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万物之灵。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丰富多彩的、极其复杂的心理 活动和现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对许多 人来说,心理学可以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科学。说熟悉,是因为似乎每个人都略知一二 知道心理学在儿童教育、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等许多社会生活领域中有着重要作用。说陌 生,是因为许多人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面对21世纪高度发达和快速发展的社会 如何更加健康、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已成为当今每个人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在这样的时代 背景下,心理学自然的渗透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心理学也必将成为我们每个人联系最为 密切的科学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研究对象问题,是每一门学科都面临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正是因为研究对 象的独特性,才使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节主要论 述心理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如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心理现象系统,以及对心理 现象的基本认识等 心理学的含义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 psychology)一词是希腊文 psyche和 logos两词演变合成而来。 Psyche 意指“灵魂”, logos意指“知识”或“论述”等,合在一起就指研究人类灵魂的学问 “心理学”这一词最早出现是在16世纪,菲力普·梅兰奥逊(P. Melanchthon,1497~1560) 在其《论灵魂》一书首创“心理学”这个词,后来鲁道夫·高克莱尼斯(R. Goclenius,1574 1628)最早使用拉丁文“心理学”( psychologic)作为其著作的名称。真正使“心理学” 一词流传起来的还是克利斯提安·沃尔夫(C.Woff,1679~1754),他出版的《经验心理学》 和《理性心理学》两部著作是首次使用德语来表述“心理学”( psychologie)一词。再后 来,鲁斯齐(F. Rausch,1806~1841)首先使用英语“心理学”( psychology)一词 从古代哲学心理学过渡到现代科学心理学的漫长时间内,心理学的定义有过多次的变 化。如心理学是研究灵魂之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灵之学;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心理 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到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行为与心理的科学。最近 还有人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人性的科学。1989年第二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将心理学定义 为“关于人类心理的本性、功能和现象的科学”。1999年修订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心 理学定义为“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科学”。综上所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 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 理现象与物理现象、化学现象不同,心理现象是生命物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产生的。人有 心理现象,这是众所周知的,恩格斯曾誉之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①人的心理现象就 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感觉、知觉 想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这些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并不是杂乱 无章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从心 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以把人的心 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三个子系统。三个子系统以下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4
11 人为万物之灵。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丰富多彩的、极其复杂的心理 活动和现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对许多 人来说,心理学可以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科学。说熟悉,是因为似乎每个人都略知一二, 知道心理学在儿童教育、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等许多社会生活领域中有着重要作用。说陌 生,是因为许多人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面对 21 世纪高度发达和快速发展的社会, 如何更加健康、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已成为当今每个人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在这样的时代 背景下,心理学自然的渗透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心理学也必将成为我们每个人联系最为 密切的科学。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研究对象问题,是每一门学科都面临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正是因为研究对 象的独特性,才使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节主要论 述心理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如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心理现象系统,以及对心理 现象的基本认识等。 一、心理学的含义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是希腊文 psyche 和 logos 两词演变合成而来。Psyche 意指“灵魂”,logos 意指“知识”或“论述”等,合在一起就指研究人类灵魂的学问。 “心理学”这一词最早出现是在 16 世纪,菲力普·梅兰奥逊(P.Melanchthon,1497~1560) 在其《论灵魂》一书首创“心理学”这个词,后来鲁道夫·高克莱尼斯(R.Goclenius,1574~ 1628)最早使用拉丁文“心理学”(psychologia)作为其著作的名称。真正使“心理学” 一词流传起来的还是克利斯提安·沃尔夫(C.Woff,1679~1754),他出版的《经验心理学》 和《理性心理学》两部著作是首次使用德语来表述“心理学”(psychologie)一词。再后 来,鲁斯齐(F.Rausch,1806~1841)首先使用英语“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 从古代哲学心理学过渡到现代科学心理学的漫长时间内,心理学的定义有过多次的变 化。如心理学是研究灵魂之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灵之学;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心理 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到 20 世纪 60 年代,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行为与心理的科学。最近, 还有人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人性的科学。1989 年第二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将心理学定义 为“关于人类心理的本性、功能和现象的科学”。1999 年修订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心 理学定义为“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科学”。综上所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 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 理现象与物理现象、化学现象不同,心理现象是生命物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产生的。人有 心理现象,这是众所周知的,恩格斯曾誉之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 ①人的心理现象就 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感觉、知觉、 想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这些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并不是杂乱 无章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从心 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以把人的心 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三个子系统。三个子系统以下 ①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4
还分别有许多附属系统。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 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大家知道,当人们处于觉醒状态时,总是在从事着这样或那样 的活动,如生产劳动、工作、学习、科学实验、技术革新、文艺创作、经商贸易、社会交 往,乃至娱乐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人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与自己打交道的客观对 象(包括人和物)究竟是什么?为此,人们就需要不断地注意着、观察着、思考着、想象着 并且铭记着这些周围事物和对象。 当人们集中注意观察当前的事物时,即产生了感觉和知觉这样的心理活动;感觉和知 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个别属性和一般意义的认知。当人们在感觉 和知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着什么时,即产生了思维活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 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以进一步获得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知。当感知过的事物已 不在眼前时,在人脑中还会再次浮现该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而表象在人脑中再 加工改造的过程,即产生着想象活动:;想象乃是人的形象思维和创新事物的一种特有的心 理现象。此外还必须看到,感觉、知觉、表象、思维和想象等这些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 过程,而对构成这个连续过程起重要作用的一种心理条件,就是人对曾经过的各种事物大 多会以某种痕迹铭记在头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方式回想起来,并继续参与到 各种心理活动中去。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记忆,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它也是人类 极其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以上所描述的各种心理现象,总括而言,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 来的,对客观事物和对象在认识方面的心理活动 当然,人们在与周围事物和对象打交道时,绝不会只停留在认识方面。人们在认识事 物或他人的同时,还会表露出一定的态度,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感受和体验,如满意或不 满意、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淡、欢欣或忧虑、髙兴或烦恼、赞赏或鄙视、沉静或激动等 等。以上这些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态度体验,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 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活动。不仅如此,人们对与之打交道的事物和对象 并不总是满足于在认识、感受和体验上,人们还经常需要进一步对待他们、改造客观事物 和对象。为了处理好这些问题,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产生一定的需要和动机, 拟定目的和计划去行动。人们的这类活动叫做意志行动,而支配意志行动的许多内部因素 和过程,如人的动机、意向、决心、坚持性等等,也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在意志方面 的心理活动 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这三方面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都有其发生、 发展、终止或升华的过程。所以,这些心理活动都统称之为心理过程。而认识、情感、意 志三种心理过程又以其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人的整个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 理现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心理过程 从其活动结构和发生机制来看,具有人类的共同性,它们都受共同的规律所制约。但是, 心理过程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又不会是完全一样,这是因为人的心理过程总是体 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中,也会受到差异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个人心理的不同 倾向和特点。 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 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环境和教育的差异,以及自身各种因素的不同,人们 在形成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方面,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个别差异 上述这些差异,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倾向性相关联,在人
12 还分别有许多附属系统。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 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大家知道,当人们处于觉醒状态时,总是在从事着这样或那样 的活动,如生产劳动、工作、学习、科学实验、技术革新、文艺创作、经商贸易、社会交 往,乃至娱乐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人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与自己打交道的客观对 象(包括人和物)究竟是什么?为此,人们就需要不断地注意着、观察着、思考着、想象着, 并且铭记着这些周围事物和对象。 当人们集中注意观察当前的事物时,即产生了感觉和知觉这样的心理活动;感觉和知 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个别属性和一般意义的认知。当人们在感觉 和知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着什么时,即产生了思维活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 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以进一步获得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知。当感知过的事物已 不在眼前时,在人脑中还会再次浮现该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而表象在人脑中再 加工改造的过程,即产生着想象活动;想象乃是人的形象思维和创新事物的一种特有的心 理现象。此外还必须看到,感觉、知觉、表象、思维和想象等这些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 过程,而对构成这个连续过程起重要作用的一种心理条件,就是人对曾经过的各种事物大 多会以某种痕迹铭记在头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方式回想起来,并继续参与到 各种心理活动中去。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记忆,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它也是人类 极其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以上所描述的各种心理现象,总括而言,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 来的,对客观事物和对象在认识方面的心理活动。 当然,人们在与周围事物和对象打交道时,绝不会只停留在认识方面。人们在认识事 物或他人的同时,还会表露出一定的态度,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感受和体验,如满意或不 满意、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淡、欢欣或忧虑、高兴或烦恼、赞赏或鄙视、沉静或激动等 等。以上这些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态度体验,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 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活动。不仅如此,人们对与之打交道的事物和对象, 并不总是满足于在认识、感受和体验上,人们还经常需要进一步对待他们、改造客观事物 和对象。为了处理好这些问题,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产生一定的需要和动机, 拟定目的和计划去行动。人们的这类活动叫做意志行动,而支配意志行动的许多内部因素 和过程,如人的动机、意向、决心、坚持性等等,也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在意志方面 的心理活动。 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这三方面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都有其发生、 发展、终止或升华的过程。所以,这些心理活动都统称之为心理过程。而认识、情感、意 志三种心理过程又以其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人的整个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 理现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心理过程, 从其活动结构和发生机制来看,具有人类的共同性,它们都受共同的规律所制约。但是, 心理过程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又不会是完全一样,这是因为人的心理过程总是体 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中,也会受到差异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个人心理的不同 倾向和特点。 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 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环境和教育的差异,以及自身各种因素的不同,人们 在形成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方面,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个别差异。 上述这些差异,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倾向性相关联,在人
们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中,也常常反映着个人的许多不同的心理特点。譬如说,对 同一事物的认识,有的人感知敏锐、思维深刻、想象丰富;而有的人则感知迟缓、思维肤 浅、想象贫乏。有的人记忆速度快且保持长久;有的人则记得慢且易遗忘。有的人善于形 象思维:有的人则善于抽象思维。有的人善于解决问题、富于创造;而有的人则遵循常规、 不善开拓等等。凡此种种在认识及其活动效率方面表现的不同,就形成了人们在能力或智 力方面的个别差异。再如,有的人性情暴烈,易于激动;有的人则性情温和,不易发脾气 有的人反应迟缓,情感内向;有的人反应敏捷、情感外向。有的人情感深沉、动作有力 而有的人则心境易变、行动不定等等。这些表现在情感、情绪等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不同 特点,就形成人们在气质方面的个别差异。此外,还有的人经常是活泼愉快的;有的人则 经常多愁善感。有的人善于交际:有的人则安然沉静。有的人勇敢顽强:有的人怯懦软弱。 有的人主动进取;有的人被动不前。有的人机智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大公无私 有的人私心重重……凡此种种经常表现在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就形成了 人们在性格方面的个别差异。 人们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心理学统称为个性心理特点。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 的个性心理,或简称个性。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普通心理学 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心理状态 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 种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状态。例如,伴随着心理过程的注意 状态: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出现的灵感状态;在情绪过程中出现的心境状态、激情状态 在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心、决心和犹豫状态等等。这些心理状态,只是在心理活动的 进程中,在一定的时限出现的某种相对持续的状态,它既不象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 也不同于个性心理特点那样持久、稳定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 节。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常会出现某种激情,可能只是一时地激动;但是,这种 心理状态如果经常不能主动加以控制,那么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这个人性情暴烈、易发 脾气等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又如,一个人可能处事一时犹豫,不是对什么事都犹豫,这 是常会出现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但如果久而久之任其发展下去,成为习惯,也容易形 成像优柔寡断这样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 根据以上对人的心理活动系统的描述,现在我们可以把人的心理现象大致分类,概括 列表如下(表1-1): 表1-1心理现象分类 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 心「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 个性心田∫个性倾向性一需要、动机、倌念、理想、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以上所述,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内容。必须指出,上面对心理现象的分类,只 为读者便于了解和掌握。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 影响,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13 们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中,也常常反映着个人的许多不同的心理特点。譬如说,对 同一事物的认识,有的人感知敏锐、思维深刻、想象丰富;而有的人则感知迟缓、思维肤 浅、想象贫乏。有的人记忆速度快且保持长久;有的人则记得慢且易遗忘。有的人善于形 象思维;有的人则善于抽象思维。有的人善于解决问题、富于创造;而有的人则遵循常规、 不善开拓等等。凡此种种在认识及其活动效率方面表现的不同,就形成了人们在能力或智 力方面的个别差异。再如,有的人性情暴烈,易于激动;有的人则性情温和,不易发脾气。 有的人反应迟缓,情感内向;有的人反应敏捷、情感外向。有的人情感深沉、动作有力; 而有的人则心境易变、行动不定等等。这些表现在情感、情绪等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不同 特点,就形成人们在气质方面的个别差异。此外,还有的人经常是活泼愉快的;有的人则 经常多愁善感。有的人善于交际;有的人则安然沉静。有的人勇敢顽强;有的人怯懦软弱。 有的人主动进取;有的人被动不前。有的人机智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大公无私; 有的人私心重重……凡此种种经常表现在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就形成了 人们在性格方面的个别差异。 人们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心理学统称为个性心理特点。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 的个性心理,或简称个性。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普通心理学 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心理状态 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 种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状态。例如,伴随着心理过程的注意 状态;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出现的灵感状态;在情绪过程中出现的心境状态、激情状态; 在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心、决心和犹豫状态等等。这些心理状态,只是在心理活动的 进程中,在一定的时限出现的某种相对持续的状态,它既不象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 也不同于个性心理特点那样持久、稳定。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 节。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常会出现某种激情,可能只是一时地激动;但是,这种 心理状态如果经常不能主动加以控制,那么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这个人性情暴烈、易发 脾气等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又如,一个人可能处事一时犹豫,不是对什么事都犹豫,这 是常会出现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但如果久而久之任其发展下去,成为习惯,也容易形 成像优柔寡断这样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 根据以上对人的心理活动系统的描述,现在我们可以把人的心理现象大致分类,概括 列表如下(表 1–1): 表 1–1 心理现象分类 以上所述,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内容。必须指出,上面对心理现象的分类,只 为读者便于了解和掌握。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 影响,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反之,认 识活动又总是受到情感和意志因素的极大影响。此外,情感又是意志行动积极的动力因素 反之,意志行动又丰富着情感。第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个性 倾向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点也反映出个人的倾向,两者在总体上体现着一个 人完整的个性。第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 “动态一过渡态一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 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反之,已形成的个性 倾向和特点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的色彩。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 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即对心理实质的理解问题,是科学心理学必须首先回答的 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诸如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它依存于什么?它来源于何处等,这些 问题既涉及到根本的哲学观点,又涉及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许多成果。 (一)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需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 体。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 的物质载体。 19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解剖生理学的实验研究,对人脑的结构和功能逐 渐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早在1830年,我国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根据对尸体的解剖和大脑疾 病的临床观察,否定了古代的“心脏说”(认为心脏是心理的主要器官),断定“灵机、记 性不在心,在脑”,并从解剖学上指出了感觉器官与中枢神经的联系,如“两耳通脑,所 听之声归于脑”。同时,王清任还细心观察了婴儿大脑的发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无疑, 这是在我国较早通过科学观察和实践确立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认识 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P. Broca,1824~1880)发现一位病人虽然能听懂别人的 讲话,发音器官也无损,但就是自己不能讲话。这个病人死后在解剖尸体时,发现大脑左 半球额叶的额下回后部由于脑溢血造成一块内伤。因而证明大脑的这个部位与人的言语表 达能力有关,后被确定为“言语运动中枢”,属于这个中枢的疾病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71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威尔尼克(C. Wernicke,1848~1905)发现大脑额叶的额上回后 部损伤的病人,虽然能听懂音乐,但听不懂言语。以后这个部位被确认为“言语听觉中枢 属于这个中枢的病症称为“听觉失语症”。1870年,法国医生古希塔维·弗里奇 (G. Fritsch,1838~1927)在给伤员包扎头部伤口时,发现触及裸露的大脑皮层能引起对 侧肢体的运动。与此同时,法国生理学家艾德尔德·希齐格(E. Hitzig,1838~1907)也 观察到用电击刺激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可以引起眼的运动。以后二人合作用动物进行实 验,发现刺激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能有规律地引起一定肌肉群的收缩,因而确认大脑 皮层中央前回为皮层运动区,并绘制了皮层运动机能定位图。现代科学研究还表明,大脑 皮层机能定位是相对的,大脑皮层及整个神经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机能系统。人的各种心理 和行为不仅直接依赖于大脑的有关部位;同时也都是神经系统中各部分协同活动的结果 从生物演化的历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生物演化到具有一定 神经组织的动物机体才开始出现简单的心理现象。人脑则是生命物质发展的最高阶段,被 称之为“自然的王冠”。人脑是人体整个神经系统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位于脑的顶部的 大脑,更是心理的高级神经中枢。整个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的重量占整个脑重的80%。 大脑表面覆盖着3-4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皮层。皮层表面凹凸不平,形成沟回,它由
14 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反之,认 识活动又总是受到情感和意志因素的极大影响。此外,情感又是意志行动积极的动力因素; 反之,意志行动又丰富着情感。第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个性 倾向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点也反映出个人的倾向,两者在总体上体现着一个 人完整的个性。第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 “动态—过渡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 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反之,已形成的个性 倾向和特点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的色彩。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 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二、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即对心理实质的理解问题,是科学心理学必须首先回答的一 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诸如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它依存于什么?它来源于何处等,这些 问题既涉及到根本的哲学观点,又涉及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许多成果。 (一)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需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 体。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 的物质载体。 19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解剖生理学的实验研究,对人脑的结构和功能逐 渐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早在 1830 年,我国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根据对尸体的解剖和大脑疾 病的临床观察,否定了古代的“心脏说”(认为心脏是心理的主要器官),断定“灵机、记 性不在心,在脑”,并从解剖学上指出了感觉器官与中枢神经的联系,如“两耳通脑,所 听之声归于脑”。同时,王清任还细心观察了婴儿大脑的发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无疑, 这是在我国较早通过科学观察和实践确立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认识。 1861 年,法国医生布洛卡(P.Broca,1824~1880)发现一位病人虽然能听懂别人的 讲话,发音器官也无损,但就是自己不能讲话。这个病人死后在解剖尸体时,发现大脑左 半球额叶的额下回后部由于脑溢血造成一块内伤。因而证明大脑的这个部位与人的言语表 达能力有关,后被确定为“言语运动中枢”,属于这个中枢的疾病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1871 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威尔尼克(C.Wernicke,1848~1905)发现大脑额叶的额上回后 部损伤的病人,虽然能听懂音乐,但听不懂言语。以后这个部位被确认为“言语听觉中枢”, 属于这个中枢的病症称为“听觉失语症”。1870 年,法国医生古希塔维·弗里奇 (G.Fritsch,1838~1927)在给伤员包扎头部伤口时,发现触及裸露的大脑皮层能引起对 侧肢体的运动。与此同时,法国生理学家艾德尔德·希齐格(E.Hitzig,1838~1907)也 观察到用电击刺激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可以引起眼的运动。以后二人合作用动物进行实 验,发现刺激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能有规律地引起一定肌肉群的收缩,因而确认大脑 皮层中央前回为皮层运动区,并绘制了皮层运动机能定位图。现代科学研究还表明,大脑 皮层机能定位是相对的,大脑皮层及整个神经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机能系统。人的各种心理 和行为不仅直接依赖于大脑的有关部位;同时也都是神经系统中各部分协同活动的结果。 从生物演化的历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生物演化到具有一定 神经组织的动物机体才开始出现简单的心理现象。人脑则是生命物质发展的最高阶段,被 称之为“自然的王冠”。人脑是人体整个神经系统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位于脑的顶部的 大脑,更是心理的高级神经中枢。整个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的重量占整个脑重的 80%。 大脑表面覆盖着 3-4 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皮层。皮层表面凹凸不平,形成沟回,它由
150亿个脑细胞分六层组成,按不同的密度,大小和类型相互交错在一起,并同由脑细胞 延伸出来的无数神经纤维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十分可观的“通讯 网络”(见图1-1)。大脑的主要机能就是接受、分析综合、贮存和发布各种信息。有机体 的所有感觉器官把各种刺激、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皮层的加工整理,做出决策,然 后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而各器官和各系统活动的状况又通过信息环路 反馈报告给大脑,并接受大脑的评价和修正,以更精确地调节人的活动。新近关于人脑研 究的成果表明,在大脑皮层上虽然有各种机能区域的划分,如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 中枢),顶叶(躯体感觉和运动中枢)等等,但额叶区域的功能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极其特 殊的意义,这是由于人类的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不承担具体的感觉和运动的功能,因而可 以集中用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智慧活动(见图1-2)。人类正是依靠人脑的这种特 有的机能,制造出每秒运算一亿五千次的电了计算机和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 ③D C.黑狸狸 器嗅觉 ■视觉 图1-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 图1-2人类为什么能思维 周围神经系统 人脑不为别的任务所占据 1.脑:2.脊髓;3、4,周围神经系统 (图中C与D是按实际比例画出 A与B稍有放大) 注意:图片中C“黑狸狸脑”应该是“黑猩猩脑”。 二)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 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主要是说明一切心理活动只有依附于脑器官及其机能才能实现 但这并不等于说人脑本身就会自动产生心理现象。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 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客观现实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 而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的则是人生存的周围环境,即人的现实社会生活条件。 人的心理对人生存环境依存性的有力佐证就是所谓“狼孩事件”。在印度曾发现一个狼孩 所谓“狼孩”,即是在婴儿时被狼叼去,并在狼群中生活长大的小孩。8岁时被人发现带 回到人类社会,当时只相当于6个月婴儿的心理水平,习性几乎和动物一样,用四肢走路 用双手和膝盖着地歇息,喜吃生冷的东西,直接用嘴吃扔在地上的肉,用舌舔流质食物, 怕光、怕火、怕水,从不让人洗澡,不习惯穿衣盖被。 这个狼孩经过强化训练和教育之后,10岁时才学会站立,12岁时才学会六个单词,14 时才学会走路,15岁时学会45个单词,并能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17岁时死去。这个 狼孩虽然是人生的,具有人的一切组织、器官和神经系统,即具有产生人的心理的生物基
15 150 亿个脑细胞分六层组成,按不同的密度,大小和类型相互交错在一起,并同由脑细胞 延伸出来的无数神经纤维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十分可观的“通讯 网络”(见图 1-1)。大脑的主要机能就是接受、分析综合、贮存和发布各种信息。有机体 的所有感觉器官把各种刺激、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皮层的加工整理,做出决策,然 后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而各器官和各系统活动的状况又通过信息环路 反馈报告给大脑,并接受大脑的评价和修正,以更精确地调节人的活动。新近关于人脑研 究的成果表明,在大脑皮层上虽然有各种机能区域的划分,如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 中枢),顶叶(躯体感觉和运动中枢)等等,但额叶区域的功能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极其特 殊的意义,这是由于人类的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不承担具体的感觉和运动的功能,因而可 以集中用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智慧活动(见图 1-2)。人类正是依靠人脑的这种特 有的机能,制造出每秒运算一亿五千次的电了计算机和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 注意:图片中 C“黑狸狸脑”应该是“黑猩猩脑”。 (二)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 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主要是说明一切心理活动只有依附于脑器官及其机能才能实现; 但这并不等于说人脑本身就会自动产生心理现象。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 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客观现实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 而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的则是人生存的周围环境,即人的现实社会生活条件。 人的心理对人生存环境依存性的有力佐证就是所谓“狼孩事件”。在印度曾发现一个狼孩。 所谓“狼孩”,即是在婴儿时被狼叼去,并在狼群中生活长大的小孩。8 岁时被人发现带 回到人类社会,当时只相当于 6 个月婴儿的心理水平,习性几乎和动物一样,用四肢走路, 用双手和膝盖着地歇息,喜吃生冷的东西,直接用嘴吃扔在地上的肉,用舌舔流质食物, 怕光、怕火、怕水,从不让人洗澡,不习惯穿衣盖被。 这个狼孩经过强化训练和教育之后,10 岁时才学会站立,12 岁时才学会六个单词,14 时才学会走路,15 岁时学会 45 个单词,并能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17 岁时死去。这个 狼孩虽然是人生的,具有人的一切组织、器官和神经系统,即具有产生人的心理的生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