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北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情况简介 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28 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ICP2004)于2004年8月8~13日在北京 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国际心理学大会是心理学的奥林匹克大会 www.psychcn.com 始于1889年(巴黎),除了因为两次世界大战而停办过以外, 每4年举办一次,需要提前8年申请主办权。 这次大会是国际心理学一百多年来第一次真正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国际心理学大会在 此之前,曾经于1984年在墨西哥举办过第23届大会,但实际上由美国人起主导作用 这次大会能由我国主办,说明了我国的国际影响的增大和我国的心理学在国际心理学界占 有一定的地位。从这次大会组织的情况看,已经大大超过历史上各届大会的规模,已收到 提交的论文6368篇,接受论文5573篇,参会代表近6000人(其中外宾3500人,国 内代表2500人)来自80多个国家的心理学家就当代心理科学的25个分支学科中的162 个专题进行3140人次的口语报告和2354人次的展贴交流。有国际著名心理学家74人, 包括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恩曼(D. Kahneman)教授和 20多位各国科学院院士应邀作大会报告,230多名国际知名心理学家主持特邀专题报告 据中国科协国际部估计,这是有史以来在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科学学术会议 能够举办这样的大规模学术会议,直接反映了中国心理学家的学术成就和国际影响。这与 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的多年努力工作以提高我国心理学研究的水平和一贯重视国际学术交 流分不开的。值得一提的是,在74名大会报告中有7位中国心理学家登上讲坛报告他们 的突出研究成果。 ①图片来源于www.psychcn.com网站
21 2004·北京·28 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情况简介① 第 28 届国际心理学大会(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ICP2004)于 2004 年 8 月 8~13 日在北京 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国际心理学大会是心理学的奥林匹克大会, 始于 1889 年(巴黎),除了因为两次世界大战而停办过以外, 每 4 年举办一次,需要提前 8 年申请主办权。 这次大会是国际心理学一百多年来,第一次真正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国际心理学大会(在 此之前,曾经于 1984 年在墨西哥举办过第 23 届大会,但实际上由美国人起主导作用)。 这次大会能由我国主办,说明了我国的国际影响的增大和我国的心理学在国际心理学界占 有一定的地位。从这次大会组织的情况看,已经大大超过历史上各届大会的规模,已收到 提交的论文 6368 篇,接受论文 5573 篇,参会代表近 6000 人(其中外宾 3500 人,国 内代表 2500 人)。来自 80 多个国家的心理学家就当代心理科学的 25 个分支学科中的 162 个专题进行 3140 人次的口语报告和 2354 人次的展贴交流。有国际著名心理学家 74 人, 包括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恩曼(D. Kahneman)教授和 20 多位各国科学院院士应邀作大会报告,230 多名国际知名心理学家主持特邀专题报告 会。 据中国科协国际部估计,这是有史以来在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科学学术会议。 能够举办这样的大规模学术会议,直接反映了中国心理学家的学术成就和国际影响。这与 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的多年努力工作以提高我国心理学研究的水平和一贯重视国际学术交 流分不开的。值得一提的是,在 74 名大会报告中有 7 位中国心理学家登上讲坛报告他们 的突出研究成果。 ① 图片来源于 www.psychcn.com 网站
(三)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辩证唯物观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每一门科学或学科的发展也是一种 事物的运动变化。事物发展虽然复杂多样,但仍有其规律性,预示着一定的趋势和方向。 代表着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理论取向是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除此之外,心理 学还在各个层面的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1.心理学的综合化趋势 科学由综合走向分化又上升到新的趋势,这是科学发展的总趋势。现代心理学研究的 各种主要理论取向都有其合理的因素和局限,它们都只从某一个层次和侧面对心理现象进 行了有益探索,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人类的心理。这些理论既有相互排斥的 面,也有相互补充的一面。现代心理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全面而综合地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方 法、理论及研究成果,多视角、多维度、多方法去研究心理问题,显示了心理学发展的综 合化趋势 2.心理学的实用化趋势 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其理论的应用和普及是学科发展的生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心理学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越 来越大的影响,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育竞技、人员选拔到广告营销、产品设计、司法 邢侦等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与心理学相关的一些专业和职业也纷纷产生。在发达 国家,心理学涉猎的范围也越来越少,包含了人类体验的所有方面,总的目标就是理解人 类的行为。这些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迄今为止,至少有4位科学家因为心理学研 究的卓著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特别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 学教授丹尼尔·卡恩曼( Daniel Kahneman,1934—),他的工作及影响,充分反映了现 代心理学发展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影响与贡献 丹尼尔卡恩曼简介 丹尼尔卡恩曼( Daniel kahneman)1934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 拉维夫,拥有美国和以色列的双重国籍。他于1961年获得了加州大 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从1993年开始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 教授和公共关系学教授,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第一位 学习心理学并完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卡恩曼将 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硏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 领域奠定了基础。他与阿莫斯特沃斯基( Amos Tversky,1979) 起建立了一种被称作“预期理论"( Prospect Theory)的替代性理论来解释观察到的行为 他的研究使经济学界开始修正标准经济理论关于人类行为的某些公理性假议如理性一贯、 偏好不变等),以更加逼近真实世界的人类行为,从而使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力得以提高。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人类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行为的研究,在这方面他证 明了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有关经济决策的过程是理性的假设不能成立。他的行为经济理论 还解释了为何人们省几个美元宁愿开几十公里车去买便宜货而不愿就近购买较贵的商品 虽然这样他们会节省一些钱(汽油费等)这种发现激励了新代心理学、经济学硏究人员 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洞察力来研究经济学,使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更加丰富。 3.心理学的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增强,心理学硏究的国际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
22 (三)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辩证唯物观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每一门科学或学科的发展也是一种 事物的运动变化。事物发展虽然复杂多样,但仍有其规律性,预示着一定的趋势和方向。 代表着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理论取向是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除此之外,心理 学还在各个层面的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1.心理学的综合化趋势 科学由综合走向分化又上升到新的趋势,这是科学发展的总趋势。现代心理学研究的 各种主要理论取向都有其合理的因素和局限,它们都只从某一个层次和侧面对心理现象进 行了有益探索,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人类的心理。这些理论既有相互排斥的一 面,也有相互补充的一面。现代心理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全面而综合地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方 法、理论及研究成果,多视角、多维度、多方法去研究心理问题,显示了心理学发展的综 合化趋势。 2.心理学的实用化趋势 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其理论的应用和普及是学科发展的生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心理学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越 来越大的影响,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育竞技、人员选拔到广告营销、产品设计、司法 邢侦等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与心理学相关的一些专业和职业也纷纷产生。在发达 国家,心理学涉猎的范围也越来越少,包含了人类体验的所有方面,总的目标就是理解人 类的行为。这些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迄今为止,至少有 4 位科学家因为心理学研 究的卓著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特别是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 学教授丹尼尔·卡恩曼(Daniel Kahneman,1934— ),他的工作及影响,充分反映了现 代心理学发展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影响与贡献。 丹尼尔·卡恩曼简介 丹尼尔·卡恩曼(Daniel Kahneman)1934 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 拉维夫,拥有美国和以色列的双重国籍。他于 1961 年获得了加州大 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从 1993 年开始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 教授和公共关系学教授,2002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第一位 学习心理学并完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卡恩曼将 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 领域奠定了基础。他与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1979)一 起建立了一种被称作“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的替代性理论来解释观察到的行为。 他的研究使经济学界开始修正标准经济理论关于人类行为的某些公理性假设(如理性一贯、 偏好不变等),以更加逼近真实世界的人类行为,从而使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力得以提高。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人类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行为的研究,在这方面他证 明了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有关经济决策的过程是理性的假设不能成立。他的行为经济理论 还解释了为何人们省几个美元宁愿开几十公里车去买便宜货,而不愿就近购买较贵的商品, 虽然这样他们会节省一些钱(汽油费等)。这种发现激励了新一代心理学、经济学研究人员 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洞察力来研究经济学,使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更加丰富。 3.心理学的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增强,心理学研究的国际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
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学正经历着一场转变,即由只关心单一文化背景转向多元化的融合 由方法中心论转向问题中心论,由单一理论转向复合论。各国的心理学家面临着全球化的 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不再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各自的问题,而是 全球化的人类共同问题。所以必须抛开传统的派别之争和理论对抗,一切围绕解决实际问 题展开,使心理学的研究具有现实性。这就是心理学全球化的内涵。心理学的研究全球化 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关注全球社会化的进程:打破种族和文化的偏见:发展本土心理学; 以问题研究为中心,鼓励心理学多元性 4.心理学的本土化趋势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研究人的心理要以科学的态度和 方法去探讨人的心理发展及变化的文化背景、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及国家意识形态等等 因为不可能有全世界完全按一种范式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心理学。在当前西方心理学占 据世界心理学主流的情势下,心理学本土化是指一种社会文化取向的问题。每个国家的心 理学所采用的概念、理论及方法要能切实反映本国民众的心理与行为,这个趋势适合每个 国家的心理学发展。对中国来说,心理学的本土化也就是中国化的问题,也就是要建立系 统的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三、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心理学独立之后,由于各个心理学家的背景不同,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的理解不同,研究重点不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学派。可以说,作为心理学科的发 展历史基本上是心理学各种流派相互交替发展的历史。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取向。 (一)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这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代神经生理 学的许多研究不仅以宏观,而且从微观方面使我们对心理活动与脑活动的关系认识得更加 清楚,例如对条件作用的学习原理的研究,有关记忆的生物学的研究,下丘脑的不同部位 对情绪反应的硏究等等。从心理学的生理机制方面探索大脑这个“黑箱”的秘密,一直是 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追求的目标。但是,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至今知之不多 所谓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主要是指一种较极端的唯生物学观点,即企图只是以生物 学的观念和模式来建构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这是不妥的。更何况,有关脑机能活动方面 的知识又大都来自动物研究的材料,或来自人的脑病惠者的研究材料 (二)行为主义理论取向 由于研究内部心理、意识的困难,以及传统心理学采用内省方法的局限性,20世纪初, 华生(J.B. Watson)等美国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只有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 对象,只有客观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由于意识不能直接观察,内省法又不能直接提供 人们都可证明的客观材料,因此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直接 观察的行为,行为就是客观可测的“刺激一一反应”及其关系。研究行为就是研究心理, 探索“刺激一一反应”的规律就是心理活动的规律。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观点 从行为主义理论取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有三种行为主义。第一,极端的行为主 义。他们认为心理、意识都是行为,心理学只研究行为,而不必再用“心理”和“意识” 这些词。有机体的行为结构就是“刺激一一反应”的直接联系。持这种观点的大都是早期 行为主义者。第二,折衷的行为主义。这类行为主义者一般不完全否认意识,认为行为是 意识的要素之一,并可以表现某些内部意识。因此,他们的研究大多在探寻刺激与反应之 间究竞存在哪些中介因素,以便说明行为的合理性。持这类观点的人大都属于新行为主义 者。第三,方法论的行为主义。这类行为主义主要强调的是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方法,而不 在于否定心理和意识的存在。他们一般都被看作是第三代行为主义,其影响也最广泛
23 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学正经历着一场转变,即由只关心单一文化背景转向多元化的融合, 由方法中心论转向问题中心论,由单一理论转向复合论。各国的心理学家面临着全球化的 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不再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各自的问题,而是 全球化的人类共同问题。所以必须抛开传统的派别之争和理论对抗,一切围绕解决实际问 题展开,使心理学的研究具有现实性。这就是心理学全球化的内涵。心理学的研究全球化 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关注全球社会化的进程;打破种族和文化的偏见;发展本土心理学; 以问题研究为中心,鼓励心理学多元性。 4.心理学的本土化趋势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研究人的心理要以科学的态度和 方法去探讨人的心理发展及变化的文化背景、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及国家意识形态等等, 因为不可能有全世界完全按一种范式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心理学。在当前西方心理学占 据世界心理学主流的情势下,心理学本土化是指一种社会文化取向的问题。每个国家的心 理学所采用的概念、理论及方法要能切实反映本国民众的心理与行为,这个趋势适合每个 国家的心理学发展。对中国来说,心理学的本土化也就是中国化的问题,也就是要建立系 统的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三、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心理学独立之后,由于各个心理学家的背景不同,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的理解不同,研究重点不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学派。可以说,作为心理学科的发 展历史基本上是心理学各种流派相互交替发展的历史。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取向。 (一)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这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代神经生理 学的许多研究不仅以宏观,而且从微观方面使我们对心理活动与脑活动的关系认识得更加 清楚,例如对条件作用的学习原理的研究,有关记忆的生物学的研究,下丘脑的不同部位 对情绪反应的研究等等。从心理学的生理机制方面探索大脑这个“黑箱”的秘密,一直是 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追求的目标。但是,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至今知之不多。 所谓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主要是指一种较极端的唯生物学观点,即企图只是以生物 学的观念和模式来建构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这是不妥的。更何况,有关脑机能活动方面 的知识又大都来自动物研究的材料,或来自人的脑病患者的研究材料。 (二)行为主义理论取向 由于研究内部心理、意识的困难,以及传统心理学采用内省方法的局限性,20 世纪初, 华生(J.B.Watson) 等美国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只有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 对象,只有客观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由于意识不能直接观察,内省法又不能直接提供 人们都可证明的客观材料,因此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直接 观察的行为,行为就是客观可测的“刺激——反应”及其关系。研究行为就是研究心理, 探索“刺激——反应”的规律就是心理活动的规律。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观点。 从行为主义理论取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有三种行为主义。第一,极端的行为主 义。他们认为心理、意识都是行为,心理学只研究行为,而不必再用“心理”和“意识” 这些词。有机体的行为结构就是“刺激——反应”的直接联系。持这种观点的大都是早期 行为主义者。第二,折衷的行为主义。这类行为主义者一般不完全否认意识,认为行为是 意识的要素之一,并可以表现某些内部意识。因此,他们的研究大多在探寻刺激与反应之 间究竟存在哪些中介因素,以便说明行为的合理性。持这类观点的人大都属于新行为主义 者。第三,方法论的行为主义。这类行为主义主要强调的是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方法,而不 在于否定心理和意识的存在。他们一般都被看作是第三代行为主义,其影响也最广泛
行为主义的许多研究,如他们提出的学习理论,情绪理论,人格理论,条件性操作原 理,社会观察理论以及行为矫正理论,特别是他们倡导的客观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的发展 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必须指出,行为与心理、意识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毕竟有区别,决 不能把二者完全同等或相互替代。研究行为的规律并不能完全揭示心理学的规律,这是行 为主义心理学的局限。 (三)认知理论取向 这里的认知理论取向主要是指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它是自行为主义之后在心理学 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次“认知革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忽略内部认 知过程产生极大的疑问,主张心理学应直接研究知觉、表象、思维、记忆和语言等内部认 知过程。但这种研究不能只采用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法,而应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较客观 的研究方法。现代认知心理学是把人脑的内部工作与电子计算机进行类比,都看作是一种 信息加工系统。其特点是:其一,着重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而不是像行为主义那样忽视意 识或内部的心理过程:其二,把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和提取使用的过 程:其三,这种研究具有一系列客观的程序、操作方式和可测指标,而不只是根据个人的 内省报告。现代认知观点,或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已取得许多较好的新颖的 研究成果 现代认知理论取向的不足之处,是在于把人脑活动机械地与计算机类比,无法揭示许 多社会因素对认知的影响;并且忽略了对情感、人格、变态心理等领域的研究 (四)精神分析理论取向 精神分析理论取向是由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S. Freud)提出来的解释心理 意识和行为的一种独特的观点,亦称为精神分析学派。这个学派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意识心 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而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潜意识(一种无意识现象), 并特别强调潜意识在人整个精神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才是人的精神 活动的主体,它处于意识的深层;而意识仅仅是人的精神活动断断续续的表层现象,只是 整个精神活动的很小一部分。潜意识虽然通常是不可觉知的,但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人 的心理和行为。总之,只有潜意识活动的动机才是解释人的全部心理和行为的真正原因 精神分析理论取向从另一个侧面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探索更深层潜在的动机对认知、 记忆、情感和人格的影响,也不失为一种见解。但是,早期的精神分析把人的意识和无意 识完全对立起来,过分夸大了潜意识作用,甚至把它完全归之于本能的东西,这是极为片 面的 五)人本主义理论取向 人本主义理论取向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但它和精神学派的传统观念有着明显的区 别。它把人的本性和价值看作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并从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出发,对组 织管理、教育改革,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面,都有许多实际的意义的研究。人本主义 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 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 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这些看法和精神分析学派是截然不同的。人本主义还相信 人都是单独存在的。心理学家应该对人进行单个测量,而不要把他们合并在不同的范畴之 内。人本主义理论取向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们的 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人本主义理论取向对传统心理学的某些批判,对我们有启发。但是,由于他们错误地 理解了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他们对人的内心世界 的某些描述,常常是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出发的。此外,人本主义理论取向的许多主张 还带有纲领的性质,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所采
24 行为主义的许多研究,如他们提出的学习理论,情绪理论,人格理论,条件性操作原 理,社会观察理论以及行为矫正理论,特别是他们倡导的客观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的发展 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必须指出,行为与心理、意识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毕竟有区别,决 不能把二者完全同等或相互替代。研究行为的规律并不能完全揭示心理学的规律,这是行 为主义心理学的局限。 (三)认知理论取向 这里的认知理论取向主要是指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它是自行为主义之后在心理学 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次“认知革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忽略内部认 知过程产生极大的疑问,主张心理学应直接研究知觉、表象、思维、记忆和语言等内部认 知过程。但这种研究不能只采用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法,而应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较客观 的研究方法。现代认知心理学是把人脑的内部工作与电子计算机进行类比,都看作是一种 信息加工系统。其特点是:其一,着重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而不是像行为主义那样忽视意 识或内部的心理过程;其二,把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和提取使用的过 程;其三,这种研究具有一系列客观的程序、操作方式和可测指标,而不只是根据个人的 内省报告。现代认知观点,或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已取得许多较好的新颖的 研究成果。 现代认知理论取向的不足之处,是在于把人脑活动机械地与计算机类比,无法揭示许 多社会因素对认知的影响;并且忽略了对情感、人格、变态心理等领域的研究。 (四)精神分析理论取向 精神分析理论取向是由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S. Freud)提出来的解释心理、 意识和行为的一种独特的观点,亦称为精神分析学派。这个学派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意识心 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而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潜意识(一种无意识现象), 并特别强调潜意识在人整个精神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才是人的精神 活动的主体,它处于意识的深层;而意识仅仅是人的精神活动断断续续的表层现象,只是 整个精神活动的很小一部分。潜意识虽然通常是不可觉知的,但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人 的心理和行为。总之,只有潜意识活动的动机才是解释人的全部心理和行为的真正原因。 精神分析理论取向从另一个侧面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探索更深层潜在的动机对认知、 记忆、情感和人格的影响,也不失为一种见解。但是,早期的精神分析把人的意识和无意 识完全对立起来,过分夸大了潜意识作用,甚至把它完全归之于本能的东西,这是极为片 面的。 (五)人本主义理论取向 人本主义理论取向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但它和精神学派的传统观念有着明显的区 别。它把人的本性和价值看作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并从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出发,对组 织管理、教育改革,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面,都有许多实际的意义的研究。人本主义 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 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 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这些看法和精神分析学派是截然不同的。人本主义还相信, 人都是单独存在的。心理学家应该对人进行单个测量,而不要把他们合并在不同的范畴之 内。人本主义理论取向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们的 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人本主义理论取向对传统心理学的某些批判,对我们有启发。但是,由于他们错误地 理解了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他们对人的内心世界 的某些描述,常常是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出发的。此外,人本主义理论取向的许多主张 还带有纲领的性质,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所采
用的研究方法,因而使他们的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六)现象学理论取向 现象学理论取向是指哲学的一种认识观和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所谓“现象”,可以 看作是人对客体的一种纯粹的自我意识。这种纯粹的自我意识既非物质的,又非感性经验 的,而是“中性”的。所谓现象学的方法就在于考察并如实地描述这类“中性”的纯粹自 我意识的方法。 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心理学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如格式塔心理学派对知觉的研究基 本上排除已有经验的影响,并反对一切前提或假设的解释,坚持对知觉的自然经验或直接 经验的如实描述;认为对自然经验的如实描述,就是对事物本质的还原。人本主义心理学 也持现象学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的基本动机是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个人都有 种力求充分发展自己潜能的需求。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意识体验自身的力 量,而不把意识看作是意识之外某种力量的结果。换句话说,持现象学观点的心理学家关 注的是自我体验的“纯粹的自我意识”,而反对某种外力控制的观点,如反对由外部刺激 控制的行为主义观点:反对由记忆中的信息加工经验控制的认知观点;反对完全由潜意识 本能控制的精神分析观点等等。现象学理论取向重视人的心理、意识的整体分析,强调内 在因素作用,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现象学方法所带有的随意性、主观 性,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一切科学都肩负着为人类造福的任务,心理学也不例外。现代心理学在了解民意、选 拔人才、教育训练、维护健康和提高效率等方面早已承担了任务并做出了贡献。随着心理 学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心理学的内容趋于丰富,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学科发展具有综合化 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特点。 心理学的任务 (一)描述 描述,即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真相,不 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科学不同于艺术描述,它强调确定性、精确性。因此,心理学的描 述不仅借助于语言文字,而且借助于数字、公式、图示等。例如,以一份标准化智力测验 测量一群小学生,就可以计算出每一名学生的智商,再据以叙述每一名学生的智力,在这 个集体中所占的地位。正是由于有了科学的描述,人们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不再感到无从下 手了。 (二)解释 解释是对个体行为作进一步分析,探索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人的心理的产生、发 展和变化,包括某种特定性格的形成和改变,都必定依存于一定的条件。找出这些依存条 件及其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才能对心理现象的所以然给予科学的解释。例如,假设由统计 资料显示,每年五、六月间,高三年级学生患病的人数,比其它月份高出许多,研究者在 分析这个问题的原因时,可能解释为与高考压力有关。一般来说,生理特点、年龄因素 个人经历、生活方式和环境影响等,都可能成为解释心理的依据。当然,具体成因则因人 而异。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不容易直接观察,如何依据个体外在行为,来判断其内在的心 理现象,确实相当困难。所幸的是近年来有些心理学者,已设计出一些精密的方法,使他 们对个体的内在心理历程,能做科学的解释。 (三)预测 预测是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心理学不是算命学,但心
25 用的研究方法,因而使他们的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六)现象学理论取向 现象学理论取向是指哲学的一种认识观和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所谓“现象”,可以 看作是人对客体的一种纯粹的自我意识。这种纯粹的自我意识既非物质的,又非感性经验 的,而是“中性”的。所谓现象学的方法就在于考察并如实地描述这类“中性”的纯粹自 我意识的方法。 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心理学的直接影 响表现在,如格式塔心理学派对知觉的研究基 本上排除已有经验的影响,并反对一切前提或假设的解释,坚持对知觉的自然经验或直接 经验的如实描述;认为对自然经验的如实描述,就是对事物本质的还原。人本主义心理学 也持现象学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的基本动机是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个人都有一 种力求充分发展自己潜能的需求。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意识体验自身的力 量,而不把意识看作是意识之外某种力量的结果。换句话说,持现象学观点的心理学家关 注的是自我体验的“纯粹的自我意识”,而反对某种外力控制的观点,如反对由外部刺激 控制的行为主义观点;反对由记忆中的信息加工经验控制的认知观点;反对完全由潜意识 本能控制的精神分析观点等等。现象学理论取向重视人的心理、意识的整体分析,强调内 在因素作用,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现象学方法所带有的随意性、主观 性,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第三节 心理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一切科学都肩负着为人类造福的任务,心理学也不例外。现代心理学在了解民意、选 拔人才、教育训练、维护健康和提高效率等方面早已承担了任务并做出了贡献。随着心理 学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心理学的内容趋于丰富,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学科发展具有综合化 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特点。 一、心理学的任务 (一)描述 描述,即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真相,不 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科学不同于艺术描述,它强调确定性、精确性。因此,心理学的描 述不仅借助于语言文字,而且借助于数字、公式、图示等。例如,以一份标准化智力测验, 测量一群小学生,就可以计算出每一名学生的智商,再据以叙述每一名学生的智力,在这 个集体中所占的地位。正是由于有了科学的描述,人们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不再感到无从下 手了。 (二)解释 解释是对个体行为作进一步分析,探索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人的心理的产生、发 展和变化,包括某种特定性格的形成和改变,都必定依存于一定的条件。找出这些依存条 件及其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才能对心理现象的所以然给予科学的解释。例如,假设由统计 资料显示,每年五、六月间,高三年级学生患病的人数,比其它月份高出许多,研究者在 分析这个问题的原因时,可能解释为与高考压力有关。一般来说,生理特点、年龄因素、 个人经历、生活方式和环境影响等,都可能成为解释心理的依据。当然,具体成因则因人 而异。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不容易直接观察,如何依据个体外在行为,来判断其内在的心 理现象,确实相当困难。所幸的是近年来有些心理学者,已设计出一些精密的方法,使他 们对个体的内在心理历程,能做科学的解释。 (三)预测 预测是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心理学不是算命学,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