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 D JNDA国 MEIXUE SIXIANG 近代美学思幅史
日录 目 录 前言 …(1) 第一部分启蒙意义美学思想…… 第一章龚自珍 …………………(3) 第一节情感论中的“宥情”和“尊情”… (4) 第二节出入说和“自然以为美”…………(12) 第三节文学“经世匡时”的社会作用 (19) 第四节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辩证思想……(28) 第二章魏源· 第一节关于美感和崇高的分析 (36) 第二节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和动态美 第三节建立在“游山乐”基础上的“游山学”(52) 第四节“文章与世道为污隆 第三章阮元和包世臣 ……(6) 第一节自然山水美的欣赏条件和功用 第二节“文笔论”和语言形式美 第三节论文的“道”“法”和审美作用……(83) 第四节首倡南北书派,注重碑学
目 录 前 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第 一 部 分 启 蒙 意 义 美 学 思 想 … … … … … … … ( 1 ) 第 一 章 龚 自 珍 … … … … … … … … … … … … ( 3 ) 第 一 节 情 感 论 中 的 “ 宥 情 ” 和 “ 尊 情 ” … … … … ( 4 ) 第 二 节 出 入 说 和 “ 自 然 以 为 美 ” … … … … … ( 1 2 ) 第 三 节 文 学 “ 经 世 匡 时 ” 的 社 会 作 用 … … … ( 1 9 ) 第 四 节 文 艺 创 作 和 欣 赏 中 的 辩 证 思 想 … … ( 2 8 ) 第 二 章 魏 源 … … … … … … … … … … … … … ( 3 6 ) 第 一 节 关 于 美 感 和 崇 高 的 分 析 … … … … … ( 3 6 ) 第 二 节 审 美 对 象 的 整 体 把 握 和 动 态 美 … … ( 4 5 ) 第 三 节 建 立 在 “ 游 山 乐 ” 基 础 上 的 “ 游 山 学 ” ( 5 2 ) 第 四 节 “ 文 章 与 世 道 为 污 隆 ” … … … … … … ( 5 8 ) 第 三 章 阮 元 和 包 世 臣 … … … … … … … ( 6 6 ) 第 一 节 自 然 山 水 美 的 欣 赏 条 件 和 功 用 … … ( 6 6 ) 第 二 节 “ 文 笔 论 ” 和 语 言 形 式 美 … … … … … … ( 7 3 ) 第 三 节 论 文 的 “ 道 ” “ 法 ” 和 审 美 作 用 … … … ( 8 3 ) 第 四 节 首 倡 南 北 书 派 , 注 重 碑 学 … … … … … ( 9 2 ) 目 录 1
日录 第二部分太平天国美学思想 (105) 第四章洪仁 …(107) 第一节美分高下,崇尚“新天新地新世界”…(108) 第二节美的作用在于“以风风之”… (110) 第三节美善与革新的必然联系 (114) 第四节“文以纪实”与“朴实明晓” …(116) 第三部分古典传统美学的余绪和终结(123) 第五章曾国藩 …(125) 第一节论古文境之美—一阳刚和阴柔……(125) 第二节“文章与世变相因” …(131) 第三节诗文“言情”与“说理” (137) 第四节鉴赏文艺的审美趣味 ……(142 第六章刘熙载 (148) 第一节文艺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突破…(148 第二节关于美、美感和美的范畴的哲理思考(158) 第三节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辩证关系…(165) 第四节文艺创造主体和欣赏主体的研究…(173) 第四部分改良主义美学思想 …(183) 第七章康有为 (185) 第一节为“人的解放”而呐喊… (186)
第 二 部 分 太 平 天 国 美 学 思 想 … … … … … … ( 1 0 5 ) 第 四 章 洪 仁 � … … … … … … … … … … … ( 1 0 7 ) 第 一 节 美 分 高 下 , 崇 尚 “ 新 天 新 地 新 世 界 ” … ( 1 0 8 ) 第 二 节 美 的 作 用 在 于 “ 以 风 风 之 ” … … … … ( 1 1 0 ) 第 三 节 美 善 与 革 新 的 必 然 联 系 … … … … … ( 1 1 4 ) 第 四 节 “ 文 以 纪 实 ” 与 “ 朴 实 明 晓 ” … … … … ( 1 1 6 ) 第 三 部 分 古 典 传 统 美 学 的 余 绪 和 终 结 ( 1 2 3 ) 第 五 章 曾 国 藩 … … … … … … … … … … … ( 1 2 5 ) 第 一 节 论 古 文 境 之 美 — — 阳 刚 和 阴 柔 … … ( 1 2 5 ) 第 二 节 “ 文 章 与 世 变 相 因 ” … … … … … … … ( 1 3 1 ) 第 三 节 诗 文 “ 言 情 ” 与 “ 说 理 ” … … … … … … ( 1 3 7 ) 第 四 节 鉴 赏 文 艺 的 审 美 趣 味 … … … … … … ( 1 4 2 ) 第 六 章 刘 熙 载 … … … … … … … … … … … ( 1 4 8 ) 第 一 节 文 艺 美 学 研 究 对 象 和 方 法 的 突 破 … ( 1 4 8 ) 第 二 节 关 于 美 、 美 感 和 美 的 范 畴 的 哲 理 思 考 ( 1 5 8 ) 第 三 节 思 想 内 容 和 艺 术 形 式 的 辩 证 关 系 … ( 1 6 5 ) 第 四 节 文 艺 创 造 主 体 和 欣 赏 主 体 的 研 究 … ( 1 7 3 ) 第 四 部 分 改 良 主 义 美 学 思 想 … … … … … … ( 1 8 3 ) 第 七 章 康 有 为 … … … … … … … … … … … ( 1 8 5 ) 第 一 节 为 “ 人 的 解 放 ” 而 呐 喊 … … … … … … ( 1 8 6 ) 2 目 录
日录 第二节以“元气”为基础的诗论………(190) 第三节中国文字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性质 第四节书法美的构成与“大界”、“本界”的关系 (203) 第五节尊碑轻帖,追求雄强美 (211) 第八章梁启超…… 第一节美的研究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第二节美感的特征和社会功用(上)… 第三节美感的特征和社会功用(下)……(224) 第四节审美标准的“无判断”…………(230) 第五节审美鉴赏的心境和物境 (235) 第六节“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 (240) 第七节艺术的真实和作者真情实感的透发 44) 第八节“真美合一”和“美善合一” (251) 第九节艺术情感教育…… …(257) 第九章黄遵宪 第一节诗与古今…… (268) 第二节诗与现实……………(273) 第三节诗与诗人 第四节诗与传统……… (285) 第十章严复… (294) 第一节关于美和美术的名理思考 (295)
第 二 节 以 “ 元 气 ” 为 基 础 的 诗 论 … … … … … ( 1 9 0 ) 第 三 节 中 国 文 字 具 有 实 用 和 审 美 的 双 重 性 质 … … … … … … … … … … … … … … … ( 1 9 9 ) 第 四 节 书 法 美 的 构 成 与 “ 大 界 ” 、 “ 本 界 ” 的 关 系 ( 2 0 3 ) 第 五 节 尊 碑 轻 帖 , 追 求 雄 强 美 … … … … … ( 2 1 1 ) 第 八 章 梁 启 超 … … … … … … … … … … … ( 2 1 6 ) 第 一 节 美 的 研 究 的 出 发 点 和 归 结 点 … … … ( 2 1 6 ) 第 二 节 美 感 的 特 征 和 社 会 功 用 ( 上 ) … … … ( 2 2 0 ) 第 三 节 美 感 的 特 征 和 社 会 功 用 ( 下 ) … … … ( 2 2 4 ) 第 四 节 审 美 标 准 的 “ 无 判 断 ” … … … … … … ( 2 3 0 ) 第 五 节 审 美 鉴 赏 的 心 境 和 物 境 … … … … … ( 2 3 5 ) 第 六 节 “ 自 然 之 美 ” 和 “ 人 工 之 美 ” … … … … ( 2 4 0 ) 第 七 节 艺 术 的 真 实 和 作 者 真 情 实 感 的 透 发 … … … … … … … … … … … … … … … ( 2 4 4 ) 第 八 节 “ 真 美 合 一 ” 和 “ 美 善 合 一 ” … … … … ( 2 5 1 ) 第 九 节 艺 术 情 感 教 育 … … … … … … … … … ( 2 5 7 ) 第 九 章 黄 遵 宪 … … … … … … … … … … … ( 2 6 8 ) 第 一 节 诗 与 古 今 … … … … … … … … … … … ( 2 6 8 ) 第 二 节 诗 与 现 实 … … … … … … … … … … … ( 2 7 3 ) 第 三 节 诗 与 诗 人 … … … … … … … … … … … ( 2 7 7 ) 第 四 节 诗 与 传 统 … … … … … … … … … … … ( 2 8 5 ) 第 十 章 严 复 … … … … … … … … … … … ( 2 9 4 ) 第 一 节 关 于 美 和 美 术 的 名 理 思 考 … … … … ( 2 9 5 ) 目 录 3
4 日录 第二节救亡图存,追求人的美 第三节诗辟新境,诗如其人 第四节典型论的思想萌芽… ………(306) 第五节文艺的社会功用的两重性 (310) 第五部分诗歌美学研究的新动向……(318) 第十一章陈廷焯和况周颐 第一节诗学的理论构架和批评术语的界定 ………(320) 第二节“词境”和“词心”的心理分析……(331) 第三节对“寄托”“比兴”说的纠正和偏失 (336) 第十二章陈衍 (347) 第一节诗的特质在于形象思维………(347) 第二节反印象式批评的可贵尝 (357) 第三节作诗求真和学古能化… (365) 第四节诗为寂者之事及其所派生的沉渣 …(371) 第六部分文学、戏剧、绘画美学思想……(381 第十三章刘师培… (381) 第一节文学的起源和流变 381) 第二节地理环境和文学发展的趋向……(391)
第 二 节 救 亡 图 存 , 追 求 人 的 美 … … … … … ( 2 9 8 ) 第 三 节 诗 辟 新 境 , 诗 如 其 人 … … … … … … ( 3 0 3 ) 第 四 节 典 型 论 的 思 想 萌 芽 … … … … … … … ( 3 0 6 ) 第 五 节 文 艺 的 社 会 功 用 的 两 重 性 … … … … ( 3 1 0 ) 第 五 部 分 诗 歌 美 学 研 究 的 新 动 向 … … … ( 3 1 8 ) 第 十 一 章 陈 廷 焯 和 况 周 颐 … … … … ( 3 2 0 ) 第 一 节 诗 学 的 理 论 构 架 和 批 评 术 语 的 界 定 … … … … … … … … … … … … … … … ( 3 2 0 ) 第 二 节 “ 词 境 ” 和 “ 词 心 ” 的 心 理 分 析 … … … ( 3 3 1 ) 第 三 节 对 “ 寄 托 ” “ 比 兴 ” 说 的 纠 正 和 偏 失 … … … … … … … … … … … … … … … ( 3 3 6 ) 第 十 二 章 陈 衍 … … … … … … … … … ( 3 4 7 ) 第 一 节 诗 的 特 质 在 于 形 象 思 维 … … … … … ( 3 4 7 ) 第 二 节 反 印 象 式 批 评 的 可 贵 尝 试 … … … … ( 3 5 7 ) 第 三 节 作 诗 求 真 和 学 古 能 化 … … … … … … ( 3 6 5 ) 第 四 节 诗 为 寂 者 之 事 及 其 所 派 生 的 沉 渣 … … … … … … … … … … … … … … … ( 3 7 1 ) 第 六 部 分 文 学 、 戏 剧 、 绘 画 美 学 思 想 … … ( 3 8 1 ) 第 十 三 章 刘 师 培 … … … … … … … … … ( 3 8 1 ) 第 一 节 文 学 的 起 源 和 流 变 … … … … … … … ( 3 8 1 ) 第 二 节 地 理 环 境 和 文 学 发 展 的 趋 向 … … … ( 3 9 1 ) 4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