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第五章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目的|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各类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掌握生理小种 要求的概念,掌握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重点生理小种的概念,病原物致病性变异途径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共生、共栖和寄生 8学时 1、共生关系 理论讲授 2、共栖关系 举例说明 3、寄生关系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1、寄生性和致病性的概念 2、活体营养和死体营养 生理小种的概念 四、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1、致病性:是病原物的质的属性 2、毒力:不同病原物致病性差异用毒力强弱表示 侵袭力:表示病原物的致病效能。 (二)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途径: 1、无性重组 2、有性重组 3、突变 4、适应 五、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1、获取寄主的生活物质 2、机械压力 3、酶的作用 4、毒素 5、生长调节物质
6 名 称 第五章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目 的 要 求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各类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掌握生理小种 的概念,,掌握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重 点 难 点 生理小种的概念,病原物致病性变异途径。 时 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8 学时 一、共生、共栖和寄生 1、 共生关系 2、 共栖关系 3、 寄生关系 二、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1、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概念 2、 活体营养和死体营养 三、生理小种的概念; 四、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 (一) 病原物的致病性: 1、 致病性:是病原物的质的属性 2、 毒力:不同病原物致病性差异用毒力强弱表示 3、 侵袭力:表示病原物的致病效能。 (二) 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途径: 1、 无性重组 2、 有性重组 3、 突变 4、 适应 五、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1、 获取寄主的生活物质 2、 机械压力 3、 酶的作用 4、 毒素 5、 生长调节物质 理论讲授 举例说明
名称 第六章植物的抗病性 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寄主抗病性的概念、类别、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理 论、基因对基因学说和稳定化选择,植物抗病性的抗性机制;植物受侵染 要求|的生理生化变化。 重点寄主抗病性的概念、类别、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基因对基因学说和稳定 难点化选择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类别 理论讲授 、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理论 举例说明 1、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借助多媒体图 片说明 2、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的特点 基因对基因学说和稳定化选择 1、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内容及结论 2、稳定化选择理论的内容及应用 四、植物抗病性的抗性机制 1、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2、被动抗病性的化学因素 3、主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4、主动抗病性的化学因素 5、植物避病和耐病机制 6、植物的诱发抗病性及其机制 植物受侵染的生理生化变化 1、呼吸作用 2、光合作用 3、核酸和蛋白质 4、酚类物质和相关酶 5、水分关系
7 名 称 第六章 植物的抗病性 目 的 要 求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寄主抗病性的概念、类别、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理 论、基因对基因学说和稳定化选择,植物抗病性的抗性机制;植物受侵染 的生理生化变化。 重 点 难 点 寄主抗病性的概念、类别、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基因对基因学说和稳定 化选择。 时 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6 学时 一、植物抗病性的概念、类别 二、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理论 1、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2、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的特点 三、基因对基因学说和稳定化选择 1、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内容及结论 2、稳定化选择理论的内容及应用 四、植物抗病性的抗性机制 1、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2、被动抗病性的化学因素 3、主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4、主动抗病性的化学因素 5、植物避病和耐病机制 6、植物的诱发抗病性及其机制 五、植物受侵染的生理生化变化 1、呼吸作用 2、光合作用 3、核酸和蛋白质 4、酚类物质和相关酶 5、水分关系 理论讲授 举例说明 借助多媒体图 片说明
名称 第七章植物病害的流行及预测 目的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病害流行条件及测报方法。 要求 重点植物病害流行的条件及测报方法。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流行 理论讲授 1、植物病害的计量 举例说明 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 3、病害流行的条件 4、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5、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预测 1、预测的种类 2、预测的依据 3、预测的方式
8 名 称 第七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及预测 目 的 要 求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病害流行条件及测报方法 。 重 点 难 点 植物病害流行的条件及测报方法。 时 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6 学时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 1、植物病害的计量 2、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 3、病害流行的条件 4、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5、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预测 1、预测的种类 2、预测的依据 3、预测的方式 理论讲授 举例说明
名称第八章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目的 通这讲授,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害诊断方法,柯赫氏法则的基本内容,掌握 各种防治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树立综合防治的思想。 要求 重点 重点:柯赫氏法则的基本内容: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农业防治、化学防 治、生物防治。 难点|难点:综合防治的原理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植物病害的诊断 理论讲授 1、诊断的意义2,、诊断的程序3、柯赫氐法则4、植举例说明 物病害的诊断要点 、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 (一)植物检疫 (二)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 1、植物抗病性鉴定2、植物抗病育种3、抗病品种 的合理利用 (三)化学防治 1、防治病害的农药种类和剂型2、施药方法3、合 理使用农药 (四)农业防治 1、使用无病繁殖材料2、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3、 保持田园卫生4、加强栽培管理 (五)生物防治 1、生物防治的机制2、生物防治措施及其应用 (六)物理防治
9 名 称 第八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目 的 要 求 通这讲授,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害诊断方法,柯赫氏法则的基本内容,掌握 各种防治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树立综合防治的思想。 重 点 难 点 重点:柯赫氏法则的基本内容;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农业防治、化学防 治、生物防治。 难点:综合防治的原理。 时 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8 学时 一、植物病害的诊断 1、诊断的意义 2、诊断的程序 3、柯赫氏法则 4、植 物病害的诊断要点 二、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 (一)植物检疫 (二)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 1、植物抗病性鉴定 2、植物抗病育种 3、抗病品种 的合理利用 (三)化学防治 1、防治病害的农药种类和剂型 2、施药方法 3、合 理使用农药 (四)农业防治 1、使用无病繁殖材料 2、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 3、 保持田园卫生 4、加强栽培管理 (五)生物防治 1、生物防治的机制 2、生物防治措施及其应用 (六)物理防治 理论讲授 举例说明
四、教案内容 课目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概念:植物病害、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 性、侵染过程、侵染循环、病害症状等。植物病理学的任务。使学生了解植物病 要求害的危害性、重要性,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历史掌握对植物病理学发展作出杰出 献的学者。了解植物病理学的任务、性质、内容、增加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重点概念:植物病害、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侵染过程 侵染循环、病害症状类型 难点 主要内容 、绪论部分实际上是小总论,初步提出一些概念,供以下有关章节使用 概念:植物病害、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侵染过程、侵染循环 病害症状等。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危害性、重要性。 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历史,掌握对植物病理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 (一)早期的记载 (二)近代植物病理学的历史 1、病因学 2、病理生理学 3、植物抗病性和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关系 4、病害流行学 5、植物病害控制 植物病理学的任务、性质、内容、增加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10 四、教案内容 课 目 第一章 绪 论 目 的 要 求 要求学生掌握概念:植物病害、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 性、侵染过程、侵染循环、病害症状等。植物病理学的任务。使学生了解植物病 害的危害性、重要性,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历史,掌握对植物病理学发展作出杰出 贡献的学者。了解植物病理学的任务、性质、内容、增加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重 点 难 点 概念:植物病害、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侵染过程、 侵染循环、病害症状类型 主要内容 一、绪论部分实际上是小总论,初步提出一些概念,供以下有关章节使用。 概念:植物病害、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侵染过程、侵染循环、 病害症状等。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危害性、重要性。 二、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历史,掌握对植物病理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 (一) 早期的记载 (二) 近代植物病理学的历史 1、 病因学 2、 病理生理学 3、 植物抗病性和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关系 4、 病害流行学 5、 植物病害控制 三、植物病理学的任务、性质、内容、增加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