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柳”多种于槍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 愁之多之广之深。“絮”,柳絮 【相关名诗】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暂凭樽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北朝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枝》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6、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唐·戴叔伦《折杨柳》 那么我们怎么从文化角度来感悟柳呢?我是这样感悟的 【温馨感悟】 站在水边的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婉约的诗人“柳七郎”在爱情的舞台边,用柔情的柳,作思念的 旗帜 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是女子,生活在古诗的河边。宋朝某个朴素的黄昏,一个女词人 在幻想中用月亮作了顶帽子,戴在柳梢头上,与魂牵梦萦的恋人约会在浪漫的青春树下。 童话般的爱情,美得惊心动魄 杨柳依依”,这个薄命的女子,一低头的温柔,有着不胜凉风的娇羞 这个缠缠绵绵的女子,从《诗经》的河边走来,水滋养出温温婉婉的性格,小鸟般柔柔地偎 依在唐诗宋词的情韵里,眼波一横,就醉了无数离人。 翠翠绿绿一身旗袍装,是饮下王维那杯劝行的酒后,用三月春风的剪刀裁成,再镶上朱淑贞 那顶柳梢头上的月亮帽,缀一朵陆游伤感的沈园老绵,挂几串李白玉笛声中的故园情,画两 道让白居易垂泪的如柳眉,于是,柳就在诗歌和民间行走,成为爱情、友情、伤情、离情的 代言人。 水边长大的女子,古典的温柔传承至今: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康桥景物万千,但洋景物不能指明“柳”代言的传统内涵。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如烟的女子,“绊(bdn)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柔条垂拂,体态轻盈,在春光明媚里“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这个清新的女子,玩皮的女子,翠绿的女子,含愁的女子,娇羞的女子,烟霞似的女子,平 平仄仄飘韵的女子 就让她永远站在水边,隔着诗歌的河流,飘渺成在水一方的温柔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 愁之多之广之深。“絮”,柳絮。 【相关名诗】 1、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暂凭樽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北朝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枝》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6、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唐·戴叔伦《折杨柳》 那么我们怎么从文化角度来感悟柳呢?我是这样感悟的。 【温馨感悟】: 站在水边的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婉约的诗人“柳七郎”在爱情的舞台边,用柔情的柳,作思念的 旗帜。 “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是女子,生活在古诗的河边。宋朝某个朴素的黄昏,一个女词人 在幻想中用月亮作了顶帽子,戴在柳梢头上,与魂牵梦萦的恋人约会在浪漫的青春树下。 童话般的爱情,美得惊心动魄。 “杨柳依依”,这个薄命的女子,一低头的温柔,有着不胜凉风的娇羞。 这个缠缠绵绵的女子,从《诗经》的河边走来,水滋养出温温婉婉的性格,小鸟般柔柔地偎 依在唐诗宋词的情韵里,眼波一横,就醉了无数离人。 翠翠绿绿一身旗袍装,是饮下王维那杯劝行的酒后,用三月春风的剪刀裁成,再镶上朱淑贞 那顶柳梢头上的月亮帽,缀一朵陆游伤感的沈园老绵,挂几串李白玉笛声中的故园情,画两 道让白居易垂泪的如柳眉,于是,柳就在诗歌和民间行走,成为爱情、友情、伤情、离情的 代言人。 水边长大的女子,古典的温柔传承至今: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康桥景物万千,但洋景物不能指明“柳”代言的传统内涵。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如烟的女子,“绊(bàn)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柔条垂拂,体态轻盈,在春光明媚里“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这个清新的女子,玩皮的女子,翠绿的女子,含愁的女子,娇羞的女子,烟霞似的女子,平 平仄仄飘韵的女子…… 就让她永远站在水边,隔着诗歌的河流,飘渺成在水一方的温柔
【温馨提示】:这是我个人对该种物象的感悟,这样的感悟也许是大众化的,也许是个性化 的,但“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年哈姆雷特”,我的感悟点与同学们未必相同,所以仅作 参考,如果你学会了用文化的眼光审视事物,你也会写出充满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的文章。 我是用诗意的感悟代替枯燥的说教,用诗的语言点燃同学们的灵性,这在中国教育界应该是 第一次尝试,这样的尝试效果怎么样,同学们自己感悟。但愿这种以诗解诗的方法,以现代 诗白话古诗的做法,能得到广大师生乃至教育界的认可。 当然文化物象是很多的,但我们从柳身上己经学会了从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它,欣赏它,品味 它。要走进古典文化的殿堂,重要的是把握“意象”这把钥匙 意象是把钥匙 意象是文化的浓缩。 滴露,一茎草,一弯月,一段风,都蕴含着文化或文学的内涵。 读懂意象、典故,诗才明明白白袒露心灵 所谓意象,“象”是视觉形象,指诗歌所借之景与物。“意”,即人的主观情感。意象,即 是将主观思想感情与外在物象的统 但我们读诗只看到排列的文字物象,意却在物象的包裹中,不解意象的人,将被排拒在诗歌 的门外 梅、兰、竹、菊隐含着君子的美德,美丽的明月却寄托着思乡之情,柔情万千的柳牵着离人 的愁,轻盈的燕子滑翔在春天与爱情的天空。世间万物被古代文人捆绑着厚厚的一层情,让 后人也在其中挣扎 梧桐细雨,草木摇落,蝉鸣髙远,杜鹃啼血,猿猴哀啸,松桕傲霜,鸿雁传书,红豆相思…… 全部进行了文化“打包”,没有意象“解压”,是无法释放其中的深刻内涵的。 意象其实就象文化操作系统的RAR或ZiP软件,可以把压缩过的诗歌的情感文件全部释放 所以要进入古文化的大门,首先掌握意象的钥匙 文化作文的写作积累(下) 、诗词积累 文化作文的分类中第一种就是诗词底蕴,那么诗词名句自然是写作的必备素材。中国 是诗的王国,从《诗经》开始,几千年历史由诗歌堆积而成,仅唐诗就达到九万多首。那么 怎样才能最有效地积累和理解诗词,便于高效地引用和化用呢?一般说来最有效的是进行分 类积累,记住诗句和诗人,如果同时还能记住作品名称当然更好。不过大体了解诗人作品风 格、思想性格、人生追求等情况,对理解、背记、和写作运用都有很大帮助。阅读背诵诗句 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诗词意象的有关知识,赏析重要名句意境,个性地运用和表达这些名句潜 在的亮点 分类积累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比如:我们可以按事物分类可分为“诗中日”、“诗中山”、“诗中愁”等,可以按作家分 类如“李白名句”、“屈原名句”等,可以按作品分类如“《周易》名句”、“《尚书》名 句”等分类整理,这样同学们容易背记和管理 比如按作品分类 《诗经》中的名句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温馨提示】:这是我个人对该种物象的感悟,这样的感悟也许是大众化的,也许是个性化 的,但“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年哈姆雷特”,我的感悟点与同学们未必相同,所以仅作 参考,如果你学会了用文化的眼光审视事物,你也会写出充满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的文章。 我是用诗意的感悟代替枯燥的说教,用诗的语言点燃同学们的灵性,这在中国教育界应该是 第一次尝试,这样的尝试效果怎么样,同学们自己感悟。但愿这种以诗解诗的方法,以现代 诗白话古诗的做法,能得到广大师生乃至教育界的认可。 当然文化物象是很多的,但我们从柳身上已经学会了从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它,欣赏它,品味 它。要走进古典文化的殿堂,重要的是把握“意象”这把钥匙。 意象是把钥匙 意象是文化的浓缩。 一滴露,一茎草,一弯月,一段风,都蕴含着文化或文学的内涵。 读懂意象、典故,诗才明明白白袒露心灵。 所谓意象,“象”是视觉形象,指诗歌所借之景与物。“意”,即人的主观情感。意象,即 是将主观思想感情与外在物象的统一。 但我们读诗只看到排列的文字物象,意却在物象的包裹中,不解意象的人,将被排拒在诗歌 的门外。 梅、兰、竹、菊隐含着君子的美德,美丽的明月却寄托着思乡之情,柔情万千的柳牵着离人 的愁,轻盈的燕子滑翔在春天与爱情的天空。世间万物被古代文人捆绑着厚厚的一层情,让 后人也在其中挣扎。 梧桐细雨,草木摇落,蝉鸣高远,杜鹃啼血,猿猴哀啸,松柏傲霜,鸿雁传书,红豆相思…… 全部进行了文化“打包”,没有意象“解压”,是无法释放其中的深刻内涵的。 意象其实就象文化操作系统的 RAR 或 ZiP 软件,可以把压缩过的诗歌的情感文件全部释放。 所以要进入古文化的大门,首先掌握意象的钥匙。 文化作文的写作积累(下) 一、诗词积累 文化作文的分类中第一种就是诗词底蕴,那么诗词名句自然是写作的必备素材。中国 是诗的王国,从《诗经》开始,几千年历史由诗歌堆积而成,仅唐诗就达到九万多首。那么 怎样才能最有效地积累和理解诗词,便于高效地引用和化用呢?一般说来最有效的是进行分 类积累,记住诗句和诗人,如果同时还能记住作品名称当然更好。不过大体了解诗人作品风 格、思想性格、人生追求等情况,对理解、背记、和写作运用都有很大帮助。阅读背诵诗句 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诗词意象的有关知识,赏析重要名句意境,个性地运用和表达这些名句潜 在的亮点。 分类积累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比如:我们可以按事物分类可分为“诗中日”、“诗中山”、“诗中愁”等,可以按作家分 类如“李白名句”、“屈原名句”等,可以按作品分类如“《周易》名句”、“《尚书》名 句”等分类整理,这样同学们容易背记和管理。 比如按作品分类: 《诗经》中的名句: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等等 比如按作家分类 辛弃疾的名句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3.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宋·辛弃疾·鹧鸪天)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 比如按系统分类 比如“诗中别”,可进行如此归纳: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轲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 与友人元二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 间的“景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 世情已逐浮云去,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 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堪冷落清秋节”,这是词人柳永与恋人之间的“伤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 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 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 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 相信学生对离别的认识会因此而深刻 二、历史文化名人 历史文化名人的重要事迹或相关轶事,主要作品内容、风格,表现其精神品质和艺术品位的 名句等等,在文化作文的写作中经常综合运用,因此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掌握显得相当重要。 一般说来要掌握他们的“生平简介”、“相关事迹”、“主要作品”、“重要名句”以及“名 人评价”。对历史文化名人有了全方位了解,写作时可随意剪裁取舍,很快就会写出满意的 文章 现以“陶渊明”为例,谈谈对历史文化名人的素材掌握。 陶渊明 【生平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今江西 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kαn)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 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 做官。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 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 不久就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相关事迹】 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初次做官: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出仕的原因可能有二。第一,可能与他渴望建功 立业的早年抱负有关。现在我们心目中的陶渊明往往是一个淡薄名利的隐士,这大体上不错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等等 比如按作家分类: 辛弃疾的名句: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 3.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宋·辛弃疾·鹧鸪天)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 比如按系统分类 比如“诗中别”,可进行如此归纳: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轲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 与友人元二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 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 “世情已逐浮云去,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 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 堪冷落清秋节”,这是词人柳永与恋人之间的“伤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 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 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 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 相信学生对离别的认识会因此而深刻。 二、历史文化名人 历史文化名人的重要事迹或相关轶事,主要作品内容、风格,表现其精神品质和艺术品位的 名句等等,在文化作文的写作中经常综合运用,因此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掌握显得相当重要。 一般说来要掌握他们的“生平简介”、“相关事迹”、“主要作品”、“重要名句”以及“名 人评价”。对历史文化名人有了全方位了解,写作时可随意剪裁取舍,很快就会写出满意的 文章。 现以“陶渊明”为例,谈谈对历史文化名人的素材掌握。 陶渊明 【生平简介】: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名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今江西 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kǎn)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 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 做官。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 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 不久就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相关事迹】: 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初次做官: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出仕的原因可能有二。第一,可能与他渴望建功 立业的早年抱负有关。现在我们心目中的陶渊明往往是一个淡薄名利的隐士,这大体上不错
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最起码早年的陶渊明曾颇有壮志,他的《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 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qian)翮(he)思远翥(zhu)”,而他的《拟古》则云:“少时 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ye)至幽州。”表现一种任侠的精神。第二,与 亲老家贫有关。这一点他诗文中并不讳言:“畴昔苦长饥,投耒(lei)去学仕。将养不得节, 冻馁固缠己。是时向年立,志意多所耻,……”(《饮酒》)说自己是由于生活困难,年近而 立,不得已而出仕的。但这次出仕时间并不长,不久即以不堪吏职而辞职,后来江州又召他 为主薄,他也未就任 第二次做官:约在三十五岁时,他出仕到江陵,担任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 桓玄是一个有野心的军阀,他占据长江中上游,对晋室虎视眈眈,图谋篡夺。陶渊明至江州 后,可能看到桓(huan)玄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对于他企图篡弑的丑剧也很 憎恶,于是又产生了归隐之念,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中就说 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的诗又说: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恰好在他三十七岁这一年, 他的母亲去逝,按古代丁忧规矩,陶渊明便辞职回家了,守丧(sang)三年 第三次出仕:在四十岁时,他出仕先任镇将军刘裕的参军。但是他的心情仍是矛盾的, 方面他有幻想与希望,另一方面又疑虑重重。很可能他与刘裕仍然合不来,所以第二年改 官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同年八年,他又以“耕植不足以自给”,求任彭泽令。但到了 十一月,不过八十多天,就以“不愿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从此以后,陶渊明再未出仕, 从四十一岁起辞官至去逝,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 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 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 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就是陶渊明一生的大概情况 【主要作品】: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这些文章质朴自然 言浅意深,深为后世推崇。陶渊明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 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善于将深刻的晢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 诗中的珠玉”。如《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有类似的特点:“少无适俗韵,性 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 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诗大约 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归园田居》之三:“种豆 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陶渊明虽栖身田园,却仍未忘怀现实,也未消沉颓废,这种执著于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体现 在诗歌创作中就形成了陶诗的另一种风格:豪放旷达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等诗 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愤雄壮的风格。 【名家评论】 梁钟嵘:每观其文,想其人德。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诗品》 宋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 宋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 近代梁启超:“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陶渊明)笑。”“最能领略自然之美
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最起码早年的陶渊明曾颇有壮志,他的《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 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qiān)翮(hé)思远翥(zhù)”,而他的《拟古》则云:“少时 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yè)至幽州。”表现一种任侠的精神。第二,与 亲老家贫有关。这一点他诗文中并不讳言:“畴昔苦长饥,投耒(lěi)去学仕。将养不得节, 冻馁固缠己。是时向年立,志意多所耻,……”(《饮酒》)说自己是由于生活困难,年近而 立,不得已而出仕的。但这次出仕时间并不长,不久即以不堪吏职而辞职,后来江州又召他 为主薄,他也未就任。 第二次做官:约在三十五岁时,他出仕到江陵,担任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 桓玄是一个有野心的军阀,他占据长江中上游,对晋室虎视眈眈,图谋篡夺。陶渊明至江州 后,可能看到桓(huán)玄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对于他企图篡弑的丑剧也很 憎恶,于是又产生了归隐之念,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中就说 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的诗又说: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恰好在他三十七岁这一年, 他的母亲去逝,按古代丁忧规矩,陶渊明便辞职回家了,守丧(sāng)三年。 第三次出仕:在四十岁时,他出仕先任镇将军刘裕的参军。但是他的心情仍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有幻想与希望,另一方面又疑虑重重。很可能他与刘裕仍然合不来,所以第二年改 官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同年八年,他又以“耕植不足以自给”,求任彭泽令。但到了 十一月,不过八十多天,就以“不愿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从此以后,陶渊明再未出仕, 从四十一岁起辞官至去逝,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 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 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 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这 就是陶渊明一生的大概情况。 【主要作品】: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这些文章质朴自然, 言浅意深,深为后世推崇。陶渊明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 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 诗中的珠玉”。如《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有类似的特点:“少无适俗韵,性 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 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诗大约 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归园田居》之三:“种豆 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陶渊明虽栖身田园,却仍未忘怀现实,也未消沉颓废,这种执著于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体现 在诗歌创作中就形成了陶诗的另一种风格:豪放旷达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等诗 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愤雄壮的风格。 【名家评论】 梁 钟嵘:每观其文,想其人德。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诗品》) 宋 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 引) 宋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 近代 梁启超:“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陶渊明)笑。”“最能领略自然之美
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 现代鲁迅:陶潜、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 现当代朱光潜:渊明则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思其为艺术。 【重要名句】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 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6)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0)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细流。 这样我们就较完整地掌握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写作素材,写作时可以自由地、从容地选择我们 需要的材料 重要历史事件 重要历史事件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文化作文的重要素材,同学们在历史 课上己经学过,诸如春秋争霸、三国鼎立、文景之治、安史之乱、鸦片战争等等,在写作中 可以随意运用。这里就不再详述。 文化作文句段写作方法 文化作文芳香灿烂,美不胜收,那么文化作文在句子、段落和篇章组合上有哪些规律? 它们鲜活的美丽是如何产生的?这些美丽的彩虹在层次上有无高下之别?我们在写作中该 怎样遵循和利用这些规律来创写美的句子? 让我们来感悟文化作文吧,从感悟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第一节:底蕴成句 【温馨点拨】:底蕴成句是把含有文化底蕴的内容表达成句。底蕴成句有三种情况:一是将 某一句诗或文句直接引用或化用,使之成为一个句子。它是底蕴写作的基础。作文的题目 题记、小标题、正文都可以直接引用和化用古诗文,丰富作文内涵,增加作文文采 二是将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广为人知的事迹或细节用简洁的语言排列出来,引起人们情感上 的共鸣和理性的认同。 三是将相关历史人物与表现该人物品质、思想或性格等特点的诗文句子相结合,共同表现文 章主题 先讲第一种情况,引用古诗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引用。如: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这 种直白让人感觉幼稚。 第二个层次是名句后面有一定阐述。表达式为:名言+意境。如:①“生命就是‘感时花溅
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 现代 鲁迅:陶潜、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 现当代 朱光潜:渊明则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思其为艺术。 【重要名句】: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 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6)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0)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细流。 这样我们就较完整地掌握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写作素材,写作时可以自由地、从容地选择我们 需要的材料。 三、重要历史事件 重要历史事件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文化作文的重要素材,同学们在历史 课上已经学过,诸如春秋争霸、三国鼎立、文景之治、安史之乱、鸦片战争等等,在写作中 可以随意运用。这里就不再详述。 文化作文句段写作方法 文化作文芳香灿烂,美不胜收,那么文化作文在句子、段落和篇章组合上有哪些规律? 它们鲜活的美丽是如何产生的?这些美丽的彩虹在层次上有无高下之别?我们在写作中该 怎样遵循和利用这些规律来创写美的句子? 让我们来感悟文化作文吧,从感悟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第一节:底蕴成句 【温馨点拨】:底蕴成句是把含有文化底蕴的内容表达成句。底蕴成句有三种情况:一是将 某一句诗或文句直接引用或化用,使之成为一个句子。它是底蕴写作的基础。作文的题目、 题记、小标题、正文都可以直接引用和化用古诗文,丰富作文内涵,增加作文文采。 二是将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广为人知的事迹或细节用简洁的语言排列出来,引起人们情感上 的共鸣和理性的认同。 三是将相关历史人物与表现该人物品质、思想或性格等特点的诗文句子相结合,共同表现文 章主题。 先讲第一种情况,引用古诗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引用。如: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这 种直白让人感觉幼稚。 第二个层次是名句后面有一定阐述。表达式为:名言+意境。如:①“生命就是 ‘感时花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