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可以这样写。作为一个历史上的美学思想家,在时代脉搏的 感受下,在继承先辈哲学思想基础上,从而在自己研究的领 域、方向和路子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都有其雄锯一世的 思想风貌。如果我们舍弃了这些美学思想家,只是挑明几个 问题来论述,往往很难准确把握时代精神和理论精华之所在。 何况,不少理论问题在近代八十年间,尚未展开充分的论辩 呢!其原因在于,一是这期间我国面临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的形势,美学理论问题远不及一些政治、经济、思想的问题 更为迫切,使一些美学思想家无暇加以研究解决,有时便将 些美学理论问题融入其政治、思想论述之中(如,龚自珍 《病梅馆记》)。二是由于这期间在帝国主义胁迫下实行对外开 放政策,中西思想会冲空前活跃,近代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和方法论,显得十分庞杂。象王国维这样在中西美学思想结 合方面下功夫的不多,往往依据某一思想,即兴式地运用和 发挥(如,梁启超《论美和柏格森的生命晢学》等),只有按 人物为重点进行撰写,才能体现出中国近代美学思想的面貌 其次,要看到作为美学思想史,毕竟有思潮、流派,毕 竞随着整个时代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而发生或迟或 早的变革,客观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发展线索,故而应该揭 示其历史的、逻辑的关系,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根据这 指导思想,大致上把1840年至1919年这八十年间的美学 思想,划分为八大部分: 第一部分启蒙意义美学思想 第二部分太平天国美学思想 第三部分古典传统美学思想的余绪和终结
可 以 这 样 写 。 作 为 一 个 历 史 上 的 美 学 思 想 家 , 在 时 代 脉 搏 的 感 受 下 , 在 继 承 先 辈 哲 学 思 想 基 础 上 , 从 而 在 自 己 研 究 的 领 域 、 方 向 和 路 子 等 方 面 , 都 有 其 独 特 性 , 都 有 其 雄 锯 一 世 的 思 想 风 貌 。 如 果 我 们 舍 弃 了 这 些 美 学 思 想 家 , 只 是 挑 明 几 个 问 题 来 论 述 , 往 往 很 难 准 确 把 握 时 代 精 神 和 理 论 精 华 之 所 在 。 何 况 , 不 少 理 论 问 题 在 近 代 八 十 年 间 , 尚 未 展 开 充 分 的 论 辩 呢 ! 其 原 因 在 于 , 一 是 这 期 间 我 国 面 临 内 忧 外 患 、 民 不 聊 生 的 形 势 , 美 学 理 论 问 题 远 不 及 一 些 政 治 、 经 济 、 思 想 的 问 题 , 更 为 迫 切 , 使 一 些 美 学 思 想 家 无 暇 加 以 研 究 解 决 , 有 时 便 将 一 些 美 学 理 论 问 题 融 入 其 政 治 、 思 想 论 述 之 中 ( 如 , 龚 自 珍 《 病 梅 馆 记 》 ) 。 二 是 由 于 这 期 间 在 帝 国 主 义 胁 迫 下 实 行 对 外 开 放 政 策 , 中 西 思 想 会 冲 空 前 活 跃 ,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的 理 论 基 础 和 方 法 论 , 显 得 十 分 庞 杂 。 象 王 国 维 这 样 在 中 西 美 学 思 想 结 合 方 面 下 功 夫 的 不 多 , 往 往 依 据 某 一 思 想 , 即 兴 式 地 运 用 和 发 挥 ( 如 , 梁 启 超 《 论 美 和 柏 格 森 的 生 命 哲 学 》 等 ) , 只 有 按 人 物 为 重 点 进 行 撰 写 , 才 能 体 现 出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的 面 貌 。 其 次 , 要 看 到 作 为 美 学 思 想 史 , 毕 竟 有 思 潮 、 流 派 , 毕 竟 随 着 整 个 时 代 的 经 济 基 础 、 上 层 建 筑 的 变 革 而 发 生 或 迟 或 早 的 变 革 , 客 观 上 存 在 着 此 消 彼 长 的 发 展 线 索 , 故 而 应 该 揭 示 其 历 史 的 、 逻 辑 的 关 系 , 总 结 带 有 规 律 性 的 东 西 , 根 据 这 一 指 导 思 想 , 大 致 上 把 1 8 4 0 年 至 1 9 1 9 年 这 八 十 年 间 的 美 学 思 想 , 划 分 为 八 大 部 分 : 第 一 部 分 启 蒙 意 义 美 学 思 想 第 二 部 分 太 平 天 国 美 学 思 想 第 三 部 分 古 典 传 统 美 学 思 想 的 余 绪 和 终 结 2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第四部分改良主义美学思想 第五部分诗歌美学研究的新动向 第六部分文学戏剧绘画美学思想 第七部分中西美学思想的会冲和结合 第八部分民主主义美学思想 这八个部分,有些是按各自政治思想划分的(如,启蒙 意义美学思想、太平天国美学思想、改良主义美学思想、民 主主义美学思想,等),有较鲜明的社会功利目的;有些是按 各自特点(如,古典传统美学思想的余绪和终结、中西美学 思想的会冲和结合,等),从美学思想发展的贡献划分的;也 有些是按各自研究对象的艺术门类美学划分的(如,诗歌美 学思想、文学美学思想、戏剧美学思想、绘画美学思想, 等),从多侧面、争层次地显示了中国近代美学思想的丰厚和 深邃。这八个部分,涉及到近代美学思想人物,有二十多人, 基本上把这一时期美学思想及其成败得失,勾勒出来,以资 借鉴 再次,就中国近代美学思想来说,既不同于中国古典主 义美学思想,也不同于西方美学思想,而是具有中国近代的 三大特色: (一)悲壮美激荡着中国近代美学的论坛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经历了大 变革、大转折、大演变的社会时期。从社会性质看,中国由 建封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革命进程看,从封 建帝国经过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到由无产阶 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社会思潮看,社会主义思想在
第 四 部 分 改 良 主 义 美 学 思 想 第 五 部 分 诗 歌 美 学 研 究 的 新 动 向 第 六 部 分 文 学 戏 剧 绘 画 美 学 思 想 第 七 部 分 中 西 美 学 思 想 的 会 冲 和 结 合 第 八 部 分 民 主 主 义 美 学 思 想 这 八 个 部 分 , 有 些 是 按 各 自 政 治 思 想 划 分 的 ( 如 , 启 蒙 意 义 美 学 思 想 、 太 平 天 国 美 学 思 想 、 改 良 主 义 美 学 思 想 、 民 主 主 义 美 学 思 想 , 等 ) , 有 较 鲜 明 的 社 会 功 利 目 的 ; 有 些 是 按 各 自 特 点 ( 如 , 古 典 传 统 美 学 思 想 的 余 绪 和 终 结 、 中 西 美 学 思 想 的 会 冲 和 结 合 , 等 ) , 从 美 学 思 想 发 展 的 贡 献 划 分 的 ; 也 有 些 是 按 各 自 研 究 对 象 的 艺 术 门 类 美 学 划 分 的 ( 如 , 诗 歌 美 学 思 想 、 文 学 美 学 思 想 、 戏 剧 美 学 思 想 、 绘 画 美 学 思 想 , 等 ) , 从 多 侧 面 、 争 层 次 地 显 示 了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的 丰 厚 和 深 邃 。 这 八 个 部 分 , 涉 及 到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人 物 , 有 二 十 多 人 , 基 本 上 把 这 一 时 期 美 学 思 想 及 其 成 败 得 失 , 勾 勒 出 来 , 以 资 借 鉴 。 再 次 , 就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来 说 , 既 不 同 于 中 国 古 典 主 义 美 学 思 想 , 也 不 同 于 西 方 美 学 思 想 , 而 是 具 有 中 国 近 代 的 三 大 特 色 : ( 一 ) 悲 壮 美 激 荡 着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的 论 坛 从 1 8 4 0 年 鸦 片 战 争 到 1 9 1 9 年 五 四 运 动 期 间 , 经 历 了 大 变 革 、 大 转 折 、 大 演 变 的 社 会 时 期 。 从 社 会 性 质 看 , 中 国 由 建 封 社 会 沦 为 半 封 建 半 殖 民 地 的 社 会 ; 从 革 命 进 程 看 , 从 封 建 帝 国 经 过 资 产 阶 级 领 导 的 旧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 转 到 由 无 产 阶 级 领 导 的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 从 社 会 思 潮 看 ,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在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3
4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中国逐步扩大影响。在这种社会性质、革命进程和社会思潮 的演变过程中,历史赋予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以许多新的内容 和特点。在美学思想的领域也是这样 雪莱说过:“诗人和哲学家、画家、雕刻家、音乐家一样 在一种意义上他们是时代的创造者,在另一种意义上又是他 们时代的创造物。”龚自珍、魏源崇尚情感论、经世致用,诗 文中充满了激越、悲愤的豪情壮志。经阮元、包世臣,直到 康有为书法论中,尊碑轻帖,追求雄强美。柳亚子强调诗词 戏曲的“慨当而慷”的美学风格,鲁迅早期倡导“摩罗精 神”,无不召唤积极浪漫主义。如果说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 力量的对象化的话,那么中国近代这些美学思想家爱国忧民,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极大的张杨和凸 现,发散着振兴中华、抵御外侮的向心力和聚合力。他们不 愧为民族的灵魂、历史的脊樑! (二)庞杂的理论基础及其方法论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处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中国现代美 学思想之中间过渡时期,呈现了过渡性的痕迹;其理论基础 和方法论,十分庞杂。在西方美学引进的过程中,王国维就 提出了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即“定美之标准与文学 上之原理”,认为文学批评决不能寄经学和考据学篱下的附 庸地位,要有其独立的地位和价值。这句话似乎从西方美学 与传统的中国经学、考据学三者之间在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发 ①转引《文艺日记》,上海书店1986年版 ②嗨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14册
中 国 逐 步 扩 大 影 响 。 在 这 种 社 会 性 质 、 革 命 进 程 和 社 会 思 潮 的 演 变 过 程 中 , 历 史 赋 予 社 会 生 活 各 个 领 域 以 许 多 新 的 内 容 和 特 点 。 在 美 学 思 想 的 领 域 也 是 这 样 。 雪 莱 说 过 : “ 诗 人 和 哲 学 家 、 画 家 、 雕 刻 家 、 音 乐 家 一 样 , 在 一 种 意 义 上 他 们 是 时 代 的 创 造 者 , 在 另 一 种 意 义 上 又 是 他 们 时 代 的 创 造 物 。 ” ① 龚 自 珍 、 魏 源 崇 尚 情 感 论 、 经 世 致 用 , 诗 文 中 充 满 了 激 越 、 悲 愤 的 豪 情 壮 志 。 经 阮 元 、 包 世 臣 , 直 到 康 有 为 书 法 论 中 , 尊 碑 轻 帖 , 追 求 雄 强 美 。 柳 亚 子 强 调 诗 词 戏 曲 的 “ 慨 当 而 慷 ” 的 美 学 风 格 , 鲁 迅 早 期 倡 导 “ 摩 罗 精 神 ” , 无 不 召 唤 积 极 浪 漫 主 义 。 如 果 说 美 的 本 质 在 于 人 的 本 质 力 量 的 对 象 化 的 话 , 那 么 中 国 近 代 这 些 美 学 思 想 家 爱 国 忧 民 , 以 天 下 为 己 任 的 精 神 在 他 们 所 处 的 时 代 有 了 极 大 的 张 杨 和 凸 现 , 发 散 着 振 兴 中 华 、 抵 御 外 侮 的 向 心 力 和 聚 合 力 。 他 们 不 愧 为 民 族 的 灵 魂 、 历 史 的 脊 樑 ! ( 二 ) 庞 杂 的 理 论 基 础 及 其 方 法 论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处 于 中 国 古 代 美 学 思 想 与 中 国 现 代 美 学 思 想 之 中 间 过 渡 时 期 , 呈 现 了 过 渡 性 的 痕 迹 ; 其 理 论 基 础 和 方 法 论 , 十 分 庞 杂 。 在 西 方 美 学 引 进 的 过 程 中 , 王 国 维 就 提 出 了 美 学 学 科 的 研 究 对 象 和 范 围 , 即 “ 定 美 之 标 准 与 文 学 上 之 原 理 ” ② , 认 为 文 学 批 评 决 不 能 寄 经 学 和 考 据 学 篱 下 的 附 庸 地 位 , 要 有 其 独 立 的 地 位 和 价 值 。 这 句 话 似 乎 从 西 方 美 学 与 传 统 的 中 国 经 学 、 考 据 学 三 者 之 间 在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发 4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① ② 《 海 宁 王 静 安 先 生 遗 书 》 , 商 务 印 书 馆 1 9 4 0 年 版 , 第 1 4 册 。 转 引 《 文 艺 日 记 》 , 上 海 书 店 1 9 8 6 年 版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5 展中,找到了一条线索,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代美学思想的 特色。龚自珍、魏源美学思想中的“经世致用”,同他们信奉 今文经学有关;刘熙载美学思想中以经学为主旨、曾国藩论 桐城派文学主张,也以宋明理学为根本,济之“经济”;而宋 明理学是经学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经学同美学发生关系 因其政治主张不同而不完全一样,但必竟发生了某种关系 考据,也叫考证,是研究历史、语言的一种方法。它根 据事实的考核和例证的归纳,提供可信的材料。清代乾隆、嘉 庆两朝,考据之学最盛,后世称为考据学派,或称乾嘉学派。 考据学对美学思想研究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在搜罗史 料,廓清事实,辨明文献之真伪,考订作者的生平方面,这 在章炳麟、刘师培等的美学思想研究中,较为突出。二是陈 廷焯、况周颐对于诗学批评术语的界定和理论构架,与传统 的印象式批评迥然不同,也受到旁据学的影响 至于西方美学同中国近代美学思想的关系,构成了中国 近代美学思想的第三个特色。西方美学与经学、考据学三个 学科对美学思想研究的关系,随着时代的推移和部分内容的 更新,至今分别形成了比较型研究、阐发型研究和考据型研 究。这一局面不能不追溯到近代美学思想家当年开拓之功! (三)中西美学思想的会冲和结合 中国近代是中西文化相互会冲的时代。鸦片战争前200 多年,西学即已开始传进中国。鸦片战争前后,以龚自珍、林 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爱国者,看到中国封建统治的危机和 西方侵略的威胁,主张改革内政,学习西方,学其长处,揭 示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序幕。其后不少先进
展 中 , 找 到 了 一 条 线 索 , 客 观 上 反 映 了 这 一 时 代 美 学 思 想 的 特 色 。 龚 自 珍 、 魏 源 美 学 思 想 中 的 “ 经 世 致 用 ” , 同 他 们 信 奉 今 文 经 学 有 关 ; 刘 熙 载 美 学 思 想 中 以 经 学 为 主 旨 、 曾 国 藩 论 桐 城 派 文 学 主 张 , 也 以 宋 明 理 学 为 根 本 , 济 之 “ 经 济 ” ; 而 宋 明 理 学 是 经 学 的 组 成 部 分 。 由 此 可 见 , 经 学 同 美 学 发 生 关 系 , 因 其 政 治 主 张 不 同 而 不 完 全 一 样 , 但 必 竟 发 生 了 某 种 关 系 。 考 据 , 也 叫 考 证 , 是 研 究 历 史 、 语 言 的 一 种 方 法 。 它 根 据 事 实 的 考 核 和 例 证 的 归 纳 , 提 供 可 信 的 材 料 。 清 代 乾 隆 、 嘉 庆 两 朝 , 考 据 之 学 最 盛 , 后 世 称 为 考 据 学 派 , 或 称 乾 嘉 学 派 。 考 据 学 对 美 学 思 想 研 究 产 生 两 个 方 面 的 影 响 。 一 是 在 搜 罗 史 料 , 廓 清 事 实 , 辨 明 文 献 之 真 伪 , 考 订 作 者 的 生 平 方 面 , 这 在 章 炳 麟 、 刘 师 培 等 的 美 学 思 想 研 究 中 , 较 为 突 出 。 二 是 陈 廷 焯 、 况 周 颐 对 于 诗 学 批 评 术 语 的 界 定 和 理 论 构 架 , 与 传 统 的 印 象 式 批 评 迥 然 不 同 , 也 受 到 旁 据 学 的 影 响 。 至 于 西 方 美 学 同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的 关 系 , 构 成 了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的 第 三 个 特 色 。 西 方 美 学 与 经 学 、 考 据 学 三 个 学 科 对 美 学 思 想 研 究 的 关 系 , 随 着 时 代 的 推 移 和 部 分 内 容 的 更 新 , 至 今 分 别 形 成 了 比 较 型 研 究 、 阐 发 型 研 究 和 考 据 型 研 究 。 这 一 局 面 不 能 不 追 溯 到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家 当 年 开 拓 之 功 ! ( 三 ) 中 西 美 学 思 想 的 会 冲 和 结 合 中 国 近 代 是 中 西 文 化 相 互 会 冲 的 时 代 。 鸦 片 战 争 前 2 0 0 多 年 , 西 学 即 已 开 始 传 进 中 国 。 鸦 片 战 争 前 后 , 以 龚 自 珍 、 林 则 徐 、 魏 源 等 为 代 表 的 爱 国 者 , 看 到 中 国 封 建 统 治 的 危 机 和 西 方 侵 略 的 威 胁 , 主 张 改 革 内 政 , 学 习 西 方 , 学 其 长 处 , 揭 示 中 国 近 代 向 西 方 寻 求 救 国 救 民 真 理 的 序 幕 。 其 后 不 少 先 进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人物,以及学校译馆,大多提倡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及 西方史地、国情等。而西方美学、文艺学传入中国,约在十 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于是,产生了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 究,或作纯理论的对照(如蔡元培论述了中国上古美学论著 与欧洲古代美学论著的共同特征),或作纯粹文艺作品的对照 (如《林译小说》序跋对中西小说异同的研究等),或作某 门类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的对照(如康有为《广艺舟 双楫》、林纾《春觉斋画论》和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 的情感》、《中国美文及其历史》等)。尤其是王国维,他不仅 因《红楼梦评论》一文被推崇为“中国第一位从事东西比较 文学研究的学者”,对“古雅”和“境界”这两个美学范畴, 进行了研究,而且运用了西方美学概念、术语及其方法论,先 后对中国古典诗词和古典戏曲史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划时代 的贡献。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写作《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有一个逐渐深化、逐渐系统的过程, 力图勾勒一个整体的轮廓。一个时代的美学思想固然受制于 这一时代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染上了这一时代强烈的 色彩。但就其美学思想本身的发展来说,观念更新和变化,范 畴的确定和完善,同这些美学思想家研究的哲学指导思想和 方法论,又有密切的关系。世间的事情,错综复杂,很难整 齐划 些美学思想家多经世变,时间跨度大,本身就充 满了矛盾;也有一些美学思想家无意构筑封闭体系,而作开 ①杨牧:学知识》,台湾洪范书店1979年版,第262页
人 物 , 以 及 学 校 译 馆 , 大 多 提 倡 和 传 播 西 方 自 然 科 学 知 识 及 西 方 史 地 、 国 情 等 。 而 西 方 美 学 、 文 艺 学 传 入 中 国 , 约 在 十 九 世 纪 末 二 十 世 纪 初 。 于 是 , 产 生 了 中 西 美 学 思 想 的 比 较 研 究 , 或 作 纯 理 论 的 对 照 ( 如 蔡 元 培 论 述 了 中 国 上 古 美 学 论 著 与 欧 洲 古 代 美 学 论 著 的 共 同 特 征 ) , 或 作 纯 粹 文 艺 作 品 的 对 照 ( 如 《 林 译 小 说 》 序 跋 对 中 西 小 说 异 同 的 研 究 等 ) , 或 作 某 一 门 类 艺 术 的 创 作 方 法 和 表 现 技 巧 的 对 照 ( 如 康 有 为 《 广 艺 舟 双 楫 》 、 林 纾 《 春 觉 斋 画 论 》 和 梁 启 超 《 中 国 韵 文 里 头 所 表 现 的 情 感 》 、 《 中 国 美 文 及 其 历 史 》 等 ) 。 尤 其 是 王 国 维 , 他 不 仅 因 《 红 楼 梦 评 论 》 一 文 被 推 崇 为 “ 中 国 第 一 位 从 事 东 西 比 较 文 学 研 究 的 学 者 ” ① , 对 “ 古 雅 ” 和 “ 境 界 ” 这 两 个 美 学 范 畴 , 进 行 了 研 究 , 而 且 运 用 了 西 方 美 学 概 念 、 术 语 及 其 方 法 论 , 先 后 对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和 古 典 戏 曲 史 进 行 了 研 究 , 取 得 了 划 时 代 的 贡 献 。 最 后 , 需 要 说 明 的 是 , 写 作 《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 , “ 作 始 也 简 , 将 毕 也 钜 ” , 有 一 个 逐 渐 深 化 、 逐 渐 系 统 的 过 程 , 力 图 勾 勒 一 个 整 体 的 轮 廓 。 一 个 时 代 的 美 学 思 想 固 然 受 制 于 这 一 时 代 的 经 济 基 础 和 上 层 建 筑 , 而 染 上 了 这 一 时 代 强 烈 的 色 彩 。 但 就 其 美 学 思 想 本 身 的 发 展 来 说 , 观 念 更 新 和 变 化 , 范 畴 的 确 定 和 完 善 , 同 这 些 美 学 思 想 家 研 究 的 哲 学 指 导 思 想 和 方 法 论 , 又 有 密 切 的 关 系 。 世 间 的 事 情 , 错 综 复 杂 , 很 难 整 齐 划 一 。 一 些 美 学 思 想 家 多 经 世 变 , 时 间 跨 度 大 , 本 身 就 充 满 了 矛 盾 ; 也 有 一 些 美 学 思 想 家 无 意 构 筑 封 闭 体 系 , 而 作 开 6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① 杨 牧 : 《 文 学 知 识 》 , 台 湾 洪 范 书 店 1 9 7 9 年 版 , 第 2 6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