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5 他说过:“圣人治人情,必反攻其情。”①儒家道学以什么来治 人情呢?那就是“存天理,灭人欲”,非常赤裸裸地要消灭人 的情欲。“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真实地反映 当时清王朝文化专制对人的情感的压抑和摧残,弄得诗人自 己曾一度戒诗。《诗经》本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结, 它鲜明地反映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公 元前六世纪)这五年间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情风俗。但在儒 家道学的手下,却被残踏得不成样子。龚自珍十分愤慨地加 以揭露,公然声称这种“大道不敢承”。 诵《诗》三百,篇纲于义,义纲于人,人纲于纪年, 明著竹帛,逸于后之据断章升谏以求之者。呜呼!周道 不可得而见矣。阶孔子之道求周道,得其究竟文、武者 何事,梦周公何心,吾从周何学!逸于后之(俊道学)谭 性命以求之者,辞七逸而不居,负之失而不邱,自珍于 大道不敢承,抑万一幸而生其世,则愿为其人欤!愿为 其人欤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上把“俊道学”三字,作为另 版本上的补刊是非常重要的。这一补刊十分明显地表现出龚 自珍讨论的《诗经》锋芒直指儒家道学了。这一点我们还可 以联系另一篇讨论《诗经》的文章,即《尊命二》,其最后结 论,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①同上。第45页 ②《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471页
他 说 过 : “ 圣 人 治 人 情 , 必 反 攻 其 情 。 ” ① 儒 家 道 学 以 什 么 来 治 人 情 呢 ? 那 就 是 “ 存 天 理 , 灭 人 欲 ” , 非 常 赤 裸 裸 地 要 消 灭 人 的 情 欲 。 “ 避 席 畏 闻 文 字 狱 , 著 书 都 为 稻 粱 谋 ” 。 ② 真 实 地 反 映 当 时 清 王 朝 文 化 专 制 对 人 的 情 感 的 压 抑 和 摧 残 , 弄 得 诗 人 自 己 曾 一 度 戒 诗 。 《 诗 经 》 本 是 我 国 文 学 史 上 第 一 部 诗 歌 总 结 , 它 鲜 明 地 反 映 了 西 周 初 到 春 秋 中 叶 ( 公 元 前 十 一 世 纪 — — 公 元 前 六 世 纪 ) 这 五 年 间 复 杂 的 社 会 生 活 和 人 情 风 俗 。 但 在 儒 家 道 学 的 手 下 , 却 被 残 踏 得 不 成 样 子 。 龚 自 珍 十 分 愤 慨 地 加 以 揭 露 , 公 然 声 称 这 种 “ 大 道 不 敢 承 ” 。 诵 《 诗 》 三 百 , 篇 纲 于 义 , 义 纲 于 人 , 人 纲 于 纪 年 , 明 著 竹 帛 , 逸 于 后 之 据 断 章 升 谏 以 求 之 者 。 呜 呼 ! 周 道 不 可 得 而 见 矣 。 阶 孔 子 之 道 求 周 道 , 得 其 究 竟 文 、 武 者 何 事 , 梦 周 公 何 心 , 吾 从 周 何 学 ! 逸 于 后 之 ( 俊 道 学 ) 谭 性 命 以 求 之 者 , 辞 七 逸 而 不 居 , 负 之 失 而 不 邱 , 自 珍 于 大 道 不 敢 承 , 抑 万 一 幸 而 生 其 世 , 则 愿 为 其 人 欤 ! 愿 为 其 人 欤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上 把 “ 俊 道 学 ” 三 字 , 作 为 另 一 版 本 上 的 补 刊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 这 一 补 刊 十 分 明 显 地 表 现 出 龚 自 珍 讨 论 的 《 诗 经 》 锋 芒 直 指 儒 家 道 学 了 。 这 一 点 我 们 还 可 以 联 系 另 一 篇 讨 论 《 诗 经 》 的 文 章 , 即 《 尊 命 二 》 , 其 最 后 结 论 , 大 有 异 曲 同 工 之 妙 :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5 ① ② 《 己 亥 杂 诗 》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4 7 1 页 。 同 上 。 第 4 5 页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传曰:子庄言之,我姑诞言之;子质言之,我姑迂 言之:夫我也,则发于情,止于命而已矣。 “宥情”和“尊情”是相对于“锄情”来说的。龚自珍肯定前 者,否定后者。有的研究者在论述龚自珍的美学和文学批评 思想时,只提到他的“尊情”,未提到他的“宥情”,有必要 加以补充②。我们知道,就在龚自珍写的《长短言自序》中有 关情的三种态度的论述之后,提到他十五年前曾写过《宥 情》一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龚自珍对“宥情”的态 度的分析和研究。 宥情》一开首就借甲、乙、丙、丁、戊五个人口吻,讨 论“以情隶欲”,还是“以欲隶情”的问题,相互责难。有的 说:“以情隶欲,无以外夫衰乐之正而非欲者,且人之所以异 于铁牛、土狗、木寓龙者安在?”有的说“以欲隶情,将使 万物有欲,毕诡于情,而情且为秽墟,为罪薮,”又怎么行呢? 也有的先后引用西方(天竺)相互矛盾的观点,或说:“西方 (天竺)圣人,不以情为鄙夷”,或说:“纯想即正,纯情即险, 若是乎其概而诃之也,不得言情”。③ 在这五人两种相互对立的意见以后,龚自珍发表了自己 看法。 ①在《尊命二》这篇文章中,龚自珍用佛教关于因果报应的宗教迷信来解 释“命”,是不对的。但“发于情,止于命”,同儒家的“发于情,止于 礼义”相对,在当时仍有进步意义,表现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②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03页 ③《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89页
传 曰 : 子 庄 言 之 , 我 姑 诞 言 之 ; 子 质 言 之 , 我 姑 迂 言 之 : 夫 我 也 , 则 发 于 情 , 止 于 命 而 已 矣 ① 。 “ 宥 情 ” 和 “ 尊 情 ” 是 相 对 于 “ 锄 情 ” 来 说 的 。 龚 自 珍 肯 定 前 者 , 否 定 后 者 。 有 的 研 究 者 在 论 述 龚 自 珍 的 美 学 和 文 学 批 评 思 想 时 , 只 提 到 他 的 “ 尊 情 ” , 未 提 到 他 的 “ 宥 情 ” , 有 必 要 加 以 补 充 ② 。 我 们 知 道 , 就 在 龚 自 珍 写 的 《 长 短 言 自 序 》 中 有 关 情 的 三 种 态 度 的 论 述 之 后 , 提 到 他 十 五 年 前 曾 写 过 《 宥 情 》 一 文 。 从 这 里 , 我 们 可 以 看 到 , 龚 自 珍 对 “ 宥 情 ” 的 态 度 的 分 析 和 研 究 。 《 宥 情 》 一 开 首 就 借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五 个 人 口 吻 , 讨 论 “ 以 情 隶 欲 ” , 还 是 “ 以 欲 隶 情 ” 的 问 题 , 相 互 责 难 。 有 的 说 : “ 以 情 隶 欲 , 无 以 外 夫 衰 乐 之 正 而 非 欲 者 , 且 人 之 所 以 异 于 铁 牛 、 土 狗 、 木 寓 龙 者 安 在 ? ” 有 的 说 “ 以 欲 隶 情 , 将 使 万 物 有 欲 , 毕 诡 于 情 , 而 情 且 为 秽 墟 , 为 罪 薮 , ” 又 怎 么 行 呢 ? 也 有 的 先 后 引 用 西 方 ( 天 竺 ) 相 互 矛 盾 的 观 点 , 或 说 : “ 西 方 ( 天 竺 ) 圣 人 , 不 以 情 为 鄙 夷 ” , 或 说 : “ 纯 想 即 正 , 纯 情 即 险 , 若 是 乎 其 概 而 诃 之 也 , 不 得 言 情 ” 。 ③ 在 这 五 人 两 种 相 互 对 立 的 意 见 以 后 , 龚 自 珍 发 表 了 自 己 的 看 法 。 6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① ② ③ 《 己 亥 杂 诗 》 , 《 龚 自 珍 全 集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8 9 页 。 敏 泽 : 《 中 国 文 学 理 论 批 评 史 》 ,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1 9 8 1 年 版 , 第 1 0 0 3 页 。 在 《 尊 命 二 》 这 篇 文 章 中 , 龚 自 珍 用 佛 教 关 于 因 果 报 应 的 宗 教 迷 信 来 解 释 “ 命 ” , 是 不 对 的 。 但 “ 发 于 情 , 止 于 命 ” , 同 儒 家 的 “ 发 于 情 , 止 于 礼 义 ” 相 对 , 在 当 时 仍 有 进 步 意 义 , 表 现 出 “ 对 某 一 神 圣 事 物 的 亵 渎 ” ( 恩 格 斯 : 《 路 德 维 希 · 费 尔 巴 哈 和 德 国 古 典 哲 学 的 终 结 》 )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什么是情?他引用了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说法:“情, 人之阴气有欲也”。①“先秦的人性论,虽大体分为性与情的两 个层次,但在本质上却多认为是相同的。自董仲舒以情为阴, 性为阳,于是情即是宋人所说的私欲,偏于恶的意味重。”许 慎的解说与董仲舒说法相通③③。按照以上“乙”的意见,认 为这种“阴气有欲”只有非圣人才有。作为圣人“清明而疆 毅,无衅援,无歆羡,以其旦阳之气,上达于天,阴气有欲, 其美谈耶?”龚自珍十分坦然,不避自己是有非圣人之情的。 他作了如此的描绘 龚子闲居,阴气沉沉而来袭心,不知何病,……子 则自求于其心,心有脉,脉有见童年。见童年侍母侧,见 母,见一灯荧然,见一砚,一几,见一仆妪,见一猫,见 如是,见己,而吾病得矣⑤。 童年情思萦怀,总是美好的。龚自珍在《三别好诗序》中也 作了同样的描绘。其实,这样的童年情思萦怀,并不同欲联 系在一起,只是一种非圣人的阴气,难道也“不得言情”吗? 钱枚(1761-1803年)是清代词人,他的长短言一卷,读后 使人感到:“异者!其心朗朗乎无滓,可以逸尘埃而登青天, ①(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17页上,龚自珍十 二岁,向外祖父段玉裁学习许慎《说文》的部目,后作《说歲》补《说 文》:又作《说文段注杂记》。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版,第43页 ③“性,人之阳气,性善也。”(许慎:《说文解字》)。 ④《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89页
什 么 是 情 ? 他 引 用 了 许 慎 《 说 文 解 字 》 一 书 的 说 法 : “ 情 , 人 之 阴 气 有 欲 也 ” 。 ① “ 先 秦 的 人 性 论 , 虽 大 体 分 为 性 与 情 的 两 个 层 次 , 但 在 本 质 上 却 多 认 为 是 相 同 的 。 自 董 仲 舒 以 情 为 阴 , 性 为 阳 , 于 是 情 即 是 宋 人 所 说 的 私 欲 , 偏 于 恶 的 意 味 重 。 ” ② 许 慎 的 解 说 与 董 仲 舒 说 法 相 通 ③ ③ 。 按 照 以 上 “ 乙 ” 的 意 见 , 认 为 这 种 “ 阴 气 有 欲 ” 只 有 非 圣 人 才 有 。 作 为 圣 人 “ 清 明 而 疆 毅 , 无 衅 援 , 无 歆 羡 , 以 其 旦 阳 之 气 , 上 达 于 天 , 阴 气 有 欲 , 其 美 谈 耶 ? ” ④ 龚 自 珍 十 分 坦 然 , 不 避 自 己 是 有 非 圣 人 之 情 的 。 他 作 了 如 此 的 描 绘 : 龚 子 闲 居 , 阴 气 沉 沉 而 来 袭 心 , 不 知 何 病 , … … 子 则 自 求 于 其 心 , 心 有 脉 , 脉 有 见 童 年 。 见 童 年 侍 母 侧 , 见 母 , 见 一 灯 荧 然 , 见 一 砚 , 一 几 , 见 一 仆 妪 , 见 一 猫 , 见 如 是 , 见 己 , 而 吾 病 得 矣 ⑤ 。 童 年 情 思 萦 怀 , 总 是 美 好 的 。 龚 自 珍 在 《 三 别 好 诗 序 》 中 也 作 了 同 样 的 描 绘 。 其 实 , 这 样 的 童 年 情 思 萦 怀 , 并 不 同 欲 联 系 在 一 起 , 只 是 一 种 非 圣 人 的 阴 气 , 难 道 也 “ 不 得 言 情 ” 吗 ? 钱 枚 ( 1 7 6 1 — 1 8 0 3 年 ) 是 清 代 词 人 , 他 的 长 短 言 一 卷 , 读 后 使 人 感 到 : “ 异 者 ! 其 心 朗 朗 乎 无 滓 , 可 以 逸 尘 埃 而 登 青 天 ,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7 ① ② ③ ④ 《 己 亥 杂 诗 》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8 9 页 。 “ 性 , 人 之 阳 气 , 性 善 也 。 ” ( 许 慎 : 《 说 文 解 字 》 ) 。 徐 复 观 : 《 中 国 艺 术 精 神 》 , 台 湾 学 生 书 局 1 9 6 6 年 版 , 第 4 3 页 。 ( 汉 ) 许 慎 , 《 说 文 解 字 》 , 中 华 书 局 1 9 6 3 年 版 , 第 2 1 7 页 上 , 龚 自 珍 十 二 岁 , 向 外 祖 父 段 玉 裁 学 习 许 慎 《 说 文 》 的 部 目 , 后 作 《 说 奯 》 补 《 说 文 》 ; 又 作 《 说 文 段 注 杂 记 》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惜其声音划浏然,如击秋玉,予始魂魄近之而哀,远之而益 哀,莫或沈之,若或坠之。”⑥这也是一种非圣人的阴气,心 朗无滓,超逸尘世而登天的美的享受:只是“陶写性灵”,同 欲也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正因为如此,美的情景和享受情况, 就成了自我的一种审视 予童时逃塾就母时,一灯荧然,一砚,一几时,依 妪抱一猫时,一切境未起时,一切享乐未中时,一切 语言未造时,当彼之时,亦尝气沉沉而来袭心,如今闲 居时2 这句话有八个“时”字,用彼时(童时)说明今之闲居 时。前四个“时”是童时的情景:“一切境未起时,一切哀乐 未中时,一切语言未造时”,是在自我审视中,对美的享受状 况和情景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我们如果撇开佛学烙印不谈③, 就这一状况,用中西美学思想加以对照,不难发现它至少涉 及了三个问题 其一,所谓“一切境未起时”,是指童年的情思因年岁相 隔,而显出一种朦胧和疏离;它比起今之闲居时的境界,有 未起之状。这是涉及到诗的隐与显。 其二,所谓“一切哀乐未中时”,是指童年的情思是复 ①《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123页 ②同上,第89页-90页。 ③《宥情》文中提到了龚自珍初从学佛的江源先生,相互回答,又引用西方 [天竺]之志。均为佛学明显烙印 ④《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惜 其 声 音 划 浏 然 , 如 击 秋 玉 , 予 始 魂 魄 近 之 而 哀 , 远 之 而 益 哀 , 莫 或 沈 之 , 若 或 坠 之 。 ” ⑥ 这 也 是 一 种 非 圣 人 的 阴 气 , 心 朗 无 滓 , 超 逸 尘 世 而 登 天 的 美 的 享 受 ; 只 是 “ 陶 写 性 灵 ” ① , 同 欲 也 是 没 有 太 大 关 系 的 。 正 因 为 如 此 , 美 的 情 景 和 享 受 情 况 , 就 成 了 自 我 的 一 种 审 视 : 予 童 时 逃 塾 就 母 时 , 一 灯 荧 然 , 一 砚 , 一 几 时 , 依 一 妪 抱 一 猫 时 , 一 切 境 未 起 时 , 一 切 享 乐 未 中 时 , 一 切 语 言 未 造 时 , 当 彼 之 时 , 亦 尝 气 沉 沉 而 来 袭 心 , 如 今 闲 居 时 ② 。 这 句 话 有 八 个 “ 时 ” 字 , 用 彼 时 ( 童 时 ) 说 明 今 之 闲 居 时 。 前 四 个 “ 时 ” 是 童 时 的 情 景 ; “ 一 切 境 未 起 时 , 一 切 哀 乐 未 中 时 , 一 切 语 言 未 造 时 ” , 是 在 自 我 审 视 中 , 对 美 的 享 受 状 况 和 情 景 的 理 论 概 括 和 总 结 。 我 们 如 果 撇 开 佛 学 烙 印 不 谈 ③ , 就 这 一 状 况 , 用 中 西 美 学 思 想 加 以 对 照 , 不 难 发 现 它 至 少 涉 及 了 三 个 问 题 : 其 一 , 所 谓 “ 一 切 境 未 起 时 ” , 是 指 童 年 的 情 思 因 年 岁 相 隔 , 而 显 出 一 种 朦 胧 和 疏 离 ; 它 比 起 今 之 闲 居 时 的 境 界 , 有 未 起 之 状 。 这 是 涉 及 到 诗 的 隐 与 显 。 其 二 , 所 谓 “ 一 切 哀 乐 未 中 时 ” ④ , 是 指 童 年 的 情 思 是 复 8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① ② ③ ④ 《 中 庸 》 : “ 喜 、 怒 、 哀 、 乐 未 发 谓 之 中 , 发 而 中 节 谓 之 和 ” 。 《 宥 情 》 文 中 提 到 了 龚 自 珍 初 从 学 佛 的 江 源 先 生 , 相 互 回 答 , 又 引 用 西 方 [ 天 竺 ] 之 志 。 均 为 佛 学 明 显 烙 印 。 同 上 , 第 8 9 页 — 9 0 页 。 《 己 亥 杂 诗 》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1 2 3 页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杂的,有因逃塾的惧怕,有母爱的依恋,也有一灯、一几 砚、一妪、一猫的趣味,这怎么能用哀或乐来简单概括说明 呢?哀、乐是美的情感相对立的两级。儒家强调“哀乐的中 和”。孔丘说过:“《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龚自 珍认为美的情感远比哀、乐还要丰富,也不一定要达到儒家 所说的“哀乐中和”。这在情感论上,直接继承了司马迁、李 贽的非“中和之为美”的思想。不过,龚自珍尚未展开,又 说得比较含蓄罢了。 其三,所谓“一切语言未造时”,相当于西方美学中“形 象大于思想”的说法。童年情思所构成的形象,用语言(逻 辑思维)很难完全表达出来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 经指出过:“我所了解的审美观念就是想象力里的那一表象, 它生起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能和 它相结合,因此没有言语能够完全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②。 “一切语言未造”,是不想造之语言,又无法造之语言,也就 是龚自珍《写神思铭》中所说的“离故实,绝言语”,驰骋想 象,抒发理想,将会收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艺术效果。形 象思维的奥妙就在这里。 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龚自珍《宥情》不仅是 个审美态度,不涉及到欲念,把美同善划清了界限,而且把 审美对象同审美情感特征、审美观念(语言)的关系都点到 了。我们如果谈到龚自珍的美学和文学批评的思想,怎么能 ·八佾》 《判断力批判》卷上,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60页
杂 的 , 有 因 逃 塾 的 惧 怕 , 有 母 爱 的 依 恋 , 也 有 一 灯 、 一 几 、 一 砚 、 一 妪 、 一 猫 的 趣 味 , 这 怎 么 能 用 哀 或 乐 来 简 单 概 括 说 明 呢 ? 哀 、 乐 是 美 的 情 感 相 对 立 的 两 级 。 儒 家 强 调 “ 哀 乐 的 中 和 ” 。 孔 丘 说 过 : “ 《 关 睢 》 乐 而 不 淫 , 哀 而 不 伤 。 ” ① 而 龚 自 珍 认 为 美 的 情 感 远 比 哀 、 乐 还 要 丰 富 , 也 不 一 定 要 达 到 儒 家 所 说 的 “ 哀 乐 中 和 ” 。 这 在 情 感 论 上 , 直 接 继 承 了 司 马 迁 、 李 贽 的 非 “ 中 和 之 为 美 ” 的 思 想 。 不 过 , 龚 自 珍 尚 未 展 开 , 又 说 得 比 较 含 蓄 罢 了 。 其 三 , 所 谓 “ 一 切 语 言 未 造 时 ” , 相 当 于 西 方 美 学 中 “ 形 象 大 于 思 想 ” 的 说 法 。 童 年 情 思 所 构 成 的 形 象 , 用 语 言 ( 逻 辑 思 维 ) 很 难 完 全 表 达 出 来 的 。 康 德 在 《 判 断 力 批 判 》 中 曾 经 指 出 过 : “ 我 所 了 解 的 审 美 观 念 就 是 想 象 力 里 的 那 一 表 象 , 它 生 起 许 多 思 想 而 没 有 任 何 一 特 定 的 思 想 , 即 一 个 概 念 能 和 它 相 结 合 , 因 此 没 有 言 语 能 够 完 全 企 及 它 , 把 它 表 达 出 来 ② 。 “ 一 切 语 言 未 造 ” , 是 不 想 造 之 语 言 , 又 无 法 造 之 语 言 , 也 就 是 龚 自 珍 《 写 神 思 铭 》 中 所 说 的 “ 离 故 实 , 绝 言 语 ” , 驰 骋 想 象 , 抒 发 理 想 , 将 会 收 到 只 能 意 会 、 不 能 言 传 的 艺 术 效 果 。 形 象 思 维 的 奥 妙 就 在 这 里 。 从 以 上 的 分 析 和 研 究 , 可 以 看 出 龚 自 珍 《 宥 情 》 不 仅 是 个 审 美 态 度 , 不 涉 及 到 欲 念 , 把 美 同 善 划 清 了 界 限 , 而 且 把 审 美 对 象 同 审 美 情 感 特 征 、 审 美 观 念 ( 语 言 ) 的 关 系 都 点 到 了 。 我 们 如 果 谈 到 龚 自 珍 的 美 学 和 文 学 批 评 的 思 想 , 怎 么 能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9 ① ② 康 德 : 《 判 断 力 批 判 》 卷 上 , 商 务 印 书 馆 1 9 6 4 年 版 , 第 1 6 0 页 。 《 论 语 · 八 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