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 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 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 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 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打破行政 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 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 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硏究和共性技术硏究的 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建立创新调查制度 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 制度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 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14)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 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 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 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杋抉择水平,増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 对性、协同性。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 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 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 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6 (1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 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 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 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 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打破行政 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 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 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 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建立创新调查制度 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 制度。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 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14)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 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 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 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 对性、协同性。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 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 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 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 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 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 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15)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 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 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 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 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 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 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 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 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 登记管理制度。 (16)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 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严 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 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 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 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 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17)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 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
7 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 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 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 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15)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 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 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 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 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 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 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 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 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 登记管理制度。 (16)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 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严 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 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 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 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 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17)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 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
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 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 的转移支付。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清 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 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专项进行甄别,属地方事务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 (18)完普税收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 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 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 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 政策的规范管理。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淸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 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19)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 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 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 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 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 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 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 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 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0)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 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 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 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
8 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 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 的转移支付。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清 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 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专项进行甄别,属地方事务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 (18)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 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 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 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 政策的规范管理。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 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19)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 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 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 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 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 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 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 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 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0)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 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 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 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