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首即以丧我(偏执之我,为物我、知我、情我所累之我)之奇趣寓言始逗引悬念, 继而描绘风之繁纷万状仅仅出于虚空,出于无。是物之万状归于一也。(徐论) 本篇分三个层次:从“南郭子素”到“怒者其谁邪?”论述了“吾丧我”的精神境界, 指出诸家争鸣都是各持己见的结果,要想停止纷争,就得做到“忘我”。第二部分,从“大 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竞”,是作者在本文中论述的中心内容。这一部分中,主要论述了 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使,要想停止争论,就得 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 第三部分,用“罔两问景”和“庄周梦胡蝶”两个故事来说明万物融化为一的“物化”过 程,得出“物化”的万物齐一的结论。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 南郭子綦凭几静坐,仰天吐 嘘,荟(音达)焉似丧其耦 气,形体木然,仿佛灵魂出 【一】。颜成子游立侍乎前, 窍。颜成子游立侍而问:“您 曰:“何居(音几,缘由) 怎么这个样子啊?形体可以 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 使它像枯木,精神岂可使它 固可使如死灰乎?【二】今 像死灰呢?凭几而坐的您, 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不是先前凭几而坐的您了。” 【三】。” 子綦回答说:“偃,问得好!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 如今我忘掉了外我,你知道 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 吗?你听过萧声,听到过地 知之乎?【一】女闻人籁而 籁,却没听到过天籁!” 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 (徐:吾丧我·吾·真我·真 天籁夫【二】!” 宰之谓也·我,假我,物我,知我·情我之谓也·) 子游说:“请问其中道理?” 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说:“大地吹气,它的名 字叫做风。这风不发作则已, 子綦曰:“夫大块噫(音意) 一发则千万不同孔穴都会怒 (徐):黛气· 气,其名为风【一】。 吼。你没有听过长风呼啸的 a,呃逆之气也·大块,(大宗师)日:“大块载我 声音吗?山林高大的地方, 以形,劳我以生。”(知北游)渭身“是天地之委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百围大树上的孔穴,有的像 形”·俱有大块为天地之意,至于郭注说其无物, 【二】。而独不闻之器器(音 鼻孔,像嘴,像耳,像春白, 应该更是直指根本·是为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 寥寥,长风声)乎【三】? 像洼地,象池塘:长风吹这 发展。 些孔穴所发出的声音,像湍 山林之畏佳(崔嵬,依奚侗 激的流水声,像飞箭声,像 说)【四】,大木百围之窍 呵叱声,像抽泣声,像叫喊 穴,似鼻,似口,似耳,似 声,像号哭声,有的声音深 徐·悉同云·林,当作陵·惟有畏崔之山 桥(音几,柱上方木),似 沉,有的哀切,前面风唱, 陵,而后有百用之大木耳·》 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后面风和。微风则和声小, 徐。 【五】;激者,謞(音效) 疾风则和声大,烈风停止了, 林希逸注:研·柱上方木·斜而深者《庄子腐(燕 者,叱者,吸者,叫者,譹 则所有的孔穴就都空寂无声 音)斋口义校注)中华书局·1997,pl5。又, 者(嚎通),宎(音杳), 了。你难道没看见风吹林木 木西施。曹础基注。) 者,咬者【六】,前者唱于 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 枝叶还在摇摇曳曳地摆动着 吗?” 飘风则大和【七】,厉风济
6 本篇首即以丧我(偏执之我,为物我、知我、情我所累之我)之奇趣寓言始逗引悬念, 继而描绘风之繁纷万状仅仅出于虚空,出于无。是物之万状归于一也。(徐论) 本篇分三个层次:从“南郭子綦”到“怒者其谁邪?”论述了“吾丧我”的精神境界, 指出诸家争鸣都是各持己见的结果,要想停止纷争,就得做到“忘我”。第二部分,从“大 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竟”,是作者在本文中论述的中心内容。这一部分中,主要论述了 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使,要想停止争论,就得 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 第三部分,用“罔两问景”和“庄周梦胡蝶”两个故事来说明万物融化为一的“物化”过 程,得出“物化”的万物齐一的结论。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 嘘,荅(音达)焉似丧其耦 【一】。颜成子游立侍乎前, 曰:“何居(音几,缘由) 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 固可使如死灰乎?【二】今 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三】。”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 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 知之乎?【一】女闻人籁而 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 天籁夫【二】!” 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音意) 气,其名为风【一】。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二】。而独不闻之翏翏(音 寥寥,长风声)乎【三】? 山林之畏佳(崔嵬,依奚侗 说)【四】,大木百围之窍 穴,似鼻,似口,似耳,似 枅(音几,柱上方木),似 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五】;激者,謞(音效) 者,叱者,吸者,叫者,譹 者(嚎通),宎(音杳), 者,咬者【六】,前者唱于 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 飘风则大和【七】,厉风济 南郭子綦凭几静坐,仰天吐 气,形体木然,仿佛灵魂出 窍。颜成子游立侍而问:“您 怎么这个样子啊?形体可以 使它像枯木,精神岂可使它 像死灰呢?凭几而坐的您, 不是先前凭几而坐的您了。” 子綦回答说:“偃,问得好! 如今我忘掉了外我,你知道 吗?你听过萧声,听到过地 籁,却没听到过天籁!” 子游说:“请问其中道理?” 子綦说:“大地吹气,它的名 字叫做风。这风不发作则已, 一发则千万不同孔穴都会怒 吼。你没有听过长风呼啸的 声音吗?山林高大的地方, 百围大树上的孔穴,有的像 鼻孔,像嘴,像耳,像春臼, 像洼地,象池塘;长风吹这 些孔穴所发出的声音,像湍 激的流水声,像飞箭声,像 呵叱声,像抽泣声,像叫喊 声,像号哭声,有的声音深 沉,有的哀切,前面风唱, 后面风和。微风则和声小, 疾风则和声大,烈风停止了, 则所有的孔穴就都空寂无声 了。你难道没看见风吹林木 枝叶还在摇摇曳曳地摆动着 吗?” 【一】【注】同天人,均彼我,故外无与为欢,而 荅焉解体,若失其配匹。【疏】楚昭王之庶弟,楚 庄王之司马,字子綦。……其人怀道抱德,虚心忘 淡,故庄子羡其清高而托为论首。隐,凭也。嘘, 叹也。荅焉,解释貌。耦,匹也,谓身与神为匹, 物与我〔为〕耦也。【三】【注】子游尝见隐机者, 而未有若子綦也。 【一】【注】吾丧我,我自忘矣;我自忘矣,天下 有何物足识哉!故都忘外内,然后超然俱得。【二】 【注】籁,箫也(徐注,排箫)。夫箫管参差,宫 商异律,故有短长高下万殊之声。声虽万殊,而所 禀之度一也,…… (徐:吾丧我,吾,真我,真 宰之谓也。我,假我,物我,知我、情我之谓也。) 【一】【注】大块者,无物也。夫噫气者,岂有物 哉?气块然而自噫耳。物之生也,莫不块然而自生, 则块然之体大矣,故遂以大块为名。(徐):噫气, ai,呃逆之气也。大块,《大宗师》曰:“大块载我 以形,劳我以生。”《知北游》谓身“是天地之委 形”,俱有大块为天地之意,至于郭注说其无物, 应该更是直指根本,是为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 发展。 【二】【注】言风唯无作,作则万窍皆怒动而为声 也。【三】【注】长风之声。【四】【注】大风之所扇 动也。(徐。悉侗云,林,当作陵。惟有畏崔之山 陵,而后有百围之大木耳。)【五】【注】此略举众 窍之所似。【六】【注】此略举众窍之声殊。《徐。 林希逸注:枅,柱上方木,斜而深者《庄子鬳(燕 音)斋口义校注》中华书局 ,1997, p15。又, 木酒瓶。曹础基注。)謞、(笑音,飞箭声。徐引 自悉桐庄子补注。)宎、(咬音。成注:“深也, 若深谷然。)咬(哀切声也,悉桐注。徐引)王叔
则众窍为虚【八】。而独不 见之调调,之刁刁乎【九】?” 译文:子游说:“地籁的声音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 是众多孔穴中发出的,人籁 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 的声音是从排箫发出的。请 天籁。”【一】 问天籁是怎么回事呢?”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 使其自己也【一】,咸其自 子綦说:“风吹万窍而声音不 取,怒者其谁邪【二】!” 同,然而使它们发作或停止 的都是它们自己。都是自然 徐注:自然现象于虚无之关 状态所致,发动它们的还能 系。 是谁呢!”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一】;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音沾) 大知广博,小知精细:大言 盛气凌人,小言喋喋不休。 【二】。其寐也魂交,其觉 他们睡时心神交错,醒时形 也形开【三】,徐注,形态 体也难以安宁。与社会构合 纠葛,勾心斗角。有的漫不 之我蔽吾与接为构,日以心 经心,有的冥思苦想,有的 斗。缦(音慢,义同)者, 小心谨慎。 窖(深沉)者,密者【四】。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五】。 小的恐惧提心吊胆,大的恐 惧垂头丧气。他们的心计一 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 发就象箭一样疾速,他们的 也【六】;其留如诅盟,其 心计探察不发是为了称是避 非:他们停止发言犹如盟誓, 守胜之谓也【七】;其杀若 为了以守取胜:他们衰败好 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八】; 似秋风冬寒,这是说他们一 天天在消弱。他们沉溺在所 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 作所为之中,无法恢复原状: 也【九】;其厌(闭塞)也 他们隐藏心灵不言不语,说 明他们老而枯竭败坏:接近 如缄(如被绳索捆绑),以 死亡的心灵,再也不能使它 言其老洫(枯竭)也【一O】; 恢复生机。 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一 -】。 喜怒哀乐,虑叹变熟(音蛰, 高兴、愤怒、悲哀、欢乐
7 则众窍为虚【八】。而独不 见之调调,之刁刁乎【九】?”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 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 天籁。”【一】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 使其自己也【一】,咸其自 取,怒者其谁邪【二】!” 徐注:自然现象于虚无之关 系。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一】;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音沾) 【二】。其寐也魂交,其觉 也形开【三】,徐注,形态 之我蔽吾与接为构,日以心 斗。缦(音慢,义同)者, 窖(深沉)者,密者【四】。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五】。 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 也【六】;其留如诅盟,其 守胜之谓也【七】;其杀若 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八】; 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 也【九】;其厌(闭塞)也 如缄(如被绳索捆绑),以 言其老洫(枯竭)也【一0】; 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一 一】。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音蛰, 译文:子游说:“地籁的声音 是众多孔穴中发出的,人籁 的声音是从排箫发出的。请 问天籁是怎么回事呢?” 子綦说:“风吹万窍而声音不 同,然而使它们发作或停止 的都是它们自己。都是自然 状态所致,发动它们的还能 是谁呢!” 大知广博,小知精细;大言 盛气凌人,小言喋喋不休。 他们睡时心神交错,醒时形 体也难以安宁。与社会构合 纠葛,勾心斗角。有的漫不 经心,有的冥思苦想,有的 小心谨慎。 小的恐惧提心吊胆,大的恐 惧垂头丧气。他们的心计一 发就象箭一样疾速,他们的 心计探察不发是为了称是避 非;他们停止发言犹如盟誓, 为了以守取胜;他们衰败好 似秋风冬寒,这是说他们一 天天在消弱。他们沉溺在所 作所为之中,无法恢复原状; 他们隐藏心灵不言不语,说 明他们老而枯竭败坏;接近 死亡的心灵,再也不能使它 恢复生机。 高兴、愤怒、悲哀、欢乐, 岷引《吕氏春秋*淫地篇》说,于、喁是举重物唱 和之声;(飘风不终日,老子言暴风雨也。徐注。) 【七】【注】夫声之宫商虽千变万化,唱和大小, 莫不称其所受而各当其分。【八】【注】济,止也。 烈风作则众窍实,及其止则众窍虚。虚实虽异,其 于各得则同。【九】【注】调调刁刁,动摇貌也。言 物声既异,而形之动摇亦又不同也。 【一】【注】此天籁也。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 哉?……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莫适为天,谁主 役物乎?故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二】 【注】物皆自得之耳,谁主怒之使然哉!此重明天 籁也。 【一】【注】此盖知之不同。 【一】【注】此盖知 之不同。【疏】闲闲,宽裕也。间间,分别也。夫 智惠宽大之人,率性虚淡,无是无非;小知狭劣之 人,性灵褊促,有取有舍。有取有舍,故闲隔而分 别;无是无非,故闲暇而宽裕也。【二】【注】此盖 言语之异。【疏】炎炎,猛烈也。詹詹,词费也。 夫诠理大言,犹猛火炎燎原野,清荡无遗。儒墨小 言,滞于竞辩,徒有词费,无益教方。【三】【注】 此盖寤寐之异。【四】【注】此盖交接之异。【疏】 构,合也。窖,深也,今穴地藏谷是也。密,隐也。 【五】【注】此盖恐悸之异。【疏】惴惴,怵惕也。 缦缦,沮丧也。【六】【疏】机,弩牙也。栝,箭栝 也。司,主也。言发心逐境,速如箭栝;役情拒害, 猛若弩牙。唯主意是非,更无他谓也。【七】【注】 此盖动止之异。【疏】诅,祝也。盟,誓也。言役 意是非,犹如祝诅,坚守确乎,情在胜物。【八】【注】 其衰杀日消有如此者。【疏】夫素秋摇落,玄冬肃 杀,物景贸迁,骤如交臂,愚惑之类,岂能觉邪! 唯争虚妄是非,讵知日新消毁,人之衰老,其状例 然。【九】【注】其溺而遂往有如此者。【疏】滞溺 于境,其来已久,所为之事,背道乖真。欲使复命 还源,无由可致。【一0】【注】其厌没于欲,老而 愈洫,有如此者。【疏】厌,没溺也。颠倒之流, 厌没于欲,惑情坚固,有类缄绳。岂唯壮年纵恣, 抑乃老而愈洫。【一一】【注】其利患轻祸,阴结遂 志,有如此者。【疏】耽滞之心,邻乎死地,欲使 反于生道,无由得之
心执一端)姚佚启态【一二】; 忧虑、叹息、变态、偏执, 轻浮、安逸、放荡、娇淫: 徐注:情态之我蔽吾。乐出 虚,蒸成菌【一三】。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 萌【一四】。已乎,已乎! 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一 五】! 以上第一章。声响虽殊,皆 由自取;心变诚异,咸由自 生。自取自生,其理不二。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 亦近矣【一】,而不知其所 为使【二】。若有真宰,而 没有客体的彼,就没有主体 特不得其联【三】。可行己 信【四】,而不见其形【五】, 的我:没有主体的我,客体 有情而无形【六】。徐注: 的彼也就无法体现。这样主 非彼无我之彼,即旦幕得此 客体也就统一了。然而不知 之此,是指“所萌”,所由 道它受谁支配。好似有个真 以生,所为使者(“真宰”), 我,但是却看不见它的迹象。 也即道。而非道之所生的各 可以从它的行为中得到信 息,却看不到它的形体,它 种情态(陈注错,p46)联系 “吾丧我”之我,是指形态 是真实可信的,却没有具体 之我。可知“非彼无我”即 的形象。 非道则无形态我也。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 焉【七】,吾谁与为亲【八? 百骨,九穴,六脏,都兼备 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 在我,我和哪个最亲近呢? 【九】?如是皆有为臣妾乎 你都喜欢它们呢,还是有所 偏爱呢?如此不是都把它们 【一O】?徐:郭成注尽显 当成臣妾了吗? 儒生本色。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一 -】? 它们是臣妾就不能相互匹配 8
8 心执一端)姚佚启态【一二】; 徐注:情态之我蔽吾。乐出 虚,蒸成菌【一三】。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 萌【一四】。已乎,已乎! 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一 五】! 以上第一章。声响虽殊,皆 由自取;心变诚异,咸由自 生。自取自生,其理不二。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 亦近矣【一】,而不知其所 为使【二】。若有真宰,而 特不得其眹【三】。可行己 信【四】,而不见其形【五】, 有情而无形【六】。徐注: 非彼无我之彼,即旦暮得此 之此,是指“所萌”,所由 以生,所为使者(“真宰”), 也即道。而非道之所生的各 种情态(陈注错,p46)联系 “吾丧我”之我,是指形态 之我。可知“非彼无我”即 非道则无形态我也。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 焉【七】,吾谁与为亲【八】? 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 【九】?如是皆有为臣妾乎 【一0】?徐:郭成注尽显 儒生本色。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一 一】? 忧虑、叹息、变态、偏执, 轻浮、安逸、放荡、娇淫: 乐出于虚空。菌生于蒸汽。 日夜在眼前交替。但是小知 大知们不知其发生原因。罢 了罢了,一旦悟得所萌(大 道),便知道种种现象所产生 的原因了。陈译:這種種日 夜在心中交侵不已,但不知 它們是怎麼產生的。算了吧, 算了吧!旦暮之間有這種種 情態變化,哪裡找得出它們 產生的根由呢! 没有客体的彼,就没有主体 的我;没有主体的我,客体 的彼也就无法体现。这样主 客体也就统一了。然而不知 道它受谁支配。好似有个真 我,但是却看不见它的迹象。 可以从它的行为中得到信 息,却看不到它的形体,它 是真实可信的,却没有具体 的形象。 百骨,九穴,六脏,都兼备 在我,我和哪个最亲近呢? 你都喜欢它们呢,还是有所 偏爱呢?如此不是都把它们 当成臣妾了吗? 它们是臣妾就不能相互匹配 【一二】【注】此盖性情之异者。 【一三】【注】此盖事变之异也。自此以上,略举 天籁之无方;自此以下,明无方之自然也。物各自 然,不知所以然而然,则形虽弥异,其然弥同也。 【一四】【注】日夜相代,代故以新也。夫天地万 物,变化日新,与时俱往,何物萌之哉?自然而然 耳。【一五】【注】言其自生。【疏】推求日夜,前 后难知,起心虞度,不如止息。又重推旦暮,覆察 昏明,亦莫测其所由,固不知其端绪。欲明世间万 法,虚妄不真,推求生死,即体皆寂。故老云,迎 之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理由若此。 【一】【注】彼,自然也。自然生我,我自然生。 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岂远之哉!【疏【二】【注】 凡物云云,皆自尔耳,非相为使也,故任之而理自 至矣。【疏】……足行手捉,耳听目视,功能御用, 各有司存。亭之毒之,非相为使,无劳措意,直置 任之。【三】【注】万物万情,趣(取)舍不同,若 有真宰使之然也。起索真宰之眹迹,而亦终不得, 则明物皆自然,无使物然也。眹,《集注》认为 是朕兆之朕假借。【四】【注】今夫行者,信己 可得行也。【五】【注】不见所以得行之形。【六】【注】 情当其物,故形不别见也。【疏】有可行之情智, 无信己之形质。 【七】【注】付之自然,而莫不皆存也。【疏】…… 言体骨在外,藏腑在内,窍通内外。备此三事以成 一身,故言存。【八】【注】直自存耳。【九】【注】 皆说之,则是有所私也。有私则不能赅而存矣,故 不说而自存,不为而自生也。【疏】言夫六根九窍, 俱是一身,岂有亲疏,私存爱悦!……【一0】【注】 若皆私之,则志过其分,上下相冒,而莫为臣妾矣。 臣妾之才,而不安臣妾之任,则失矣。故知君臣上 下,手足外内,乃天理自然,岂真人之所为哉! 【疏】……郭注云,时之所贤者为君,才不应世者
其递相为君臣乎【一二】? 吗?还是让他们轮流做君臣 呢? 其有真君存焉【一三】。 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 难道果然另有真君存在吗? 乎其真【一四】。徐译:無 即使求得真君的真实情况与 論求得真君实情與否,真君 否,对它的本真是无所益损 都無增减。 的。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一 五】。与物相刃相靡,其行 人一旦禀道而成形,就以为 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 此形为永恒而待其耗尽。和 悲乎【一六】!终身役役而 外物相接触,他的心追逐外 不见其成功【一七】,茶, 物象奔驰一样不能止步,这 徐注:说文,少力也。也音。 不是很可悲的吗!终身为外 郭庆藩:茶,乃结反。)然 物所役不见成功,精神不振, 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 疲于劳役,而不知归宿,这 邪【一八】!人谓之不死, 不是很可悲的吗! 奚益【一九】!其形化,其 这样的人生虽然说他不死, 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二 又有什么益处呢?他的形体 0】?人之生也,固若是芒 在不断地变成衰老,他的思 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 想又随着形体的变化而消 芒者乎【二一】? 失,这能不叫作最大的悲哀 吗?人生在世,本来就是如 第二章。存真我,去形役。 此的愚昧吗?难道只是我愚 一旦为形所役,则种种不齐 昧无知,而别人也有不愚味 皆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放日芒也 观念丛生耳。 无知的吗?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 无师乎【二二】? 若依自己成見取代道(非成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 见),誰会不以成见为师呢 愚者与有焉【二三】。未成 呢?何必那些瞭解自然變化 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 而心有見地的人才会有师可 而昔至也【二四】。 师之呢?愚人就有嘛。 如果说没有成见,便有了是 徐引:天下篇惠子曰今日适 非观念,这就像惠施的“今 越而昔来,意在泯除今昔之 天去越国而昨天就到了”的 别。庄子则借此喻今日之有 观点一样。 是非,正因为成心在昔日已 经形成。 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 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 这就是把没有是非当作有是 非。如此,即使有神明如禹
9 其递相为君臣乎【一二】? 其有真君存焉【一三】。 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 乎其真【一四】。徐译:無 論求得真君实情與否,真君 都無增减。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一 五】。与物相刃相靡,其行 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 悲乎【一六】!终身役役而 不见其成功【一七】,苶, 徐注:说文,少力也。乜音。 郭庆藩:苶,乃结反。)然 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 邪【一八】!人谓之不死, 奚益【一九】!其形化,其 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二 0】?人之生也,固若是芒 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 芒者乎【二一】? 第二章。存真我,去形役。 一旦为形所役,则种种不齐 观念丛生耳。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 无师乎【二二】?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 愚者与有焉【二三】。未成 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 而昔至也【二四】。 徐引:天下篇惠子曰今日适 越而昔来,意在泯除今昔之 别。庄子则借此喻今日之有 是非,正因为成心在昔日已 经形成。 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 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 吗?还是让他们轮流做君臣 呢? 难道果然另有真君存在吗? 即使求得真君的真实情况与 否,对它的本真是无所益损 的。 人一旦禀道而成形,就以为 此形为永恒而待其耗尽。和 外物相接触,他的心追逐外 物象奔驰一样不能止步,这 不是很可悲的吗!终身为外 物所役不见成功,精神不振, 疲于劳役,而不知归宿,这 不是很可悲的吗! 这样的人生虽然说他不死, 又有什么益处呢?他的形体 在不断地变成衰老,他的思 想又随着形体的变化而消 失,这能不叫作最大的悲哀 吗?人生在世,本来就是如 此的愚昧吗?难道只是我愚 昧无知,而别人也有不愚昧 无知的吗? 若依自己成見取代道(非成 见),誰会不以成见为师呢 呢?何必那些瞭解自然變化 而心有見地的人才会有师可 师之呢?愚人就有嘛。 如果说没有成见,便有了是 非观念,这就像惠施的“今 天去越国而昨天就到了”的 观点一样。 这就是把没有是非当作有是 非。如此,即使有神明如禹 为臣。治国治身,内外无异。【一一】【注】夫臣妾 但各当其分耳,未为不足以相治也。相治者,若手 足耳目,四肢百体,各有所司而更相御用也。 【疏】……盖天机自张,无心相为而治理之也。【一 二】【注】夫时之所贤者为君,才不应世者为臣。 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首自在上,足自居下,岂 有递哉!虽无错于当而必自当也。【一三】【注】任 之而自尔,则非伪也。【疏】直置忘怀,无劳措意, 此即真君妙道,存乎其中矣。【一四】【注】凡得真 性,用其自为者,虽复皂隶,犹不顾毁誉而自安其 业。故知与不知,皆自若也。若乃开希幸之路,以 下冒上,物丧其真,人忘其本,则毁誉之间,俯仰 失错也。【一五】【注】言性各有分,故知者守知以 待终,而愚者抱愚以至死,岂有能中易其性者也! 【一六】【注】群品云云,逆顺相交,各信其偏见 而恣其所行,莫能自反。此皆众人之所悲者,亦可 悲矣。而众人未尝以此为悲者,性然故也。物各性 然,又何物足悲哉!【一七】【注】夫物情无极, 知足者鲜。故得此不止,复逐于彼。皆疲役终身, 未厌其志,死而后已。故其成功者无时可见也。【一 八】【注】凡物各以所好役其形骸,至于疲困苶然。 不知所以好此之归趣云何也!【一九】【注】言其 实与死同。【二0】【注】言其心形并驰,困而不反, 比于凡人所哀,则此真哀之大也。然凡人未尝以此 为哀,则凡所哀者,不足哀也。【二一】【注】凡此 上事,皆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曰芒也。今未知者 皆不知所以知而自知矣,生者皆不知所以生而自生 矣。万物虽异,至于生不由知,则未有不同者也, 故天下莫不芒也。 【二二】【注】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谓之成 心。人自师其成心,则人各自有师矣。人各自有师, 故付之而自当。【疏】夫域情滞著,执一家之偏见 者,谓之成心。夫随顺封执之心(犹言固塞偏执, 徐注),师之以为准的,世皆如此,故谁独无师乎。 【二三】【注】夫以成代不成,非知也,心自得耳。 故愚者亦师其成心,未肯用其所谓短而舍其所谓长 者也。【疏】愚惑之类,坚执是非,何必知他理长, 代己之短,唯欲斥他为短,自取为长。如此之人, 处处皆有,愚痴之辈,先豫其中。【二四】【注】今 日适越,昨日何由至哉?未成乎心,是非何由生 哉?《徐注:在成心(即成见)基础上生成是非, 犹如今日适越而昨日已达一样可笑。》明夫是非者, 群品之所不能无,故至人两顺之。【二五】【注】理
且柰何哉【二五】! 者,也难以知之。 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一】, 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二】。 徐注:言非吹(籁),各有成 果有言邪【三】?其未尝有 心为内核。故所言难有定准。 言邪【四】? 那么其言果然算是有呢,还 是无呢? 其以为异于觳(音够)音, 亦有辩乎,其无辩乎【五】? 他们以为自己的言论不同于 小鸟叫声,到底有无分别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六】? 呢?道是怎么被隐蔽而有真 言恶乎隐而有是非【七】? 伪的呢?言论是怎样被隐蔽 而有是非的呢?道是怎么被 道恶乎往而不存【八】?言 隐而不存的呢?言论是怎样 恶乎存而不可【九】?道隐 隐去了本意而不可道道的 于小成【一0】,言隐于荣 呢?道隐蔽在成见后面,言 华【一一】。《徐注:道为 之道被隐蔽在辞令中。因此 一孔成见所蔽,言(真意) 才有儒墨显学的是非之争, 为浮华之词所隐。》故有儒 他们都各自肯定对方之所 墨之是非【一二】,以是其 非,而非议对方之所是,如 所非而非其所是【一三】。 果想肯定对方所非而否定对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 方所是(以标榜自己正确), 莫若以明【一四】。 倒不如以空明无成见之心对 待(是是非非的争辩)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一】。 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二】。故曰彼出于是,是 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三】。《徐注:彼是方生, “彼”肯定是非并生的观点。 说文谓方者并船也。》。 虽然如此,生即向死转化,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死即向生转化,肯定中有否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定,否定中有肯定:由是而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四】 得非,由非而得是,因此, 《徐注:事物因于是,因于 非,既相因于是,也相因于 非》。 是以圣人不由(略一之字, 徐注。),而照之于天,亦 因是也【五】。 o
10 且柰何哉【二五】!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一】, 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二】。 果有言邪【三】?其未尝有 言邪【四】? 其以为异于鷇(音够)音, 亦有辩乎,其无辩乎【五】?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六】? 言恶乎隐而有是非【七】? 道恶乎往而不存【八】?言 恶乎存而不可【九】?道隐 于小成【一0】,言隐于荣 华【一一】。《徐注:道为 一孔成见所蔽,言(真意) 为浮华之词所隐。》故有儒 墨之是非【一二】,以是其 所非而非其所是【一三】。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 莫若以明【一四】。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一】。 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二】。故曰彼出于是,是 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三】。《徐注:彼是方生, “彼”肯定是非并生的观点。 说文谓方者并船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四】 《徐注:事物因于是,因于 非,既相因于是,也相因于 非》。 是以圣人不由(略一之字, 徐注。),而照之于天,亦 因是也【五】。 者,也难以知之。 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徐注:言非吹(籁),各有成 心为内核。故所言难有定准。 那么其言果然算是有呢,还 是无呢? 他们以为自己的言论不同于 小鸟叫声,到底有无分别 呢?道是怎么被隐蔽而有真 伪的呢?言论是怎样被隐蔽 而有是非的呢?道是怎么被 隐而不存的呢?言论是怎样 隐去了本意而不可道道的 呢?道隐蔽在成见后面,言 之道被隐蔽在辞令中。因此 才有儒墨显学的是非之争, 他们都各自肯定对方之所 非,而非议对方之所是,如 果想肯定对方所非而否定对 方所是(以标榜自己正确), 倒不如以空明无成见之心对 待(是是非非的争辩) 徐译:万物没有不是彼的, 也没有不是此的。自(没于) 彼则昧,自知则明(老子曰 自知明,知人智,自胜强。 33 章)。故曰彼出于此,此出 于彼,那是一种肯定是非并 生的理论。 虽然如此,生即向死转化, 死即向生转化,肯定中有否 定,否定中有肯定;由是而 得非,由非而得是,因此, 故圣人不由是非之途,直接观照事 物大道。也就是因任自然这条道 理。 无是非,而惑者以为有,此以无有为有也。惑心已 成,虽圣人不能解,故付之自若而不强知也。 【一】【注】各有所说,故异于吹。【二】【注】我 以为是而彼以为非,彼之所是,我又非之,故未定 也。未定也者,由彼我之情偏。【三】【注】以为有 言邪?然未足以有所定。【四】【注】以为无言邪? 则据己已有言。 【五】【注】夫言与鷇音,其致一也,有辩无辩, 诚未可定也。天下之情不必同而所言不能异,故是 非纷纭,莫知所定。【疏】……。鸟子欲出卵中而 鸣,谓之鷇音也。徐注:老子谓智者不辨也。有声 无辩之鷇音类此也。【六】【疏】……虚通至道,非 真非伪,于何逃匿而真伪生焉?【七】【注】道焉 不在!【八】【注】皆存。【九】【注】皆可。【一0】 【疏】小成者,谓仁义五德,……世薄时浇,唯行 仁义,……故老君云,大道废,有仁义。【一一】【注】 夫小成荣华,自隐于道,而道不可隐。则真伪是非 者,行于荣华而止于实当,见于小成而灭于大全也。 【疏】荣华者,谓浮辩之辞,华美之言也。【一二】 【疏】……知道丧言隐,方督是非。【一三】【注】 儒墨更相是非,而天下皆儒墨也。故百家并起,各 私所见,而未始出其方也。【一四】【注】夫有是有 非者,儒墨之所是也;无是无非者,儒墨之所非也。 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无是 无非也。…… 【一】【注】物皆相彼,故无非彼;物皆自是,故 无非是。无非彼,则天下无是矣;无非是,则天下 无彼矣。无彼无是,所以玄同也。【二】【疏】自为 彼所彼,此则不自见,自知己为是,便则知之。严 灵峰《庄子章句新编》谓自是则知之。可备一说。 【三】【注】夫物之偏也,皆不见彼之所见,而独自 知其所知。自知其所知,则自以为是。自以为是, 则以彼为非矣。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相 因而生者也。【四】【注】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 四时行耳。故死生之状虽异,其于各安所遇,一也。 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谓生为死,则无 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 则无死矣。无生无死,无可无不可,故儒墨之辨, 吾所不能同也;至于各冥其分,吾所不能异也。 【五】【注】夫怀豁者,因天下之是非而自无是非 也。故不由是非之涂而是非无患不当者,直明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