君 王 牢 笼 和 腐 蚀 人 才 的 “ 阴 谋 ” , 批 判 了 君 主 制 度 ; 《 乙 亥 六 月 重 过 扬 州 记 》 , 通 过 一 个 地 方 今 昔 盛 衰 变 迁 , 指 出 其 “ 初 秋 ” 气 象 , 暗 示 整 个 社 会 的 日 趋 衰 落 。 《 己 亥 杂 诗 》 被 人 评 为 “ 上 关 朝 廷 , 下 及 冠 盖 , 口 不 择 言 , 动 与 世 忤 ” 。 ③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 一 面 是 张 扬 政 见 的 时 代 呐 喊 , 一 面 是 中 西 美 学 会 冲 的 历 史 沉 思 。 龚 自 珍 主 张 文 学 以 批 判 态 度 直 接 议 政 的 观 点 , 对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第 一 方 面 来 说 , 具 有 开 创 风 气 的 2 2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① ② ③ 同 上 , 第 6 4 8 页 。 同 上 , 第 5 3 2 页 。 同 上 , 第 5 1 0 页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意义。正如张维屏所说: 近数十年来,士大夫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讨论天 下事,其风气实定公开之 梁启超也说,龚自珍“讥切时政,诋排专制”为晚清思想解 放立下功劳。这个历史评价符合鸦片战争以后近代文学作为 政治斗争工具,越来越明显地发挥其社会作用的历史事实,所 谓“新闻评议之书,竟盛于世矣”。③但是,也应该看到,龚 自珍要求文学议政,用文学作工具直接批判政治现实,充其 量不过是地主阶级改良派和地主阶级保守派的斗争,在野派 和在朝派的斗争。他只是号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议政,把扫 荡黑暗、促进未来社会巨大变化的希望寄托在地主阶级知识 分子的舆论宣传上,劳动群众是没有参预权利的。 二)尊史 龚自珍深受当时浙东史学影响,继承章学诚“六经皆 史”说,在《古史钩沉论》、《张南山国朝诗征序》等文章里, 把经史、百家、小学、舆地及当代典章制度的研究连同文学, 都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含义很广的“史”的概念。他认为 周之世官大者史。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 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 ①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③谢无量:《中国文学史》,第五篇第五章,中华书局1930年
意 义 。 正 如 张 维 屏 所 说 : 近 数 十 年 来 , 士 大 夫 诵 史 鉴 , 考 掌 故 , 慷 慨 讨 论 天 下 事 , 其 风 气 实 定 公 开 之 ① 。 梁 启 超 也 说 , 龚 自 珍 “ 讥 切 时 政 , 诋 排 专 制 ” ② 为 晚 清 思 想 解 放 立 下 功 劳 。 这 个 历 史 评 价 符 合 鸦 片 战 争 以 后 近 代 文 学 作 为 政 治 斗 争 工 具 , 越 来 越 明 显 地 发 挥 其 社 会 作 用 的 历 史 事 实 , 所 谓 “ 新 闻 评 议 之 书 , 竟 盛 于 世 矣 ” 。 ③ 但 是 , 也 应 该 看 到 , 龚 自 珍 要 求 文 学 议 政 , 用 文 学 作 工 具 直 接 批 判 政 治 现 实 , 充 其 量 不 过 是 地 主 阶 级 改 良 派 和 地 主 阶 级 保 守 派 的 斗 争 , 在 野 派 和 在 朝 派 的 斗 争 。 他 只 是 号 召 地 主 阶 级 知 识 分 子 议 政 , 把 扫 荡 黑 暗 、 促 进 未 来 社 会 巨 大 变 化 的 希 望 寄 托 在 地 主 阶 级 知 识 分 子 的 舆 论 宣 传 上 , 劳 动 群 众 是 没 有 参 预 权 利 的 。 ( 二 ) 尊 史 龚 自 珍 深 受 当 时 浙 东 史 学 影 响 , 继 承 章 学 诚 “ 六 经 皆 史 ” 说 , 在 《 古 史 钩 沉 论 》 、 《 张 南 山 国 朝 诗 征 序 》 等 文 章 里 , 把 经 史 、 百 家 、 小 学 、 舆 地 及 当 代 典 章 制 度 的 研 究 连 同 文 学 , 都 统 一 起 来 , 形 成 一 个 含 义 很 广 的 “ 史 ” 的 概 念 。 他 认 为 : 周 之 世 官 大 者 史 。 史 之 外 无 有 语 言 焉 ; 史 之 外 无 有 文 字 焉 ; 史 之 外 无 人 伦 品 目 焉 。 史 存 而 周 存 , 史 亡 而 周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2 3 ① ② ③ 谢 无 量 : 《 中 国 文 学 史 》 , 第 五 篇 第 五 章 , 中 华 书 局 1 9 3 0 年 版 。 梁 启 超 : 《 清 代 学 术 概 论 》 。 张 维 屏 : 《 国 朝 诗 人 征 略 》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他把“六经”(包括《诗经》)都看作“周史之宗子”。既然象 《诗经》这样的文学作品已带有“史”的性质,文学家自然也 就是历史家,因此他常以历史家自居,在《尊史》、《己亥杂 诗》里,以太史公司马迁自比;在一些政论文里以“古史 氏”作为自己思想的假托者。他还在《古史钩沉论四》里说, 当掌权的腐朽统治集团排斥真正有才干的知识分子参预国之 大政时,知识分子应该针锋相对,“谏而不行则去”,应采取 不合作的态度,以所谓“宾”的身分自处,而且成为所谓 史之材”。这种“史之材”不能为周围环境压力所屈服,不 能在腐朽统治集团面前“仆妾色以求容,俳优狗马行以求 禄”,搞那种虚伪地歌功颂德的东西。而要坚持自己的斗争精 神,在“主其记载”,也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时候,“上不欺 其所委贽,下不鄙夷其贵游,不自卑所闻,不自易所守,不 自反所学,以荣其国家,以华其祖宗,以教训其王公大人,下 亦以崇高其身,真宾之所处矣!”龚自珍还特别指出,这种 史之材”并不是“为其本朝而生”的,他“能以良史之忧忧 天下”,并为一个新的社会政治局面的到来而作舆论准备,因 而使得“人主不敢骄”。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文学家和史学 家一样履行自己的职责,张扬了批判现实的政治原则。 为什么文学作品一定要以“尊史”的面貌来“经世匡 时”呢?原因不外有二: 其一,从历史的探求,可以寻找对现实政治发展趋向的 ①《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21页
亡 ① 。 他 把 “ 六 经 ” ( 包 括 《 诗 经 》 ) 都 看 作 “ 周 史 之 宗 子 ” 。 既 然 象 《 诗 经 》 这 样 的 文 学 作 品 已 带 有 “ 史 ” 的 性 质 , 文 学 家 自 然 也 就 是 历 史 家 , 因 此 他 常 以 历 史 家 自 居 , 在 《 尊 史 》 、 《 己 亥 杂 诗 》 里 , 以 太 史 公 司 马 迁 自 比 ; 在 一 些 政 论 文 里 以 “ 古 史 氏 ” 作 为 自 己 思 想 的 假 托 者 。 他 还 在 《 古 史 钩 沉 论 四 》 里 说 , 当 掌 权 的 腐 朽 统 治 集 团 排 斥 真 正 有 才 干 的 知 识 分 子 参 预 国 之 大 政 时 , 知 识 分 子 应 该 针 锋 相 对 , “ 谏 而 不 行 则 去 ” , 应 采 取 不 合 作 的 态 度 , 以 所 谓 “ 宾 ” 的 身 分 自 处 , 而 且 成 为 所 谓 “ 史 之 材 ” 。 这 种 “ 史 之 材 ” 不 能 为 周 围 环 境 压 力 所 屈 服 , 不 能 在 腐 朽 统 治 集 团 面 前 “ 仆 妾 色 以 求 容 , 俳 优 狗 马 行 以 求 禄 ” , 搞 那 种 虚 伪 地 歌 功 颂 德 的 东 西 。 而 要 坚 持 自 己 的 斗 争 精 神 , 在 “ 主 其 记 载 ” , 也 就 是 反 映 现 实 生 活 的 时 候 , “ 上 不 欺 其 所 委 贽 , 下 不 鄙 夷 其 贵 游 , 不 自 卑 所 闻 , 不 自 易 所 守 , 不 自 反 所 学 , 以 荣 其 国 家 , 以 华 其 祖 宗 , 以 教 训 其 王 公 大 人 , 下 亦 以 崇 高 其 身 , 真 宾 之 所 处 矣 ! ” 龚 自 珍 还 特 别 指 出 , 这 种 “ 史 之 材 ” 并 不 是 “ 为 其 本 朝 而 生 ” 的 , 他 “ 能 以 良 史 之 忧 忧 天 下 ” , 并 为 一 个 新 的 社 会 政 治 局 面 的 到 来 而 作 舆 论 准 备 , 因 而 使 得 “ 人 主 不 敢 骄 ” 。 从 这 里 , 也 就 可 以 看 出 文 学 家 和 史 学 家 一 样 履 行 自 己 的 职 责 , 张 扬 了 批 判 现 实 的 政 治 原 则 。 为 什 么 文 学 作 品 一 定 要 以 “ 尊 史 ” 的 面 貌 来 “ 经 世 匡 时 ” 呢 ? 原 因 不 外 有 二 : 其 一 , 从 历 史 的 探 求 , 可 以 寻 找 对 现 实 政 治 发 展 趋 向 的 2 4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①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2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