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放性的研究和探索,纵横捭阖,论证自如为了勾勒出这 历史时期美学思想发展的整体轮廓,大致上也只能爬梳出这 样的脉络予以一定的历史评价,以期提供我们今日在创建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美学思想体系时的一些思想资料而已!在这 个意义上说,虽然总结过去的历史,却融汇于现在,昭示着 将来
放 性 的 研 究 和 探 索 , 纵 横 捭 阖 , 论 证 自 如 为 了 勾 勒 出 这 一 历 史 时 期 美 学 思 想 发 展 的 整 体 轮 廓 , 大 致 上 也 只 能 爬 梳 出 这 样 的 脉 络 予 以 一 定 的 历 史 评 价 , 以 期 提 供 我 们 今 日 在 创 建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美 学 思 想 体 系 时 的 一 些 思 想 资 料 而 已 !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说 , 虽 然 总 结 过 去 的 历 史 , 却 融 汇 于 现 在 , 昭 示 着 将 来 !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第一部分启蒙意义美学思想 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揭开了 中国近代历史的序幕。随着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 主义阶段,对外侵略扩张、掠夺财富的矛头,对准了国力十 分衰弱而又地大物博的中国。开始,各帝国主义都要向中国 倾销产品,但是中国当时还是个小农业、手工业的自然经济 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尚能自给自足,对外来的商品有着天然 的抵抗力。起而代之则是掠夺性的鸦片贸易;这才真正给帝 国主义者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大量鸦片输入,白银外流,烟 毒泛滥,社会危机日甚一日,迫使清王朝最高统治者不得不 对鸦片输入的问题表示关注,1838年(道光十八年)12月委 派林则徐赴广东査禁鸦片。然而,“保留了大量的那种’古老 的海盗式掠夺精神”①的英国帝国主义疯狂发动了鸦片战争。 由于清王朝卖国投降,以失败告终。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 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划分势力 范围,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竭 力扼杀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 使中国由原来正在解体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发展史一开始,就与中国近代社会的 ①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186页
第 一 部 分 启 蒙 意 义 美 学 思 想 1 8 4 0 年 鸦 片 战 争 , 是 中 国 历 史 上 的 一 个 转 折 点 , 揭 开 了 中 国 近 代 历 史 的 序 幕 。 随 着 欧 美 各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发 展 到 帝 国 主 义 阶 段 , 对 外 侵 略 扩 张 、 掠 夺 财 富 的 矛 头 , 对 准 了 国 力 十 分 衰 弱 而 又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国 。 开 始 , 各 帝 国 主 义 都 要 向 中 国 倾 销 产 品 , 但 是 中 国 当 时 还 是 个 小 农 业 、 手 工 业 的 自 然 经 济 占 主 导 地 位 的 国 家 , 尚 能 自 给 自 足 , 对 外 来 的 商 品 有 着 天 然 的 抵 抗 力 。 起 而 代 之 则 是 掠 夺 性 的 鸦 片 贸 易 ; 这 才 真 正 给 帝 国 主 义 者 带 来 了 巨 额 的 利 润 。 大 量 鸦 片 输 入 , 白 银 外 流 , 烟 毒 泛 滥 , 社 会 危 机 日 甚 一 日 , 迫 使 清 王 朝 最 高 统 治 者 不 得 不 对 鸦 片 输 入 的 问 题 表 示 关 注 , 1 8 3 8 年 ( 道 光 十 八 年 ) 1 2 月 委 派 林 则 徐 赴 广 东 查 禁 鸦 片 。 然 而 , “ 保 留 了 大 量 的 那 种 ’ 古 老 的 海 盗 式 掠 夺 精 神 ” ① 的 英 国 帝 国 主 义 疯 狂 发 动 了 鸦 片 战 争 。 由 于 清 王 朝 卖 国 投 降 , 以 失 败 告 终 。 鸦 片 战 争 后 , 帝 国 主 义 强 迫 清 王 朝 签 订 了 一 系 列 丧 权 辱 国 的 不 平 等 条 约 , 划 分 势 力 范 围 , 掠 夺 资 源 , 倾 销 商 品 , 并 与 中 国 封 建 势 力 相 勾 结 , 竭 力 扼 杀 中 国 的 民 族 工 业 , 阻 碍 中 国 社 会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 这 就 使 中 国 由 原 来 正 在 解 体 的 封 建 社 会 沦 为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的 社 会 。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发 展 史 一 开 始 , 就 与 中 国 近 代 社 会 的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1 ① 恩 格 斯 : 《 英 人 对 华 的 新 远 征 》 ,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 第 1 2 卷 , 第 1 8 6 页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取同一步调,带有启蒙意义。其 主要代表有龚自珍、魏源、阮元、包世臣等。龚自珍、魏源 主张“经世致用”。虽然这涉及到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实际 上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利益和要求,抛弃 了汉学那种脱离现实、宋学那种空谈义理的旧套,成为一股 社会新思潮,影响深远。他们注重情感、崇尚自然,呼唤着 时代的风雷,壮怀激励,反映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心声。 阮元、包世臣的诗文理论仍是正统文学的观点,但对桐城派 不无微辞。值得重视的是他们的书法论,开近代尊碑轻帖、追 求雄强美之先河。目的还是为了张扬个性,冲决传统,获得 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当然,同中外历史上的许多启蒙 思想家一样,在龚自珍、魏源、阮元、包世臣等人身上,或 多或少地留下了过渡的痕迹。而且从总体上说,他们的美学 思想是从中国古典美学的优秀部分继承过来,并以自身的创 造,打开了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的第一页
政 治 、 经 济 和 文 化 的 发 展 , 取 同 一 步 调 , 带 有 启 蒙 意 义 。 其 主 要 代 表 有 龚 自 珍 、 魏 源 、 阮 元 、 包 世 臣 等 。 龚 自 珍 、 魏 源 主 张 “ 经 世 致 用 ” 。 虽 然 这 涉 及 到 文 艺 的 社 会 功 用 问 题 , 实 际 上 反 映 了 鸦 片 战 争 前 后 地 主 阶 级 改 革 派 的 利 益 和 要 求 , 抛 弃 了 汉 学 那 种 脱 离 现 实 、 宋 学 那 种 空 谈 义 理 的 旧 套 , 成 为 一 股 社 会 新 思 潮 , 影 响 深 远 。 他 们 注 重 情 感 、 崇 尚 自 然 , 呼 唤 着 时 代 的 风 雷 , 壮 怀 激 励 , 反 映 了 灾 难 深 重 的 中 华 民 族 的 心 声 。 阮 元 、 包 世 臣 的 诗 文 理 论 仍 是 正 统 文 学 的 观 点 , 但 对 桐 城 派 不 无 微 辞 。 值 得 重 视 的 是 他 们 的 书 法 论 , 开 近 代 尊 碑 轻 帖 、 追 求 雄 强 美 之 先 河 。 目 的 还 是 为 了 张 扬 个 性 , 冲 决 传 统 , 获 得 一 种 精 神 上 的 自 由 和 解 放 。 当 然 , 同 中 外 历 史 上 的 许 多 启 蒙 思 想 家 一 样 , 在 龚 自 珍 、 魏 源 、 阮 元 、 包 世 臣 等 人 身 上 , 或 多 或 少 地 留 下 了 过 渡 的 痕 迹 。 而 且 从 总 体 上 说 , 他 们 的 美 学 思 想 是 从 中 国 古 典 美 学 的 优 秀 部 分 继 承 过 来 , 并 以 自 身 的 创 造 , 打 开 了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的 第 一 页 。 2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第一章龚自珍 龚自珍(1722-1841年),字琚人,号定盦,浙江仁和 (今杭州)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文士、官僚的家庭。由于他 自幼接受的教育远比一般读书人庞杂,加上在正统的进身道 路上始终不得意,极其敏感而又深刻触及到社会现实的问题, 主张改革内政,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 神。龚自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宴奥洞开,自成宇宙。”0 他的美学思想继承了中国古典优秀美学思想的遗产,主张情 感论和自然论,阐述了文学的“经世匡时”之用,提出了文 艺创作和鉴赏的辩证法,并运用到美学批评和自身的创作实 践中去”。一事平生无崎屹,但开风气不为师”。②这是诗人的 悲愤语。但是,从中国近代美学史的发展来看,龚自珍的情 感论和自然论,分别为后起的梁启超、王国维接受和发展,他 的文学社会作用的论述及文艺创作和鉴赏的辩证法,仍然具 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就这个意义上讲,龚自珍无愧于开 代风气的先师了。 ①魏源:《定盒文录序》,载《古微堂外集》卷3。 ②《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519页
第 一 章 龚 自 珍 龚 自 珍 ( 1 7 2 2 — 1 8 4 1 年 ) , 字 璱 人 , 号 定 盦 , 浙 江 仁 和 ( 今 杭 州 ) 人 。 他 出 身 于 一 个 世 代 文 士 、 官 僚 的 家 庭 。 由 于 他 自 幼 接 受 的 教 育 远 比 一 般 读 书 人 庞 杂 , 加 上 在 正 统 的 进 身 道 路 上 始 终 不 得 意 , 极 其 敏 感 而 又 深 刻 触 及 到 社 会 现 实 的 问 题 , 主 张 改 革 内 政 , 坚 决 抵 抗 外 国 侵 略 , 具 有 强 烈 的 爱 国 主 义 精 神 。 龚 自 珍 是 中 国 近 代 启 蒙 思 想 家 , “ 窔 奥 洞 开 , 自 成 宇 宙 。 ” ① 他 的 美 学 思 想 继 承 了 中 国 古 典 优 秀 美 学 思 想 的 遗 产 , 主 张 情 感 论 和 自 然 论 , 阐 述 了 文 学 的 “ 经 世 匡 时 ” 之 用 , 提 出 了 文 艺 创 作 和 鉴 赏 的 辩 证 法 , 并 运 用 到 美 学 批 评 和 自 身 的 创 作 实 践 中 去 ” 。 一 事 平 生 无 齮 龁 , 但 开 风 气 不 为 师 ” 。 ② 这 是 诗 人 的 悲 愤 语 。 但 是 , 从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史 的 发 展 来 看 , 龚 自 珍 的 情 感 论 和 自 然 论 , 分 别 为 后 起 的 梁 启 超 、 王 国 维 接 受 和 发 展 , 他 的 文 学 社 会 作 用 的 论 述 及 文 艺 创 作 和 鉴 赏 的 辩 证 法 , 仍 然 具 有 不 可 低 估 的 生 命 力 。 就 这 个 意 义 上 讲 , 龚 自 珍 无 愧 于 开 一 代 风 气 的 先 师 了 。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3 ① ② 《 己 亥 杂 诗 》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 第 5 1 9 页 。 魏 源 : 《 定 盦 文 录 序 》 , 载 《 古 微 堂 外 集 》 卷 3
4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第一节情感论中的“宥情”’和“尊情” 龚自珍虽然没有从哲学思辨上对美的本质作较多的分析 和研究,但是就美的情感态度这一特征,进行了细致而又详 尽地分析和研究,构成了他的美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 美具有情感态度。文学艺术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就要以 情感为中介,沟通诗人和读者之间关系。龚自珍认为 民饮食,则生其情矣,情则生其文矣①。 民众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感情,有什 么样的感情,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文章。他说,文学艺术饱 含着情感,是“发乎情”的;天下也有“善言文章之情者”。 因此,情感在人们美的创造和欣赏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不可忽视和低估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 都这样看,这样做。龚自珍从切身体会中,提出了情感的问 题,他说: 情之为物也,亦当有意乎锄之矣;锄之不能,而反 宥之:宥之不已,而反尊之。 也就是说,有“锄情”、“宥情”和“尊情”三种态度。这三 种态度,龚自珍是强调“宥情”、“尊情”,反对“锄情”的。 ①《五经大义终始论》,《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41
第 一 节 情 感 论 中 的 “ 宥 情 ” 和 “ 尊 情 ” 龚 自 珍 虽 然 没 有 从 哲 学 思 辨 上 对 美 的 本 质 作 较 多 的 分 析 和 研 究 , 但 是 就 美 的 情 感 态 度 这 一 特 征 , 进 行 了 细 致 而 又 详 尽 地 分 析 和 研 究 , 构 成 了 他 的 美 学 思 想 的 一 个 显 著 特 色 。 美 具 有 情 感 态 度 。 文 学 艺 术 要 给 人 以 美 的 享 受 , 就 要 以 情 感 为 中 介 , 沟 通 诗 人 和 读 者 之 间 关 系 。 龚 自 珍 认 为 : 民 饮 食 , 则 生 其 情 矣 , 情 则 生 其 文 矣 ① 。 民 众 有 什 么 样 的 生 活 , 就 会 产 生 与 之 相 应 的 感 情 , 有 什 么 样 的 感 情 , 就 会 产 生 与 之 相 应 的 文 章 。 他 说 , 文 学 艺 术 饱 含 着 情 感 , 是 “ 发 乎 情 ” 的 ; 天 下 也 有 “ 善 言 文 章 之 情 者 ” 。 因 此 , 情 感 在 人 们 美 的 创 造 和 欣 赏 过 程 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 是 不 可 忽 视 和 低 估 的 。 然 而 ,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 并 不 是 所 有 的 人 都 这 样 看 , 这 样 做 。 龚 自 珍 从 切 身 体 会 中 , 提 出 了 情 感 的 问 题 , 他 说 : 情 之 为 物 也 , 亦 当 有 意 乎 锄 之 矣 ; 锄 之 不 能 , 而 反 宥 之 ; 宥 之 不 已 , 而 反 尊 之 ② 。 也 就 是 说 , 有 “ 锄 情 ” 、 “ 宥 情 ” 和 “ 尊 情 ” 三 种 态 度 。 这 三 种 态 度 , 龚 自 珍 是 强 调 “ 宥 情 ” 、 “ 尊 情 ” , 反 对 “ 锄 情 ” 的 。 4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① ② 同 上 。 第 2 3 2 页 。 《 五 经 大 义 终 始 论 》 , 《 龚 自 珍 全 集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7 5 年 新 版 第 4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