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考试内容】一、考核知识点:各时期本草学发展的成就、特点及代表著作二、重点内容概要:1概念: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简单加工品。中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2本草名著简介:《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简称《本经》,始于西汉,后经东汉医家的增补成书。该书共三卷,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最早的珍贵药学文献。《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456~536年),搜集和整理了历史使用药物的经验写成。在《本经》基础上,对魏晋以来300余年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载药730种。又创用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政府在显庆四年(659年)颁布,由李责力、苏敬等主持编写。该书收载国产和外来药物844种,并附有药图,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对我国和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于宋元丰五至六年(10821083年)编撰。全书共30卷,载药1588种,附方3000余首,每药都有药图和炮制,图文并茂,方药兼收。《本草纲目》:科学巨著,由明代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编成,全书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374味,附图1160幅,附方11096首。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分为16纲、60类。是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是我国科学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本草纲目拾遗》:清代医家赵学敏编写,于1765年刊行,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大大丰富了我国药学宝库。【同步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年,收载药物种,。该书约成书于分为三类。年,由21世界最早的药典是我国的,成书于等编写,本书计卷,载药种。3代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由编著,成书于年。该书共卷,载药种,依药物的来源分为部(纲),类(目)。二、单项选择题()1《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A陶弘景B李责力C苏敬D赵学敏()2宋代最著名的私人本草著作是A开宝本草B嘉佑本草C新修本草D证类本草
前言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考试内容】 一、考核知识点: 各时期本草学发展的成就、特点及代表著作 二、重点内容概要: 1 概念: 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简单加工品。 中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 、 功效和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 本草名著简介: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简称《本经》,始于西汉,后经东汉医家的增 补 成书。该书共三卷,载药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 是我国最早的珍贵药学文献。 《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456~536 年),搜集和整理了历史使用药物的经验写成。在 《本经》基础上,对魏晋以来 300 余年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载药 730 种。又创用按药物 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政府在显庆四年(659 年)颁布,由李责力、苏敬等 主 持编写。该书收载国产和外来药物 844 种,并附有药图,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对我 国 和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于宋元丰五至六年(1082~1083 年) 编撰。全书共 30 卷,载药 1588 种,附方 3000 余首,每药都有药图和炮制,图文并茂, 方 药兼收。 《本草纲目》:科学巨著,由明代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 27 年编成,全书 52 卷, 载 药 1892 种,其中新增药 374 味,附图 1160 幅,附方 11 096 首。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 生态条 件分为 16 纲、60 类。是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是我国科学史上极其辉煌的 硕果。 《本草纲目拾遗》:清代医家赵学敏编写,于 1765 年刊行,全书共 10 卷,载药 921 种, 其 中新增 716 种,大大丰富了我国药学宝库。 【同步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_。该书约成书于_年,收载药物_种, 分为_、_、_三类。 2 世界最早的药典是我国的_,成书于_年,由_、_等编写, 本书计_卷,载药_种。 3 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由_代_编著,成书于_年。该书共_ 卷,载药_种,依药物的来源分为_部(纲),_类(目)。 二、单项选择题 1 《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 ( ) A 陶弘景 B 李责力 C 苏敬 D 赵学敏 2 宋代最著名的私人本草著作是 ( ) A 开宝本草 B 嘉佑本草 C 新修本草 D 证类本草
()3《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是A宋代B唐代C明代D清代三、多项选择题()1收载药物超过500种的本草著作有EA《神农本草经》B《本经集注》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四、名词解释1中药2中药学五、问答题1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药典学专著是什么?简述其内容和学术价值。2试述《本草纲目》的作者、成书年代收载药物数、分类方法及分类数。【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神农本草经》,约公元200年,365,上品,中品,下品2《新修本草》,公元659元,李责力,苏敬,53,8843明,李时珍,1578,52,1892,16,60二、单项选择题1、A2、D3、D三、多项选择题1BCDE四、名词解释1中药(见考核知识点解析·概念)。2中药学(见考核知识点解析·概念)。五、问答题1是唐政府于显庆2年至4年(657~659年)组织苏敬等所编撰的《新修本草》,世称《唐本草》。全书有本草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图经7卷,共计53卷,载药844种,新增114种。按药物属性分为11类。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薪新的特色。不仅反映了隋唐时期药学的高度成就,对后世中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该书开创了由政府组织编写药学专著的先河,具有药典性质。2《本草纲目》是由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用近三十年时间编写而成,成书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全书52卷,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附图1160幅。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禽、兽、人16部(纲)、每部又分若干类,共60类(目)。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和采集第一节中药的产地【考试内容】一、考核知识点1中药产地与药效的关系。2道地药材。二、重点内容概要1中药产地与药效的关系:药材的产地与药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任何生物在漫长的繁衍、生存过程中,总是在相对的生态环境中,通过遗传和适应等过程,以“淘劣择优72而出现品质的不断优化。因此,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某一地区的优质药材:反之逆其适应性则虽为同一药材,在不同地区生长,其质量就会有差异
3 《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是 ( )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三、多项选择题 1 收载药物超过 500 种的本草著作有 ( ) A《神农本草经》 B《本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E 《本草纲目拾遗》 四、名词解释 1 中药 2 中药学 五、问答题 1 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药典学专著是什么?简述其内容和学术价值。 2 试述《本草纲目》的作者、成书年代收载药物数、分类方法及分类数。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神农本草经》,约公元 200 年,365,上品,中品,下品 2 《新修本草》,公元 659 元,李责力,苏敬, 53,884 3 明,李时珍,1578,52,1892,16,60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D 三、多项选择题 1 BCDE 四、名词解释 1 中药(见考核知识点解析·概念)。 2 中药学(见考核知识点解析·概念)。 五、问答题 1 是唐政府于显庆 2 年至 4 年(657~659 年)组织苏敬等所编撰的《新修本草》,世称《唐 本草》。全书有本草 20 卷,目录 1 卷,药图 25 卷,图经 7 卷,共计 53 卷,载药 844 种,新 增 114 种。按药物属性分为 11 类。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无 论 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特色。不仅反映了隋唐时期药学的高度成就,对后世中外药学的 发展 也有深远影响。该书开创了由政府组织编写药学专著的先河,具有药典性质。 2 《本草纲目》是由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用近三十年时间编写而成,成书于明万 历 六年(1578 年)。全书 52 卷,载药 1892 种,附方 11096 首,附图 1160 幅。按药物的自然属 性 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禽、兽、人 16 部(纲), 每部 又分若干类,共 60 类(目)。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考试内容】 一、考核知识点 1 中药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2 道地药材。 二、重点内容概要 1 中药产地与药效的关系:药材的产地与药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任何生物在漫 长的繁衍、生存过程中,总是在相对的生态环境中,通过遗传和适应等过程,以“淘劣择优 ” 而出现品质的不断优化。因此,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某一地区的优质药材;反之逆 其适应性, 则虽为同一药材,在不同地区生长,其质量就会有差异
2““道地药材”:是指产于某一特定区域,质量与疗效方面较他地所产者明显为优的,并被历代医家公认的最佳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天麻,广东的陈皮,东北的人参、细辛,河南的地黄、山药等。第二节中药的采集【考试内容】一、考核知识点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二、重点内容概要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中药大都是植物药材。各种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根、茎、叶、花、实各个部分,由于所含有效成分的量各有不同,因而药性的强弱也往往有较大差异。因此,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进行。有效成分的含量,不仅随着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而变化,同时还受产地、气候、主壤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只有掌握其变化规律,才能获得质优效佳的药物。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第一节炮制的目的【考试内容】一、考核知识点中药炮制的目的。二、重点内容概要1概念:炮制:是指中药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2中药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合病情需要。(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5)纯净药材,矫味矫臭,便于服用。第二节炮制的方法【考试内容】一、考核知识点1常用的炮制方法。2常用的火制方法及其作用。二、重点内容概要常用炮制方法: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炮制法提要:炮制法:修制(纯净处理、粉碎处理、切制等),水制(洗、泡、润、漂、水飞等),火制(炒:清炒、加固体辅料拌炒,炙:蜜炙、酒炙、醋炙、姜炙、盐水炙等,烧,煨),水火共制(煮、蒸、淬、潭等),其他制法(发芽、发酵、制霜等)。常用火制法及其作用:(1)炒:有炒黄、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炒法。炒黄、炒焦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赋色赋香、增强疗效。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2)炙: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毒副作用的炮制方法称为炙。(3)缎: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搬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4)煨:利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中加热至面或纸焦黑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
2 “道地药材”:是指产于某一特定区域,质量与疗效方面较他地所产者明显为优的,并 被历代医家公认的最佳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天麻,广东的陈皮,东北的人参、细辛, 河南的地黄、山药等。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考试内容】 一、考核知识点 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二、重点内容概要 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中药大都是植物药材。各种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 时 期,根、茎、叶、花、实各个部分,由于所含有效成分的量各有不同,因而药性的强弱也 往 往有较大差异。因此,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进行。有效成分的含 量, 不仅随着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而变化,同时还受产地、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影 响, 只有掌握其变化规律,才能获得质优效佳的药物。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考试内容】 一、考核知识点 中药炮制的目的。 二、重点内容概要 1 概念: 炮制:是指中药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 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2 中药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2)增强药物的作 用,提高临床疗效。(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合病情需要。(4)改变药物的某些 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5)纯净药材,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考试内容】 一、考核知识点 1 常用的炮制方法。 2 常用的火制方法及其作用。 二、重点内容概要 常用炮制方法: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炮制法提要: 炮制法:修制(纯净处理、粉碎处理、切制等),水制(洗、泡、润、漂、水飞等),火制 (炒:清炒、加固体辅料拌炒,炙:蜜炙、酒炙、醋炙、姜炙、盐水 炙等,煅烧,煨),水 火共制(煮、蒸、淬、潬等),其他制法(发芽、发酵、制霜等)。 常用火制法及其作用: (1)炒:有炒黄、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炒法。炒黄、炒焦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 和药性,赋色赋香、增强疗效。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副作用, 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 (2)炙: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 毒 副作用的炮制方法称为炙。 (3)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4)煨:利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中加热至面或纸焦黑为度,可减轻药物的 烈
性或副作用。【同步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中药炮制方法大致可分为五大类。等。2火制法主要有单项选择二()1我国最早论述中药炮制的药物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雷公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三、多项选择C)1选出下列炮制目的中至关重要的三种A减低毒性B改变药性C纯净药物D便于贮藏、制剂E增强疗效四、名词解释炮制:五、问答题1中药炮制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2炒炙缎煨二、单项选择题1B三、多项选择题1 ABE四、名词解释炮制:(见考核知识点解析·概念)五、问答题中药炮制的目的是: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如川乌、草乌生用内服易于中毒,需炮制后用。2增强药物的疗效。如延胡索经用醋制后,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并增强其止痛作用。3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合病情需要。如地黄生用凉血,若制成熟地黄则性转微温而以补血见长。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藏和制剂。5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材纯净,才能用量准确。矫臭矫味,消除某些药物的腥臭和怪味,利于服用。第四章中药的性能【考试内容】一、考核知识点1中药药性理论。2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二、重点内容概要1中药药性理论:也称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2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传统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手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
性或副作用。 【同步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 中药炮制方法大致可分为_、_、_、_、_五 大类。 2 火制法主要有_、_、_、_等。 二 单项选择 1 我国最早论述中药炮制的药物专著是 ( ) A《神农本草经》 B《雷公炮炙论》 C《新修本草》 D《本草 纲目》 三、多项选择 1 选出下列炮制目的中至关重要的三种 ( ) A 减低毒性 B 改变药性 C 纯净药物 D 便于贮藏、制剂 E 增强疗效 四、名词解释 炮制: 五、问答题 1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修制 水制 火制 水火共制 其他制法 2 炒 炙 煅 煨 二、单项选择题 1 B 三、多项选择题 1 ABE 四、名词解释 炮制:(见考核知识点解析·概念) 五、问答题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 1 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如川乌、草乌生用内服易于中毒,需炮制后 用。 2 增强药物的疗效。如延胡索经用醋制后,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并增强其止痛作 用。 3 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合病情需要。如地黄生用凉血,若制成熟地黄 则性转 微温而以补血见长。 4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藏和制剂。 5 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材纯净,才能用量准确。矫臭矫味,消除某些药 物的 腥臭和怪味,利于服用。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考试内容】 一、考核知识点 1 中药药性理论。 2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二、重点内容概要 1 中药药性理论:也称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性 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2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传统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 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
不外是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中药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中药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中药治病就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第一节四气【考试内容】一、考核知识点药物的四气及其作用。二、重点内容概要药物的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四气。包括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即平性。作用:寒凉药性有清热、泻火、解毒、养阴、平肝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温热药性有温中、散寒、助阳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第二节五味【考试内容】一、考核知识点药物的五味及其作用。二、重点内容概要药物的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正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五味作用:辛味(含芳香味):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功效,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窍闭神昏、湿阻等证。如麻黄、木香、川芎、冰片、董香等。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功效,常用于虚证、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如党参、熟地、甘草等。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常用于虚汗、久泻、遗精、遗尿、出血等证。如五味子、乌梅、赤石脂等。苦味:有泄和燥的功效。泄的含义甚广,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泄肺气。常用于实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咳喘等证。如劳子、大黄、杏仁等。燥能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苦而温的药物,能燥寒湿,如苍术、厚朴等苦而寒的药物,能清热燥湿,如黄连、黄芩等。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功效。常用于、痞块、燥热便秘等证。如昆布、鳖甲、芒硝等。涩味: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常用于虚汗、久泻、遗精、遗尿、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赤石脂等。淡味:有渗湿、利尿的功效。常用手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茯苓、猪苓、泽泻等。第三节归经【考试内容】一、考核知识点1归经的概念。2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二、重点内容概要1归经:是中药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脏腑经络)。2归经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掌握药物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提高疗效。并可指导医生根据脏腑的传变规律灵活用药
不外 是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 阴平阳 秘的正常状态。中药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中药各 自具有若 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中药治病就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 所表现的阴 阳偏盛或偏衰。 第一节 四气 【考试内容】 一、考核知识点 药物的四气及其作用。 二、重点内容概要 药物的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四气。包括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 比 较和缓的药物,即平性。作用:寒凉药性有清热、泻火、解毒、养阴、平肝等作用,用于 热 证、阳证。温热药性有温中、散寒、助阳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 第二节 五味 【考试内容】 一、考核知识点 药物的五味及其作用。 二、重点内容概要 药物的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 不 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五味作用: 辛味(含芳香味):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功效,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 窍闭神昏、湿阻等证。如麻黄、木香、川芎、冰片、藿香等。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功效,常用于虚证、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如党参、熟地 、 甘草等。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常用于虚汗、久泻、遗精、遗尿、出血等证。如五味子、乌 梅、赤石脂等。 苦味:有泄和燥的功效。泄的含义甚广,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泄肺气。常用 于实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咳喘等证。如葶苈子、大黄、杏仁等。燥能燥湿,用于湿 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苦而温的药物,能燥寒湿,如苍术、厚朴等苦而寒的药物, 能 清热燥湿,如黄连、黄芩等。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功效。常用于瘰疬、痞块、燥热便秘等证。如昆布、鳖甲、芒 硝等。 涩味: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常用于虚汗、久泻、遗精、遗尿、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 、 赤石脂等。 淡味:有渗湿、利尿的功效。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茯苓、猪苓、泽泻等。 第三节 归经 【考试内容】 一、考核知识点 1 归经的概念。 2 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二、重点内容概要 1 归经:是中药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脏腑经络)。 2 归经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掌握药物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提高疗效。 并可指导医生根据脏腑的传变规律灵活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