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26:散文阅读 考纲考点解析 【考点透析】 根据《考纲》规定,散文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 考点。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不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 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2、空间转换广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 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3、事件牵涉多。 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 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 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4、表达方式活。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 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 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神不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 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 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 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梳理文脉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C。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 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 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线 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 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绿》、《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灯》、《蒲公英》 《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梳理 清文义,即把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一一梳理清,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一吃透“形” 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分析 文章结构用语:(1)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2)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 的线索。(3)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4)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 生成的 二、寻找“文眼” 《考纲》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D 优秀的散文大多设有“文眼”。“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采、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 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 握全文的突破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表面上看,全文处处都是扣住一个“静”字,但 实质上,却处处都反衬自己内心的不“静”,显然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全文之主 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 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
2010 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 26:散文阅读 考纲考点解析 【考点透析】 根据《考纲》规定,散文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 考点。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不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 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2、空间转换广。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 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3、事件牵涉多。 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 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 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4、表达方式活。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 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 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神不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 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 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 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一、梳理文脉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C。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 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 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线 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 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绿》、《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灯》、《蒲公英》、 《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梳理 清文义,即把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一一梳理清,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一一吃透“形”。 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分析 文章结构用语:(1)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2)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 的线索。(3)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4)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 生成的。 二、寻找“文眼” 《考纲》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能力层级D。 优秀的散文大多设有“文眼”。“文眼”往往 是文中最精采、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 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 握全文的突破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表面上看,全文处处都是扣住一个“静”字,但 实质上,却处处都反衬自己内心的不“静”,显然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全文之主 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 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
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 三、概括主题 《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C 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 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命题者命题时,总会结合中心主旨来命题,我们如 若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 直露的,需要考生体会概括。 据形悟神,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 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经 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 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形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例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 的象征意义,是理解该散文主旨的关键。如2006年全国卷《绵绵土》.文章的中心意象是“绵 绵土”,它的特点是“金黄色,细柔,温暖,纯净”,在文中象征着故乡及亲情。而主要意 象的象征意义,往往又正是散文主旨之所在 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 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再说,散文的主旨大多是抒情、明 志、言理,这也给我们把握主旨带来提示,即我们可从“情、志、理”入手。 四、分析手法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 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复习应该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作品的表达方式,第二个是作 品的写作手法,第三个是作品的布局谋篇,第四个是作品的修辞方法 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文章写的是事件,就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 理一—以小见大:文章写的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或作者托物 言的什么志;文章写的是人物,就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 等 五、品味语言 《考纲》要求考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 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 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体会品 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 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如2005年高考重庆题《阳台上的遗憾》中有这样一句“汉 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放在上下文中,我们应该能理解它的含义: 即使在南方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 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 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 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2005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壶口的黄河肖铁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
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 三、概括主题 《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C。 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 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命题者命题时,总会结合中心主旨来命题,我们如 若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 直露的,需要考生体会概括。 据形悟神,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 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经 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 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形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例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 的象征意义,是理解该散文主旨的关键。如2006年全国卷《绵绵土》.文章的中心意象是“绵 绵土”,它的特点是“金黄色,细柔,温暖,纯净”,在文中象征着故乡及亲情。而主要意 象的象征意义,往往又正是散文主旨之所在。 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 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再说,散文的主旨大多是抒情、明 志、言理,这也给我们把握主旨带来提示,即我们可从“情、志、理”入手。 四、分析手法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 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复习应该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作品的表达方式,第二个是作 品的写作手法,第三个是作品的布局谋篇,第四个是作品的修辞方法。 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文章写的是事件,就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 理——以小见大;文章写的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或作者托物 言的什么志;文章写的是人物,就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 等。 五、品味语言 《考纲》要求考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 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 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体会品 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 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如2005年高考重庆题《阳台上的遗憾》中有这样一句“汉 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放在上下文中,我们应该能理解它的含义: 即使在南方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 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 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 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2005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壶口的黄河 肖铁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
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 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 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担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竞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 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岀来,耳朵渐渐聋了, 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 地上升,又像是备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 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 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 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 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 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 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 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 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 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 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 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 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 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竞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 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 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 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 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 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 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选自《散文 选刊》1997年第12期,有改动 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 Emil 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 海传》、《尼罗河传》等。 5.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 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C。(1)善于从题干中得到启示。中 国的水—一黄河—一壶口的黄河,范围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文章的核心内容,“从……写 到…再写到……”,这不是“层进”是什么?本文的中心内容是写“壶口的黄河”,文章 开头却写中国其他地方的水,这当然是对比!(2)善于从文章中心这个角度思考。可以说, 文章的一切都是为主题服务的,用这种思维来思考,层进、对比当然也是为主题服务的。(3)
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 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 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担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 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 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 地上升,又像是备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 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 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 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 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 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 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 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 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 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 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 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 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 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 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 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 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 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 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 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选自《散文 选刊》1997年第12期,有改动) 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 海传》、《尼罗河传》等。 5.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 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C。(1)善于从题干中得到启示。中 国的水——黄河——壶口的黄河,范围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文章的核心内容,“从……写 到……再写到……”,这不是“层进”是什么?本文的中心内容是写“壶口的黄河”,文章 开头却写中国其他地方的水,这当然是对比!(2)善于从文章中心这个角度思考。可以说, 文章的一切都是为主题服务的,用这种思维来思考,层进、对比当然也是为主题服务的。(3)
善于从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这个角度来思考。对比,能突出其中一方的特色,层进,也能凸 显最后出现的对象 参考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总 领全文。答出对比或层递,给1分;答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或“凸显主题,总领全 6.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C。(1)善于从题干中得到启示。题 干“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已经暗示考生这是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 手法。进一步思考:侧面烘托了壶口的黄河的什么?(2)善于从文章中心这个角度思考。 全文歌颂了黄河雄伟的气势和旺盛的生命力,第四段恰恰是渲染主观感受,从侧面对此作了 烘托 参考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 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每点给2分。第(2) 点中答出“使人如临其境”给1分:答出“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给1分。如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7.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1)根据“句不离段”的原则,只有 通览第六段,读懂全段,才能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第六段写黄河在壶口有了生命力,它 到了壶口,站了起来,“就像个顶灭立地的人活了”,这个“活”就是“飞跃”。明白了这 点,就很容易在本段中找出表现黄河生命力的句子。(2)注意文脉的延续,在更大的范 围寻找答案。第七段是以黄河下游和黄河壶口作对比,进一步写黄河在壶口有了生命力。 参考答案:(1)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 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2)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拦一往 无前(或“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每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8.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6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D。(1)题干中的“联系全文 四个字,暗示考生在全文范围内筛选信息。(2)本文的主题是借黄河歌颂中国,在全文范 围内筛选歌颂黄河、歌颂中国以及表述黄河和中国共同特点的信息,即可 参考答案:(1)有中国人的肤色:(2)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3)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 (4)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每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9.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 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D。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文中几乎找不到可供答题的文字。怎么办?(1)化繁为简,把对一句话的理解简化成对其 中几个关键字词的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字词是“该”“应”“自传”,理解了这三个词这句 话也就懂了。(2)必须联系文章的主题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为什么“该有人为黄河作传 的”?为什么“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只要联系了主题,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3)巧
善于从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这个角度来思考。对比,能突出其中一方的特色,层进,也能凸 显最后出现的对象。 参考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总 领全文。 答出对比或层递,给1分;答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或“凸显主题,总领全 文”,给2分。 6.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C。(1)善于从题干中得到启示。题 干“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已经暗示考生这是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 手法。进一步思考:侧面烘托了壶口的黄河的什么?(2)善于从文章中心这个角度思考。 全文歌颂了黄河雄伟的气势和旺盛的生命力,第四段恰恰是渲染主观感受,从侧面对此作了 烘托。 参考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 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 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每点给 2 分。第(2) 点中答出“使人如临其境”给 1 分;答出“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给 1 分。如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7.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1)根据“句不离段”的原则,只有 通览第六段,读懂全段,才能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第六段写黄河在壶口有了生命力,它 到了壶口,站了起来,“就像个顶灭立地的人活了”,这个“活”就是“飞跃”。明白了这 一点,就很容易在本段中找出表现黄河生命力的句子。(2)注意文脉的延续,在更大的范 围寻找答案。第七段是以黄河下游和黄河壶口作对比,进一步写黄河在壶口有了生命力。 参考答案:(1)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 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2)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拦一往 无前(或“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每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8.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 请联系全文作答。(6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D。(1)题干中的“联系全文” 四个字,暗示考生在全文范围内筛选信息。(2)本文的主题是借黄河歌颂中国,在全文范 围内筛选歌颂黄河、歌颂中国以及表述黄河和中国共同特点的信息,即可。 参考答案:(1)有中国人的肤色;(2)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3)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 (4)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每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9.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 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D。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文中几乎找不到可供答题的文字。怎么办?(1)化繁为简,把对一句话的理解简化成对其 中几个关键字词的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字词是“该”“应”“自传”,理解了这三个词这句 话也就懂了。(2)必须联系文章的主题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为什么“该.有人为黄河作传 的”?为什么“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只要联系了主题,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3)巧
用文章注释。高考试题中的文后注释,绝非闲笔,大都对答题具有暗示作用。本文注释说埃 米尔·路德维希是德国著名传记作家,就是在暗中帮助考生理解“自传”的含义, 参考答案:(1)“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因为 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2)“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 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3)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 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2006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夕照透入书房冯骥才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 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 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 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 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 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 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一一思想与精神。能够准 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时,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 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杄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 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 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 们自己。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 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时,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 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 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 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 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 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 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 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 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一一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 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 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 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
用文章注释。高考试题中的文后注释,绝非闲笔,大都对答题具有暗示作用。本文注释说埃 米尔·路德维希是德国著名传记作家,就是在暗中帮助考生理解“自传”的含义。 参考答案:(1)“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因为 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 (2)“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 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3)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 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2006 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 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 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 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 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 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 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 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时,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 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 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 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 们自己。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 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时,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 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 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 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 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 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 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 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 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 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 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 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