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录 5 第三节注重文学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396) 第四节对中古文学风貌的探索 (401) 第十四章林纾 第一节《林译小说》序跋中的中西文学比较 ………(407) 第二节小说本性的“真”“善”“美” 第三节喜剧性范畴—一风趣…… (427) 第四节从审美角度看中国画 ………(430) 第五节“师造化”与“师古人”的关系 第六节对鉴赏和创作中国画的美学批评 第十五章吴梅…… (449) 第一节真、善、美在戏曲中的地位和作用 (449) 第二节戏曲的结构之难和人物的个性化 第三节戏曲应具本色之美… 463) 第四节力主独创,一新耳目…………(468) 第七部分中西美学思想会冲和结合……(473) 第十六章王国维 473) 第一节关于美的分析… (474) ()美的产生和来源 (二)美的本质和作用
第 三 节 注 重 文 学 创 作 中 的 美 学 特 征 … … … ( 3 9 6 ) 第 四 节 对 中 古 文 学 风 貌 的 探 索 … … … … … ( 4 0 1 ) 第 十 四 章 林 纾 … … … … … … … … … … … ( 4 0 7 ) 第 一 节 《 林 译 小 说 》 序 跋 中 的 中 西 文 学 比 较 … … … … … … … … … … … … … … … ( 4 0 7 ) 第 二 节 小 说 本 性 的 “ 真 ” “ 善 ” “ 美 ” … … … … ( 4 1 7 ) 第 三 节 喜 剧 性 范 畴 — — 风 趣 … … … … … … ( 4 2 7 ) 第 四 节 从 审 美 角 度 看 中 国 画 … … … … … … ( 4 3 0 ) 第 五 节 “ 师 造 化 ” 与 “ 师 古 人 ” 的 关 系 … … … ( 4 3 5 ) 第 六 节 对 鉴 赏 和 创 作 中 国 画 的 美 学 批 评 … … … … … … … … … … … … … … … ( 4 4 1 ) 第 十 五 章 吴 梅 … … … … … … … … … ( 4 4 9 ) 第 一 节 真 、 善 、 美 在 戏 曲 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 … … … … … … … … … … … … … … ( 4 4 9 ) 第 二 节 戏 曲 的 结 构 之 难 和 人 物 的 个 性 化 … … … … … … … … … … … … … … … ( 4 5 6 ) 第 三 节 戏 曲 应 具 本 色 之 美 … … … … … … … ( 4 6 3 ) 第 四 节 力 主 独 创 , 一 新 耳 目 … … … … … … ( 4 6 8 ) 第 七 部 分 中 西 美 学 思 想 会 冲 和 结 合 … … ( 4 7 3 ) 第 十 六 章 王 国 维 … … … … … … … … … ( 4 7 3 ) 第 一 节 关 于 美 的 分 析 … … … … … … … … … ( 4 7 4 ) ( 一 ) 美 的 产 生 和 来 源 ( 二 ) 美 的 本 质 和 作 用 目 录 5
日录 三)美的第一形式 (四)美的第二形式 (五)悲剧美 第二节文学的进化及其成因……………(496) ()文体“习套”和“新意”的矛盾 (二)作者的独创和时代鉴赏趣味的支配 (三)地理环境与中国上古南北文学之辩 第三节“游戏起源说”和“天才论”………(511) ()文学起源的唯心主义的考察 (二)反功利论与铺餒文学 (三)崇尚“天才”,冲破文学上的习惯 第四节《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一)“境界”的本意 (二)“阅世”与“命意” (三)“不隔”隐含着文学形象性的审美特征 第五节中国古典戏曲史的研究 (547) ()破除“旧学”传统,重视宋元戏曲的文 学价值 二)界定中国古典戏曲,进行分析和综合 的研究 (三)排除异域说,描绘我国古典戏曲发展 的径路 (四)宋元戏曲美学特色的探讨 第六节结束语… (558) 第八部分民主主义美学思想 …(562)
( 三 ) 美 的 第 一 形 式 ( 四 ) 美 的 第 二 形 式 ( 五 ) 悲 剧 美 第 二 节 文 学 的 进 化 及 其 成 因 … … … … … … ( 4 9 6 ) ( 一 ) 文 体 “ 习 套 ” 和 “ 新 意 ” 的 矛 盾 ( 二 ) 作 者 的 独 创 和 时 代 鉴 赏 趣 味 的 支 配 ( 三 ) 地 理 环 境 与 中 国 上 古 南 北 文 学 之 辩 第 三 节 “ 游 戏 起 源 说 ” 和 “ 天 才 论 ” … … … … ( 5 1 1 ) ( 一 ) 文 学 起 源 的 唯 心 主 义 的 考 察 ( 二 ) 反 功 利 论 与 餔 餟 文 学 ( 三 ) 崇 尚 “ 天 才 ” , 冲 破 文 学 上 的 习 惯 第 四 节 《 人 间 词 话 》 中 的 境 界 说 … … … … … ( 5 2 7 ) ( 一 ) “ 境 界 ” 的 本 意 ( 二 ) “ 阅 世 ” 与 “ 命 意 ” ( 三 ) “ 不 隔 ” 隐 含 着 文 学 形 象 性 的 审 美 特 征 第 五 节 中 国 古 典 戏 曲 史 的 研 究 … … … … … ( 5 4 7 ) ( 一 ) 破 除 “ 旧 学 ” 传 统 , 重 视 宋 元 戏 曲 的 文 学 价 值 ( 二 ) 界 定 中 国 古 典 戏 曲 , 进 行 分 析 和 综 合 的 研 究 ( 三 ) 排 除 异 域 说 , 描 绘 我 国 古 典 戏 曲 发 展 的 径 路 ( 四 ) 宋 元 戏 曲 美 学 特 色 的 探 讨 第 六 节 结 束 语 … … … … … … … … … … … … ( 5 5 8 ) 第 八 部 分 民 主 主 义 美 学 思 想 … … … … … … ( 5 6 2 ) 6 目 录
日录 第十七章章炳麟 ……(564) 第一节对美和情感逆向性的思考… (564) 第二节对西方新观念的顺向性的运用……(570) 第三节杂文学的界说和定义………………(579) 第四节诗盛在于“本性情,限辞语” (584) 第五节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第六节半截子的文学发展观… ……(592 第十八章柳亚子 (600) 第一节诗道之弊的本原探讨 ……(601) 第二节“慨当以慷”的美学追求…… (606) 第三节戏剧的美学特征和社会作用… (611) 第四节对南社内外的文学批评和鉴赏……(615) 第十九章蔡元培 (621) 第一节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622) 第二节美的普遍性和超脱性 …(627) 第三节美感的心理分析 第四节审美与“人类公性 第五节文艺偏于直观,具有感性形式 (649) 第六节情感愉悦性是美的享乐的前提 第七节文艺审美的功利和目的考察………(658) 第八节美育思想构建和实施… …(664) 第二十章早期鲁迅 (675) 第一节对美的客观性的认识和阐述……(676)
第 十 七 章 章 炳 麟 … … … … … … … … … ( 5 6 4 ) 第 一 节 对 美 和 情 感 逆 向 性 的 思 考 … … … … ( 5 6 4 ) 第 二 节 对 西 方 新 观 念 的 顺 向 性 的 运 用 … … ( 5 7 0 ) 第 三 节 杂 文 学 的 界 说 和 定 义 … … … … … … ( 5 7 9 ) 第 四 节 诗 盛 在 于 “ 本 性 情 , 限 辞 语 ” … … … ( 5 8 4 ) 第 五 节 文 学 与 社 会 生 活 的 关 系 … … … … … ( 5 8 7 ) 第 六 节 半 截 子 的 文 学 发 展 观 … … … … … … ( 5 9 2 ) 第 十 八 章 柳 亚 子 … … … … … … … … … ( 6 0 0 ) 第 一 节 诗 道 之 弊 的 本 原 探 讨 … … … … … … ( 6 0 1 ) 第 二 节 “ 慨 当 以 慷 ” 的 美 学 追 求 … … … … … ( 6 0 6 ) 第 三 节 戏 剧 的 美 学 特 征 和 社 会 作 用 … … … ( 6 1 1 ) 第 四 节 对 南 社 内 外 的 文 学 批 评 和 鉴 赏 … … ( 6 1 5 ) 第 十 九 章 蔡 元 培 … … … … … … … … … ( 6 2 1 ) 第 一 节 美 学 研 究 的 对 象 、 范 围 和 方 法 … … ( 6 2 2 ) 第 二 节 美 的 普 遍 性 和 超 脱 性 … … … … … … ( 6 2 7 ) 第 三 节 美 感 的 心 理 分 析 … … … … … … … … ( 6 3 3 ) 第 四 节 审 美 与 “ 人 类 公 性 ” … … … … … … … ( 6 4 2 ) 第 五 节 文 艺 偏 于 直 观 , 具 有 感 性 形 式 … … ( 6 4 9 ) 第 六 节 情 感 愉 悦 性 是 美 的 享 乐 的 前 提 … … ( 6 5 4 ) 第 七 节 文 艺 审 美 的 功 利 和 目 的 考 察 … … … ( 6 5 8 ) 第 八 节 美 育 思 想 构 建 和 实 施 … … … … … … ( 6 6 4 ) 第 二 十 章 早 期 鲁 迅 … … … … … … … … ( 6 7 5 ) 第 一 节 对 美 的 客 观 性 的 认 识 和 阐 述 … … … ( 6 7 6 ) 目 录 7
日录 第二节发扬真美,以娱人情 第三节功利观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 第四节研究现实人生,实施艺术教育 (688) 后记 (693)
第 二 节 发 扬 真 美 , 以 娱 人 情 … … … … … … ( 6 7 8 ) 第 三 节 功 利 观 的 内 在 矛 盾 及 其 发 展 … … … ( 6 8 2 ) 第 四 节 研 究 现 实 人 生 , 实 施 艺 术 教 育 … … ( 6 8 8 ) 后 记 … … … … … … … … … … … … … … … … … … … ( 6 9 3 ) 8 目 录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前言 这是一段中国断代的美学思想,跨越了1840年至1919 年八十年间;按断代的统称,也可叫作“中国近代美学思 想”。它上承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下启中国现代、当代美学思 想,是在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不可缺少的、极为 重要的地位。探讨和研究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不仅可以激 起热爱祖国无比爟燦的历史文化艺术的情感,而且对于中国 近代美学思想史基调、理论精粹和特色的把握,增强民族的 自尊心和自信力,具有很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这是一部以理论形态(论著)为对象、以人物为重点的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因为广义的美学史研究,还可以涉及 到文学艺术、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典章制度,乃至生产技 术各个领域。而现在只取狭义的美学史的写法,严格一点,叫 作美学思想史,更为确切。 问题在于,在这1840年至1919年八十年间如何体现其 美学思想发展呢? 首先,以人物为重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人带派”的 方法。黑格尔说过:“哲学史的外表形象是由个别人物构成 的。”既然哲学史可以这样写,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当然也 ①《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52页
前 言 这 是 一 段 中 国 断 代 的 美 学 思 想 , 跨 越 了 1 8 4 0 年 至 1 9 1 9 年 八 十 年 间 ; 按 断 代 的 统 称 , 也 可 叫 作 “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 。 它 上 承 中 国 古 代 美 学 思 想 , 下 启 中 国 现 代 、 当 代 美 学 思 想 , 是 在 整 个 中 国 美 学 思 想 发 展 史 上 占 有 不 可 缺 少 的 、 极 为 重 要 的 地 位 。 探 讨 和 研 究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 不 仅 可 以 激 起 热 爱 祖 国 无 比 熣 燦 的 历 史 文 化 艺 术 的 情 感 , 而 且 对 于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基 调 、 理 论 精 粹 和 特 色 的 把 握 , 增 强 民 族 的 自 尊 心 和 自 信 力 , 具 有 很 大 理 论 意 义 和 现 实 作 用 。 这 是 一 部 以 理 论 形 态 ( 论 著 ) 为 对 象 、 以 人 物 为 重 点 的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 因 为 广 义 的 美 学 史 研 究 , 还 可 以 涉 及 到 文 学 艺 术 、 自 然 风 光 、 民 情 风 俗 、 典 章 制 度 , 乃 至 生 产 技 术 各 个 领 域 。 而 现 在 只 取 狭 义 的 美 学 史 的 写 法 , 严 格 一 点 , 叫 作 美 学 思 想 史 , 更 为 确 切 。 问 题 在 于 , 在 这 1 8 4 0 年 至 1 9 1 9 年 八 十 年 间 如 何 体 现 其 美 学 思 想 发 展 呢 ? 首 先 , 以 人 物 为 重 点 。 也 就 是 通 常 所 说 的 “ 以 人 带 派 ” 的 方 法 。 黑 格 尔 说 过 : “ 哲 学 史 的 外 表 形 象 是 由 个 别 人 物 构 成 的 。 ” ① 既 然 哲 学 史 可 以 这 样 写 ,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当 然 也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1 ① 《 哲 学 史 讲 演 录 》 第 1 卷 , 第 5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